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旅游发展策略及案例

合集下载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以浚县古庙会为例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以浚县古庙会为例
同时要有专门人员研究浚县庙会文化如何可持续开发在提高其旅游产业价值上搞好研究深入调查搜集整理研究庙会文化包括组织相关部门编印庙会情况介绍性资料在公众场合媒体上推介向游客散发介绍庙会历史历史文物艺术精品庙会节庆等设立配套的治安交通纪念品等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游览观赏
XXXX大学实习生科研训练中期检查表
(四)完成程度
通过在资料查找、实地考察、分析总结、成果推广这四个阶段的调查分析和总结,目前已完成前三阶段的任务,第四阶段正在进行。
(五)存在问题
在实地考察阶段,虽然已经深入群众展开调查,有针对性的开展考察,并获得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但由于受访范围有限,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与信息准确率难以完全保证,所以缺乏一定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在分析总结阶段,虽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但不免会有分析总结得不到位之处,总结的全面性有待考究。
千年古佛今犹在浮丘胜迹有伟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浚县大!山正是如此。大!山上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北魏天宁寺、宋代天齐庙、元代观音岩等古建筑无不彰显着大!山的厚重历史,苍松翠柏处摩崖石刻遍布其间,唐代的《洪经纶题记》、明代王守仁的《登大!山诗》等摩崖石刻诉说着大!山丰富的人文情怀。其中,最具有历史价值的就是开凿于大!山东麓的浚县大佛。
大!山、浮丘山、古运河、古城墙犹如一幅幅历史长卷,赋予了浚县永久的文化魅力。浚县借势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正在实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等重大工程,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努力将浚县这座蕴含千年厚重历史文化的历史名城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浚县大佛开凿于东晋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比四川乐山大佛早450多年,佛高22.29米,比洛阳卢舍那大佛高5.15米,所以,被专家称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浚县大佛作为佛教在中原地区传播发展的实物见证,在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大!山遥相呼应的浮丘山,山上有唐代开凿的千佛洞,内有浮雕造像1027尊,为石雕艺术珍品。碧霞宫位于浮丘山南端峰巅,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占地11160平方米,殿宇楼阁87间。碧霞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历时21年落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

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

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渝东南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

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被誉为"中国鱼米之乡"。

渝东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间歌舞、手工艺等,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感受这份浓厚的民俗风情。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增加,渝东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部分传统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受到现代化冲击的影响,旅游业的不规范发展也给当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带来一定压力。

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渝东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同时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1.2 问题提出渝东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地方,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未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的潜力,导致旅游产品单一化,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游客体验受到限制,影响了旅游体验的提升。

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和营销策略,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推广也存在不少困难。

如何有效解决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旅游体验,增加旅游吸引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现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才能实现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地区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民俗文化之美。

2. 正文2.1 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渝东南地区位于中国重庆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一个充满独特民俗文化的地方。

这里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民俗习俗等,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渝东南地区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经久不衰,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摘要】长阳是一个具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宝贵遗产。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传承长阳独特的民俗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分析了长阳民俗文化的特点,评估了其旅游资源的价值,然后深入挖掘了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产品开发方案。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实施建议,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长阳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特点分析、资源评估、挑战分析、策略建议、产品开发策略、实施建议、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长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民间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长阳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等方方面面,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阳的民俗文化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赏识。

长阳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探寻。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长阳的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如传承逐渐减弱、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将通过分析长阳民俗文化特点、评估旅游资源、分析发展挑战,提出发展策略建议,以期为长阳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部分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长阳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交界,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通过深入研究长阳民俗文化,可以为当地政府提出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2. 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需要通过旅游等方式进行传承和保护。

重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重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重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本文概述重庆,这座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山城,自古以来就是巴渝文化的发源地,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重庆的民俗旅游资源,探索其开发策略和价值,以期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新的力量。

重庆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其独特性、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从热烈的火锅文化到神秘的巫术表演,从激昂的川江号子到独特的山城步道,重庆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开发潜力。

然而,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是当前旅游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对重庆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梳理,详细分析了各类资源的特色和分布。

然后,结合国内外旅游开发的先进经验,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策略和建议。

这些策略和建议旨在保护和传承重庆的民俗文化,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重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重庆旅游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重庆的民俗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重庆民俗旅游资源概述重庆,这座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山城,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

