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是一切错误理论的根源

合集下载

我所理解的形而上学

我所理解的形而上学

我所理解的“形而上学”第一次接触到“形而上学”理论是在学生时代,当时只是出于知识点的重要性,只初步了解到是一种与马克思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没有真正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这次通过系统学习西方哲学课程,才发现这种理论非常深奥。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是哲学史上所指的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这种理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形而上学”有两个含义。

第一种就是与辩证法所对立的方法论,世界观。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矛盾,否认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显然,它是一种错误的方法论。

“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而这种本质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露。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含义则指一种研究感官不可达到的东西即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

这种解释是我们平时所不容易接触到的。

其实这一用法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著作中即已出现,至今仍流行于西方哲学家之间。

近代唯心主义者常用“形而上学”一词来攻击唯物主义,污蔑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超感觉、超经验的虚构。

在哲学史上,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形而上学有时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有时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

但从本质来说,形而上学同唯心主义有着密切关系。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古代就已产生。

中国西汉时董仲舒宣称“天不变,道亦不变”。

15世纪至18世纪,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总体上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为了深入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原理单选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理单选题复习资料

1. 马克思主义是(A )A. 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 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C. 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 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2.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B )A. 理论基础B. 核心内容C. 指导原则D. 前提条件3.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 B )A. 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B. 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C. 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D. 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4. 就理想的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A. 社会理想B. 道德理想C. 职业理想D. 生活理想5.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C )A.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 世界是统一的D. 世界是发展的6.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B )A.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 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 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7.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D )A. 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 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 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 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8.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D )A. 江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B. 核泄露事故危及人类的生存C. 毁林导致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D. 彗星出现预示将要发生战争9. 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C )A. 普遍联系法B. 阶级分析法C. 矛盾分析法D. 具体分析法10.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粱、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A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1. 面对消极腐败的事物或现象,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4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4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4(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1,分数:62.00)1.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表现在( )(分数:2.00)A.思维根源于存在√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C.思维是存在的固有属性D.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恩格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即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容割裂。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这属于本体论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是认识论的内容。

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的理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与发展的理论。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不能脱离本体论;同时,本体论问题是认识的结果,解决本体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认识论的问题。

选项C把思维看作是存在的固有属性,这等同于是在说“凡是存在都有思维”,实际上这是原始人所认为的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AB。

3.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哲学都是世界观√B.世界观都是哲学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二者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马哲 辨析题(重点)

马哲 辨析题(重点)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2、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世界统一于存在。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5、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这一观点不准确。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马原题库全

马原题库全

马原选择题【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D】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5.空间是指【B】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6.规律是指【A】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原试题库

马原试题库

第一、二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B)A、“科学之科学”B、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解答一切疑问、穷竭一切知识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指(C)A、人人具有的世界观B、仅指无产阶级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科学的世界观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C)A、17世纪40年代B、18世纪40年代C、19世纪40年代D、20世纪40年代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A、工业革命B、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C、蒸汽机的发明D、生产力的巨大发展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现代西方哲学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特征是(B)A、阶级性B、实践性C、科学性D、革命性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8、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A)A、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B、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C、变化发展的观点D、普通联系的观点9、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B)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D、多因多果10、主张人的认识是“求诸于心,不假外求”,这是(B)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共有的观点11、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A、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C、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1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这说明( )(分数:2.00)A.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C.运动仅仅是物体位置的变化D.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关系”。

运动作为哲学范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因此哲学上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运动和变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

而这都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达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

运动也并非物体位置的变化这一种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内容和基础,并非运动的形式,因此选项B和选项C都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选项AD。

3.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带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B.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原选择题

