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易》考论

孔子学《易》考论
孔子学《易》考论

孔子学《易》考论

一、关于“《鲁》读”问题

孔子是否对《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来,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称,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尤其是被公认的最可靠的孔子文献《论语》亦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但是,《论语》此处有异读。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说:?《鲁》读‘易’为‘亦’,今从《古》。?就是说,《鲁论语》此章原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样,此章就没有反映出孔子和《周易》的任何关系。各种对孔子与《周易》关系的怀疑由此而起,以至形成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著名悬案。

我认为,既然这种异读现象是由不同的《论语》版本造成的,那么,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最可靠的途径,是考察《论语》的版本源流,搞清《鲁论》与《古论》之间的关系。按照笔者的考察,《鲁论》和《古论》属于同一来源而晚出,前者是由鲁人伏卿以后者为底本进行改编而成的。在改编过程中伏卿曾参考过《齐论》,后来张禹在对《鲁论》进行改编时也曾从《齐论》吸收了一些内容。

自景帝时发现《古论》至郑玄时代,已有三百年左右。在这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鲁论》一定会不少讹误,其所吸收《齐论》的部分,也一定会与原文有出入。在这种情况下,郑玄在编校《论语》时便自然地要参考《古论》和《齐论》以纠正《鲁论》的论误。据陆德明讲:?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经典释文?论语音义》)但陆氏所引郑玄?《鲁》读?,皆曰?从《古》?,未有?从《齐》?者,这是因为《古论》毕竟是《鲁论》的祖本,而《齐论》只是当时《鲁论》的一个次要来源。

鉴于《鲁论》只是《古论》的改编本,当然《古论》更原始、更可靠。?加我数年?章的?《鲁》读‘易’为‘亦’?,只是《鲁论》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讹误,所以郑玄将其改正:?今从《古》?。至于后人对这个讹误大加发挥,甚至因此而怀疑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实在是一个本可避免的误会。

《鲁论》将?易?写作?亦?,当系笔误。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替代假借以至造成笔误,是中国早期手抄本的常见现象,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常将?功?写作?攻?、?配?写作?肥?、?爻?写作?效?、?动?写作?童?等等。这种现象至迟在唐代还很普遍。如唐写本《论语》郑玄注《为政篇》将?问?写作?敏?、《八佾篇》将?臣?写作?辰?等等II。?易?、?亦?二字古音相近,正属于这种情况。

二、“加我数年”章的真正含义与孔子“学《易》”的时间

在肯定?从《古》?的前提下,如何理解《论语》?加我数年?章,又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孔子开始学《易》时间的确定。

由于《史记》将《论语》此章编在孔子六十八岁返鲁以后,所以有些人认为此语是孔子在六十八岁返鲁以后说的,而孔子学《易》亦在他暮年返鲁以后。如果这样理解,则?六十八岁以后?、?数年?、?五十?三者之间相互抵牾。此章是由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构成的,?数年?和?五十?之间不可割裂,而无论怎样解释,?数年?、?五十?同?六十八岁以后?皆扯不到一起。所以,这种解释于理难通。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史记》对此章的编排呢?程树德说:?《世家》将《论语》随意编入,其先后不足为据。?III应该指出,《史记?孔子世家》并不是完全?将《论语》随意编入?。如:?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司马迁将《论语》的?叶公问政?一事(见《子路》,文有小异)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一事(见《述而》)放在孔子如叶之后,应该说是有根据的。但是,孔子返鲁之后的那一大段文字,即自?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到?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应如程氏所言,?其先后不足为据?,因为孔子的这些言行已很难或不必确考时间。如:?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等等,皆不应仅理解为六十八岁以后的事迹或行为特点。?假我数年?之语正记在这一部分,故亦不必拘泥于六十八岁以后这段时间。

