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课件第六章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的不可逆抑制作用
有机磷化合物
胆碱酯酶
失活的酶
酸
2. 可逆抑制作用:
根据可逆抑制剂、底物和酶三者的关 系,分为三种类型:
A. 竞争性抑制作用
B.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C.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2. 可逆抑制作用:
A. 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的同一活性中心结合,从而干 扰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
(一)温度对酶反应影响的原因
1. 温度加速酶反应—影响中间产物的形成与分解
温度影响反应体系的能量水平、酶和底物分子的运动 及其反应基团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ES的形成与 分解,随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2. 温度降低反应—影响酶的稳定性 随温度升高,酶分子稳定性下降,酶蛋白变性,活性 中心被破坏,酶失去活性,酶促反应速度降低。
EC•1•1•1•27乳酸脱氢酶:
表示该酶为氧化还原酶类,底物上发生氧化的供 体基团是醇基(亚类),氢的受体是NAD(次亚类), 流水编号为27。
五、酶的辅助因子
全酶 = 酶蛋白 + 辅助因子
酶蛋白----不能单独表现催化活性的蛋白质部分。 辅助因子----结合酶中的非蛋白质部分(包括辅酶、辅
B.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既可以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ES复合物结合,
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称为非竞争性抑制。
反应模式
k+1
E+S
+
I
k+3 k-3
k-1
ES
k+2
E+P
+
I
k+3 k-3
EI + S
k+1
k-1
ESI
非竞争性抑制的作用模式图
+S
E -S ES E
+
P
+S
EI -S ESI
非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⑴ 非竞争性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不一定与底物的分子结构类 似;
⑵ 底物和抑制剂分别独立地与酶的不同部位相结合;抑制
剂是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而起作用的; ⑶ 抑制剂对酶与底物的结合无影响,故底物浓度的改变对 抑制程度无影响。
C. 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如氧化还原酶等)
胞外酶----由细胞产生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酶。
如水解酶类
三、酶的本质
(一)酶的化学本质
绝大部分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 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 质。因此,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具有催化功能的核酸是特例。
这种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命名为核酶、核糖酶 或酶性RNA等
(二)酶的催化作用与活化能
七、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的激活剂或活化剂:
凡能提高酶的活性,加速酶促反应进行的物质都称为 激活剂或活化剂。
(一)激活剂的种类
按分子大小可分三类: 1. 无机离子
(1)无机阳离子--金属离子(如Na+、K+、Mg2+等) (2)无机阴离子(如Cl—、Br—等)
2.中等大小的有机分子
某些还原剂 如半胱氨酸、巯基乙醇、抗坏血酸 作用机制:使酶中的二硫键还原成巯基,从而提高酶 活性或与底物、酶或ES复合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中间产物学说解释v---[S]关系曲线:
E + S ES E + P;
底物对酶促反应的饱和现象:
(二)米氏方程式:
Michaelis & Menten 于1913年推导出了上述
矩形双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著名的米氏方程。
Vmax υ=
• [S]
一、水解酶类
糖苷键水解酶 脂水解酶 肽键水解酶
1、淀粉酶
• 定义:常指水解淀粉分子的α-1,4-糖
苷键和α-1,6-糖苷的酶
• 应用:主要用于淀粉的液化和糖化,发
酵制淀粉糖,也可改进面包质量。
(1) α-淀粉酶,液化酶
• 广泛分布于动物(唾液、胰脏)、植物(麦芽 、山萮菜)及微生物中。 • 此酶以Ca2+为必需因子并作为稳定因子和激活 因子,无差别地随机切断糖链内部的α-1,4链。因此,其特征是引起底物溶液粘度的急剧 下降和碘反应的消失,这种作用称为“液化” 。 • 最终产物在分解直链淀粉时以葡萄糖为主。
β-淀粉酶
