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综合医院的登记数字看出,伯明翰工业居民发生的事
故非常严重,屡见不鲜。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工厂对维修工作
重视不够,以致护栏长期失修;还有不少事故是由于工人衣服松
弛的部分被机器挂住,把不幸的受难者卷进机器,造成可怕的断
肢。——《关于劳动者居民卫生状况的报告(中译本)》
材料二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骡机的发明
。
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 测,反馈自学
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效果。
二、小组合作
1、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二:漫画
学科网( 北京) 股份有 限公司
材料一: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单位:万人) 1800 年 1850 年 1880 年 1900 年
纽约 6.4
69.1
191.2 343.7
者 克 伦 普 顿 是 个 纺 织 工 兼 织 工 ; 只 有 …… 瓦 特 有 一 定 的 科 学 知
识……在 19 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
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
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史·近代史编》
高楼沐浴在雾海,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
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
(二)曼纳哈塔(即曼哈顿)
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
充斥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
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的礼仪,嘹亮的声音,热情好客,最勤
劳和友好的年轻人。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1) 上述的诗分别表达了对城市的什么态度?
第一个环节:
19 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掌握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1.工业化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2.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3.工业化影响国际关系,由此引起世界历史的变革。
2.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1.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形成;2.文化人口和职员阶层的出现;3.中下层人口的增加。
3. 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1.宗教变革:宗教自由的出现;2.教育变革:教育普及化;3.知识分子的兴起;4.文化消费的繁荣。
四、教学方法1.讲述与举例相结合;2.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分享意见;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评价1.能够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能够正确识别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能够思考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六、教学资源1.教科书;2.翻转课堂视频;3.课堂小组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课时,我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讲解内容时,我较为生动地描绘了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
在小组合作时,学生们认真交流意见和分析问题,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了本次教学内容。
在翻转课堂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学生也获取了更全面的信息和材料,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唯一的遗憾是由于时间有限,本课还有一些案例和分析未能展开。
今后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迁,认识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
2.难点:对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历史书籍、文章、图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呈现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的“婴儿潮”、苏联的解体、西欧的联合等,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搜集相关资料,做好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发展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工业化国家的崛起,那么,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有哪些社会变化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内容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课件,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
在思维上,他们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引导。
在情感态度上,他们可能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好奇,但对于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可能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解读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差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景象、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背景及其造成的影响;2.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3.掌握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2.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不仅对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工业生产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分工和职业分化。
因此,工业化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城市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和矿山,吸引了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农村的人口大量减少,也出现了更加庞大的农业机械化。
3.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危机。
其中,最严重的是工业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
此外,社会的文化变化也是工业化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将采用讲授、分组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还包括了工业化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及参考答案1.阅读教材第6课,完成课堂总结;2.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过程: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年2月12日,美国航天局(NASA)发了一条朋友圈,将中国送上了热搜榜,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朋友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展示新闻图片),这是今年年初NASA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比二十年前变得更绿了,而这是中国和印度的功劳!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世界植被增加量的25%,很多外国的网友小伙伴们也对中国竖起了大拇指!今天中国作为新兴国家,我们在全力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没有忘记保护我们的家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么在工业化开始的19世纪,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这些变化!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死亡率下降,因此人口迅速增长。
我们通过一张图表来了解一下当时的人口增长情况。
图表见教材P24师:图表展示了英、法、德、美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为什么要选取这四个国家?(生:这四个国家都参与了两次工业革命,工业化程度比较高,人口增长幅度明显。
)师:图表选用了5个时间节点,截取了4个时间区间来看每个时期的人口增长情况,首先第一个时间点选择了1801年,为什么要选1801年开始呢?(生:)工业革命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生:1765年在英国开始,而其他国家当时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师:而且我们看工业革命成果需要在一段时间区间里才能看到成果,所以从1801年开始。
第二个时间点选择了1851年,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呢?(生:四个国家开始陆续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化成果开始显现)第三个时间点188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在各国同时开始了),那么190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科学研究与工业成产密切结合,生产力大幅提高),最后结束的时间点为什么选在191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了。
)非常好,我们了解了这张图表的基本信息。
