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课程第9章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它由哪些成分组成?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内驱力的作用可以通过行为强度来测量。
诱因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诱因是后天通过个体经验而逐步形成的。当有机体在个体活动中把自己的各种需要与能满足其需要的物体、情境联系在一起,这些物体就成为行为的目标。诱因和目标是同义的。
二、什么是学习动机?它对学习的作用有哪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学习努力的程度。或者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
学习动机的作用主要有:
1.学习动机能够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自觉主动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2.学习动机能够为学习行为定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
3.学习动机能够维持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达到之前保持学习活动的强度,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学习动机的水平越高,学生的努力程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三、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及学习动机的种类。
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通常是一致的。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哪个方向努力。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
一般来讲,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高,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这种现象并不否认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只是说明动机毕竟不能代替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多德森法则”表明,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适当,一定要注意防止给学生提出的目标过高,或给学生加的压力太大。过高的目标、过份的压力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带来延误儿童终身的心理障碍。
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习活动的目标。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
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自身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的目标由学习的结果和意义,学习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四、简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行为受到强化后,有机体会产生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从而以获得强化为个体的行为目标。
1.强化的依随性。即行为依随于外部强化而变化。强化依随性可分为必然依随性与人为依随性。必然依随性指强化是某一反应的必然结果。人为依随性指强化是由他人控制的结果。人所体验到的强化依随性大部分都是人为依随性,家长教师与各类人都是通过人为依随性来控制他人及学生的行为。强化依随性可分为客观依随性和主观依随性。前者是实际存在的依随关系,后者为主体所认识到的依随关系。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认知能力所限,有时人们所认识到的主观依随性与实际客观依随性并不相符,人在认知到反应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后,会产生进行某一反应能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或判断,这种期待影响个体去选择行为。
在运用外部强化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一定要注意使你所控制的强化与被强化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学生准确认知到,使学生意识到的主观依随性与客观依随性一致。否则,所运用的强化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强化物的分类与作用
根据强化的效果可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亦叫积极强化,指依随于某一反应使这一反应变化以求获得它的刺激,它们通常是人们所喜爱的事物。负强化亦叫消极强化,指依随于某一反应会使其反应变化以求消除或停止它的刺激,它们通常是人们所厌恶的事物。二者统称为赏罚或报酬。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强化对人的认知和情感都有影响。心理学家不提倡运用负强化,其原因之一是强化的认知作用与情感作用会相互抵消,甚至于强化的认知作用完全发挥不出来,出现情不通理就不达的结局,造成逆耳的忠言根本不利于行的后果。
3.强化训练的形式
外部强化可激发人的外来动机,影响人的行为。运用外部强化影响人的形式有多种,依随于是否做出某个反应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被称之为强化训练,它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奖赏训练;取消训练;惩罚训练;回避训练。在运用上述强化训练的方式来激发动机时,人们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4.强化程序
对强化频率的控制被称为强化的程序,在不同强化程序下有机体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
强化程序可分为连续强化(全部强化)和断续强化(部分强化)。虽然在研究中可以将强化程序进行明确的区分,但在实际中应根据情况灵活地使用。
五、简述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提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把需要区分为一些基本的层次,对这些需要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实质。
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还将七层次需要分为两大类,前四个层次称为基本需要,后三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基本需要都是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而导致,因此又称为缺乏性需要;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按层次排列的,低层次需要未得到满足则难以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这类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其强度就会减弱。高级需要又称之为成长需要,这三种需要不存在严格的高低级关系,其特点是不会随其满足而减弱,反而因获得满足而增强。
人的各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虽然并不直接推动学习,但它们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如休息不好的学生上课注意力就难以集中。这两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学习无法进行,而且会导致学生出现身心疾病。归属与爱的需要成为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即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尊重的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努力学习以求获得他人的尊重,从而产生自信,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无能,失去上进心。求知的需要就是学习动机,求美的需要在很大成份上也是学习动机,它们推动人去求真、求善、求美。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学校应该加以培养的。
六、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成就动机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