与上述观点相近,朱熹《论语集注》认为此章乃孔子近七十岁时所说:?刘聘君见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史记》作‘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五十’字误无疑也。?对此,后人多有批评。如陈天实《四书辨疑》说:?以‘五十’为‘卒’,‘卒以学《易》’,不成文理。?叶适《论语足徵记》说:?信北宋之异本,而改自唐以前之古经,所谓郢书燕说矣。?程树德《论语集释》说:?《论语》除《鲁论》、《齐论》、《古论》三家之外,并无别本,安得复有异字为刘元城所见者?好改经传,此宋儒通病,不可为训。?今案:三《论》外虽有他《论》,但东汉以后已渐湮没,宋人更无称者,故刘元城之读他《论》,的确可疑。

据程树德《论语集释》考察,擅改经传之举,?除朱子改‘五十’作‘卒’之外,尚有数说。一,《群经平议》‘五十’疑‘吾’字之误。盖吾字漫漶,仅存其上半,则成五字,后人乃又加十字以补之耳。二,《十一经问对》有先儒以‘五十’字误,欲从《史记》九十以学《易》之语,改‘五十’为‘九十’者。?三,惠栋《论语古义》据王肃《诗传》云:古五字如七,改‘五十’为‘七十’者。?对此,程氏统而评之曰:?之数说者,虽皆有一得之长,而仍不免窜乱经文之病。?不过,更多的学者认为此章是孔子在五十岁之前说的。郑玄《论语注》曰:?加我数年,年至五十以学此《易》,其义理可无大过。孔子时年四十五六,好《易》,玩读不敢懈倦,汲汲然,自恐不能究其意,故云然也。?IV皇侃《论语义疏》曰:?当孔子尔时年已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也。所以必五十而学《易》者,人年五十,是知命之年也。《易》有大演之数五十,是究理尽命之书,故五十而学《易》也。?邢×《论语正义》曰:?此章孔子言其学《易》年也。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易》之为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吉凶悔吝豫以告人,使人从吉不从凶。故孔子言已四十七学《易》,可以无过矣。?刘宝楠《论语正义》曰:?夫子五十前得《易》,冀以五十时学之,明《易》广大悉备,未可遽学之也。?宦懋庸《论语稽》曰:?此孔子四十二岁以后,自齐返鲁,退修《诗》《书》《礼》《乐》时语也,盖《诗》《书》《礼》《乐》之修,非数年之功不可。因《诗》《书》《礼》《乐》而思及《易》,情之常也;方修《诗》《书》《礼》《乐》而未暇及《易》,理之常也。?

这种看法的最大问题是:在孔子未学《易》之前,如何能知道学《易》后可无大过?如已知道学《易》后可无大过,为何不马上学习,而要等数年后即五十岁时再学?刘氏以为?明《易》广大悉备,未可遽学也?,实于理难通。

何晏《论语集解》则对孔子何时出此言的问题闪烁其辞:?《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天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这种解释,令人难究其真,以至招后人之讥:?此言甚为胶固。‘五十而知天命’乃孔子七十后追述之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亦晚年赞《易》之辞。未至五十,焉知是年知命?又焉知他年赞《易》有‘至命’之言耶??(叶适:《论语足徵记》)

此外,程树德《论语集释》尚列?别解?数条。如孙淮海《近语》:?非以五十之年学《易》,是以五十之理数学《易》也。大衍之数五十,河图中之所虚也。惟五与十,参天两地而倚数,合参与两成五,衍之成十。五者,十其五;十者,五其十。参伍错综而《易》之理数尽于此矣。?龚元×《十三经客难》:?先儒句读未明,当‘五’一读,‘十’一读,言或五或十,所以加年也。?如此等等,皆曲为之解,尤不足信。

总之,?加我数年?章乃至今仍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

我的意见是:此章乃孔子在五十六七岁到六十岁之间说的,而孔子开始?学《易》?亦大约在此时。

首先,?加我数年?之?加?字值得进一步推敲。刘宝楠《论语正义》云:

《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彼文作?假?。《风俗通议?穷通卷》引《论语》亦作?假?。《春秋》桓元年?郑伯以璧假许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作?以璧加鲁易许田?,是?加?、?假?通也。

