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临床应用有哪些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耳部、鼻部、咽喉部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耳鼻喉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耳部疾病的治疗1、耳鸣、耳聋耳鸣和耳聋是耳部常见的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痰火郁结、风热侵袭等有关。
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清热化痰、疏风解表等方法。
例如,对于肝肾不足型耳鸣、耳聋,可选用六味地黄丸、耳聋左慈丸等方剂进行调理;对于气血亏虚型,可用归脾汤加减;对于痰火郁结型,可用温胆汤加味;对于风热侵袭型,可用银翘散加减。
此外,中医还会采用针灸疗法,如针刺听宫、翳风、中渚等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从而缓解耳鸣、耳聋的症状。
2、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耳痛、耳流脓、听力下降等。
中医认为其多由肝胆湿热、脾虚湿困等所致。
治疗时,对于肝胆湿热型中耳炎,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泻肝胆湿热;对于脾虚湿困型,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利湿。
同时,中医外治法在中耳炎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如用黄连、黄柏、苦参等中药煎水清洗外耳道,以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或者用吹耳法,将药粉轻轻吹入耳内,以达到消肿止痛、排脓生肌的效果。
二、鼻部疾病的治疗1、鼻炎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
中医认为鼻炎的发生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对于过敏性鼻炎,多因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所致,治疗上常采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以益气固表、疏风通窍。
对于慢性鼻炎,若属肺脾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属气滞血瘀者,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此外,中医的穴位按摩和艾灸疗法也对鼻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按摩迎香、鼻通等穴位,可促进鼻部的血液循环,缓解鼻塞症状;艾灸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能温通经络、扶正祛邪,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与耳鼻喉相关的疾病。
几千年来,中医耳鼻喉科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医理论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人体是一个整体,耳鼻喉系统与其他器官密切相关。
根据中医理论,耳鼻喉是人体五官之一,与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
中医耳鼻喉科学把耳鼻喉系统分为多个部位,包括耳廓、耳骨、鼓膜等耳部,鼻孔、鼻腔、鼻咽等鼻部,咽喉、声带等喉部。
每个部位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常见疾病中医耳鼻喉科学治疗的疾病广泛多样,常见的疾病包括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声带息肉等。
这些疾病多是由于饮食不当、环境污染、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耳鼻喉科学强调调整人体气血平衡、消除寒湿邪气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例如,对于鼻炎患者,中医耳鼻喉科医生会通过针灸、中药熏蒸、推拿按摩等手段来缓解炎症,改善症状。
对于咽喉炎患者,中医耳鼻喉科医生则会利用中药和针灸来治疗炎症,舒缓喉咙的不适感。
治疗方法中医耳鼻喉科学有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针灸、中药熏蒸、推拿按摩、拔罐等。
在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在特定的穴位施以针刺,通过调整气血流动,刺激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药熏蒸是通过将草药煮沸后的蒸汽引入患者的鼻腔或喉咙,起到消炎、祛湿的作用。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和炎症。
拔罐是将特制的罐子贴在患者的皮肤上,以产生负压,促进淋巴排毒,加速康复。
总结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中重要且独特的分支,其治疗方法和理论基础都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之上。
它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改善气机运行,从而达到治疗耳鼻喉疾病的目的。
无论是鼻炎、咽喉炎还是声带息肉等疾病,中医耳鼻喉科学都能够提供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健康和舒适。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耳鼻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但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治疗理念仍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优势有哪些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优势有哪些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在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诸多显著的优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鼻喉与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耳与肾关系密切,肾开窍于耳;鼻与肺相关,肺开窍于鼻;咽喉则与脾胃、肝肾等脏腑有着内在的关联。
这种整体观念使得中医在治疗耳鼻喉疾病时,不仅仅着眼于局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拥有多种独特且有效的手段。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脉象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耳鸣耳聋的患者,若辨证为肾精亏虚型,可能会使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来补肾填精;若是肝胆火旺型,则可能会用龙胆泻肝汤来清肝泻火。
针灸治疗在中医耳鼻喉科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耳部、鼻部和咽喉部的功能。
例如,针刺听会、翳风等穴位有助于改善耳鸣、耳聋的症状;针刺迎香、印堂等穴位对鼻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针刺廉泉、天突等穴位能够缓解咽喉肿痛。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
对于耳部疾病,如中耳炎,适当的耳部按摩可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对于鼻部问题,如鼻塞,按摩鼻部周围的穴位,如鼻通穴、迎香穴,可以疏通经络,使鼻腔通畅。
中医还注重食疗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
针对不同的耳鼻喉疾病,会推荐相应的饮食调理方案。
比如,对于慢性咽炎患者,建议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雪梨、百合、银耳等;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则应避免食用辛辣、生冷、发物等容易诱发过敏的食物。
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在耳鼻喉科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之一是副作用较小。
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经过合理的炮制和配伍,相对较少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而且,中医治疗方法更注重调整人体自身的平衡和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
中医耳鼻咽喉科课件(1)
2.血虚生风化燥 旋耳疮慢性期+脾气虚 治法: 养血熄风润燥, 养血.凉血.活血,以治血为主. (地黄飲)
.
