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魔鬼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魔鬼定律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10年03月11日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作者:丁时照

定律是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的必然关系。新闻定律则是对新闻客观规律的概括,它体现了新闻工作在一定环境中的必然的关系。之所以加上“魔鬼”二字,是因为这些定律不存在于教科书中,有的甚至具有颠覆性,如果掌控不好,则影响我们的工作。

如果说“上帝定律”是对新闻工作的正面言说,那么,“魔鬼定律”则是对新闻工作的反面提醒。有上帝就有魔鬼,有正史就有野史,有学堂教育也有社会教育。

笔者对新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横陈于前,希望我们在工作中逮住这些“魔鬼”,进而超越束缚,使认识更进一步,使实践更具有理性。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或许有所启发。

奶牛定律

奶牛为什么会产奶?

因为它生小牛了。

奶牛为什么会生小牛?

因为它怀孕了。

奶牛为什么会怀孕?

因为它被人工受精了!

奶牛为什么会不断地产奶?

因为它不断地生小牛。

奶牛为什么会不断地生小牛?

因为它不断地怀孕。

奶牛为什么会不断地怀孕?

因为它不断地被人工受精。

乳汁流水线上的奶牛,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公牛,却不停地生小牛,不停地被挤奶。

奶牛定律——入了记者门,就是写稿人;吃进去的是素材,挤出来的是稿件,没完没了,吸干拉倒。

鲁迅先生说他好像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在“出奶”这点上,记者像极了奶牛。报纸天天出,广播电视天天播,在稿件流水线上,记者就是“新闻奶牛”。

做奶牛不容易,做“新闻奶牛”更不容易。记者们给自己编的段子:“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畜生用”,笑中有泪,乐中有哀。

在现有的新闻制度安排上,各新闻单位都不约而同地对记者实行以数量为主、以质量为辅的考核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新闻总版量÷写稿记者总数=记者工作量。

每家报纸记者的工作量都不一样,基本上是两种:字数考核和条数考核。字数的任务一般是一个月一万字左右。完成了,才有基本的奖金收入,没有完成,只有底薪。连续几个月完不成任务,下岗。

记者头上悬着一把时刻都会落下来的刀,每天操心采访写稿。进入新闻这一行,就穿上了“红舞鞋”,无法停止采写之舞蹈。有的记者说,天天要采访要写稿,写到最后连死的想法都有了,只是疲于应付了。

其实,记者写稿与奶牛怀孕相差无几,都要孕育,都要生产,都需要时间,也都有个顺产、难产、流产的时候。写得顺手,一次性通过,那是顺产;弄了一通宵,一个字都没写成,那叫难产;历尽千辛万苦写完后,稿件给毙了,那叫流产。

记者和奶牛一样,都要一胎接着一胎,连个喘息的时间都没有;记者和奶牛也不同,不管你肚子里有没有货,到时候必须生出个娃来,而且想要啥就得给他生个啥,啥时候要就啥时候生,一刻也不能耽误。因此,新闻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伤脑筋,少睡觉;省媳妇,费灯泡;喝白水,撒黄尿,一晚上写了条大稿,交上去就给毙了。”

在现有的考核制度约束下,记者每个月码出万儿八千的字数,还是在生死线上徘徊,要想多得,必须多劳。有的记者每年见报五六十万字,如此高的“产奶量”,一定会让长眠九泉的历朝历代的老记们睡不踏实:这些奶是怎么产出来的?读者喝这些“奶”,

会不会长出小石头来?

不管怎样,看着这些“写稿王”的战绩,版面编辑会有一种安慰:稿件就像小母牛的奶,只要你用力一挤,总是有的。

候鸟定律

候鸟是指有迁徙习性、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来往于越冬地与繁殖地之间的鸟类。群体大,来去的时间、地点都很有规律,有固定的飞行路线、越冬场所、繁殖地与迁徙地。

候鸟定律——每年都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版面,报道大量主题相同的新闻,有的稿件,只要换个时间和数字,照样可以发表。

移民城市深圳,有一批闻名全国的“候鸟老人”。这些老人的子女在深圳,冬天他们从冰天雪地的老家来到深圳,来年春暖花开又飞回老家。

或许是受到启发,深圳本地的退休老人,也生出了“候鸟”的习性。他们冬天到更南的三亚去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水。这些“候鸟老人”甚至推高了三亚的房价。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要把这些“候鸟老人”视为海南的重要财富,好好利用他们的智力资源。

每年的冬春季节,报纸上一定会出现报道这些“候鸟老人”的“候鸟新闻”。第一次看到这类新闻的时候,很是关注。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这类新闻时,渐至麻木。

这类的“候鸟新闻”,新闻界有个传统的术语叫“四季歌”。

唱“四季歌”似乎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这类新闻在各种媒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几乎关联到所有的行业。

农业报道中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

工业报道中的“年初开门红,年中双过半,年底捷报传”。

教育报道中的开学、放假、考试、毕业。

节庆报道中的“三五”学雷锋、“五四”讲传统、“六一”爱儿童、“七一”祝建党、“八一”贺建军、“十一”庆国庆……

还有各种固定的会议报道、大小长假的报道、各地大型活动的报道。

就连组织、纪检部门也有这类“候鸟新闻”。春季下发“严禁公费旅游”,夏季下

发“严禁公费出国”,秋季下发严禁公车私用,年底下发严禁突击花钱,春节下发严禁公款送礼。

每年都是一种模式,季节更替中回响的都是相同的掌声,表现在新闻里就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季歌成了媒体的保留曲目,被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唱成了怀旧经典。

燕子飞走了,大雁又来了,“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可是版面上、节目里依时出现的同题新闻却大量出现,“候鸟新闻”成了媒体的留鸟,记者写着写着就失去了激情,读者看着看着就失去了新鲜感,大家都迷失了方向,找不着北,变成一群“迷鸟”。

四季歌还是要唱的,就像候鸟注定要迁徙,关键是要唱出新音,飞出新姿。鸟可以依时来回,人不是鸟,“雏凤清于老凤声”,“新记”应该超越“老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候鸟新闻”同样要与时俱进。

三不问定律

律师询问女证人:“你的年龄?”

女证人:“我最讨厌别人问这个。”

律师:“这是法庭,必须诚实回答。”

女证人:“33岁零几个月。”

律师:“究竟零几个月?”

女证人:“129个月。”

三不问定律——同行相见三不问:女士的年龄、男士的收入、报刊的发行量。

要想知道一张报纸的实际发行量,除非你是报社的高层;如果你是报社的高层,说出来的发行量和实际的发行量又不是一个数字。难怪报社领导人都“虚怀若谷”,显得很“谦虚”。

报刊发行市场的乱象别说外人看不明白,就是业内人士,也不一定说得清道得明。现在报刊市场的竞争已经从互相攻讦这种等而下之的方式,进而形成一种潜规则的平衡——别碰发行量,那是大家共同的痛。道可道,非常道。凡不可言说的,均应当保持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