问题:同学们以老牌工业化国家英国和新兴工业国家美国这两个国家为例,分为两组,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从各个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原因来探讨人口增长速度与工业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2.6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新课标标准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内容分析工业革命后,英、美、法、德等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德、法、英等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还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但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德、美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史料实证: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历史解释: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
唯物史观:初步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家国情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认识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通过学习隋朝的灭亡,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哪些问题?(二)讲授新课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教师活动合作探究一:结合材料,分析推动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2)学生活动①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②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③政局稳定。
(3)教师活动下述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就业结构的什么变化?(4)学生活动农业劳动力减少,工商业劳动者。
妇女从业者增多。
2.城市化(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概括城市化表现。
材料研读:材料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化,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出现的社会变化,包括三部分内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这些知识点比较零散,但彼此之间有一定联系。
例如,教师在讲述人口增长的影响时,可以指出:人口增长加快了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广大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被资本家攫取。
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却日益贫困,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三、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国家带来的人口增长、劳动力结构变化、大众教育发展等影响;(史料实证)2.知道城市化的概念,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等问题;(历史解释)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导入:出示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文段教师引导:同学们,查尔斯·狄更斯为什么会这样描述当时的时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双重性的影响呢?(二)新课讲授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人口增长:材料: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
——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变化:【问题探究】阅读图表及材料,说出工业革命前后劳动力结构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变化①:农业劳动力减少,工商业劳动者人数增加;➢变化②: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影响: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②为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③加速了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知道城市化和工业化密不可分,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很多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2.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客观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从而理解是工业革命带给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文明生活。
【教学重点】从现实出发,通过列举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的变化,感受工业革命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如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等。
【教学难点】“工业化、城市化”等抽象、专业内容的理解;感受、理解现实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深打上了工业化的烙印,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极大的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了新的痛苦。
工业革命到底让这些工业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的呢,还是有害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学生讨论:为什么工业革命能够促进人口增长?(生产力、医疗等方面)2.工业革命促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大众化教育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二)城市化1.概念解释: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历史上城市的形成。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标要求知道工业革命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普及、城市发展及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国家带来的人口增长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大众教育发展状况和影响。
2.通地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知道城市化的表现和进步性,以及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等问题。
3.通过对近代欧美工业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思考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启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国家带来的人口增长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大众教育发展状况和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会产生哪些影响?教师出示就业人口变化图表,并依据图表分析工业革命后英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工业革命前后妇女不升带来的重大意义。
教师介绍教育概念阶段划分、大众教育推广目的及典型代表国家。
并通过时间轴形式介绍大众教育在不同国家的推广过程。
(1)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随堂练习1.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如图体现的社会现象是( B )A.大众教育推广B.城市化加快C.环境污染严重D.贫富分化加剧 2.在《工业革命与英国妇女》中提及: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表现自己在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
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C )A.促使女性走上企业领导岗位B.提高女性的生产积极性C.增强女性融入社会的能力D.培养女性优良工作习惯3. 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德、法建立学校的主要原因是( D )A.人口增长的需要B.社会人士的呼吁C.提高大众文化水平D.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4.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由此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过渡:大量的劳动力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将给英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
出示图片《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重变化》图和文字材料
学生思考:结合材料分析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的因素
学生展示:……
教师点拨:讲述城市化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三)知识小结(板书设计)
个性思考部分
教学反思
拒,今天的中国也正处在这股潮流之中。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图片《中英城市化进程对比》将视角由世界转到中国。并对比中英城市化,再从中国转到学生生活的郑州。并展示郑州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的成就图片及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图片。
教师小结:我们生活的绿城郑州也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革,当我们享受着工业化带来现代文明,体会着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便利,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活改善、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面临城市发展中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对此我们要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去看待,吸取欧美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思想,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科技创新之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相信我们的郑州会更加美好,我们的中国会更加美丽,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满,我们的未来更充满希望!
