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课件ppt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流行病学
在东南亚及海南省,埃及伊蚊是本病的 主要媒介
在广东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 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
中。 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
埃及伊蚊(左)和白纹伊蚊(右)雌蚊
白纹伊蚊雌蚊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
人人发病。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 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 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 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登革热
首次发现病例 1周内,1个县(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
例
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第二步) 实施控制措施
1. 组织措施 (1)成立防治领导小组 (2)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织专业队伍 (3)广泛深入宣传
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第二步) 实施控制措施
2 .技术措施 (1)疫情报告 (2)疫点、疫区的划分 (3)隔离和管理病人 (4)防蚊、灭蚊 (5)保护易感人群
同一患者可见多种形态不同的皮疹。持续3-4天。 束臂试验呈阳性。 于病程5~8天约25~50%病例有出血倾向 。
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感,发热不超过39℃,全身 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皮疹,一般不出血, 病程短(1~4天)。
重型登革热
起病时如典型登革热表现,但在病程3~5 天时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的症状 和体征 。有些病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甚 至出血性休克。多于24小时内死亡。此 型在临床上不符合登革出血热的诊断。
实验室确诊:血清特异性IgM阳性
恢复期IgG比急性期有4倍增长
分离到病毒或特异性抗原
鉴别诊断
与流感、麻疹、猩红热、 恙虫病、钩体病、伤寒、 流行性出血热及败血症等相鉴别。
小结
骤起发热、头痛、骨关节肌肉疼痛、皮 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 减少是登革热早期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可作为早期临床诊断的依据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 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 二次病毒血症。
发病机制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 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 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 导致其减少,出血倾向。
有以上症状体征的,请注意询问流行病 学史
确诊需依靠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蚊虫及其防制
白纹伊蚊
1. 中胸背部有一条有 白纵条
2. 后足1~4跗节有基白 环,末节全白
3. 触须末端白色
蚊虫的生活史
夏季9-15天完成一代生活史,蚊虫寿命1-4周
成蚊的吸血性
白纹伊蚊对人 的攻击性强, 多次吸血。有 光照比无光照 对吸血有利。
传染期
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 8-12 日
(发病前 1 天及后 5 天) 后再传染给健康的人
-1
57
17
-1 0
5
指示病例发病日
10
20
30
二代病例平均发病日
登革热流行预防关键
二代病例发病日(潜伏期 3-15 日31)
登革热防治总目标
及时发现登革热疫情 预防控制登革热续发病例 避免出现较大暴发或流行,减轻
疫情控制
发生登革热暴发疫情时,单靠卫生、爱卫部 门控制疫情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需要的是 成立登革热防治领导小组,需要组织措施保 障。
领导小组在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卫生、 爱卫、宣传、教育、城建、交通、财政等部 门组成。
疫情控制
爱国卫生运动
发动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灭蚊技术指 导工作
登革热的危害。
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第一步)
1.核实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主要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
2.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 (2)分布特点调查 (3)传染来源及流行因素调查 (4)媒介调查 (5)病原调查
相关定义
登革热暴发:
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 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 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 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
流行病学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
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流行病学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 病与布雷图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 为高峰。
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衰竭。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 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 发病前15天的活动情况,有否去过流行区 ➢ 蚊虫叮咬史
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发热,“三痛三红”,皮疹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白纹伊蚊栖息习性
成蚊多在孳生场所附近栖息: 居民区,多栖息在草丛、灌木
丛、空房内等; 建筑工地,多栖息在工地内部
积水和阴暗杂物堆放处; 室内,容器积水孳生的成蚊,
有在室内栖息的倾向,并多栖 息在悬挂的衣服上,及墙面阴 暗处。 总之,这些地方能够提供适宜温度 和湿度条件。
登革热传染过程时间图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 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骨骼和 关节疼痛,部分有眼眶后疼痛,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典型登革热
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多 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点状 出血疹,多见于四肢。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 及色素沉着)。疹型以斑丘疹、麻疹样、猩红 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点为主。
登革热的诊断
晓花中学 2014年9月16日
概况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 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 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 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 倾向。
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 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 可灭活。
