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辛亥革命》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辛亥革命》知识脉络
第19课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背景:
(1)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自救”实行“新政”。
结果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革命的准备
①组织基础:一系列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1994年孙中山领导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
1905年,孙中同与黄兴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革命正常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纲领。
②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③军事基础: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等。
(3)清“预备立宪”的失败
①过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②影响:加剧了清廷与各方的矛盾,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4)有利时机: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概况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攻占了武汉。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新的共和政体诞生。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①目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根本目的是巩固共和政体。
②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是否定了君主专制);国民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③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革命失败
①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②革命果实被窃: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3)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社会生活上,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6)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近代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