3、拓展延伸,能够针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解决的方案,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狄更斯《双城记》内容导入,由狄更斯之惑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环节一:追问狄更斯之惑——裂变篇
1、教师出示问题:回忆所学知识,说说两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那些新的事物。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历史教案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历史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历史教案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进行讲述,包括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工业化国家在战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工业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材内容。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工业化国家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的快速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综合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发达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变化。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
4.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课堂讨论。
4.视频资料:准备与发达国家发展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6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这些国家在战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国家在社会变化中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以及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特点。
2.难点: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以及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其社会变化的具体情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化国家?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情况,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重点介绍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
2.难点:分析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西方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如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年2月12日,美国航天局(NASA)发了一条朋友圈,将中国送上了热搜榜,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朋友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展示新闻图片),这是今年年初NASA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比二十年前变得更绿了,而这是中国和印度的功劳!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世界植被增加量的25%,很多外国的网友小伙伴们也对中国竖起了大拇指!今天中国作为新兴国家,我们在全力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没有忘记保护我们的家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么在工业化开始的19世纪,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这些变化!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死亡率下降,因此人口迅速增长。
我们通过一张图表来了解一下当时的人口增长情况。
图表见教材P24
师:图表展示了英、法、德、美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为什么要选取这四个国家?
(生:这四个国家都参与了两次工业革命,工业化程度比较高,人口增长幅度明显。
)
师:图表选用了5个时间节点,截取了4个时间区间来看每个时期的人口增长情况,首先第一个时间点选择了1801年,为什么要选1801年开始呢?(生:)工业革命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生:1765年在英国开始,而其他国家当时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师:而且我们看工业革命成果需要在一段时间区间里才能看到成果,所以从1801年开始。
第二个时间点选择了1851年,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呢?(生:四个国家开始陆续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化成果开始显现)第三个时间点188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在各国同时开始了),那么190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科学研究与工业成产密切结合,生产力大幅提高),最后结束的时间点为什么选在191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了。
)非常好,我们了解了这张图表的基本信息。
问题:同学们以老牌工业化国家英国和新兴工业国家美国这两个国家为例,分为两组,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从各个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原因来探讨人口增长速度与工业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请两个小组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英国组:英国人口增长趋势是整体增长,速度先快后慢。
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英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最高的,经济发展快导致人口增长幅度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部分科技发明集中出现在美国和德国,英国不愿更新设备,使用新技术,所以工业发展速度下降,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生——美国组:美国人口增长趋势:高速增长;美国从19世纪初就开始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初主要集中在北方;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结束,美国市场统一,再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美国经济迅速腾飞,人口飞速增长)
工业化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那么,这么多的人口,他们会从事哪些行业呢?
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行业就业状况示意图
观察材料二,说出从1801年——1901年,劳动力就业状况有哪些变化? (生: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变少,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多) 材料三:19世纪美国工厂的照片和美国的街头广告
看看材料三的两张图片,劳动力又有哪些变化呢?
(生:妇女走进工厂,开始成为劳动力)
工业革命使大量的劳动力走进工厂,从事工业生产,在工厂里,资本家们将工人集中起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将它们进行分工,各个部门协同劳作,完成工业活动,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在一个棉纺织厂里完成整个工业活动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购买原料,那负责的工人得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胜任呢?(熟悉棉花原料产品,了解棉花品质,有收购经验);设计棉布图样的设计部门需要什么样的工人呢(了解市场潮流,有一定绘画基础);生产工人呢?(有一定的机械操作经验,会熟练操作机器);最后得把棉布销售出去,销售的工人得是(熟悉市场,有一定的沟通能力,拉来客户)。
非常好,从这一整个工业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革命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那这么多高素质的劳动力
到哪里去找呢?该怎么提高人口素质,适应劳动力发展的需要呢?