其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

重庆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节庆活动,如火锅节、山城步行节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重庆人民的生活习俗,也体现了重庆的城市文化特色。

二是独特的民族风情,重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为重庆增添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三是丰富的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如渝派剪纸、荣昌陶器、潼南竹编等手工艺品,以及火锅、小面等特色美食,都是重庆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的民俗旅游资源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重庆地处山区,地理环境独特,这也使得重庆的民俗旅游资源具有了鲜明的山地特色。

例如,重庆的山地农耕文化、山地民居建筑等都是重庆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并以清明上河园为例,深入分析其成功运用民俗文化的策略与实践。

本文将概述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价值,阐述其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通过对清明上河园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如何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

本文还将分析清明上河园在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做法,探讨其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相关建议和思考,以期为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民俗文化资源概述民俗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

它涵盖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歌谣、舞蹈、手工艺、节庆活动、风俗习惯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这些资源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资源成为了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以清明上河园为例,这座以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就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园内不仅再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现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还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演、手工艺展示和节庆活动,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宋代的民俗文化魅力。

这种将历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做法,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背景介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

而民俗文化作为地方的独特资源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逐渐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如何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实现共赢发展,成为了当今旅游业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必要性1.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印记,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现。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2. 拓展旅游业新业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拓展旅游业的新业态。

3. 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动力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特色和历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通过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地方发展的动力。

三、成功案例分析以西安古城墙为例,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墙是其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融合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元素,成为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成功案例。

1. 保护与修缮西安古城墙的保护与修缮,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其原有的历史价值,更是为了为后人传承并发展民俗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 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在古城墙的基础之上,西安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如夜游古城墙、文化节庆活动等,让游客在感受历史文化的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3. 突出文化传承西安在古城墙的开发中,始终把传承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展示活动、文化体验活动等,让游客体验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四、成功经验总结1. 保护为前提保护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是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前提,只有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的原貌,才能更好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2. 创新产品和活动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创新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推出新的产品和活动,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乡村旅游成功经典案例

乡村旅游成功经典案例

花香农居
荷塘月色
江家菜地
幸福梅林
东篱菊园
2、多元化乡村旅游知名案例——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
2、多元化乡村旅游知名案例——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发展的主要特点 “五朵金花”的前身是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村”,也是“城中村”改造的难点村,又是未来成都市市区的风口绿地。市区两级政府提出了“开发、保护并举,利用、发展并重,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周边环境”的思路,突出了4个方面开发建设: 1. 坚持高起点规划 2000年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规模时,成都市政府提出了用景点形式打造国家级品牌“农家乐”的总体方案,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能够给城乡居民提供市外休闲娱乐场所,有利于当地农民就地转市民;二是有利于保护大城市环境,按照国家5A级风景区标准,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建成成都市郊区靓丽风景线。三是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一业”产业特色,为失地农民就地安置提供就业支持等。对市政府的规划建设方案,多次举行由社会各界和规划区农民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确定的规划方案,政府、企业和农户一张蓝图干到底。通过5年的建设和经­营,“五朵金花”一直保持着5A级风景区的风貌。 2. 坚持把农民摆在创业的主体位置 集中在一个区、一个街道搞涉及3000多户、10000多农民利益的大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5年的建设发展中,没有因拆迁、占地等问题出现一例农民“告状”、“上访”,非法修建、违法经­营等现象,而是农民和政府拧成一股绳加快发展。最根本的做法是把农民摆在创业和受益的主体位置,从规划设计、建设发展到经­营管理等重要环节,各级政府都坚持让农民受益,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农民传统产业优势,提升农民产业规模,在发展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02
国外经典案例
工匠之乡——日本水上町 1项目概况 观光型农业之路的日本乡村水上町的“工匠之乡”包括“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陶艺之家”等近30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其旅游概念的提出吸引了日本各地成千上万的手工艺者举家搬迁过来。1998年至2005年间,每年来“工匠之乡”参观游览、参与体验的游客达45 万人,24 间“工匠之家”的总销售额达3116 亿日元(约合271 万美元)。

