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树丰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树丰碑
《聆听大地的心跳——淌水崖水库建设纪实》专题片观后感那是一片曾经的穷乡僻壤,那是一群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人,那是一段峥嵘的岁月!今天,我们为他们重树丰碑,记载下这一种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这就是淌水崖水库精神。
同心同德
“天上飘来一条弥河,悠悠弥水荡起清波,河道弯弯从我家门前流过,溅一串浪花一支歌,你用乳汁养育我……”这是临朐人民为弥河而写的赞歌,人们把弥河当做母亲河。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弥河却像一匹脱缰野马般桀骜不驯,让弥河沿岸的老百姓吃尽了苦头。
1923年农历六月初八,是九山人民代代不忘的日子。据《临朐县志》记载,当天一场大暴雨淹了7个村,250户人家遭难,柴家庄一个村67户人家全部被洪水卷走。
1963年7月19日至20日,临朐县普降特大暴雨,九山降雨量达到401.5毫米,洪水冲垮水库8座,塘坝16座,河堤698处,伤44人,死12人,房屋倒塌6929间,冲去粮食5710公斤,牲畜449头,树木26万余棵,冲毁地堰83524处,公路21处,桥涵16处,冲倒电线杆107根,全县受灾面积12.5万余亩,绝产5.54万亩。
1972年,村民们开始注意到,一个脚穿球鞋、肩背黄书包、带着水壶和干粮的人经常在淌水崖一带转悠,一边走一边不停地比划和测量。村民们感到好奇,试探着上前搭话,这一打听,村民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当时新上任
的九山公社党委书记张彦士。他要在壁高20米的淌水崖上建一座高达40米、长达260多米的十孔连拱石坝。
很快,张书记要建石坝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公社。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乃至今天,都是项浩大的工程,而当时的九山公社翻箱倒柜也只有1万元的办公经费,对于160万元的工程预算来说,只能算九牛一毛。
缺少资金,张彦士就到地区和省里争取,发动全公社干部群众捐款。那个时候村民们虽然穷,但是要建水库的热情非常高涨。宋王庄的一个老大娘,从手绢里拿出了全是毛票的10元钱,捐给了水库建设,这10元钱是她的全部积蓄。缺少木料,村民们就纷纷把积攒多年的木料送来。缺少工具,村民们就把家里的废钢、废铁捐出来,组成铁匠班自己打造。
1973年正月初八,6000名村民不顾天寒地冻,撇家舍业,背起煎饼干粮,从四面八方赶到淌水崖,开始建设大坝。
这是怎样的万众一心啊!
艰苦奋斗
工程开工第一天,河水冰冷刺骨,干部和群众们挽起裤腿就跳了下去,抬石头、挑沙子。只要上了工地,根本看不出谁是干部,谁是群众。每个人的手上都布满了老茧,一年到头能穿破七八双黄胶鞋,在工地上你追我赶,轻伤不下火线,有伤口的时候,都是简单包扎一下,接着回工地继续工作。
这一干就是整整6年,在水库建设的这6年时间里,指挥部的同志们从来就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除了时间紧、任务重,当时的艰苦条件也让人难以想象。由于工期紧,每个人一周只能回家拿一次饭,带来的煎饼干了就用河水蘸着吃。没有热水
喝,不论男女都跪在河边用手捧水喝。没有地方住,村民们就横七竖八地躺在河床上、坡地里,冬天就搭建小窝棚,一个窝棚里住七八个人,两三个人合盖一床被子,眼睛一闭就鼾声四起。
工地上一个姓邓的16岁男孩,连煎饼都没得带,从家里带了些冻得硬邦邦的煮地瓜,到了吃饭的时候,他就把地瓜放到铁匠炉上烤着吃。尽管吃不饱穿不暖,但小邓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含糊,不比成年壮劳力差。
还有那些炒炸药的工友,天天处在最危险的地方。为了节省开支,村民们自制炸药,用硝氨化肥和锯末子拌上火油,粉碎后用大铁锅人工翻炒,炒生了炸药难以引爆,炒过了很容易失火甚至爆炸。
大坝合龙的时候,人们三天三夜连轴转,实在困了,就躺在地上睡会儿,有时工地上考虑熬夜通宵,身体受不了,就加一顿夜宵,一人一碗玉米糊。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我们全体九山人们的骄傲!
自强不息
在淌水崖水库修建过程中,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无数九山人为这座水库流血流汗,有些人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九山镇朱庄村的宋光起就是其中一位。
回忆起宋光起出事时的情景,68岁的董金祥叹了口气:“那块滚动的大石头有40多立方米,把巨石从中间劈开,在放第一块石头时,另一块石头由于失去支撑力,发生滚动。当时宋光起和另一名同伴就站在石头底下,看到巨石滚落下来,他一把推开了同伴,整个人被压在了石头底下。”
宋光起的父亲不但没有跟政府提要求,还把二儿子宋光龙送到了工地,让他继续做石匠。
宋立桂,那年她19岁,由于男石匠满足不了工程需要,为了顺利施工,工
程指挥部决定成立“女石匠排”,并认命宋立桂为排长。就这样,35个十八九岁的女青年干起了石匠。
当石匠受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有一次在砸石头时,宋立桂伤到了左腿,整条大腿肿得特别粗,疼得走不了路。每天晚上下了工回到家,母亲用偏方给她糊腿消肿,这样才保住了一条腿,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现在左腿经常疼得连厕所都上不了。
除了腿受过伤外,宋立桂的手也经常受伤,至今她左手的中指仍弯曲着
伸不开。宋立桂说,“现在回想起当年做女石匠的情景,她自己都觉得很伟大,有了那段经历,她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坚强了。”
今年67岁的宋训岗当年也是一名石匠,他利用业余的时间创作了不少朗朗上口的歌谣歌颂女石匠们的魄力。“淌水崖上女石匠,十八九岁大姑娘,不拿针线学绣花,愿献青春当石匠,敢想敢做也敢当,抡锤开石浑身汗,严寒酷暑如平常……”
除了歌颂女石匠的歌谣外,宋训岗当时还创作了一些劳动歌为工友们解闷。“淌水崖上红旗展,全社人民齐动员,誓师大会闭幕后,锤钻叮当响连天……”“兴修水利造农田,不求神仙不靠天,双手战胜大自然……”这些歌谣当时在工地上广为流传。
自强不息,世代相传,这是我们最好的传家宝!
开拓创新
淌水崖大坝由连拱坝、重力坝、公路桥、南北放水闸和坝后电站组成。连拱坝、重力坝、溢洪道由北而南直线布置,上有双曲拱式公路桥贯穿。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