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15
论点、论据40
材料、数据20
写作规范性15
字数要求10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8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年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决策和受益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其主体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如何有效调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破题良策。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农村建设
目录
1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主体 (1)
2我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的现状透视 (1)
1.1素质不高 (2)
1.2主体缺乏 (2)
1.3意识不强 (2)
1.4参与不够 (3)
1.5能力不强 (3)
3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实现途径分析 (4)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决策和受益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其主体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如何有效调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破题良策。

一、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主体
没有农民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必将是没有生命力的。

在中央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伊始,就明确指出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首先,农民是决策的主体。

建设新农村,就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

农民对自己赖以生活多年的土地十分熟悉、相当了解,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家乡需要建设什么、需要怎样建设,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而农民作为人民群众中一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他们有着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和热情,有着改天换地的勇气和智慧,充分地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必将能为新农村建设鼓劲摇旗、推波助澜。

其次,农民是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项长期、艰巨和繁重的历史任务,就必须要有一支能够依靠、能打硬仗的建设力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8亿人居住在农村,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大多数。

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分布四面八方,生活地域广阔,人数众多,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新农村建设应该并且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再次,农民是受益的主体。

农村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平等正在进一步加深。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开展新农村建设建设,必将会带来农村面貌改观、农民收入增加、居住条件改善,这些都与农民息息相关,与他们有着最密切、最现实、最直接的利害关系,他们理应是新农村建设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也应该理所当然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二、我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的现状透视
在我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其建设的必然主体,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据统计,我区16岁以上农业劳动力中不识字的人,占8.74%;小学占21.93%;初中占24.22%;高中、中专、高职占24.59%;大专占10.44%;本科及以上占10.08%。

不难看出,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的问题,导致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能力弱,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

二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

部分农民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想不够解放,小富即安、小富即稳思想严重;封建迷信、重男轻女、宗族观念、生活陋习等陈规陋习仍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陋习甚至有死灰复燃的可能,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所提倡的“乡风文明”要求不相适应。

(二)主体缺乏。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的参与。

而目前我区农村劳动力中,18-45岁左右的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在家的劳力多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即俗称的“386199”部队,造成新农村建设劳力不足、主体缺乏。

并且由于大部分年青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在家留守儿童得不到较好的照顾和教育,不少中小学生也过早辍学外出务工,影响了下一代主体的成长。

据统计,2010年全区共输出劳动力21.4万人,占总劳动力的29.68%。

(三)意识不强。

在我区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理解和参与程度还不够,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依赖思想严重。

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心存疑虑,反应不强烈,态度不积极。

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要投入很多资金搞建设,等上面有更好的政策、等政府来“包办独唱”、等更多的资金扶持,“我要建”的意识不强。

二是存在畏难情绪。

如因为有的项目建设需要投入较多资金,有的陋习改变需要较长时间,有的项目建设需要出资投劳等,脑中有想法,心里不情愿,自然地滋生了畏难情绪。

(四)参与不够。

主要表现为:一是参与决策不主动。

部分村民对乡镇、村里召开的新农村建设征求意见会、座谈会等参与不积极,甚至不参加,漠不关心,不提意见,不表态度,当事后“诸葛亮”。

二是参与建设不积极。

大部分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眼前利益的事
能够积极参与,但对一些长远、公共性的利益,则不是很积极,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泼冷水、拖后腿,干扰、阻碍建设。

如我区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修建人行便道时,就有个别农户因个人恩怨,不同意后面农户的便道从自家门前经过,影响了工程进度。

三是参与管理不到位。

没有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新农村建设各项事务的监督管理,事后反映的多,真正参与监督管理的少。

如我区一些乡镇的农民在土地整治、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主动监督项目建设质量,而是在项目完工后才向乡镇、区上反映说存在质量问题,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些障碍。

(五)能力不强。

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使农民对科学种植、养殖等先进科学技术掌握不深、把握不准,以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导致农业收入低,部分家庭甚至入不敷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满意合适的工作,只能从事脏、累、危的工种,多以出卖体力求生,收入不高;由于思想守旧,没有市场意识,缺乏长远打算,只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致富能力较弱。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实现途径分析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引导农民。

各级干部应深入村组农户,联系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讲形势、讲政策、讲道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开拓视野,让农民真正认识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从而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投入建设,尤其要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

必须扶持农民。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

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农村建设的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

当前应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财政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补贴力度、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力度,着力解决农民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干劲。

必须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取消一切束缚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潜能,让农村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活力竞相迸发。

切实尊重农民的权利,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要把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或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村务告知群众,让群众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并实施有
效监督,确保广大农民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真正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让农民自己定、自己管、自己办,绝不能越俎代疱,为农民办好事也不能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或强迫命令。

必须培训农民。

建设新农村,无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

对普通农民开展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增收致富的本领;对经纪人、龙头企业带头人等农民骨干开展经营管理、新技术、法律政策等培训,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家政服务、法律知识培训,促进他们充分就业。

文明乡风的形成,有赖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要以文明村镇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村的普法教育和诚信体系建设,教育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广大农村形成讲文明、讲信用、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和谐社会的要求融入到农民群众的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3]温家宝:《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02月20日中国新闻网。

[4]《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02月21日中国农业信息网。

[5]刘韶军许述礼《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州建设杂志 2008年第十期。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倾向性问题》,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文章来源:云南省德宏瑞丽市农业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