.11.13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开发策略_以乌镇为例

.11.13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开发策略_以乌镇为例
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 开发策略
——以乌镇为例
案例介绍
• 江南水乡古镇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深厚的 文化底蕴,完好的水乡风光而成为游客青睐的焦点, 近年来各个古镇加强了古镇开发的力度,促进了旅游 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 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 但是古镇在旅游大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开发过程中和 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古镇开发与保护的可持 续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矛盾越来越尖锐。本案例以 乌镇为典型,从古镇的具体特色和现状等方面入手, 探讨旅游开发策略与相关保护问题。
“废墟文化”:
强调原汁原味,挖掘出来什么样就原样保留成什么样,譬如 说北京“圆明园”就是典型的“废墟文化”保护 。
“空心化”:
在古镇保护中,“空心化”认为保住了建筑就是保住了古镇 的全部,即把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居民迁出,再对古镇、古宅、古 街进行修缮,派管理人员、讲解人员进驻。
反对“空心化”的专家认为“空心化”丧失了老百姓能为古 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与很多建筑保护区相比,古镇的建筑主 体一般没有特别高的保护价值,它的价值是与传统的风俗连在一 起的,只有与当时当地的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充分满足并适应 人们生活要求的民居,才具有经久不衰的感染力。
游览线、影视故事情节发生的场所游览点、诗人作家萍踪
所至而留下的诗文、石刻、碑记等等。这些旅游景观或独
立成景,或作为陪衬,与其它人文(或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大大地增加了旅游地的吸引力。
2021/7/20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
•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 不可只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
• 所以古镇当局应该尽快设计一个全方位服务性旅游网站, 为广大游客,尤其是自助游旅客提供方便。

龙胜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龙胜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1.进行民俗普查
2.进行民俗筛选
3.进行民俗旅游开发
挖究旅游特色
民俗普查
任何形式的旅游开发都离不开 资源普 查,民俗旅游也不例外。 各民族村寨需要对民俗进行一 次普查,了解本村的民俗概况, 重点掌握有特色的民俗。普查 过程中应该用现代化手段将各 类民俗记录并整理出来。
进行民俗筛选
民俗是丰富多彩的,但不是所有民 俗都具有旅游吸引力,也不是所有民 俗都适合旅游开发。在普查的基础上 对民俗进行筛选,选出那些比较有吸
(政府、 旅游公司(主要投资方)、个体企业、 当地村委会、当地居民等,旅游发展带 来的利益在各方之间的分配是丌合理的。 当地村委会和居民作为民俗旅游资源的 创造者和维护者,没有得到应得的回, 旅游企业特别是外来的企业以及个人, 为拥有较雄厚的资金、较好的经营方法, 获得了较大的利润,旅游收益严重外流。 正因为利益分配丌公平,曾经导致利益 相关者之间产生正面冲 突,严重影响旅 游健康稳定发展。
民俗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大 类包括物民俗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 大类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 会民俗和游艺民俗,各大类还包括 很多小类,比如物质民俗包括饮食 民俗、服饰民俗、民居民俗等等。 如果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一定能 发现自身独特的内涵,根据独特的 内涵来建设景区,突出景 区特色, 才能在竞争中与众不同,从而获得 发展。
龙脊梯田
春 之 美
秋之韵
用 双 脚 丈 量 的 大 地
名俗风情 民族节庆。龙胜少数民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 节日,如农历三月三是各族人民的歌节、农历四 月初八的红瑶红衣节等。每逢节日盛会,各族人 民欢聚一堂,热闹非凡。民族节庆不仅是少数民族 的庆典,也是各族人民物资交流、文化交流的场所。 民居建筑。民居是民族艺术的凝固。龙胜独具特 色的民居建筑有壮族的干栏式建筑、红瑶的半 边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等,尤其值得一看 的是被誉为侗族建筑之精华的风雨桥。

浅议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

浅议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

浅议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摘要】本文围绕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展开探讨,首先介绍了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民俗文化所具有的旅游吸引力,以及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益处和挑战。

针对挑战,提出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并通过成功案例分析加以论证。

结合发展趋势,探讨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并给出相关建议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价值,为其开发与推广提供参考,促进民俗文化旅游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策略、吸引力、益处、挑战、成功案例、发展前景、建议、展望。

1. 引言1.1 民俗文化的定义民俗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特征的文化现象,包括传统的节日、习俗、风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承载着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认同。

通过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民俗的丰富多彩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文化表达。

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纽带,能够促进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融合,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文化认同。

1.2 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标识,是人们了解和认识这个地方的窗口。

通过民俗文化的展示,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历史背景,从而增进对这个地区的认知和理解。