何谓?假??借也。然而,人之天年有定数,安能相借?所以,?加我数年?必为不可能实现的假设。如果孔子在五十岁以前出此语,其前提必须是他意识到自己天年已终。否则,享其天年,便可至五十。何须?假年??如果孔子是在七十三岁去世之前出此语,他一定会说?加我数年,八十以学《易》?,这又和?五十?毫不相干。其实,既然是?假年?,则所假之年既可往未来方向推,也可往过去方向推。此处正属后一种情况,意思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如果我再年轻几岁?。因此,此语一定是孔子在五十几岁之后、六十岁之前说的。

其次,何晏等人认为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和?学《易》?有关,是非常正确的。由于有?加我数年?之语,所以?五十以学《易》?之?五十?即具体指五十岁。但?五十而知天命?的?五十?不同,乃以?五十?概指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孔子同时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皆当作如是观)。孔子在逝世之前总结他的一生时,认为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他最大的发展是通过?学《易》?而?知天命?。也就是说,他在此期间发?加我数年?之语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再次,?大过?二字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过去,由于在一般人眼里象孔子这样的圣人不应该有?大过?,所以人们都认为?大过?为虚指。这是由过分迷信圣人所致。我认为,此语由孔子总结五十岁以后几年来的经验教训所发,故?大过?当为实指。

在孔子眼里,其?大过?是什么呢?他五十岁以后至五十四岁离开鲁国之前曾任中都宰,政绩卓著,不断升迁,以至?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自然不可谓之?大过?。堕三都之事虽然最终失败,但这是?忠君尊王?之举,在孔子看来亦不可谓之?大过?。所以,孔子的?大过?当指五十四岁以后周游列国一事。孔子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而离开鲁国的。但在周游列国期间,到处碰壁,没有一位诸侯真心任用他,政治抱负一直得不到施展。时人讥之?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亦自嘲:?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在整整十四年的大好时光里,可以说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这不可不谓之?大过?。

对此,孔子早有觉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在鲁哀公三年,也就是孔子六十岁的时候,鲁国季康子代立,欲召孔子回国,但被公之鱼劝阻,于是改召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之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渴望返鲁,结束?累累若丧家之狗?的生涯,说明孔子六十岁之前通过?学《易》?和反省几年来的经历,已经认识到按照?天命?(客观规律)和政治现实,他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当时的列国间实现,他的使命是回到鲁国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后人。也就是说,当时他认识到周游列国已铸成?大过?,故发出了?归乎归乎?的悲叹。

既然如此,孔子为什么不及早返鲁,而又继续在列国之间奔波达七八年之久呢?一方面,从上述太史公的记载看,当时的鲁国政局不允许他回去;另一方面,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即?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用时人的话来说,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所以,一直到孔子六十八岁时,季康子才在冉求的劝说下?以币迎孔子,孔子返鲁。?(《史记?孔子世家》)

照理说,孔子在游历的最初几年尚满怀希望,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大过?。因此,孔子发?加我数年?之语当在五十六七至六十岁之间,此时孔子已经学《易》。

以上主要是从《论语》本身来看孔子学《易》的时间。如果进一步考察其他文献,亦可得出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学《易》的结论。

其一,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周游列国期间,孔子没有停止讲诵和研究六艺的活动:?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其二,《说苑?杂言》载:

孔子遭陈、蔡之境,绝粮,弟子皆有饥色,孔子歌两柱之间。……孔子曰:?……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汤困于吕,文王困于里,秦穆公困于,齐桓困于长勺,勾践困于会稽,晋文困于骊氏。夫困之为道,从寒之暖,暖之及寒也。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也。《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圣人所与人难言信也。?

陈蔡之困,事在哀公四年,孔子六十一岁时。孔子现身说法,借自己的处境阐发《周易》的哲理,说明他在此之前已经研究《周易》了。

其三,帛书《要》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这个?行?字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史记》?韦编

三绝?一语证明孔子所读的《周易》为竹简,携带极为不便,而孔子六十八岁返鲁后就没再出远门,完全没有必要将《周易》放在行囊中。所以,?行则在囊?之?行?,只能理解为周游列国之行。如此看来,?韦编三绝?和旅途颠簸也不无关系。