• 与α-淀粉酶的不同点在于从非还原性末端逐次以麦芽 糖为单位切断α-1,4-葡聚糖链,切断至α-1,6-键的 前面反应就停止了,因此生成分子量比较大的极限糊 精。
• 主要见于高等植物中(大麦、小麦、甘薯)等。
γ-淀粉酶
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 从淀粉分子非还原端依次切割α(1→4)链糖苷键 和α(1→6)链糖苷键,逐个切下葡萄糖残基。
磺胺类药物
(二)抑制作用的机制
1. 与酶结合成稳定的络合物,减低或破坏酶的活力。 2.破坏酶或辅基活性基团或改变活性部位的构象; 3.抑制剂与酶的激活剂结合; 4.夺取酶与底物结合的机会,从而降低[ES];
总的来说,抑制作用是破坏和改变酶 与底物的结合,阻碍了酶对底物的催 化。
(三)抑制作用的类型 • 凡是能降低酶促反应速度,但不引起酶分 子变性失活的物质统称为酶的抑制剂 (inhibitor)。 • 按照抑制剂与酶作用的方式分两类:
四、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观察pH对酶促反应速度 的影响,通常为一“钟形” 曲线,即pH过高或过低
均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致酶催化活性的下
降。 • 酶催化活性最高时溶液的 pH 值 就 称 为 酶 的 最 适 pH(optimum pH)。
人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6.5~8.0之 间
pH值影响酶活性的机制
1.环境过酸、过碱能使酶变性失活—pH值 影响酶的稳定性
2.pH值影响酶分子活性部位上有关基团的 解离
pH改变酶活性部位上有关基团的解离状态;
pH值改变影响中间产物ES的形成或进一步分解; pH影响了维持酶分子空间结构的有关基团的解离 ;
3.pH值能影响底物的解离;
五. 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六章
酶
Chapter 6 Enzyme
第一节 引言
一、酶对食品科学的重要性
米饭为啥越嚼越甜? 当人的胆囊被切除后,为什么就要少吃肥肉? 消化不良的人为啥要多吃多酶片?
二、酶的来源与分布
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然后按照需要分布在细胞 内和细胞外。根据酶的活动部位,一般把酶分成:
胞内酶----由细胞产生并在细胞内部起作用的酶。
80 70 60
反应初速度 v
50 40 30 20 1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酶浓度[E]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一般来说,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增高 而加快。但当温度增加达到某一点后, 由于酶蛋白的热变性作用,反应速度迅 速下降,直到完全失活。 • 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达到一最大 值时的温度就称为酶的最适温度 (optimum tempe-rature)。
例如:L-乳酸:NAD+氧化还原酶 乳酸 + NAD+ 丙酮酸 + NADH + H+
2.系统编号----EC•1•1•1•1
EC----表示国际酶学委员会
第一个数字表示酶所属的大类(1-6大类) 第二个数字表示酶在该大类中所属的亚类 第三个数字表示酶所属的次亚类 第四个数字表示酶在所属次亚类中的流水编号
异淀粉酶
水解支链淀粉或糖原的α-1,6-糖苷键,生成长 短不一的直链淀粉(糊精)。主要由微生物发 酵生产,菌种有酵母、细菌、放线菌。
应用
淀粉酶用于酿酒、味精等发酵工业中水解淀粉;
在面包制造中为酵母提供发酵糖,改进面包的质构;
用于啤酒除去其中的淀粉浑浊;利用葡萄糖淀粉酶 可直接将低黏度麦芽糊精转化成葡萄糖,然后再用 葡萄糖异构酶将其转变成果糖,提高甜度等。目前 商品淀粉酶制剂最重要的应用是用淀粉制备麦芽糊
四、水分活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水分活度较低时,酶活 性被抑制。只有酶的水合作 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显示出 活性。例如 β-淀粉酶在 aw0.8(约2%的含水量)以上 才显示出水解淀粉的活力, 当水活性aw为0.95(约12%的 含水量)时,酶的活力提高 15倍(右图)。
水分活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 磷酸酯酶催化卵磷脂水解 ● 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
精、淀粉糖浆和果葡糖浆等。
2、纤维素酶 • 由多种水解酶组成的一个复杂酶系,自 然界中很多真菌都能分泌纤维素酶。 • 纤维素酶分成三类:C1酶、Cx酶和β葡糖 苷酶。C1酶是对纤维素最初起作用的酶 ,破坏纤维素链的结晶结构。Cx酶是作 用于经C1酶活化的纤维素、分解β-1,4糖苷键的纤维素酶。β葡糖苷酶可以将纤 维二糖、纤维三糖及其他低分子纤维糊 精分解为葡萄糖。
四、酶的命名
1. 习惯命名法——推荐名称 2. 系统命名法——系统名称
(一)习惯命名法
1.根据被作用的底物命名; 2.根据催化反应的性质命名; 3.将酶的作用底物和催化反应的性质结
合起来命名;
4.将酶的来源与作用底物结合起来命名;
(二)系统命名法
酶的系统命名由两部分组成:
酶所作用的底物的名称 酶所催化的反应的类型
+
E S ES E
+
P I