民俗文化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效益。

许多地方因为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从而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游客到访时会消费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民俗文化也具有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意义。

通过民俗文化的旅游推广,可以激发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乡村旅游成功经典案例

乡村旅游成功经典案例

乡村旅游成功经典案例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了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以下是乡村旅游成功的五个经典案例。

1.桂林漓江。

桂林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其以漓江风光著称。

漓江沿岸的村庄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地村民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旅游客栈,提供旅游住宿服务,同时还开发了漓江漂流、乡村体验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是云南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

当地村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将传统的藏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出了多种文化体验项目,如藏式风情表演、藏式美食品尝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3.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条古老的贸易路线,连接了中国西南和西藏地区。

如今,这条古道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当地村民在古道沿线建设了旅游基础设施,如客栈、博物馆等,并开发了多种旅游项目,如茶马古道徒步、茶马驿站文化体验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4.张家界。

张家界是湖南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其自然风光以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而著名。

当地村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了多种旅游项目,如观光索道、玻璃桥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5.桐乡乌镇。

桐乡是浙江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其乌镇古镇是中国著名的水乡景点之一。

当地村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传统的水乡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出了多种文化体验项目,如水乡古镇漫步、水乡文化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

此外,当地还建设了旅游基础设施,如客栈、美食街等,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6.以上是乡村旅游成功的五个经典案例,这些地区都在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为游客提供独特、丰富的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7.安徽黄山:黄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景区包括了黄山风景区、宏村、西递等,这些地方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古村落而闻名。

中国典型古镇旅游开发案例介绍与分析PPT课件

中国典型古镇旅游开发案例介绍与分析PPT课件
集观光、购物、娱乐、餐饮、住宿、休闲、体验于一体
—9—
典型古镇研究 古镇开发的条件
历史格局的完整性 历史文化内涵厚重 文物古迹的独特性 民俗风情的传统性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祠堂、庙宇、书院、戏楼、会馆、故居、私家花园、民居、 桥梁、大块青石板铺成的街道等
成为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宗教、文化的“活标 本”
— 12 —
典型古镇研究
古镇的现在开发模式
江南古镇的开发模式
周庄发展模式——旅游业+高科技产业 1998年就把传感器这一高科技产业引入周庄。如今,这一高科技 产业已在周庄GDP中占有近50%的比重。
乌镇发展模式——政府授权特许经营(被联合国冠予古镇保护的 “乌镇模式”) 政府对古镇实行保护的同时,对经营性活动实行政府授权下的特 许经营。乌镇经过“开门寻历史、闭门搞保护”,与中信实业银 行签约投入2.5亿元用于乌镇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
运,具有浓厚的家族宗族色彩,高大的牌坊、豪华的大院则是大家族炫耀的资本。
—6—
典型古镇研究 古镇的人文景观
商业文化:古镇承担着重要的商业贸易作用老街作为古物质的交流商业中心,会馆作为商人聚会的场所, 他们催生繁荣的商业文化,染坊、瓷窖、酒窖、矿山也是古镇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地方。
民俗风情:民俗在古镇中得到最好的传承,婚丧嫁娶、祭祀、禁忌习俗,民间故事、神话、典故等文化
门罩
厢房
天井
照壁
—4—
大门
封火墙
典型古镇研究 古镇的建筑类型
公共建筑类:祠堂、庙宇、书院、戏楼、会馆、桥梁、大块青石板铺成的街道等。街道是古镇的 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古村落的主要建筑。古街一般以大青石板铺就,两侧有水槽,雨后极其 干净,街道旁两边的林立的店铺民居。

民俗风情园建设方案范本(2篇)

民俗风情园建设方案范本(2篇)

民俗风情园建设方案范本一、项目背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休闲娱乐需求增加的背景下,民俗风情园作为一种集旅游观光、文化交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为了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我们计划在____年建设一座民俗风情园。

二、建设目标1.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俗风情园,展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 提供一个全新的旅游观光目的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3. 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和互动交流;4. 建立完善的园区管理体系,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三、建设内容和方案1. 民俗表演区:设置多个专用表演舞台和观众席,举办各类民间艺术表演和演出,如舞蹈表演、戏曲演出、音乐会等,展示地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

