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以《金锁记》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张爱玲作品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次数是较多的,也是张爱玲运用得最为成功的意象。
在她的小说中,有很多月亮原型的生动比喻和描写。
这些不断浮现在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是寒冷的、朦胧的、伤感的、残缺的……亘古长存的月亮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映照着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人物,照出他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和残酷,也照出他们心灵深处的软弱和惶恐,更照彻着文明发展过程中艰难行进的人类本相。
类似这样的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真是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虽然张爱玲小说意象纷呈,但以“月亮”出现的最大、最典型,也最有特色。
“月亮”不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鲜明的对应,而且“月亮”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
可以说,破解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不断出现,对于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心理,把握她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金锁记》有多处写到“月亮”。
一、月亮是沧桑变幻的见证者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月亮是人世间悲欢离合、兴衰更替的历史见证。
人生短暂,月亮永恒,她永远静思默察,不动声色地冷眼旁观,阅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作者以月亮的年年相似恒久不变对比世事无常人生短暂,使人油然而生感伤之情。
(一)目睹家庭兴衰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以月亮描写作为文章开端、结尾,意蕴丰富,令人感慨万千:“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
作者借助月亮在升起和降落,过去和现在的时光流走岁月更换中,表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了悟、对命运的揭示、对生命的哲思。
年轻人想象和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不同的,其实人世间变的只是新人换旧人,而悲欢离合依旧,月光依旧。
在亘古常新的同一轮月亮的照耀下,人间的悲喜剧一直在上演也一直会不断地上演下去。
该文中的月亮首尾呼应,在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升沉起伏的命运交替及作者对人情世态的理性思考。
(二)体察风俗民情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月亮不仅经常出现在中国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借以表现对永恒的思索对意趣的参悟对人生的喟叹,而且频繁出现在寻常百姓的生活里,无论是情人的幽会,夫妻的团圆,还是百姓的节日,月亮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难能可贵的是,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对这些方面都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
尤其是她对月亮下风俗民情的展示,成为了作品的又一亮点,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处境和心境,尤其是对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金锁记》中,作者对变态的七巧做了这样描写:她不让儿子陪伴新婚的妻子芝寿,而是让儿子陪她整宿抽大烟。
更令人难堪的是,她在打听儿子的隐私后又公之于众。
所以,芝寿强烈地感到这个家庭“婆婆不像个婆婆”“丈夫不像个丈夫”,她痛苦不堪,只想一死了之。
为了表现芝寿的痛楚,七巧的变态,作者借着月光,对芝寿新房作了细致的描写,从中不仅表现出浓重的风俗民情与时代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月光和新房中摆设的细致描绘,一方面人物悲惨处境得以艺术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绝望的心理,其中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一般来讲,中国人无论是庆新年、办生日还是贺新婚,布置环境的主色调都用红色。
而张爱玲对芝寿新房色彩的描写正典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和传统习俗。
至于这段描
写中的“凤凰”、“围屏”、“篆字”、“花瓶”、“如意”、“粽子”等物体,也都是中华民族婚姻文化中典型的吉祥物,甚至成为表现中国人追求幸福的典型符号,从中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
但是,令人深思令人不安的是,窗外映照着这一切的月亮不是“花好月圆”的象征团圆的月亮,也不是“人约黄昏后”的温馨的月亮,而是“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是使人恐怖的月亮,这月亮与象征幸福美满的体现民俗特点的色彩及物体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描写,不仅在深层结构中充满了反讽,而且也强化了作品中人物的痛苦与绝望的心理。
二、月亮是女性世界失意的记录者
张爱玲的作品在对月亮的书写上都脱胎于古典,继承了前人借月描写女性苦痛命运的传统,抒情色彩浓厚。
在其作品中,月亮意象的使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画面感,而且传达出人物尤其是女性特定的心理状态,这无疑对描写女性命运遭际,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使作品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萧红描画月亮主要是借以表现下层劳动妇女的痛苦凄凉心境;而张爱玲则凭借月亮,多是寄托对败落封建家族中女性悲惨遭遇的同情,尤为可贵的是她赋予了月亮现代内涵,令月亮有了“疯狂”这一开创性的隐喻义。
(一)表现凄凉悲惨的人物心境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就是反映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这也经常出现在张爱玲的作品中。
在《金锁记》中,长安所出生的家庭,尤其是有七巧这样的母亲,就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
在她决定退学后,张爱玲采用了缺月意象渲染她的悲哀心理: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
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这是长安眼里的月亮,其实这缺月就是长安生活环境、前途命运的象征。
这灰暗景物背景下的缺月,不仅是长安缺少光明与温暖的家庭环境的隐喻,也是她黑暗前途的写照,更是她暗淡、失望、悲哀与凄凉心境的外化。
是的,失去友情、师生情,又缺少亲情、爱情的少女,就像这缺月一样残缺不圆满。
(二)突显恐怖疯狂的变态人格
与前人相比,张爱玲笔下的月亮表现的内容更丰富饱满,也更个人化了。
同是写月,因为少年时痛楚的记忆,她笔下的月亮就少了前人的温馨与浪漫,而多了一些悲凉与哀情。
尤其可贵的是,她不仅令月亮意象有了开创性的隐喻义——恐怖疯狂,而且拓宽和深化了月亮意象的表现领域。
在这一点上张爱玲尤为令人称道,她对月亮意象的运用,使其小说更具有了独创性与新颖性,并使其更具有了现代品质。
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小说也成为了“最充分地反映了这种个人主义的、富于革新性的重定方向的文学形式”{5}。
可以说,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描写,最具有现代意义,也最能体现张爱玲运用这一意象的个人化特色——月亮最典型地体现了恐怖疯狂的含义。
七巧为了金钱,为了生存,赶走了季泽——这个她生命中最爱的男人,因爱欲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变态,所以她妒忌儿媳妇芝寿,并达到了令人恐怖的疯狂程度。
正如叔本华所言:“这个世界只是地狱——在这里,人类既是被折磨者,同时又是折磨别人的魔鬼。
”{6}的确,七巧既是被折磨者,同时又是折磨别人的魔鬼。
为了表现七巧人性的坍塌、母性的丧失、人格的扭曲变态,作者以狰狞可怖的月亮进行象征,同时也渲染烘托出阴森的气氛。
这时的七巧言谈举止已不像个母亲,她将脚搁在儿子的肩膀上踢着他的脖子,与儿子讨论东邻西舍甚至儿子的隐私。
显然,她已变成一个“施虐癖”者。
因为“‘施虐癖’者
大都会要求并能够使得一个人受苦难的折磨,他极尽所能地迫使对方泄露自己的隐私”{7}。
七巧就是如此,她打听儿子的隐私,折磨儿媳,伟大的母性完全代之以低俗与丑恶,她带给人不寒而栗的感觉,正与窗外诡异恐怖的月亮相契合。
作者用黑与白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太阳为喻,用“汗毛凛凛”“灼灼的”等形容词精心绘月,在制造出恐怖的气氛同时,也使芝寿恐惧的心理外化,而且也使七巧变态人格、狰狞心态得到艺术化呈现。
但必须说明的是,她的疯狂,与“重压下的女性生活必然关联”,“与善恶无关,疯狂,而仍然是人,是人世无数无痛无泪的、并不崇高的悲剧中的一幕”。
不夸张地说,这令人回味的有关月亮的描写,产生了十分独特的艺术魅力。
应该说,这是对以往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内涵的丰富与拓展,是对古人与同代作家的超越,这恐怖的月亮因此就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