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地质大学611地球科学概论考研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611地球科学概论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其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即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
2.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3.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4.岩石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5.重力异常:重力观测值与该点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6.同位素地质年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测定的地址年龄称为同位素地址年龄。
7.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鞥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8.化学搬运作用:母岩经化学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产物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形式被搬运称化学搬运作用。
9.冲积物的二元结构: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
洪水期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水流冲积物的二元结构:速减小,洪水夹带的细粒泥沙,覆盖在河床冲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河床冲积物,上部为细沙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冲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
10.黄土:是一种灰黄或棕黄色的松散土状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孔隙及垂直节理发育。
11.夷平面: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
12.克拉克值:地质学上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克拉克值
1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14.大洋地壳:大陆坡以外的海水较深的大洋地区。
15.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
16.岩溶作用:通常把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
二.简答题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地幔可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
划分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中传播的不连续性。
2.简述地质年代中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1.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则正好颠倒。
2.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愈简单,则地层的时代愈老,反之则愈新。
3.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3. 岩石圈板块的主要边界类型及其特点
1.分离型板块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
3.平错型板块边界
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
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
平错型板块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即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
4.岩溶作用及常见的岩溶地形
通常把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1.可溶性岩石2.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3.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常见的岩溶地形: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溶洞等。
4. 区域变质作用
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等多种,其中尤其以变质结晶作用最为普通。
区域变质作用的发生常常和构造运动有关。
区域变质作用按照所处的压力与温度环境可概略地分为3种类型:低压区域变质作用,中压区域变质作用,高压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变质作用中最主要的类型。
四.论述题
1. 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意义
1.整合是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叠而形成的。
2.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的出现,反映了地壳的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3.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
2. 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1.潮湿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
2.干旱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
碳酸盐阶段硫酸盐阶段氯化物阶段沙下湖阶段
3. 断层的识别标志:
1.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性
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3.擦痕、磨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
4.地貌及水文标志
4.河谷:一条河流在地面上是沿着狭长的谷地流动的,这个谷地称河谷。
河谷在平面上呈线状分布,在横剖面上一般为近V 字形,主要由谷坡、谷底、河床组成。
流动的河水具有一定的动能,由于河床底部是倾斜的,流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一个垂直向下的分量作用于河床底部,使其受到冲击而产生破碎;另一方面,河流常挟带有沙石,在运动过程中对河床底部也有冲击和磨蚀作用,使其产生破坏。
在长期的剥蚀作用下,河床就不断地降低,河谷加深,同时也延长。
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冰蚀谷多数是冰川原来的谷地改造而形成的。
经改造后的冰蚀谷一般具有一下几个特点:横断面一般为U 字形,故又称U 形谷;在纵向上较平直;谷底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有变窄的趋势;如果因岩性及构造的差异性,谷底还可形成阶梯状地形;在谷底或谷壁上还可发育冰溜面或冰川擦痕的岩石,有时分布众多的不对称小石丘,形如伏卧的羊群,称羊背石。
风蚀谷:风蚀作用还可沿着前期其他地质作用形成的谷地发育,通过风沙流不断剥蚀谷地的谷壁及谷底,把它改造成风蚀谷。
风蚀谷与冰蚀谷、河谷具有显著的不同,其特点是:在平面上无规则延伸;在横剖面上可形成上小、下大的葫芦形;谷底极不平坦,忽高忽低,没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低的趋势;主风蚀谷和支风蚀谷也呈无规则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