2. 风情街区:打造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街区,仿照古代建筑风格,搭建各类摊位和商铺,出售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商品,让游客体验地方的生活风情。

3. 民居展示区:建设一批以地方民居为主题的展示区,展示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如藏族藏式民居、哈萨克民族的蒙古包等。

游客可以进入展示区内参观,了解当地的居住文化。

4. 民俗游乐区:设置多个游乐项目,结合民俗文化元素,如旋转木马、青蛙跳、射击等,给游客带来欢乐和刺激,同时增加人流量和收入来源。

5. 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一个专门的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和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项目规划和投资估算1. 项目规划:- 总用地面积:100亩- 民俗表演区:占地20亩- 风情街区:占地30亩- 民居展示区:占地20亩- 民俗游乐区:占地20亩- 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占地10亩2. 投资估算:- 土地购置费用:500万元- 建设设施费用:2000万元- 装修装饰费用:500万元- 各类设备购置费用:600万元- 运营资金:400万元- 总投资额:4000万元五、项目运营和管理1. 运营模式:以商业化运营为主,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农村旅游发展案例分析

农村旅游发展案例分析

烽火村的农村旅游发展案例分析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三农”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农村面貌都获得了快速进步和重大变化。

但是,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众多不足。

我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乡村面貌。

乡村旅游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并且在开发中不断创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乡村旅游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艺、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本,以农民自身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目标人群,以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景为特色,联合进行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综合效应十分显著。

同时,乡村旅游作为我国加快新型城镇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对密切城乡产业关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解决乡村居民就业、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随着乡村旅游在各地广泛开发,其开发模式日益成熟。

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了乡村旅游的开发,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成功转化。

乡村旅游的开发成为了地区经济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也为农民的家庭经济增收创造了条件。

本文通过对地处关中腹地的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烽火村旅游开发的实际调研,在研究中,将乡村旅游开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把烽火村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乡村旅游开发当中,力求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烽火村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情况进行分析,阐述项目运营开发模式、项目特色、经营成果,并对烽火村旅游开发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烽火村;发展模式一、乡村旅游概念及理论研(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念1.乡村旅游发展概念乡村旅游是一个大的社会经济系统,既是一种产业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形式,更是一种融合管理、经营、体验、营销、品牌推广等一系列的产业经济活动体系,对于乡村旅游的探索研究,离不开诸多基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在本论文的研究撰写中,主要运用了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文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指导研究内容和方法论的理论支撑。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乡村旅...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乡村旅...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欧美洲开展乡村旅游的历史达百年以上。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

如爱尔兰、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过度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保护、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1、法国(1)发展历程:成立于1953年的法国农会(APCA)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并联合其他有关社会团体,建立了名为“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有3000多户农民加盟,2004年,法国农村地区接待了全国28.2%的旅游者,本国公民在本国乡村旅游的消费额约为200亿欧元,影响巨大。

(2)产品类型:法国乡村旅游产品涵盖了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法国郊区农业旅游也出现多种形式,包括家庭农场、教育农场、自然保护区、家庭农园等,活动类型多种多样。

(3)经验做法:①加强宣传。

法国出版了专门的宣传和指导手册,大力促销乡村旅游旅游。

②制定相关计划。

法国推出了的“农庄旅游”计划使1.6万户农家建立起了家庭旅馆。

③社区参与,实行本地化策略。

法国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加强了培训和引导,新兴的“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2、美国(1)发展历程:美国有着悠久的乡村旅游传统,根据美国旅行行业协(Travel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2006年对1300位乡村旅游者的抽样调查表明:亲近自然的乡村旅游最受旅游者青睐。

二战以后,乡村旅游成为中产阶级生活的一部分,假期经常在城边不贵的乡村食宿接待设施和私人农场中度过,旅游食宿设施的形式一般是乡村旅馆和农场上私人闲臵房间。

西藏特色民俗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以西藏林芝为例论文

西藏特色民俗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以西藏林芝为例论文

摘要民俗旅游区别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范畴。

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强调特色鲜明。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成为挖掘、梳理与利用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其文化传承的意义十分重大。

林芝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资源条件,民俗旅游也是当前旅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旅游形式之一。

论文参考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利用实证调查的方式,对林芝市进行了相关调研,分析了发展林芝市民俗资源概况与特点,以及民俗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的困境及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林芝市民俗旅游业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对策建议。

