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猜想——验证——概括”的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自主猜想、验证并概括乘法交换律,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描述,并能用字母符号表示乘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旧知练习。(课件出示第2页,单击标题“复习旧知”,出示第3页内容)

280+32=32

(46+372)+28=46

4848

师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

师:谁能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给同学们听听呢?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第4页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文字定义。)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怎么表示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第4页继续出示)

a+b=b+a (a+b)+c=a+(b+c)

2.提出猜想。

师:加法中有交换律,其他运算中有没有交换律呢?

预设一:生:减法、除法中没有。

师:你是怎么证明除法中没有这样的定律呢?

生:我是举例的,如……

师:你通过一个反面的例子把这个猜想否定了。

预设二:生:我觉得乘法中有。

师:同学们觉得呢?乘法中存在交换律吗?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验证乘法交换律

1. 亮出观点。

师:你能说说你心中的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吗?

预设一: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预设二:a×b=b×a

师:那我们怎么来验证自己的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

反馈。

生:通过举一些例子。

师:通过一个例子就能验证了吗?

生:不,要举很多的例子。

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以前学习乘法的情况和知识,来进行举例验证。想一想,你有什么样的办法?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2.组内交流验证方法。

反馈。

预设(1):根据表内乘法,一句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如用“三五十五”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预设(2):乘法验算时,交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积是一样的。

预设(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列乘法算式,同一个问题可以列两个算式。

师小结:通过验证,你们都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师引导:可不能放过任何一条漏网之鱼啊,大家都举了可以证明这个结论正确的例子,但是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有没有同学可以举出一个反面的例子来把这个结论推翻掉?

3.得出结论。

师小结:确实举不出反例来推翻这个结论,说明乘法交换律存在。你能说一说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吗?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出示课件第5页)

师:数学书上也是这样规定的,我们一起读一读“乘法交换律”。

师:字母公式怎么写?

生:a×b=b×a(课件第5页继续出示)

师:一起读一读乘法交换律的字母表达式。

师:在乘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变的是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积。)

三、回顾沉淀

师:今天我们通过先猜想,再举例的方法验证了乘法交换律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除法和减法中不具有交换律的性质。那我们都用了哪些验证方法呢?(举很多的例子,只要举得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不成立,举不出反例就可以证明是成立的。)课件出示第6页:

四、针对性练习(课件出示第7、8

页)

1. 判断下面哪些是乘法交换律。(讲出你的理由)

(1)50×2=25×4

( )

(2)890×120=120×980 ( )

(3)160+38=38+160 ( )

(4)a×38=38×a ( )

(5)25÷25=25÷25 ( )

2. 根据乘法交换律,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或符号。

(1)11×50=( )×11

(2)30×200=200×( )

(3)60×a=( )×( )

(4)△×○=( )×( )

(5)60○30=30○60

五、拓展应用

1.先计算,再用乘法交换律验算。(课件出示第9页)

140×251=108×123=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讲评:在这两题的验算中,你有什么发现?(验算时只用乘2次,使计算简便。)

(3)那学了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呢?(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2.下面哪些题目利用乘法交换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学生试算。(课件出示第10页)①444×213②302×512③700×542④723×456⑤450×208

总结交流:

(1)因数中间有零或者未尾有零,交换位置相乘的话,一般情况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2)其中一个因数由重复的数字组成的,利用交换律计算也可简便。

3.两个数交换位置相乘,有时会有简便的地方,想一想,三个数相乘利用交换律是否有方便之处呢?(课件出示第11页)

师出示:4×89×25学生试算并交流。

生举例。

总结交流:三个数相乘,若其中两个数相乘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交换位置相乘有方便之处。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1. 依托原有知识经验,产生新的生长点。

对于“乘法交换律”这一知识,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在以前的课堂学习或其他学习过程中,学生早已接触过“乘法交换律”,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现实起点和逻辑起点。因此,在顺应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应该说课堂进展还是顺利的,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原有知识经验的思考水平上,学生没有新的知识生长点的话,这样的课堂也是失败的。所以笔者在设计时抓住“要产生新的生长点”的想法,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会数学思考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课中学生就是亲身经历了探索“乘法、除法、减法中有没有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这个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了:一个规律的得出,举一个两个例子是不够的,而要看大量的普遍的例子,这中间渗透了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不完全归纳法。同时还让学生知道了:一个规律的得出,光举出正面的例子是不够的,还要学会举反例,一旦能举出反例就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