+
E
EI
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⑴ 竞争性抑制剂多是酶的底物类似物或反应产物; ⑵ 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结合(结合部位相同), 多与酶的活性中心同底物相结合的基团结合。 ⑶ 底物浓度增加时, 抑制作用减弱, 取决于底物浓
度与抑制剂浓度的比例及其与酶的亲和力的大小,
可以通过加大底物浓度的方法消除抑制作用。
抑制剂不能与游离酶结合,但可与ES复合物结合并阻
止产物生成,无活性的ESI,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
反应模式
k+1
E+S
k-1
ES
k+2
E+P
+
I
k+3
k-3
ESI
反竞争性抑制的作用模式图
+
E S ES E
+
P
ESI
反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⑴ 反竞争性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不一定与底物 的分子结构类似; ⑵ 抑制剂与底物可同时与酶的不同部位结合; ⑶ 必须有底物存在,抑制剂才能对酶产生抑 制作用;抑制程度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3、脂肪水解酶
• 存在于动物胰腺、牛羊的可食前胃组织、高等 植物的种子以及米曲霉、黑曲霉中。 • 脂酶主要用于催化油脂的水解和改善油脂的性 质。在奶酪、奶油加工中,改善产品风味,但 也可以产生不良风味。 • 脂肪酶只作用于油—水界面的脂肪分子,增加 油水界面能提高脂肪酶的活力,所以,在脂肪 中加入乳化剂能大大提高脂肪酶的催化能力。
不可逆抑制作用(irreversible inhibition)
可逆抑制作用(reversible inhibition)
(三)抑制作用的类型 不可逆抑制作用:
指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 引起酶活性丧失。不能用透析、超滤或凝胶过滤 等物理方法解除抑制。
可逆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往往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其结合是可 逆的,可以用透析或超滤等物理方法解除抑制。
加速反应的本质--降低活化能
活化能:
活泼态与常态之间的能量差,即使反应物由常态变成 活化态所需要的能量。
使反应达到其能阈的两个途径:
为反应物分子提供所需的活化能(外加能量)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本来不具活化水平的分子成 为活化分子。
酶促反应的活化能
(三)酶与底物形成中间络合物的方式(理论)
Km + [S]
二.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根据中间产物学说,酶反应式为: E + S ES P + E 酶反应速度用产物P的生成速度表示,产物 的生成与中间产物ES的浓度成正比,当底物
量足够时,ES的量就与酶的浓度成正比,因
此,酶促反应初速度与酶浓度的关系呈正比关
系。
酶反应初速度与酶浓度关系
基、金属离子)。
酶蛋白----与底物结合,决定反应的专一性和高效率。
辅助因子----直接对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起传递
作用,决定反应的类型。
第二节 影响活力的因素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反应级数
1.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v与[S] 成正比,为一级反应, 即v = k[S];
2. 当底物浓度继续增加时,反应速度不再与底物浓度成正 比而升高,为混合级反应; 3.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v逐渐趋近极限值Vmax ,为零级反 应
(一)抑制作用的概念
1.失活作用:
由于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的作用。
2.抑制作用:
使酶活性部位的结构和性质改变,从而酶活力下降或 丧失,酶蛋白一般并未变性。
抑制剂:能引起酶抑制作用的物质,用I表示;
抑制剂对酶有一定的选择性;
3.抑制剂的种类
氰化物、重金属离子、一氧化碳、硫化氢、
生物碱、砷化物、麻醉剂、表面活性剂及
(1) 锁钥假说
(lock and key hypothesis) 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 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 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 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2) 诱导契合假说
(induced–fit hypothesis): 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 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 诱导才形成了互补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