耳带状疱疹
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 疹。
临床以耳痛,外耳疱疹,甚则 耳聋,眩晕,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
2.耳流脓 脓性分析: 黄稠浊带血为热
清稀薄色淡为湿寒
3.耳聋耳鸣 问诊与望诊的结合(相应的检查方法)
4.眩晕 诊断与鉴别诊断
5.鼓膜异常 结合临床 辨病重要
二.鼻病常见症状及体征的辨病与辨证 1.鼻甲异常(黏膜).鼻塞 2.流涕 3.头痛 常与鼻塞的程度有关 4.鼻衄 (血量,出血时间,部位,整体情况) 5.嗅觉 与鼻塞的程度有关
咽的生理
一.呼吸功能 二.吞咽功能 三.语言形成 四.防御保护功能 五.调节中耳气压功能 六.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的生理
一.呼吸功能 二.发声功能 三.保护功能 四.屏气功能
声带紧闭,呼吸占停,固定胸腔内压, 增强腹压,有助挑担,跳跃及排便等。
喉尚有心血管的反射作用,喉神经 受刺激可诱发主动脉感受器,使心率减 慢,心率不齐,甚至心跳骤停。
第四章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要点
重点: 辨病与辨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 合,局部四诊与全身四诊相结合
第一节 耳鼻喉科的诊病方法 一.耳鼻喉科诊室的基本条件及要求(略)
耳鼻咽喉的局部望诊
1.望诊:外观形态,结构的正常与否,病理 征像(分泌物的颜色,肿胀的程度等)
2.闻诊: 嗅,听 3.问诊: 4.切诊:脉 局部
第三章耳鼻咽喉病因病机概述
第一节 主要病因 一.外因:
1,外感邪毒(外感六淫,时疫及异气) 风,寒,热.湿,燥,时疫及异气;
中医耳鼻喉科学课程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专科方向,研究耳鼻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耳鼻喉科学课程中可能包括的一些内容:
1. 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五行学说等,这些理论为中医耳鼻喉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2. 解剖学与生理学:学习耳鼻喉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包括耳部、鼻部和喉部的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
3. 疾病诊断:学习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四诊方法来判断耳鼻喉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特点,以确定正确的诊断。
4. 中药治疗:学习中医药在耳鼻喉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常用中药药物、方剂和草药的使用,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针灸疗法:学习耳鼻喉相关的针灸穴位和疗法,如耳针疗法、经络调理等,以及针灸在耳鼻喉疾病中的应用。
6. 中医按摩疗法:学习中医按摩疗法(推拿)在耳鼻喉疾病中的应用,包括穴位按摩、经络推拿等。
7. 经典医案学习:通过学习耳鼻喉疾病的经典医案,了解传统中医医师在诊治耳鼻喉疾病方面的实际经验和方法。
8. 中西医结合: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诊治耳鼻喉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个复杂而细分的领域,其课程内容和深度可能因不同的教育机构和课程而有所不同。
以上仅是一些可能包括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学习内容还需根据实际课程设置和教材来决定。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耳鼻咽喉科学属于五官科,它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的冷热虚实,升降浮沉等病理现象,而且也会参考现代医学的成就。
一、耳病1、耳鸣:耳鸣又称“听暇”,是指在外界没有声音刺激时,出现通过听觉器官捕捉到的自主产生的声音。
常见的耳鸣病因很多,如高血压、内分泌失调、颈椎病、头颅外伤等,中医理论认为,耳鸣多为肝肾阴虚或气滞血淤。
常用的中医治疗包括滋阴补肾、调理肝气、活血化瘀等。
2、耳聋:耳聋试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听觉能力受损,表现为听力受限或听力丧失。
中医认为耳聋多由肾虚、脾虚、心火扰动、痰湿内扰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调理肾气、补益脾气等。
中药常用的有当归、川芎、熟地黄等。
二、鼻病1、鼻窦炎:鼻窦炎是常见疾病,其主要病因为风寒、饮食不当、感冒等。
中医认为,鼻窦炎主要病因为体内风邪所致,又分为寒性和热性两种。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祛邪散寒、清热解毒等。
中药常用的有薄荷、芳香油等。
2、鼻窒息:鼻窒息在中医学上又称为鼻塞。
鼻塞多由风寒壅闭、热毒郁积等因素所致。
治疗方法常用的有通窍宣肺、化湿祛堵等。
中药常用的有甘草、薄荷、枳实、穿山甲等。
三、喉病1、喉炎:喉炎又称为声带炎,是因风寒、火热、暴饮暴食、过度使用嗓子等原因引起的声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症状。
中医认为,喉炎主要病因是因外邪所致,治疗方法有清胃透热、宣肺化痰等。
中药常用的有赤芍、黄芩、金银花等。
2、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发炎,由于内风、外邪、痰湿内扰等引起的喉部不适、咽喉痛、高热等症状。
中医认为,扁桃体炎多由肝火炽盛,肺胃干燥,痰湿凝滞等因素所致。
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润燥化痰等。
中药常用的有黄芩、银翘、枸杞果等。
总之,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耳鼻喉科学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不仅注重疾病的表面治疗,更加强了预防和对全身健康的调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都因病因不同而灵活应用。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题库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题库
(原创版)
目录
1.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考试题型
2.复习方法与诀窍
3.耳鼻咽喉科疾病题库
正文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一门研究耳朵、鼻子、咽喉和气管疾病的学科。
在医学领域中,这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考试的题型、复习方法与诀窍以及耳鼻咽喉科疾病题库。
一、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考试题型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考试主要分为两大类题型:基础知识题型和临床应用题型。
基础知识题型包括耳科胚胎学基础、耳科临床解剖学等。
临床应用题型则涵盖了各类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二、复习方法与诀窍
1.制定学习计划: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熟读教材:认真阅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3.做题巩固:通过做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可以关注一些题库资源,如卫人健康的 336 耳鼻咽喉科学题库等。
4.结合临床实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参加临床实习,结合实际病例加深对耳鼻咽喉科学知识的理解。
5.寻求互助:与同学或老师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共同提高
学习效果。
三、耳鼻咽喉科疾病题库