林芝市应该充分利用当地民俗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各民族的民俗旅游产品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达到振兴地方经济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双重目的。

以期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字:林芝,民俗旅游,旅游资源,产业发展AbstractFolk custom tourism i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sightseeing tourism and vacation tourism, and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special tourism. It has a strong national, regional,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folklo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best carrier of mining, combing and using folklore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cultural herit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Linzhi city has unique climate and resource conditions. Folk tourism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tourism forms.Based on the refer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Linzhi City,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custom resources in Linzhi City,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and reason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custom tourism,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lk custom tourism in Linzhi city. Linzhi city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local folk tourism resourc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folk tourism products of all ethnic groups, vigorously develop folk tourism industry, and achieve the dual purpose of revitalizing local economy and promoting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Key words:Linzhi, Folk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目录前言 (1)一、绪论 (2)(一)研究背景 (2)(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2)(三)国内外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3)1、国外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3)2、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3)(四)探究内容和方法 (4)1、研究内容 (4)2、研究方法 (4)二、相关理论介绍 (5)(一)民俗旅游的内涵 (5)(二)关于林芝地区特色旅游开发的调查研究 (5)1、林芝地区概况介绍 (5)2、林芝地区旅游开发基础条件 (6)3、林芝地区旅游开发具体状况 (6)三、林芝市民俗特色旅游现状 (7)(一)西藏林芝市概况 (7)(二)林芝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7)(三)林芝产业规模现状 (7)1、旅游交通 (8)2、旅游景点 (8)3、旅游购物 (8)4、旅游人才 (9)四、西藏林芝市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0)(一)民俗旅游发展还处于转型升级的初级阶段 (10)(二)旅游交通可进入性有待提高 (10)(三)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10)(四)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0)(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区域合作发展联系水平较低 (11)(六)旅游人才及资金瓶颈问题较为突出 (11)五、进一步推进林芝地区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2)(一)林芝市民俗旅游开发原则 (12)1、保护民俗文化的原则 (12)2、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12)3、挖掘民俗资源的独特性原则 (12)4、坚持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12)(二)林芝市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13)1、全面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 (13)2、构建全域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13)3、坚持精准营销拓展旅游市场 (14)4、以新业态引领旅游发展新常态 (14)5、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14)6、多管齐下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14)(三)西藏林芝市民俗旅游开发内容 (15)1、林芝市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 (15)2、林芝市民俗旅游服务的开发 (15)3、林芝市民俗旅游景点的综合开发 (15)(四)林芝市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6)结论 (17)致谢 (18)参考文献 (19)附录 (21)感谢您的合作祝您事事顺心健康无恙! (22)前言众所周知,民俗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在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也会给各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努力实现当地生态环境,历史遗迹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所以,为实现我国民宿里也健康有序发展,在开发民宿资源和产品创新时,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做到因地制宜。