(生:发展教育,大众教育)
(板书)变化二:大众教育
材料四:英国和德国的教育发展图
英国德国
19世纪20年代
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颁布《初等教育法》
1880年
1889年
分析材料四,找出19世纪德国和英国教育发展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它们在19世纪都开始发展教育;它们都注重发展义务教育和技术教育。
不同点:德国发展教育的时间要早于英国)
材料五: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世界史·近代史编》吴于廑、齐世荣为什么德国的教育发展会早于英国呢?
(生:为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发展工业;而英国在工业革命中技术领先,直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速度下降,才意识到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
随着工业化由欧美席卷世界,中国开始被动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作为近代工业化的先锋阵地天津,近代教育也得以发展。
(图片展示)
这是严复曾经任教的北洋水师学堂
这是培养化学、机器、绘图等专科人才的北洋工艺学堂。
这是李大钊毕业的院校北洋法政专门学堂
这是邓颖超曾经就读的北洋女子师范学院
还有严修、张伯苓创办的南开系学校(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大学)到20世纪初,天津的小学堂(官办+民办)已经达到百余所。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推动人口流向城市;近代教育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板书)变化三:城市化的成就
我们来观看一段19世纪最为流行的无声影片,大家找一找在当时的城市里都有哪些变化?
(视频反馈展示:
城市景观建设:伦敦水晶宫,埃菲尔铁塔,新城市圣彼得堡,伦敦大本钟,自由女神像;大型钢铁建筑越来越多,高大建筑开始出现,高楼林立;碎石铺设道路,道路越来越宽敞:香榭丽舍大街、里伏尼大街。
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公共马车有轨马车有轨电车、地铁,汽车的出现。
城市生活设施:电灯的普及,城市照明——煤气灯油气灯电灯,;电影摄像机和放映机的出现,电梯的出现;电影院、咖啡厅、酒吧、公园、公共图书馆、体育馆开始在城市中大量出现;抽水马桶出现,下水道排污系统的修建和自来水系统的出现。
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咖啡厅文化开始形成,咖啡厅成为人们办公休闲的去处;公共交通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选择较远、较便宜的地方居住;休闲娱乐的方式更多;时间观念的加强;教育学习观念的出现。
)
19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咱们天津的城市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公共交通:天津当时也出现了有轨电车:1906年,天津第一条公交线路白牌环城有轨电车开通运营,19世纪后期,老龙头火车站(即今天津站)建成。
景观建筑:可以开合的钢铁桥梁:天津的金汤桥、金钟桥、万国桥;19世纪80年代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市政管理机构——工程局,专门管理道路的修筑和维护。
天津的解放北路和北马路
生活设施:19世纪80年代天津英租界开始使用煤油灯和油气灯进行道路照明,后来,19世纪末期,还在当时租界里修建了跑马场,马场道的由来。
19世纪城市化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但是在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化早期和工业化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板书)变化四:社会问题
请同学们依据课本P25、P26进行自主学习,找出工业化国家出现的社会问题有哪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生:工业化的发展,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伦敦在19世纪的时候被称为“雾都”,狄更斯有一部著作就叫做《雾都孤儿》。
城市化早期人们的居住环境差,特别是工人的工作环境,卫生条件差,传染病肆虐;城市人口密集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垃圾,传染病肆虐,城市成为了贫穷、
疾病和犯罪的集中之地。
工人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工伤事故频发,超长的工作时间和微薄的收入不成正比,并且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大机器的采用,把妇女和儿童卷入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境况更加悲惨。
(补充童工的照片)
这就造成了资本家和工人的贫富分化,少数资本家掌握着社会大部分社会财富,工人陷入“赤贫”,对社会越来越不满,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
小结:工业化自欧美走向世界,它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积极的变化——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和城市完善,消极的变化则是社会问题;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了全球工业化的后事之师,咱们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吸取前人经验,避免走弯路,分化城市职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绿色GDP,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地球变得更绿!
好的,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