耳鼻咽喉科疾病题库涵盖了各类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题库资源,可以找到许多有关耳鼻咽喉科疾病的题目,如食管误吞或吞服强酸可服用中和剂、食管异物最好发部位等。
总之,学习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需要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和诀窍,同时要关注相关的题库资源。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简介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耳鼻喉器官疾病的学科,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耳鼻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耳鼻喉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负责声音的接收和转化、味觉的感受、空气的过滤以及咽喉食物的吞咽等功能。
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遗传因素、生活习惯、情感状态等有关,其中尤以内外环境影响最为显著。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书大医谷正岐,《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耳聋、鼻塞、喉痛等疾病的阐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耳鼻喉科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代表性的医家有张仲景、王叔和、李时中等。
在现代医学发展之初,中西医学相继传入中国,一度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然而,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耳鼻喉科学逐渐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主要源自于中医经典理论和古代医家的实践经验。
其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以气血、精神、五脏六腑等为中心的全身系统观察,包括:1. 气机升降学说气机升降是指人体生理过程中通过气机升降的运动来实现调节的过程。
气机升降学说认为,耳聋、鼻塞、喉痛等疾病与人体的气机升降不畅、阻滞有关。
所以,中医治疗这些疾病首先要解除气机升降的障碍。
2. 虚实辨证学说虚实辨证学说是中医诊断方法的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它认为人体生理状态和疾病症状的变化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情况。
因此,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要根据实际情况辨证施治,如实施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经络是血气运行的通道,是整个脏器、器官及组织的联系和调节中枢。
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常常采用调理经络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耳鼻喉科,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耳鼻喉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旨在通过对经络、腧穴、气血和脏腑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来达到疾病的治愈和整体健康的提升。
下面是一些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知识。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认识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包括针灸、拔罐、刮痧等,通过对人体的调理和治疗,以达到促进身体疾病的恢复的目的。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特点中医耳鼻喉科学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通过四诊与望闻问切等一系列方法,对症下药,从而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
同时,中医耳鼻喉科学还注重预防,强调在身体出现疾病前,要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方式中医耳鼻喉科学主要通过吸取传统中医学的经验和先进科技,进行耳鼻喉疾病的治疗。
例如,通过针灸中的“耳穴疗法”、中成药的使用以及低温等一系列方法来治疗相关疾病,同时,还可以使用传统的拔罐、刮痧等方法来进行身体的调理,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优点中医耳鼻喉科学与西医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 创伤小: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方法多为温和的调理,对身体创伤较小,治疗后的复原期比较短。
2. 治愈效果持久:中医的理念是治疗根源,通过综合调理和长期的治疗,可以根治一些慢性疾病,避免反复。
3. 过程无痛苦:中医治疗的过程往往是舒适放松的,不会像西药那样出现副作用等不适反应。
总结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人体的综合调理和治疗,来达到疾病的治愈和身体健康的提升。
中医耳鼻喉科学具有创伤小、治愈效果持久、过程无痛苦等特点,为人们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NXPowerLite)
中医耳鼻咽喉科医生在临床实践 中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 保健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强调预防保健,提倡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生活习 惯来预防耳、鼻、咽喉等疾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对于预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医 耳鼻咽喉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
03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治疗 方法
药物治疗
01
02
03
草药治疗
使用中草药,如菊花、金 银花、连翘等,具有清热 解毒、利咽止痛的作用。
中成药治疗
针对不同病症,选用具有 相应功效的中成药,如六 神丸、鼻炎灵片等。
汤剂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个性 化的中药汤剂,以达到调 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非药物治疗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在预防保健方面还涉及一些特色疗法,如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等, 这些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广大群众自我保健。
科学研究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 创新和发展,涉及的领域包括临床研究、
基础研究、药物研究等。
近年来,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在科学研究 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针灸治 疗耳鸣、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等,这些 成果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提供了
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耳鼻咽喉疾病。
辨证治理论
总结词