马原选择题

作为附录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选选择题单选103题, 多选121题,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立C. 十月革命的胜利D. 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A】2.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科学性B.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 阶级性D. 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B】3.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A. 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B】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是()A. 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B. 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C. 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D. 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D】5.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 有“高尚的理想”D. 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6.“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A.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 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A】7.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A】8.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客观实在性C. 时间和空间特性D. 可知性【B】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是全面的, 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 并且形象地比喻为骨骼系统和血肉系统, 其中的血肉系统是指:A.上层建筑B经济基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文化意识形态【A】10. 【选择题Ⅰ】范缜说: “神之于质, 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 犹刃之于利。

导读12《实践论》导读

导读12《实践论》导读

学习与思考
1.人的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2.结合《实践论》中所揭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思考如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避免主观与客观相脱节,做到实事求是。 3.为什么说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写作背景
1.从思想根源上揭露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的迫切需要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实践和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3.毛泽东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特别是研究哲学的理论成果
基本思想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认识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者必须树立实践 的观点
首先,人的思想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发 展和变化的。 其次,在实践中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最后,要依据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 新发展。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列宁发展的,《实践论》是在继 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发展。
实现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现代化。《实践论》所阐述的主要思
想内容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思想,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 上争论不休的知 行关系问题,不仅在具体观点上既肯定经验对认识的 意义,又反对认识过程中的经验论 错误,而且从思维上立足实践,形成 “改造世界”的实践辩证法,而抛弃从理论把握实践的思辨理路。《实 践论》既是 “认识论的唯物论”,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 “认识 论的辩证法”,强调实践的能动作用,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 一观。
பைடு நூலகம்
4.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揭示了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要 任务与方法原则
一方面,毛泽东在系统论述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基础上,阐明改造客观 世界和改造主 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并提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 主观世界的任务,从而达到肃清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提 高全党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水平之目的,揭示了思 想政治教育改造人 的主观世界的重要意义。改造世界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无 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改造世界的具体任务包括改造客观世界, 也包括改造自己 的主现世界。其中,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 社会及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一 切反动势力,改造主观世界则包括 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 系。

邢台学院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卷及答案(F卷)

邢台学院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卷及答案(F卷)

邢台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2005一2006学年第二学期(F卷)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运动变化性D.广延性5.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C. 形而上学观点D. 辩证法观点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7、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 是否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辨证的否定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1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准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1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D.同一性和斗争性1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14、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白我改造的过程15、概念、判断、推理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16、在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中,最直接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索是( )A.劳动者B.劳动工具C.劳动对象D.教育发展程度1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B.人口增长的快慢C.社会风气的好坏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8、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交换方式B.产品分配方式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19、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2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机考复习模拟题答案

马克思机考复习模拟题答案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特殊性在于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在马克思看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了强大的物质前提,即高度发 达的物质生产力()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正式诞生 《乌托邦》的作者是(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即且还找到了实现这一 伟大变革的力量( ) ( )提出了落后国家将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 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 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 ) 下面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 )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 )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不可逆性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学习书本知识 抛弃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联系和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 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形而上学唯物论 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在本质上是真实的 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实践是指 ( )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论的认识论是( )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对现象的( )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 ) 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这说明( )(分数:2.00)A.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C.运动仅仅是物体位置的变化D.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关系”。

运动作为哲学范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因此哲学上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运动和变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

而这都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达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

运动也并非物体位置的变化这一种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内容和基础,并非运动的形式,因此选项B和选项C都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选项AD。

3.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作业辅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作业辅导

○1A型题:1.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基本动力B.最终动力C.直接动力D.唯一动力2.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和自然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 ) 错误:正确答案为:C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5.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错误:正确答案为:B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6. 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7.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8.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10.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11.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12. 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14.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意识——物质——意识1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错误:正确答案为:A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16.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D.时间和空间相对性17.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唯一动力B.最终动力C.根本动力D.直接动力18.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法律标准19. 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答案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期中测验(答案)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单选题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D )A 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 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 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D 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A 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3、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上犯了 ( D)A 类似唯心主义经验论的错误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A 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 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 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5、我国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点 (C )A 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B 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C 都是主观唯心主义D 都是客观唯心主义6、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 C)A 主观唯心主义B 形而上学C 相对主义诡辩论D 客观唯心主义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B)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 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 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8、我国战国时期的一哲学家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C )A 唯物主义的观点B 唯心主义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9、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的观点是 ( D)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 精神是运动的载体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 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11、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D)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D)8
A.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B.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C.使用价值与价值两者互相决定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1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B.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9、资本主义的工资是( )
A.工人的劳动报酬
B.工人的劳动价格
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A.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的原理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原理
6、“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 )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6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辨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例说明之。(9分)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22010013)期末考试试题(A卷)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3、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马克思机考复习模拟题答案