民俗旅游案例分析

民俗旅游案例分析

谢谢观看
休闲牧场案例
飞牛牧场产品
奶制品零食
牛奶护肤品
乡村风味牛奶餐
纪念品
休闲牧场案例Leabharlann 飞牛牧场产品销售牛奶屋
新鲜奶制品
牧场工房
纪念品 乡村客栈
花坊
玻璃花坊 经典商品
牧场生活 概念店
日用品
礼物坊
温馨小礼物
红砖屋
普通商店
休闲牧场案例
飞牛牧场产品销售渠道
实 体
牧场内6个主题商店 全台湾10个百货商店
网 络
案例3——韩国民俗村
中国民俗文化村
特色3:无须跋山涉水,即可 感受各民族风土人情 特色4:三大国际性特色表演: 《东方霓裳》、《金戈王朝》、 《龙凤舞中华》
中国民俗文化村——民族风情
中国民俗文化村通过民族风情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
定期举办大型民间节庆活动,如春节大庙会、泼水节、 迷情聊斋夜等,多角度、多侧面展示出我国各民族原 汁原味、丰富多彩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让游客充
分感受中华民族的灵魂和魅力。
庄严神圣浴佛祈福典礼
疯狂奇趣爆笑玩水夺标
童趣梦幻开心儿童玩水池
惊喜湿身互动泼水小分队
独特风情原生态傣族歌舞
动感high歌夜场乐队狂欢
案例2——台湾飞牛牧场
飞牛=蝴蝶+奶牛 是牧场两大体验主题
1
农业经营体验区
• 牧野风情区 • 飞牛广场—大草坪亲子活动区
2
休闲活动区
• 客服务中心区 • 有机蔬菜展示区 • 农民研习训练区
飞牛牧场是以乳牛养殖为主的休闲农场,
前身为中部青年酪农村,是台湾中部首屈 一指的休闲牧场。
3
农业景观及自然生态区
• 蝴蝶中心 • 休闲农场研究发展及计划保留区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抢救与保护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一)国外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充分利用富有民族特色的现成建筑和设施 2、建立独特的民俗村和文化村
(2)美国的普利茅斯垦殖园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位于美国东海岸波士顿市南的普利茅斯 镇附近,占地100多英亩,是反映17世纪 欧洲移民生活的恳殖园。其中“移民村” 完全按照当年的格式建造。导游人员身 着古装,口操詹姆士一世时期的英语, 通过实际的操作,描绘 17 世纪 20 年代英 国移民的生活、劳动、休息、娱乐的情 景,垦殖园因而以“活人博物馆”闻名 全美。这里才是美国人真正的故乡。
文化变迁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第一,最为普遍的原因是环境发生变化,因 而,文化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文化内部的人观察文化特点的方式发 生个别转变,这会导致社会解释其文化的规 范和文化的价值观的方式发生个别改变;
第三,文化变迁的根源在于与其他群体的接 触,引进新的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最终造成 价值观念和传统行为方式的改变。
2、民俗博物馆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云南民族博物馆于1995年11月9日落成并 开馆。它位于风光秀美的昆明滇池国家 旅游度假区内,与云南民族村相毗邻, 占地 13 万多平方米,分展示、演示、收 藏、科研四区。总体布局为庭院回廊式, 极富地方民族特点。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3、在本地区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升发民俗风 情旅游区或景点 (1)修复江苏南京秦淮河风光带 古往今来,“十里秦淮”始终是游人向 往之地。 1984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开发 建设久负盛名的“十里秦淮”风光带, 之后,国家旅游局又将其列入“七五” 全国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二)中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人造民俗村 2、民俗博物馆 3、在本地区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升发民俗风情旅游区 或景点
4、民俗风情旅游活动的开展现状
5、我国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人造民俗村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1)深圳的“锦绣中华” “锦绣中华”由观景区、商业区、饮食衔和园 艺造景区四个部分组成,面积为30万平方米, 投资1亿元,除了许多中国民族建筑和民居外, 还有反映我国不同时代的名胜古迹、建筑精粹 及民俗风情的微缩景观。在饮食街游客可以品 尝到各种美味佳看,风味小吃;在商业区人们 不仅可采购到各种名优土特产品。还可观赏工 艺制作表演、民间绝技表演和各种民族民间歌 舞表演。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安徒生博物馆里, 有各种版本的安徒 生童话集,不管是 古时的或现代的, 不论是合集或分册, 应有尽有。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安徒生爱好旅行,是人人皆知的,有人称他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不过,安徒生可不是完全天不怕地不怕的喔,据说他很怕出门旅 行的时候遇上火灾,所以他的旅行箱里永远放了一条麻绳,以备 火灾发生时逃生之用。另外,安徒生也很怕被活埋,所以有时候 他会在睡觉前,在床边摆放一个纸板,上面写着:「我并没有真 的死掉!(I am not really dead!)」...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利用现有建筑和设施开发民俗风情 旅游项目,是当今旅游业开发民俗风情 旅游资源的一条路子,一种趋势,这不 但是一种节省人力物力的便捷做法,而 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给旅游者真实 的感受。
2、建立独特的民俗村和文化村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1)日本爱知县的明治村(移建) 明治村,由于它集中了明治时代(1868 年一1912年)有代表性的建筑而得名,实 际上它已成为一所日本明治时代建筑艺 术和文物的博物馆。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 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 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1、文化变迁的机制
“文化变迁”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生 活方式所发生的任何变更,这种变更 或是因为内部的发展所引起,或是由 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换而产生。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安徒生(1805-1875)从小 受到父亲与民间口述文 学的影响,酷爱文学。 起初,安徒生从事成人 文学的创作,后来,他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 代」,决定为孩子写童 话,出版《讲给孩子们 听的故事》,此后,每 年圣诞节都出版这样一 本童话故事集,直到 1872年罹患癌症才渐搁 笔。近四十年间,共计 出版了一百六十八篇童 话。 安徒生博物館
(1)利用节庆活动、传统及现代民俗话动, 推出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旅游线路 (2)实地参观和考察民间工艺品的制作 (3)旅游饭店正逐渐成为推广民俗风情活动 的中心
5、我国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中存在 的问题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抢救与保护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一)抢救与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思路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岁时习俗、节庆活动 和民间游艺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将 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纳入外国旅游者的 旅游活动项目中,既可满足来访旅游者 想了解异国风情的愿望,也为市场促销 提供了有吸引力的重要产品。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泰国素辇市象节(每年11月第3个周末举行):一只小 象在用鼻子写汉字“你好”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二)民俗文化消亡、变异的几种形式
1、民俗风情的同化 民俗风情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风情特 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被 异族、异地民俗风情取而代之。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傣族的住宅建筑是"干栏"式建筑,也称高脚房屋建筑,以竹,木,茅 草为建筑材料,分上下两层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在潮湿炎 热的南方,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随着傣 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景洪的曼景兰村寨己出现了许多砖石、水 泥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的杆栏式建筑,杆栏建筑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云 南省内的出土文物已向我们展现了秦汉时期云南杆栏式建筑的真实风 貌。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从美国西岸的洛杉 矶乘车走101号高 速公路北上。如图 所示,再经246号 公路右转不远处, 即可见到Solvang 丹麦城。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索尔文小镇的常用语言是丹麦语,镇民非常珍惜 丹麦传统和风俗,建筑几乎带有地道的丹麦风格, 所以此小镇成为具有浓郁丹麦风情的旅游热点。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4、抢救、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需要科学 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对于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还需要采取 具体的手段,如录像、录音、拍电影等 方式,将其真实地记录下来。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来自南埃塞俄比亚 OMO村庄的MURSI族 女人,装饰着面部纹身 及唇盘,这在当地是美 女的象征。
发明、发现 借取、传播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文化变迁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因素或文化结 构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或多个社会 的转移和互动。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文化传播有两种方式: 有意传播:既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输出文化;也指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模仿引进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3、组织各种独特的民俗风情活动项目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1、充分利用富有民族特色的现成建筑 和设施
(1)美国的“丹麦城”——索尔文
索尔文(Solvang)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郡 的一个小镇,在圣巴巴拉城区西北45里处.常任居民 5000人左右.其中丹麦后裔占2/3,绝大多数居民从事 旅游业。 “索尔文”在丹麦语中意为“向阳的田野 ”。 现在每年接待150多万国内外游客,为当地人口 的300倍。