辨证治理论是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核心 治疗思想,它强调根据疾病的本质进行 治疗。
VS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辨证治理论是治疗疾病的最佳 方法。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等 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疾病的本质,然后根 据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中医治疗耳鼻咽 喉疾病时,会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 种方法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治愈疾病的 目的。
脏腑理论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背景介绍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研究和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学科,它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旨在维护和改善人们的耳鼻喉健康。
本文将总结一些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1. 中医耳鼻喉疾病的分类- 耳部疾病:包括耳聋、耳鸣、耳痛等。
- 鼻部疾病:包括鼻塞、鼻出血、鼻窦炎等。
- 喉部疾病:包括喉炎、声带息肉、声音嘶哑等。
2.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观察耳鼻喉的外部形态、颜色等。
- 闻诊:倾听患者的声音、鼻腔气味等情况。
-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饮食等情况。
- 切诊:通过按压耳鼻喉区域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3. 中医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
-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流动,改善耳鼻喉疾病。
- 推拿疗法:运用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耳鼻喉区域,促进血液循环。
- 中草药熏洗疗法:使用中草药蒸熏或洗涤耳鼻喉部位,起到清洁和消炎作用。
4. 中医耳鼻喉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用蔬果、粗粮等健康食材。
- 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体力和体质,增强抵抗力。
- 避免寒冷刺激:保持耳鼻部位的温暖,避免寒冷风寒的刺激。
-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耳鼻喉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问题。
结论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疗法来治疗和保健耳鼻喉健康。
希望本文所总结的知识点能够增加读者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了解,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实践。
参考文献:[1] 张明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及诊疗方法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及诊疗方法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耳鼻喉局部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耳鼻喉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鼻喉与脏腑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调理脏腑经络的功能,可以达到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及诊疗方法。
一、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理论1、脏腑与耳鼻喉的关系心与耳鼻喉:心开窍于舌,其经脉上挟咽系目系。
心主血脉,若心血不足,可导致耳部失养,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心主神明,心神不宁可影响耳部的听觉功能。
肝与耳鼻喉:肝开窍于目,其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可导致咽喉部异物感;肝血不足,可影响眼睛的视力。
脾与耳鼻喉:脾开窍于口,其经脉连舌本,散舌下。
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耳部胀满、耳鸣等症状;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可上犯耳窍,导致耳内流脓。
肺与耳鼻喉:肺开窍于鼻,其经脉循喉咙。
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不利,可导致鼻塞、流涕等症状;肺阴虚,可导致鼻干、鼻出血。
肾与耳鼻喉: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经脉循喉咙,挟舌本。
肾主藏精,若肾精亏损,可导致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可导致咽喉肿痛。
2、经络与耳鼻喉的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
小肠经病变可导致耳部疼痛、耳聋等症状。
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
三焦经病变可导致耳部肿胀、耳鸣等症状。
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胆经病变可导致耳部疼痛、耳鸣、耳聋等症状。
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胃经病变可导致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足太阴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经病变可导致咽喉部异物感、吞咽困难等症状。
3、气血津液与耳鼻喉的关系气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优势有哪些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优势有哪些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治疗耳鼻喉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整体调理和局部治疗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耳鼻喉的疾病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全身的气血、阴阳失调有关。
例如,耳鸣、耳聋可能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导致;鼻塞、流涕可能与肺脾功能失调有关;咽喉肿痛可能是由于胃火上炎、心火亢盛等引起。
因此,中医在治疗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治疗局部的病症,还能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复发。
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方法多样。
常见的有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按摩、穴位贴敷等。
中药内服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开具个性化的方剂。
中药外用则包括滴鼻、滴耳、吹药、熏洗等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疗效。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耳部、鼻部、咽喉部的功能。