马克思机考复习模拟题答案

经济基础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 )
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
生产力不可以跨越式发展。( )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
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 )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社会改革是社会本质性质的变革。( )
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无知的芸芸众生,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
实践是指 ( )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论的认识论是( )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对现象的( )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 ) 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不可逆性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学习书本知识 抛弃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联系和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 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形而上学唯物论 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在本质上是真实的 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2016秋北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证法(2)

2016秋北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证法(2)

辩证法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指 BA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3、唯物辩证法认为C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4、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DA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5、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DA单纯的量变 B根本性的质变 C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6、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DA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B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C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D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CA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B抽象与具体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8、激变论的思想根源在于AA不懂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只承认量变而否定质变C否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夸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9、在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否认BA世界的普遍联系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和发展的关系10、文化虚无主义的哲学根源在于DA承认传统的巨大作用 B不理解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C认为文化能够决定一切D坚持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未能合理理解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11、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12、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DA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13、汉朝的哲学家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属于A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唯物论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14、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DA必然和偶然相结合的道理 B质变和量变相结合的道理C可能和现实相结合的道理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道理15、自觉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CA承认矛盾的斗争性 B承认矛盾的同一性C承认矛盾的特殊性 D承认矛盾的普遍性16、关于发展、运动、变化三者辩证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CA主要标志运动的多样性 B三者同属一个范畴,但又各有侧重C三者是绝对同一的变化 D发展主要标志运动和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1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BA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统一 B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8、辩证否定的实质是CA循环 B继承 C扬弃 D抛弃19、由于机遇,科学家发现了新成果,这是AA偶然中有必然 B偶然的碰巧 C运气好 D必然的结果20、矛盾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指AA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B矛盾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2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AA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B全部继承C继承一半,抛弃一半 D全部抛弃22、“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DA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C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23、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都是人为了整理经验而确立的思想范畴,都是一些没有实际内容的空的“形式”,这是一种D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自然科学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24、“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是一切错误理论的根源
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
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

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

在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以后,它又被用以指非辩证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

1、地球膨胀说的错误:
地球膨胀说以地球不断膨胀来解释大陆崩裂机制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20 世纪20~30年代,由B.林德曼和O.C.希尔根贝格分别提出。

该学说认为原始地球有一个封闭的硅铝圈,因地球内部膨胀而导致硅铝圈的破裂、离散,形成分离的大陆;而从地幔膨胀出来的物质充填在离散的大陆之间,使洋盆不断扩大。

地球膨胀说看到因地球内部膨胀而导致硅铝圈的破裂、离散,形成分离的大陆便认为大陆是膨胀形成的。

地球膨裂说认为,地球膨胀说只看到海面上大陆海岸分离的表面片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海面下大陆海岸相连(当然大陆不可能厚到地心,只不过下面是岩浆而已)的实质现象,因此说地球膨胀的实质是膨裂。

膨胀是指地球的大陆上部分离,下部也分离;而膨裂是指地球的大陆上部分离,下部还连在一起。

这就象馒头蒸裂了,不能说馒头蒸胀了一样。

因为地球越膨胀大陆越伸展,所以地球膨胀说无法解释褶皱山脉形成的原因,被大陆飘移说取代了。

而地球膨裂说认为山脉是地球膨裂形成的,就象蒸裂的馒头一样,馒头裂口的边缘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向上弯曲翘起形成了山脉。