其四,《要》紧接在这段文字之后便记载了孔子与子贡关于《周易》的对话,而据《史记》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贡正相伴随,所以他们的对话当发生在这个时期。从对话内容看,当时孔子已形成关于《周易》的独到见解,这当然是学《易》所得。

值得一提的是,?学《易》?之?学?不应理解为一般的学习,而应理解为研究、探索。宦懋庸《论语稽》说:?自人言之则曰修,自夫子自言则谦之曰学也。?(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此语甚当。

总之,确如《论语》、《史记》、《汉书》、《要》等文献所言,?孔子晚而喜《易》?,时间在他五十六七岁前后。

三、孔子“学《易》”的过程与原因

孔子是如何学《易》的?他为什么到了晚年才?学《易》?、?喜《易》?呢?对此不但我们今人难以理解,就连孔子的高足子贡也深感迷惑。帛书《要》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所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德。尚书多勿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赐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奇)於人也,而可乎??子曰:?校(谬)哉,赐!吾告女(汝)。《易》之道……故《易》刚者使知瞿(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妄),×(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子赣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粱(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史。史巫之筮,×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从这段文献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子学《易》之前只把《周易》看作占筮之书,并且他不主张占筮。针对?夫子老而好《易》?的情况,子贡批评道:?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这说明子贡和?它日?的孔子都仅仅把《周易》看作卜筮之书。?它日?当然指孔子学《易》之前。在当时的孔子看来,没有德行的人才趋向神灵的保佑,缺乏智谋的人才去频繁地占筮。子贡在?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之后说:?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这个?今?字说明?逊(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也是孔子的?它日?之教。就是说,只要?孙(逊)正而行义?,人们就不会感到疑惑,因而就没有必要进行占筮了。

第二,孔子曾一度热衷于占筮,并且非常频繁。这从?吾百占而七十当?一语可以看得很清楚。不主张占筮的孔子为什么一下子变得笃信占筮了呢?我认为这和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诸事不顺有关。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异常复杂,就连足智多谋的孔子也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到处碰壁。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不得已搬起了《周易》,试图通过占筮来决定未来的吉凶祸福,所谓?急来抱佛脚?。这正应了?知谋远者,卜筮之繁?的?它日?之教。

第三,频繁地占筮,很自然地使孔子对《周易》的文字细加玩味,以至于?不安其用而乐其辞。?他如此喜爱《周易》的文辞,甚至连其占筮之用都忘记了。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形成了对《周易》的全新认识。他发现,《周易》有?古之遗言焉?。此?古之遗言?,当指文王遗教。因为在孔子看来,?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这和孔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之叹,若合符节。在这?古之遗言?里,孔子发现了《周易》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故《易》刚者使知瞿,柔者使之刚;愚人为而不忘,×人为而去诈。?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周易》之?德义?。

第四,孔子发现《周易》的?德义?以后,当然把?德义?放在首要的位臵:?我观其德义耳也。?尽管如此,他并不因此而否定占筮,只是把占筮放在次要的地位,即?我后其祝卜矣?。从而,孔子将《周易》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赞?、?数?、?德?。三者的关系如何呢?孔子认为:?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德?是最高层次,是《周易》本质的体现。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则为?史巫之筮?,皆未得《周易》之真谛。

第五,孔子学《易》后,虽然不否定占筮,但也不主张占筮,强调以德行仁义来求福求吉,而占筮只是最后的选择:?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这和?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的?它日?之教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孔子学《易》之前和学《易》之后是一以贯之的。其实,在孔子看来,没有德行的人,神灵也不会去帮助他,所以这种人也不必占筮:?‘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由于孔子晚年特别喜好《周易》以至达到着迷的程度,所以他留下了大量关于《周易》的言论,其中的一部分一直保存到现在。它们和其他西汉以前古书中连续记载的有关孔子的文献一样,并非假托,当为《论语》类文献。鲜为人知的是,孔子晚年(很可能在六十八岁返鲁之后)曾对成于他之前的几种《周易》文献进行过系统整理和研究,并为之作序。

注释:

I 本文原刊于《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II 见王素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III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二册,第471页。