推拿按摩可以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耳部、鼻部、咽喉部的抵抗力。
穴位贴敷则是将药物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穴位的刺激来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小的优势。
与西药相比,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经过合理的炮制和配伍,其副作用相对较小。
在治疗耳鼻喉疾病时,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避免了长期使用西药可能带来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例如,在治疗慢性鼻炎时,使用中药可以避免长期使用滴鼻剂导致的药物性鼻炎;在治疗耳鸣、耳聋时,中药可以调理身体的整体状况,减少因使用某些西药而产生的头晕、恶心等副作用。
中医在治疗耳鼻喉疾病时注重预防和调理。
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刚刚出现苗头时,就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调理。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一、总论:1、关系:所属、生理、病理、诊断、医治;2、耳肾:主官窍,肾精濡养、听力、平稳,耳鸣、耳聋、眩晕;3、鼻肺:主官窍,肺气通鼻、呼吸之气、门户、嗅觉;4、喉肺:肺系、经络,行呼吸、听声音,肺失调和;5、内治法:通窍化痰、利咽开音、祛瘀消痈排脓、疏肝解郁;☆①通窍:芳香化浊、升阳利湿;②消痈排脓:清热解毒、散瘀脱毒;6、外治法:①耳:滴、吹、涂、清;②鼻:滴、吹、涂、雾、洗、塞;③咽喉:吹、雾、含、噙(qín)、敷、烙。
二、耳病:1、耳郭痰包:耳郭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耳郭假囊肿;☆预防调护:①不宜反复揉按;②不宜切开引流;③穿刺前应严格消毒,无菌操作;2、断耳疮:耳郭红肿疼痛、溃烂流脓,乃至软骨坏死、耳郭变形;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3、旋耳疮:围绕耳郭或耳周的湿疮,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外耳道湿疹;☆病因病机:风毒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4、耳带状疱疹: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耳痛、外耳疱疹,甚或耳聋、眩晕、口眼斜;5、耳疖:外耳道的疖肿,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6、耳疮: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弥漫性外耳道炎;7、耵耳病症:耳堵、耳胀、耳鸣、耳痛、听力消退、眩晕;8、外耳道圆形异物:刮勺、耳钩,顺耳道壁与耳道间的间隙越过异物后方,轻轻拉出,切勿夹取;9、大疱性鼓膜炎:耳痛、鼓膜起血泡;儿童、青青年,多单侧,冬季;10、耳胀耳闭: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分型:①风邪外袭,痞塞耳窍——疏风散邪,宣肺通窍——荆防败毒散、银翘散;②肝胆湿热,上蒸耳窍——清泻肝胆,利湿通窍——龙胆泻肝汤;③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健脾利湿,化浊通窍——参苓白术散;④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行气活血,通窍开闭——通窍活血汤;☆外治法:滴鼻、鼓膜按摩、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预防调护:①鼻涕多,用滴鼻药;②擤(xǐng)鼻应正确,不宜过度使劲,以避免毒邪窜入耳窍;☆预后转归:迁延可转成耳闭或脓耳;中耳有积液,反复发作,可致鼓室与鼓室内壁粘连,听力明显下降;11、脓耳: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急、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分型:①风热外侵——疏风清热,解毒消肿——蔓荆子散;②肝胆火盛——清肝泻火,解毒排脓——龙胆泻肝汤;③脾虚湿困——健脾利湿,补托排脓——托里消毒散;④肾元亏损——补肾培元,祛腐化湿——知柏地黄丸、肾气丸;☆外治法:清除脓液、滴耳、滴鼻、吹耳、涂敷、摘肉芽、摘息肉、乳突根治术、鼓式形成术;12、脓耳变证:耳后附骨痈、脓耳面瘫、脓耳眩晕、黄耳伤寒;13、耳鸣:自觉耳中鸣响、周围并无相应声源;14、耳聋:不同程度的听力消退,轻者称“重听”;☆分型:①风热侵袭——疏风散邪,宣肺通窍——银翘散;②肝火上扰——清肝泻火,开郁通窍——龙胆泻肝汤;③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清气化痰丸;④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通窍活血汤;⑤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耳聋左慈丸;⑥气血亏虚——健脾益气,养血通窍——归脾汤;15、耳眩晕:耳窍病变引发的,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分型:①风邪外袭——疏风散邪,清利头目——桑菊饮;②痰浊中阻——燥湿健脾,涤痰止眩——半夏白术天麻汤;③肝阳上扰——平肝熄风,滋阴潜阳——天麻钩藤饮;④寒水上泛——温壮肾阳,散寒利水——真武汤;⑤髓海不足——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杞菊地黄丸;⑥上气不足——补益气血,健脾安神——归脾汤;16、鼓膜破裂处置:禁用外耳道冲洗或滴药;17、耳菌:耳部恶性肿瘤,耳部肿块、疼痛、流污秽脓血。
中医耳鼻喉科学有哪些临床特色
中医耳鼻喉科学有哪些临床特色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疾病方面展现出许多显著的特色。
中医认为耳鼻喉与脏腑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耳与肾关系密切,肾开窍于耳;鼻与肺关系紧密,肺开窍于鼻;咽喉则与肺胃等脏腑相关。
这种整体观念使得中医在诊治耳鼻喉疾病时,不仅仅着眼于局部症状,更注重从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出发,寻找病因和病机。
在诊断方面,中医耳鼻喉科有着独特的方法。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病情资料。
望诊时,观察患者耳部、鼻部、咽喉部的形态、色泽;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特点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切诊主要是切脉,通过脉象来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
此外,中医还会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等,综合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且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具不同的方剂。
比如,对于耳鸣耳聋,可能会使用补肾填精的方剂;对于鼻塞流涕,可能会使用疏风通窍的方剂。
中药的剂型也有多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针灸治疗在中医耳鼻喉科中也应用广泛。
通过针刺耳部、鼻部、咽喉部周围的穴位,以及远端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等,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刺听宫、翳风等穴位可以治疗耳鸣耳聋;针刺迎香、鼻通等穴位可以缓解鼻塞。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耳鼻喉科的特色疗法之一。
通过按摩耳部、鼻部、咽喉部的相关部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比如,按摩耳部可以改善耳部血液循环,减轻耳鸣;按摩鼻部可以缓解鼻塞。
