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德医交融”模式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德医交融”模式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必修的政治理论课之一,其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
近来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中医药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课程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前者重“德”,后者重“医”,只强调二者的对立性,忽视二者的统一性,以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
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探索“德医交融”教学模式,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医药的内在统一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优秀的医者。
一、“德医交融”教学模式的意义
中医药大学作为培养未来医疗行業专业人才的主战场之一,不仅肩负着立德铸魂,培育德术兼备医务人员的崇高使命,同时还承担着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行“德医交融”模式,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即:仁、和、精、诚引导教学,不仅有助于拉近与医学生的距离,以此提高该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而且有助于盘活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内容的校本化改造,加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使其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同时贯彻了有关部门对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即研究探索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传承的思路和方法,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理念与实践,逐步构建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体系。
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培养具备文化素养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
还打破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两张皮”的现象。
即搞中医药的往往不懂思想政治教育,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往往忽视中医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二、“德医交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中的优越性
第一,中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人为对象,前者是以追求人的健康为目标,后者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第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行业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专业特点,亦具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育人功效。
中医药文化倡导的“未病先防、辨证论治”的理念以及《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是谓得道。
”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
” 和清朝名医费伯雄在《医方论》中强调:“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等都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相符合。
把中医药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素材,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对现实中道德问题的思考,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三、“德医交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体现
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时,可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名人典故融入课程教学。
例如,华佗从他能记事起,家乡水、旱、虫、疫等灾害连年不断,乡民死亡无数,华佗十分伤心,立志学医以济世救人。
又如唐朝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提出“大医精诚”中的“十三不得”,以及明朝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的“医家五戒十要”等内容,帮助学生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为医学和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形式也不一样。
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争论,这给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
教师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例如,目前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并同176个国家进行了中医学术交流,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医医疗机构,其总数已超过8万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全球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针灸、按摩、中草药等中医传统疗法诊治。
以及中医针灸在2010年11月1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他们的一生影响很大。
这部分可结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医乃仁术”的思想加以展开,把古代的医德故事融入其中。
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范彬救人”“何澄医德高尚”“范子谦不失中医本色”“梁新荐赵鄂”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为救死扶伤的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还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统筹兼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
因为一个医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医疗效果,还会影响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所以要让学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高素养的医者,就像南北朝时的陶弘景,不仅是医者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明末清初医学家傅山,既是医学家,也是一位博通经史百家、工诗文书画的著名文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德医交融”教学模式实施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专业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
课堂上以专题讲授为主,并开展课前演讲、医家经典案例介绍与互动讨论,还可以播放一些视频,比如《国医大师徐景潘:大医精诚》《国医大师:朱良春》等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课后带学生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走进养老院、社区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把所学贯彻于实践之中,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因为作为救死扶伤的中医学子,如果他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那么在以后面对真实的患者时,就会在关注患者的身体感受的同时,照顾患者的心理感受,做出良好的、有利于病人身心的沟通与决定,这样不仅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恢复,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盛亦如,钟孟良.中华医德风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2]廖利平.关于中医药影响世界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