无意传播:是指无目的,无计划,无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输出
文化,也指无目的、无计划、无组织模仿、吸收其他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旧金山唐人 街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2)文化丧失 文化丧失是指因接受新事物而导致旧 事物的丧失,但这种取代并不一定是文 明的特征。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3)文化涵化 文化涵化是指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 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地接触,两者 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 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大规模地变迁。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在移民们创建的 “1627年村落” 里, 导游们身着15世纪 英国人的服饰向游 人们介绍当时移民 的生活情景。农舍 里光线昏暗,屋梁 上挂着南瓜、干鱼 、辣椒等食物,妇 女们缝补洗涮,烹 制食物,男人们打 鱼捕猎,养家糊口。
新移民们在盖房子
3、组织各种独特的民俗风情活动项目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据说还有另一种原因,很久以前, Mursi的男人怕自己的女人和女 儿被别的部落掳去做奴隶,嘴上装上大盘子后,使她们变得丑陋, 别的族群就不会看上并抢去。当然并不是部落里所有的女人都有 权利装上这么个大盘子的,只有部落里显赫家庭里的女人才有资 格,那些一般家庭里的女人虽免去了酷刑,但正常的面孔也代表 了一个女人在这个部落里的低下地位。
(2)泰国的东芭文化村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东芭文化村,位于曼谷东南方100多公里 处,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 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融合传统文化,兴办 了一些娱乐项目,初步形成环境伏美、 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胜地。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东芭文化村每日举办驯象和传统文化艺术表演。 有大象杂技表演、民族舞蹈、泰拳比赛、青年 人出家仪式和泰国婚礼表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