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在耳鼻喉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建议少吃辛辣燥热的食物;对于脾虚湿盛的患者,建议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
此外,中医的情志调理也不容忽视。
情志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可能会影响耳鼻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PPT课件
治疗关系:
补中益气
鼻病治脾 健脾祛湿
益气摄血
泻脾胃伏火
3.鼻与胆 所属关系:①胆脉起于目锐眦,布脑后,通过经络与 鼻联系;
②胆之经气通脑,脑下通頞(è,鼻梁), 頞 下为鼻,胆~髓海~鼻。 生理关系:胆之经气上通于脑。 胆气和平,则脑、頞、鼻安康。 病理关系:①胆热循经直犯鼻窍。 ②胆移热于脑,下犯頞与鼻窍。 ③肝胆火热上迫致鼻衄。 治疗关系: 鼻病治肝胆 清泻肝胆湿热
生理关系:①心主神明,耳司听觉,受心之主宰。
②心主血脉,宗脉聚耳,心血上奉, 濡养耳窍。
③心脉络耳,肾精通耳,心肾相交,听觉 聪敏。
病理关系:①心虚血耗,心肾不交 则耳鸣、耳聋、 眩晕;
②邪热上犯耳窍,壅闭心包→ 黄耳伤寒
耳与心治疗关系
耳病治心或心肾同治
滋补心血 滋肾宁心 清心开窍 宁心安神
3.耳与肝(胆): 所属关系:①胆脉循耳后,入耳中,走耳前。 肝络脉络于耳。 ②肝血与肾精同源,肝为肾之子,肾主耳, 故肝与耳亦相关。 生理关系:肝胆之气通达于耳,肝血上奉于耳,耳的 生理功能正常。 病理关系 :①肝胆经气失调 耳胀、肿、痛、鸣、 肝胆火热上犯 聋、流脓、 眩晕
少阳胆经,支脉从目外眦,下行至大迎, 折行于出页。(出页:眼眶下沿至鼻旁 及上牙床的骨,相当于上颌窦的部位。) 少阴心经支脉挟咽,经面部,沿鼻旁上 联目系。 督脉,由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 到上唇。 任脉,环绕口唇,上至龈交,分左右循 鼻旁到二目下。 阳跷脉,从颈外侧、上挟口角,循鼻外 侧到达目内眦。
心肺同居上焦
心主血,肺主气
气血运
化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生理关系:①心主神明、主嗅;鼻主嗅觉;
②心气充沛,鼻功正常。
病理关系:心肺病致鼻病—鼻衄、鼻不利。
中医耳鼻喉科学导论
指导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如正确的擤鼻方法、鼻腔清洁方法等,以减少感染机会,促进康 复。同时,家属也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应用
现代检查技术在诊断中应用
01
02
03
内窥镜检查
利用内窥镜对鼻腔、喉部 进行直接观察,提高诊断 准确率。
起居有常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 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封闭、干燥的环境中。
03
情志调护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与耳鼻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良情绪的刺激。
疾病预防策略
未病先防
在未出现耳鼻喉疾病症状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等措施,预防疾病 的发生。例如,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保持鼻腔清洁,减 少鼻腔感染的机会等。
02 中医耳鼻喉疾病认识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 侵袭,导致耳鼻喉疾 病发生。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 志失调,引起脏腑功 能失常,诱发耳鼻喉 疾病。
饮食不节
饮食过饱、过饥或偏 食辛辣、生冷等刺激 性食物,损伤脾胃, 累及耳鼻喉。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安逸,导 致气血运行不畅,耳 鼻喉失养而发病。
学科地位与重要性
学科地位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耳、鼻、喉疾病 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重要性
中医耳鼻喉科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面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同时,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推动了中医学科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中医耳鼻喉科学与西医耳鼻喉科的异同
中医耳鼻喉科学与西医耳鼻喉科的异同人的五官中,耳朵、鼻子和咽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这些部位出现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寻求医疗帮助。
在医学领域,中医耳鼻喉科学和西医耳鼻喉科都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但它们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
中医耳鼻喉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鼻喉与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
比如,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咽喉则与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
因此,当耳鼻喉出现病症时,往往反映了体内脏腑的失衡。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比之下,西医耳鼻喉科则更注重局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它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如显微镜、影像学检查等,对耳鼻喉的组织结构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西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通常是由于病原体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免疫功能异常等导致局部组织的损伤或功能障碍。
在诊断方面,中医主要依靠传统的四诊方法,即望、闻、问、切。
望诊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五官形态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发病过程、生活习惯等;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病情。
例如,对于耳鸣患者,中医会询问耳鸣的声音特点、发作时间、是否伴有头晕、失眠等其他症状,结合脉象和舌象,判断是肾精不足、肝胆火旺还是气血亏虚等原因引起的。
西医则更多地依赖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和实验室检查。
比如,对于耳部疾病,会进行听力测试、耳内镜检查、耳部 CT 或 MRI 等,以明确耳部的结构是否异常、是否存在炎症或肿瘤等病变。
对于鼻部疾病,可能会进行鼻内镜检查、鼻窦 CT 扫描、过敏原检测等,以确定鼻腔的情况和病因。
对于咽喉部疾病,可能会进行喉镜检查、血常规、咽拭子培养等。
在治疗手段上,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据辨证结果开具相应的方剂。
此外,还有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
医学中医耳鼻喉科学教学设计与评价
常见疾病类型
包括感染、外伤、肿瘤、 畸形、免疫性疾病等。
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历程
古代中医对耳鼻喉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就有对耳鼻喉生理功能和疾病的论述 。
近现代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耳鼻喉科学在理论、临床和科研方 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 下教学的有机结合,方便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工 具,分享学习心得和成果,促进