IV 见王素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

孔子论语孔子经典语录

孔子论语孔子经典语录 语录指一个人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新词条。下面是孔子论语孔子经典语录,请参考!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未知生,焉知死? 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敬鬼神而远之。 5、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6、德不孤,必有邻。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知其不可而为之。 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温、良、恭、俭,让。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 13、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1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6、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2、苛政猛于虎。 2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4、大德必得其寿。 25、无为而治。 2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3、因材施教。 3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5、过则勿惮改。 36、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7、有教无类。 38、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9、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谈学习方法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兆焯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祖冲之的学习方法 我国南北朝时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的学习方法是:“搜炼古今”.搜指搜索,博采众长,广泛地学习研究;炼是提炼,把各种主张拿来研究,经过自己的消化,提炼.它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因为他的几代祖先都在中国的南方做官,而且一家有几代人研究历法,祖父又掌管士木建筑,也懂得一些科学技术,故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家传的科学知识.由于他思想敏捷,勤奋好学,又有好的学习方法,使他博览群书,广采各家精华;同时又不因古法,墨守成规,并主张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遂使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和数学三个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密率:PI=355/113约率:PI=22/73.1415956〈PI〈3.1415927〈FONT〉)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1879-1955年),东年是智力发展迟缓,上小学、中学时,老师认为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也许是他12岁时第一次读到欧氏几何的书,那严密的逻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数学学习的兴趣。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1902年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十分活跃,经常和伯尔尼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索洛文等五人常在一起阅读各种书籍,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各种问题,他们阅读了休漠、马赫、庞加勒、黎曼、狄更斯等许多人的作品。有时只念了半页,甚至只念了一句就争论起来。他们亲切地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科学院”。这种“疯子式”集会是他的恩维十分活跃。1902年他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05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竟发表了五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狭义相对论,并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证明了原子的存在。1916年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取得了宏伟的成就,被科学界誉为“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大致可概括成: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 朱熹提倡的学习法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 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 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 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

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论语》——孔子论学习教案

课题《论语》——孔子论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容,熟能成诵。 2、比较学习有关“学习”的论述,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激发养成好读书、好学习的习惯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能成诵《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 难点: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通读《论语》,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一、温故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诵读《论语》,你们还记得论语开篇的内容吗? [课件出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学生齐诵。 3 孔子在学而篇第一则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态度? 预设:对学习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做人的态度。 4 孔子被尊为圣人,他不但具有贤明的美德,还在于他善于学习。那么《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论述有哪些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快速回忆预习内容,自己稍加整理。二、归纳整理 1 学生把预习摘抄本拿出来,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2 集体交流,归纳出以下内容: [课件出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之‘文’也。” 7、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1、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 学生出声朗读孔子关于学习的这些论述,边读边思:孔子是怎样学习的?他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是怎样的? 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互相启发。