因此“膨裂”和“膨胀”一字之差使地球科学走了80多年弯路。

2、大陆飘移说的错误: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当大陆漂移说看到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便认为大陆是漂移的。


球膨裂说认为,大陆漂移说只看到海面上大陆海岸彼此之间大规模水平运动的表面片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海面下大陆海岸彼此之间相连的实质,因此说大陆漂移的实质是膨裂。

因此,大陆漂移说无法解释大陆板块内的山脉和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山脉是板块碰撞形成的。

大陆边缘的山脉用板块碰撞形成的理论可以解释得通,但大陆内部的山脉用板块碰撞形成的理论就无法解释。

为了解释大陆内部的山脉是板块碰撞形成的,板块学说的专家们又把大陆划分成近百个小板块。

仅中国就划分成华南板块、华北板块,羌塘板块、西藏板块等板块,而且还划分出许多微陆快和地体。

尽管板块划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小,可是随着发现的蛇绿岩带越来越多,山脉的形成,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解释。

板块学说作为板块碰撞的重要标志蛇绿岩带不是出露在造山带的隆起带,而是沿河谷分布,这是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理论无法解释的,连有些板块学说的专家都感到勉为其难了。

3、地心说的错误: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到了中世纪后期,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地球膨裂说认为,地心说看到太阳从地球东方升起,在地球西方落下就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这是没有看到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结果。

因为地球自转太阳也是从地球东方升起,在地球西方落下。

但是,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来补救地心说,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但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

到了16世纪,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

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

4、光速不变原理的错误
爱因斯坦1905年9月发表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的那篇著名的相对论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到光速问题的话:“光在空虚空间里总是以一确定的速度V传播着,这速度同发射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主要是犯了把光速都看成是绝对的结果。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

光速不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例如从地球上的西面向东射出一束光线,光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

这个光速是相对于地球的速度。

可这束光相对于太阳的速度应为30万千米/秒+
29.79千米/秒(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速度),大于光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

因此说光速是相对的、可变的,真空中的光速对不同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不同的,光速同发射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这就象地球上一架从西向东飞的飞机速度为30万千米/秒(比喻),这个速度是飞机相对于地球的速度。

可这架飞机相对于太阳的速度应为30万千米/秒+ 29.79千米/秒(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速度)。

5、万有引力的错误: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牛顿的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

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万有引力其实是磁力的证据:亨利•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为什么用的是两个350磅(1磅等于0.4536千克)的铅球呢?亨利•卡文迪许认为,铅球没有磁力,所以测的是万有引力而不是磁力。

地球膨裂说认为,用铅球测得的力真的是万有引力吗?答案是否定的。

现代科学证明: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所以任何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1}。

科学家们现已测出,星际空间磁感应强度为10^-10(T)、原子核表面约10^12(T)、中子星表面约10^8(T)、人体表面 3*10^(-10)(T){1} 。

连磁感应强度人体表面都 3*10^(-10)(T)。

这说明铅球也必然具有磁力。

因此,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用铅球作的扭秤实验测得的不是万有引力其实是磁力。

牛顿和亨利•卡文迪许发生把磁力说成是万有引力这样的错误,主要是犯了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绝对的结果。

他们认为磁性有就是有,没有就是一点没有,铁有磁性,铅球就没有一点磁性。

其实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只不过大小而已。

我们也不要对牛顿和亨利•卡文迪许求全责备。

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科学仪器还不能观测出铅球的磁感应强度 6.67×10^-11(T),所以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

科学就是不断发现,不断纠错,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百度搜索:百度百科:磁性,磁性概述,因为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所以任何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

{2}、百度搜索:磁感应强度,4量纲,(单位:T),原子核表面约10^12;中子星表面约10^8;星际空间 10^(-10);人体表面 3*10^(-10)。

作者:赖柏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