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04
教学过程管理
课前准备与预习
教师准备
熟悉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 计划,准备必要的教学资源和工 具,如课件、模型、视频等。
学生预习
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点,阅 读相关教材或资料,思考可能遇 到的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课中讲解与互动
知识讲解
教师系统讲解耳鼻喉科学的基础理论 、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等核心 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
案例分析
互动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组织小组 讨论或全班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沟 通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医学中医耳鼻喉科学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 生往往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运用。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 实践操作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临床实践
学生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机会,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 影响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总论:1、关系:所属、生理、病理、诊断、治疗;2、耳肾:主官窍,肾精濡养、听力、平衡,耳鸣、耳聋、眩晕;3、鼻肺:主官窍,肺气通鼻、呼吸之气、门户、嗅觉;4、喉肺:肺系、经络,行呼吸、听声音,肺失调和;5、内治法:通窍化痰、利咽开音、祛瘀消痈排脓、疏肝解郁;☆①通窍:芳香化浊、升阳利湿;②消痈排脓:清热解毒、散瘀脱毒;6、外治法:①耳:滴、吹、涂、清;②鼻:滴、吹、涂、雾、洗、塞;③咽喉:吹、雾、含、噙(qín)、敷、烙。
二、耳病:1、耳郭痰包:耳郭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耳郭假囊肿;☆预防调护:①不宜反复揉按;②不宜切开引流;③穿刺前应严格消毒,无菌操作;2、断耳疮:耳郭红肿疼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郭变形;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3、旋耳疮:围绕耳郭或耳周的湿疮,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外耳道湿疹;☆病因病机:风毒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4、耳带状疱疹: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耳痛、外耳疱疹,甚或耳聋、眩晕、口眼斜;5、耳疖:外耳道的疖肿,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6、耳疮: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弥漫性外耳道炎;7、耵耳症状:耳堵、耳胀、耳鸣、耳痛、听力减退、眩晕;8、外耳道圆形异物:刮勺、耳钩,顺耳道壁与耳道间的空隙越过异物后方,轻轻拉出,切勿夹取;9、大疱性鼓膜炎:耳痛、鼓膜起血泡;儿童、青少年,多单侧,冬季;10、耳胀耳闭: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分型:①风邪外袭,痞塞耳窍——疏风散邪,宣肺通窍——荆防败毒散、银翘散;②肝胆湿热,上蒸耳窍——清泻肝胆,利湿通窍——龙胆泻肝汤;③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健脾利湿,化浊通窍——参苓白术散;④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行气活血,通窍开闭——通窍活血汤;☆外治法:滴鼻、鼓膜按摩、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预防调护:①鼻涕多,用滴鼻药;②擤(xǐng)鼻应正确,不宜过度用力,以免毒邪窜入耳窍;☆预后转归:迁延可转成耳闭或脓耳;中耳有积液,反复发作,可致鼓室与鼓室内壁粘连,听力明显下降;11、脓耳: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急、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分型:①风热外侵——疏风清热,解毒消肿——蔓荆子散;②肝胆火盛——清肝泻火,解毒排脓——龙胆泻肝汤;③脾虚湿困——健脾利湿,补托排脓——托里消毒散;④肾元亏损——补肾培元,祛腐化湿——知柏地黄丸、肾气丸;☆外治法:清除脓液、滴耳、滴鼻、吹耳、涂敷、摘肉芽、摘息肉、乳突根治术、鼓式形成术;12、脓耳变证:耳后附骨痈、脓耳面瘫、脓耳眩晕、黄耳伤寒;13、耳鸣:自觉耳中鸣响、周围并无相应声源;14、耳聋: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称“重听”;☆分型:①风热侵袭——疏风散邪,宣肺通窍——银翘散;②肝火上扰——清肝泻火,开郁通窍——龙胆泻肝汤;③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清气化痰丸;④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通窍活血汤;⑤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耳聋左慈丸;⑥气血亏虚——健脾益气,养血通窍——归脾汤;15、耳眩晕:耳窍病变引起的,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分型:①风邪外袭——疏风散邪,清利头目——桑菊饮;②痰浊中阻——燥湿健脾,涤痰止眩——半夏白术天麻汤;③肝阳上扰——平肝熄风,滋阴潜阳——天麻钩藤饮;④寒水上泛——温壮肾阳,散寒利水——真武汤;⑤髓海不足——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杞菊地黄丸;⑥上气不足——补益气血,健脾安神——归脾汤;16、鼓膜破裂处理:禁用外耳道冲洗或滴药;17、耳菌:耳部恶性肿瘤,耳部肿块、疼痛、流污秽脓血。
18、鼓膜正常标志:锤骨短突,锤纹,鼓脐,光锥,鼓膜松弛部,鼓膜紧张部;19、听功检查法:①主观:语音检查法、音叉试验、纯音听阈及阈上功能测试、言语测听;②客观:声导抗测试、电反应测听、耳声发射测试;20、耳聋分类:传导性、感应神经性、混合性;三、鼻病:1、鼻疔: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的疖肿,局部红肿疼痛、呈粟粒状突起、有脓点;鼻疖;☆排脓:脓成顶软、消毒、挑破、小镊子夹出脓头或吸引器吸出脓栓,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切忌挤压;2、鼻疳:鼻前庭及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鼻前庭炎、鼻前庭湿疹;☆外治法:主要用清热解毒、收敛止痒的中药外洗或外敷;3、鼻窒:经常性鼻塞、慢性鼻塞;慢性鼻炎;☆病因病机:①肺经蕴热,雍塞鼻窍;②肺脾气虚,邪滞鼻窍;③邪毒久留,血瘀鼻窍;☆注意:避免局部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滴鼻;4、鼻槁:鼻内干燥、黏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慢性;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病因病机—津伤而致鼻窍失养:燥邪犯肺、肺肾阴虚、脾气虚;☆注意:禁用血管收缩剂滴鼻;5、伤风鼻塞:感受风邪,鼻塞、流涕、喷嚏、急性鼻病;急性鼻炎;☆分型:①风寒犯鼻——辛温解表,散寒通窍——通窍汤;②风热犯鼻——疏风清热,宣肺通窍——银翘散;☆鉴别:与鼻鼽——发病时间、病因病机;6、鼻鼽:突然和反复发作、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非应变性鼻炎;☆诊断要点:①病史:部分病人有过敏史及家族史;②临床症状: