从《聊斋志异》看中国鬼怪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聊斋志异》看中国鬼怪文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0-0060-01

摘要:中国的鬼怪文化源远流长,《聊斋志异》多次被拍为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更是家喻户晓。本文试从《聊斋志异》这部作品来分析中国的鬼怪形象,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到中国鬼怪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聊斋志异》鬼怪形象

蒲松龄,字留仙,明末清初人,他的《聊斋志异》故事是那种想象瑰丽、优美空幻而悲哀深婉;《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人物大多飘逸柔丽、风韵淡远而意象空灵,像《小谢》、《聂小倩》、《连锁》、《公孙九娘》等,里面的鬼写得都美,都可爱。小谢勤奋好学而活泼可爱,小倩奇行独立而忠贞可爱,九娘香草沉罗、血满胸臆但仍然秀洁可爱。中国的鬼怪外貌美、心灵美、双美于前。九娘是“笑弯秋月,羞晕朝霞,实天人也”;小倩是“彷佛艳绝”、“娇丽尤绝”;还有《粉蝶》的“秋水澄澄,意态媚绝”等等,真是琳琅满目,叫人目不暇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英国人翟丽斯(h·a·giles)翻译“莲香”的时候,用aperfecthelenforbeauty(其美,如海伦再世),让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都会妒忌震怒,而希腊和特洛伊也许会为此重新开战。这样的鬼诉之于男人的感觉,除了“横波一顾,生觉神魂都迷,忽颠倒不能自主”乃至“指扶软腻,使人骨节欲酥”等等之外,男士们还

能够有什么其他最佳选择呢?

这些鬼虽是异化的产品,却又都是男士的或诤友或爱人甚至是两者得兼。所以,小倩会义不容辞、以身相许说:“以公子光明磊落,为天人所钦嘱,实欲依赞三数年,借博封诰,以光泉壤。”中国鬼如此外貌心灵俱美,恐怕人人都会像《小谢》里的陶生一样发出感慨:“相对丽质,宁独无情?”

中国鬼还有另一大特点,就是空灵。虽然一方面也会同爱人生儿育女,本质上却又若即若离、若隐若现,来无影去无踪。像《连锁》,先是听见有人吟诗,然后“方坐,忽见丽者自外来”,怎么来法则不得而知。去则像九娘,终于“烟然灭亦”。妙在她们本身就像一首诗:“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吟诗的声音当然更须要是凄婉欲绝。即使男欢女爱,把握之间,也让对方觉得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而更使人感到爱人无价、爱恋倍增。这一份空灵隐绰和飘渺如梦,是影子、是幻觉、是气。这一切特征当然来源于中国人对“鬼神”更深层次上的看法。《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郑玄注:“游魂谓之鬼。”朱熹也说:“鬼神只是气”。

中国鬼还非常通灵知趣,所谓“慧而解意”,“秀外慧中,令人爱而忘死”!小倩“慨然华装出,一堂尽‘目台’,反不疑其鬼,疑为仙”。连锁还是鬼时,常常同自己心爱的人“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俄而就让自己心爱的人“以手探胸,则鸡头之肉,依然处子”。一旦复活后就完全成为了真人。

《聊斋志异》中的不少作品借着花妖狐魅的故事,创造了许多善良可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表现了作者的道德理想与审美理想。在这里,蒲松龄创造着正面的形象,叙写着喜剧色彩的故事,表达着自己心中最温柔的感触。众所周知,蒲松龄过了大半生的家庭教师生活。这使他基本上衣食无忧,又使他可以拥有一定的空闲时间,更重要的是,多了一种独身在外寂寞苦闷的情绪。这些客观的环境因素,再加上知识分子特有的多愁善感,以及蒲氏对神异世界所特有的浓烈兴趣,自然使得他将丰富的幻想当作了自己排遣寂寞无聊的渠道,并在创作时有意无意中流露了自己的一些心理渴求和精神寄托。《聊斋志异志异》中许多名篇的主人公都是困顿场屋的书生,遇上的都是美丽温柔而又善解人意的花妖狐魅。请看:

孔生雪笠,圣裔也,为人蕴藉,工诗……寓菩陀寺,佣为寺僧抄录。(《娇娜》)

桑生名晓,字子明,沂州人。少孤,馆于红花埠。(《莲香》)尚生泰山人,独居清斋。(《胡四姐》)

这一个个清苦而孤寂的书生,与蒲松龄自己是何等地相似,他们的身上都折射着蒲松龄影子。不管他们是孔生,桑生,尚生,其实骨子里都是蒲生,而他们日后的奇遇和时来运转,分明是寄托了蒲松龄内心的理想。而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那些善良多情的异类女子,娇娜也好,莲香也好,可以说都是他为自己设计的。从这些故事里面,我们看到了许多善良纯真的形象。我们有理由相信,是作

者那份本真的理想让他不断地提起笔来,把这些美妙的感情付诸纸上,为自己书写一丝憧憬,寄托一丝抚慰。这也正反映出中国哲学思想的功利性,一种入世又出世的统一性。

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制造出的各种精神产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用钱钟书的话来说就是“让想象有事可做”。中国文化是一种召人参与的文化,是一种感情移入的文化。中国鬼怪故事中剪不断的人鬼情、隔世情缘,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人文寄托。

这也正像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儒家强调人和自然地和谐统一,正像李白所说的“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以《搜神记》、唐人小说、《太平广记》为坚实基础的中国鬼怪哲学,到《聊斋志异》而发扬光大。

其实,鬼神文学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寻,是对人类世界的一种诠释。中国的鬼文化就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对神异世界的审美应该有一个理想化的阶段:人们带着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温柔的感情,用理想化的目光来塑造出一个个梦境般美妙的乐园。这个层面会带给人强烈的审美激动,会留下悠长的美感回味。

参考文献:

[1]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4]林辰.神怪小说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5]黄盛华, 周启云. 鬼文化[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