孔子四则

孔子四则 一、仁者爱人 不要以为一谈孔子,就会是板起面孔,道貌岸然的样子。其实孔子就是一仁厚的长者,仿佛须发皆白、面目慈祥和善的邻家老翁,每天见到你温和的打着招呼,拉着你絮絮叨叨地讲生活中琐事中的道理。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他告诉你,要找个仁人做邻居,这是理想的生活环境;如果你的邻居不仁德,你可就惨了,选择不仁的邻居是极为不智的! 你一下子就明白了仁的意义所在。 仁是孔子的思想重要组成,是他毕生的追求,“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求仁得仁,又何怨”。 但是孔子并没有为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借孟子的话“仁者爱人”,来做一注解。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爱之人,我们应长久的敬爱他。 孔子之所以成为仁者,我以为是出于他的家世。也就是说他有个好爹,不只有个好爹,还有个好爷爷,好太爷爷,以致有个好祖先。官二代、富二代,他是仁者二代! 孔子祖先是商代王室,周灭商,成王封微子于宋,所以史称孔子其先宋人也。 孔氏的先祖叫弗父何,是个大仁之人。怎么说呢?弗父何的父亲是宋湣公,就是说弗父何是太子,但宋湣公把君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炀公,没给儿子。弗父何认为是父亲的决定,必须服从,不服从也得服从,自己不当了让叔叔当,都是自家人,谁当都一样。然而弗父何的弟弟,宋湣公的小儿子鲋祀不干了,手起刀落把叔叔炀公杀了。杀完人,鲋祀让长兄弗父何为君。可是弗父何想如果自己做了君王,按理必治鲋祀之罪,家里人又要流血。因此弗父何说什么也不肯为君,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有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其中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更是精辟.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关于学习的方法。第一、二、三、五则都谈到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强调温习的重要。孔子的时代,教的功课有礼、乐、射、御,所以不仅有温习,还有实习,要实际操作。“默而识之”,强调了“识”,即记住,只有记住才谈得上掌握巩固。“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固然为了“识”,为了掌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但不要忘记“知新”,只有有了新体会,新发现,才达到了“温故”更深的目的。文章提出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温故知新”闪烁着辩论思想的火花。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一、孔子的求学事迹 孔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老师。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她就自己找老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就是她问礼于老子。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了解的时候就瞧得很透彻,所以她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她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她找到师襄学习音乐。师襄就是古代的乐师,她就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瞧不到,所以她会注意去听,所以她的音感就比较好,但就是也未必如此。但就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她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老师都主动给她说您弹得不错了,您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她的技巧。老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她弹。她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就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老师说您换一首曲子吧,我教您别的。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老师只好让她继续练习了。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她的心意了,但就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因为老师就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就是周文王,还会就是谁呢?老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老师就避开她的座位,古代的老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老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老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就是后生可畏。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老师们都认为她可以提早毕业了,她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老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 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她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瞧到一个年轻人,一瞧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就是子路。孔子就主动跟她说,您瞧起来还蛮直爽的,怎么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何必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好,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子路认为自己就就是南山的竹子,天生资质很好。我不用学习,就就是一个人才,孔子并未放弃,就对她说,那么您

孔子语录精华100句

孔子语录精华100句(附译文)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

孔子师项橐

项橐三难孔子 项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出生在岚山办事处碑廓镇北7公里圣公山下的竹河崖,并有“钢铁不入,用茅草叶劙”的超凡故事。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山因而得其名。 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尝闻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这纪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孔子尽兴观赏。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见前边大道上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项橐。子路见状,停车呵斥,还是不动。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纪障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详察。于是孔子问道:“却又如何?”“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言以对,随绕“城”而过。 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稍一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 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不再东游。 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君子之约、童叟无欺”等词语均出于此。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

孔子论学习方法

孔子论学习 一、有志于学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二、学习正道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三、学习诗歌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6.13 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四、学习要读书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 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五、向古人学习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六、向贤人学习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22 卫公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 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 "是礼也。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 事于斯矣。" ⒉12子曰:"君子不器。"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 之次也。" 9.6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八、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九、学习要和兴趣相结合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十、学习要抓紧时间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

关于孔子学习的名言

关于孔子学习的名言 学习孔子的名言就是要去净化心灵,培植善念。学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入世哲学;有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有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有以允执其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他们共同构成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民族性格。孔日成仁、孟说取义、老子讲无为,庄子求逍遥。他们的思想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翻译】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做到: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翻译】孔子说:如能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去学习《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过错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翻译】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孟之反这个人不夸耀自己,他在队伍败退时留在最后作掩护,将要退进城门时,他鞭打着马匹说:‘不是我敢于断后,是马不肯走哇。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翻译】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

孔子的教学名言

孔子的教学名言 关于孔子的教学名言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2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2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3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名人名言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_名人名言 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3、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1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5、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0、放于利而行,多怨。 2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

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8、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0、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100句

关于孔子的教育名言名句大全100句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论语.季氏》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2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2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论语》 3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3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3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3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3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3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丘 40、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 41、知耻近乎勇。——孔子 42、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4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大全 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放于利而行,多怨。 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0、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4、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0、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1、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4、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25、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重温经典 ——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态度、方法、内容及目的

高一5班主题班会讲稿提纲 重温经典 ——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态度、方法、内容及目的 万旭红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1.学为已好,以学为乐。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 2.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3.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离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 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徽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摄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C.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D.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在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離其如予何!” (2)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