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呈阵发性,具有突然和反复发作的特点;③检查:发作期,粘膜多为灰白或淡蓝色,亦可充血色红,鼻甲肿大,鼻腔有较多水样分泌物;间歇期特征不明显;☆分型:①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温肺止流丹;②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益气健脾,升阳通窍——补中益气汤;③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温补肾阳,固肾纳气——肾气丸;④肺经伏热,上犯鼻窍——清宣肺气,通利鼻窍——辛夷清肺饮;☆外治法:滴鼻、嗅、吹鼻、塞鼻;☆预防调护: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注意饮食起居,避免或减少刺激;增强体质;7、鼻渊:鼻流浊涕、量多不止,头痛、鼻塞、嗅觉减退;分虚实,实则急短,虚则长绵;鼻窦炎症性疾病;☆诊断要点:①病史:可有伤风鼻塞病史;②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③检查: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或淡红,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颌面部或鼻根部可有红肿或压痛;☆鼻渊分型:①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银翘散;②肺气虚寒——温补肺脏,散寒通窍——温肺止流丹;③脾胃湿热——清热利湿,化浊通窍——甘露消毒丹;④脾气虚弱——健脾利湿,益气通窍——参苓白术散;⑤胆腑郁热——清泻胆热,利湿通窍——龙胆泻肝汤;☆外治法:滴、熏、鼻窦穿刺冲洗法、置换法、理疗、手术;☆预后调护:急病可治愈,病长易迁延;脓涕长期倒流致咽部,可诱发喉痹或乳蛾;擤鼻方法不对,可诱发耳胀耳闭或脓耳;☆上颌窦穿刺冲洗:①作用:诊断、治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②部位:下鼻道外侧壁、距下鼻甲前端约1~1.5cm的下鼻甲附着处稍下的部位;③注意:需在病人无发热,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的情况下进行;8、鼻息肉症状:一侧或两侧渐进性鼻塞,逐渐呈持续性,嗅觉减退,多涕,头闷痛;9、鼻衄:☆检查: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及鼻腔后部的鼻—鼻咽静脉丛较为多见;☆分型:①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桑菊饮;②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凉膈散;③肝火上逆——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④心火亢盛——清心泻火,凉血止血——泻心汤;⑤肝肾阴虚——滋补肝肾,养血止血——知柏地黄丸;⑥脾不统血——健脾益气,摄血止血——归脾汤;10、鼻异物:☆症状:儿童单侧鼻塞及流脓血涕且伴秽臭者,应先考虑鼻腔异物;☆处理:同外耳道异物;11、鼻骨骨折:①复位最迟不应超过14天,以免骨痂形成太多,或错位愈合,则不易整复;②复位器械伸入鼻腔后,不宜超过两眼内眦连线;12、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中鼻道、中鼻甲、前组筛房、额窦口、及上颌窦自然开口等一系列解剖结构;13、鼻痰包:鼻部囊肿,鼻前孔处隆起或鼻腔有淡黄色液体滴出;鼻前庭囊肿、鼻窦囊肿;14、鼻菌: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肿块、鼻塞、流污秽脓血涕、头痛、颈部恶核。
四、咽喉病:1、喉痹: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咽部疾病;咽炎、某些全身性疾病在咽部的表现;☆分型:①外邪侵袭,上犯咽喉——疏风散邪,宣肺利咽——疏风清热汤、六味汤;②肺胃热盛,上攻咽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清咽利膈汤;③肺肾阴虚,虚火上炎;④脾胃虚弱,咽喉失养;⑤脾肾阳虚,咽失温煦;⑥痰凝血滞,结聚咽喉;2、乳蛾: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可有黄白脓点;可诱发喉痈及痹证、水肿、心悸、怔忡;扁桃体炎;☆喉核特点:起病急骤者,喉核红肿,连及喉关,喉核可有黄白脓点,重者喉核表面腐脓成片,但不超出喉核范围,且易拭去,颌下有臖核;迁延日久可见喉核肥大或干瘪,表面凹凸不平,色暗红,上有白星点,挤压喉核,有白色腐物自喉核隐窝口溢出;☆分型:①风热外袭,肺经有热——疏风清热,利咽消肿——疏风清热汤;②邪热传里,肺胃热盛——泻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利膈汤;③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滋养肺肾,清利咽喉——百合固金汤;④脾胃虚弱,喉核失养——健脾和胃,祛湿利湿——六君子汤;⑤痰瘀互结,凝聚喉核——活血化瘀,祛痰利咽——会厌逐瘀汤;☆预后转归:局部并发症有耳胀、喉痹、喉痈等,全身症状有低热、痹证、心悸、怔忡、水肿等;3、喉痈:☆分类:喉关痈(骑关痈)、会厌痈、里喉痈、颌下痈;☆症状:①呼吸困难:会厌痈、严重里喉痈;②张口困难:喉关痈、颌下痈;③吞咽困难:里喉痈、颌下痈;☆里喉痈排脓体位:仰卧垂头位4、喉喑:声音嘶哑;中喉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喉肌无力、声带麻痹;☆病因病机:①风寒袭肺;②风热犯肺;③肺热壅盛;④肺肾阴虚;⑤肺脾气虚;⑥血瘀痰凝;☆临床症状:声音嘶哑;轻者仅声音发毛、变粗或声音不扬;重者有明显声嘶,甚或完全失音;可伴有咽喉不适;☆预后转归:一般可恢复,小儿患者治疗不及时,可并发喉急风危及生命;☆金实不鸣:指实证喉喑,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所致;☆金破不鸣:指虚证喉喑,多由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所致;5、急喉风:吸气性呼吸困难,急性咽喉疾病;急性喉阻塞;☆分度:①一度:安静无症状,活动或哭闹时喉鸣、鼻翼煽动,吸气时出现轻度三凹征;②二度:安静时为一度表现,活动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饮食;③三度:呼吸困难明显,喉鸣较响,并因缺氧而呈烦躁不安、自汗、脉数等,三凹征显著;④四度:呼吸极度困难,坐卧不安,唇青面黑,额汗如珠,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神昏,濒临窒息;☆气管切开术:一、二度以病因治疗为主,做好切开准备,药物治疗未见好转、全身症状较差,或短时间难以消除病因,应及时切开;四度应立即切开,必要时可行紧急气管切开或环甲膜切开术;6、梅核气: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临床症状:咽部异物感,其状或如梅核,或如炙脔,或如贴棉絮,或如虫扰,或如丝如发,或如痰阻,或如球如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不碍饮食及呼吸;多因情志不舒,心情郁闷时加重;☆分型:①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散结解郁——逍遥散;②痰气互结——行气导滞,散结除痰——半夏厚朴汤;7、白喉:咽喉间起白腐,急性传染病,时疫症;☆检查:扁桃体上可见灰白色假膜,假膜或超越腭弓,覆盖软腭、悬雍垂或咽后壁;假膜与组织紧密粘连,不易剥离,如强行剥离或出血;☆常见并发症:急喉风、喉麻痹;☆治疗:土牛膝;8、喉癣:咽喉干痒、溃烂疼痛、腐衣叠生、形似苔藓,咽喉疾病;咽、喉结核;☆辩证:多以气阴亏虚或阴虚火旺为主;☆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养血润燥、益气生津,兼以杀虫;☆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滋养肺肾,降火润燥——月华丸;9、骨鲠:指骨或异物哽于咽、喉或食道等部位而言,主要表现为咽喉疼痛、吞咽不利、或呛咳咯血,甚则引起窒息;(咽部异物、食道异物、喉异物)10、鼻咽癌:鼻咽部癌肿,血涕、鼻塞、耳鸣耳聋、颈部恶核、头痛;☆病因病机:①气血凝滞;②痰浊结聚;③火毒困结;④正虚毒滞;☆临床症状:早期可有回吸涕中带血或擤出带血涕;逐渐出现单侧或双侧鼻塞,单侧耳鸣、耳内堵塞感、听力下降、颈部肿块;晚期可出现一侧持续性、固定部位的头痛,甚至剧烈头痛,或可出现面部麻木、视物模糊甚至失明、复视、眼睑下垂、食入反呛、声嘶、伸舌偏斜等症状;☆检查:鼻咽顶后壁或咽隐窝有结节状或菜花状隆起的新生物;☆治疗:首选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