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最重要的三教儒释道对此做出了深刻的思考。

一、儒家的天人观

儒家天人观的主旨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与统一。孔子对天有着很深的敬意,但他对天的理解还具有生命意义的自然界这层含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兴焉,天何言哉。”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他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因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在生态关系上是一致的。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而荀子却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他认为人类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参与自然的创造和化育过程,使得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在荀子看来,与其高喊“惟天为大”而仰慕它,不如把天看作自然的物质而控制它;与其“顺天”、“从天”而歌颂它,不如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与其仰望天时而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因时制宜地利用天时;与其消极地听任物类的自然增多,不如积极地施展人的才能而促进物类的化育繁殖。因此,他认为只要发挥“人治”的作用,善于经营管理,就能提高生产,增加收获。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天人合一”要求在处理人类和生态环境关系上追求和谐、圆润、统一的境界,而“天人相分”又要求人类征服自然,但其实征服自然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征服自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没有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就没有人类的文明。事实上,人与自然本来既有合的一面又有分的一面,没有“天人相分”的“天人合一”是不健全的,“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互补的矛盾统一体。

二、释家的天人观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佛教本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教派,但在宋明三教合一的时代风气下,佛教对儒、道两家的思想有说吸收。金刚经里的“般若波罗蜜”意指借助一种智慧实现梦想,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不过这里的“天”“人”的含义与儒家的不同,这里的“天”指的是梦想,而“人”指的是追求梦想的思考者。佛教有云:“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外物所见,均是无常的,是变化的,均无法改变内在心意,因为心中所思正是世间本原真理,是永恒的;而外物在各种存在的矛盾影响下,不得不改变,不得不变幻存在形式。

三、道家的天人观

道家的天人观是“天人一体”这种提法的根据来自《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所理解的“天”有“外在之天”和“内在之天”两个层面的含义。“外在之天”指大自然,它具有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战胜性,人在它面前只能陷入不可解脱的悲剧;“内在之天”指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源于大自然。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与大自然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与大自然具有同一性和同构性。面对“外在之天”的无穷、无限与变化不居,人生是如此渺小、短暂与无常,天人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如此深刻而难以调和,人只能顺从“天”而不能违逆它,人生充满了悲剧意蕴。而“天人一体”就是要求人们充分

认识自我的“内在之天”,即认识自我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做到从精神上向自然回归,与“天”合一,以情感的认同来解决理性的困惑,以艺术的美境来取代现实的困境,从而化解同“外在之天”的矛盾,寄寓自身的社会、文化、政治、道德、人生、审美理想,体验自身的自由、绝对与永恒,化解现实社会、人生的种种矛盾和痛苦。这种观念贯彻在道家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四、三者的联系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天人合一”是儒释道共有的中心理念,从中具体反映出其“整体观”、“平等观”、“内在价值观”等。儒释道从不同角度诠释的“天人和谐观”共同构成了今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第一,他们都强调自然界为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第二,他们都认为在自然界中,人与人、人与万物是平等的,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也都是主体,没有客体,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在主体间寻找平等化。因此,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不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平等,相互成全的。第三,生态系统中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价值和内在价值。自然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同样具有存在的权利和内在的价值。自然界万物虽不拥有自我意识,但它们都有自我组织性和目的性,有对外部力量介入后的应答和反应,所以,自然界不是处于完全孤立、静止的状态。

(共2048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