流行病学
在东南亚及海南省,埃及伊蚊是本病的 主要媒介
在广东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 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
中。 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
埃及伊蚊(左)和白纹伊蚊(右)雌蚊
白纹伊蚊雌蚊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
人人发病。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 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 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 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登革热
首次发现病例 1周内,1个县(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
例
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第二步) 实施控制措施
1. 组织措施 (1)成立防治领导小组 (2)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织专业队伍 (3)广泛深入宣传
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第二步) 实施控制措施
2 .技术措施 (1)疫情报告 (2)疫点、疫区的划分 (3)隔离和管理病人 (4)防蚊、灭蚊 (5)保护易感人群
同一患者可见多种形态不同的皮疹。持续3-4天。 束臂试验呈阳性。 于病程5~8天约25~50%病例有出血倾向 。
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感,发热不超过39℃,全身 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皮疹,一般不出血, 病程短(1~4天)。
重型登革热
起病时如典型登革热表现,但在病程3~5 天时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的症状 和体征 。有些病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甚 至出血性休克。多于24小时内死亡。此 型在临床上不符合登革出血热的诊断。
实验室确诊:血清特异性IgM阳性
恢复期IgG比急性期有4倍增长
分离到病毒或特异性抗原
鉴别诊断
与流感、麻疹、猩红热、 恙虫病、钩体病、伤寒、 流行性出血热及败血症等相鉴别。
小结
骤起发热、头痛、骨关节肌肉疼痛、皮 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 减少是登革热早期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可作为早期临床诊断的依据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 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 二次病毒血症。
发病机制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 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 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 导致其减少,出血倾向。
有以上症状体征的,请注意询问流行病 学史
确诊需依靠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蚊虫及其防制
白纹伊蚊
1. 中胸背部有一条有 白纵条
2. 后足1~4跗节有基白 环,末节全白
3. 触须末端白色
蚊虫的生活史
夏季9-15天完成一代生活史,蚊虫寿命1-4周
成蚊的吸血性
白纹伊蚊对人 的攻击性强, 多次吸血。有 光照比无光照 对吸血有利。
传染期
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 8-12 日
(发病前 1 天及后 5 天) 后再传染给健康的人
-1
57
17
-1 0
5
指示病例发病日
10
20
30
二代病例平均发病日
登革热流行预防关键
二代病例发病日(潜伏期 3-15 日31)
登革热防治总目标
及时发现登革热疫情 预防控制登革热续发病例 避免出现较大暴发或流行,减轻
疫情控制
发生登革热暴发疫情时,单靠卫生、爱卫部 门控制疫情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需要的是 成立登革热防治领导小组,需要组织措施保 障。
领导小组在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卫生、 爱卫、宣传、教育、城建、交通、财政等部 门组成。
疫情控制
爱国卫生运动
发动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灭蚊技术指 导工作
登革热的危害。
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第一步)
1.核实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主要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
2.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 (2)分布特点调查 (3)传染来源及流行因素调查 (4)媒介调查 (5)病原调查
相关定义
登革热暴发:
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 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 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 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
流行病学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
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流行病学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 病与布雷图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 为高峰。
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衰竭。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 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 发病前15天的活动情况,有否去过流行区 ➢ 蚊虫叮咬史
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发热,“三痛三红”,皮疹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白纹伊蚊栖息习性
成蚊多在孳生场所附近栖息: 居民区,多栖息在草丛、灌木
丛、空房内等; 建筑工地,多栖息在工地内部
积水和阴暗杂物堆放处; 室内,容器积水孳生的成蚊,
有在室内栖息的倾向,并多栖 息在悬挂的衣服上,及墙面阴 暗处。 总之,这些地方能够提供适宜温度 和湿度条件。
登革热传染过程时间图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 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骨骼和 关节疼痛,部分有眼眶后疼痛,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典型登革热
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多 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点状 出血疹,多见于四肢。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 及色素沉着)。疹型以斑丘疹、麻疹样、猩红 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点为主。
登革热的诊断
晓花中学 2014年9月16日
概况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 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 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 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 倾向。
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 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 可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