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描述矿物一研讨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描述矿物(一)
宁波市北仑区江南教育集团小港实验学校丁言君
教材分析:
《观察、描述矿物(一)》是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岩石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不同的岩石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性质和用途,人们识别岩石和矿物是根据它们的特性。落实到《观察、描述矿物(一)》一课的具体概念是:“颜色、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特性”,以及“矿物的颜色、条痕、硬度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矿物外表的颜色更可靠。”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第二部分是矿物的软硬。
本单元第4课和第5课的内容是指导学生观察、描述矿物的特性。前面几课已经学习了对岩石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但是矿物和岩石不同,因此观察的角度也有所不同。由于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或内部构造不同,因而反映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形态特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颜色、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特性。
2.有些矿物有独特的特性,而有些特性是几种矿物所共有。
3.矿物的颜色、条痕、硬度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矿物外表的颜色更可靠。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描述矿物颜色、软硬、条痕的方法。
2.对几种矿物的颜色、软硬、条痕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
3.在观察过程中能及时进行观察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观察和描述一种矿物,要从多个角度(特征)去加以分析、判断,不能盲目的下结论。
2.我们可以对权威的观点有自己的质疑,但是这种质疑必须建立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之上。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条痕和硬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比较矿物的软硬
四、教学准备:课件、紫晶洞、记录单。
实验器材:小刀、铜钥匙、蒸发皿、黄铜矿、云母、萤石、赤铁矿、水晶。
五、活动过程:
试教体会:
一、以学定教,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切入
矿物是物质的一种,所以观察、描述矿物的也属于观察“身边的物体”范畴之内。因
此,学生是有生活基础的。因此,教师在第一个环节安排了“猜一猜”的游戏,组织学生来观察、描述和猜测紫水晶这种矿物,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自然运用了对物体颜色、光泽、软硬等的描述,这个过程中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也让这节课更自然的切入。
因此,这节课的设计,从导入部分开始,便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节课很简单,看看、说说,同时,这节课又很好玩,连“贵重”的紫水晶都上来了。
其次,观察和描述矿物又不同于平时的观察,因为它有明确的一个指向:矿物,所以它就有它特殊的观察方法:条痕、软硬……于是,学生的学习很自然的就过渡到科学的观察和描述矿物上来。
二、巧设情境,让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更多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渴望掌握科学的技能,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学习。
在本堂课,教师创设了欣赏“金矿”的情境。在欣赏“金矿”的过程中,发现观察到的“金矿”与生活中的“金”的属性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以此引发学生的质疑,使“如何判断老师提供的“未知矿物”不是金矿”成为本课的主线,从而推动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通过原有的生活经验(外表颜色、光泽等)来进行判断,同时学习特殊的观察方法(条痕颜色、软硬)来进行对比,在过程中掌握观察、描述矿物的方式方法。
课堂中,质疑是一种思想,也应该是一种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敢质疑。当老师告诉他们,这块矿物是“金矿”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珍贵的金矿,只有小部分的学生通过对外表颜色、软硬等属性的初步感知,会对“金矿”的身份产生怀疑,而这一小部分学生恰恰是怀揣着质疑精神的星星之火,教师需要积极的肯定,以此来带动更广泛的质疑,包括对权威(教师)的质疑。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可以对权威的观点有自己的质疑,但是,这种质疑必须建立在有理有据地基础之上。
其次,要让学生会质疑。质疑不该是盲目的怀疑,质疑的实质,是通过解析的过程,搜集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这才是真正的实证精神。面对是否是“金矿”的质疑,学生的观察从外表颜色、软硬、条痕颜色等入手,获得了这块矿物的基本认识,再结合教师提供的金子属性的基本定义,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他们的质疑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手中的“金矿”在硬度、条痕颜色等方面的确是有差异的,再一次肯定了他们的质疑。
而课的尾声,应学生的质疑,让学生现场鉴定“贵重”的紫水晶是否为真品,则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再次经历了质疑→观察、描述(寻找证据)→得出初步结论的过程。
三、留悬念,课有尽而探究无穷
本堂课,至始至终,没有告诉学生,他们手中的“金矿”其实是黄铜矿。保存悬念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理解,观察和描述一种矿物,要从多个角度(特征)去加以分析、判断,不能盲目的下结论。有些矿物有独特的特征,而有些特征是几种矿物所共有。“未知矿物”和金子的特征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光是从条痕和软硬,还不能够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应该在了解了它们更多的特征之后,才有更准确的判断,这也是下节课(观察、描述矿物
二)继续研究矿物的目的。同时,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的比较,让学生看到,玻璃弹珠和水晶之间,它们的颜色、软硬甚至是条痕颜色这些特性基本一致,但它们依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
二是保持学生的探究欲。课有尽而探究无穷,课堂如果真能成为学生探究的起点,这或许是科学教学最大的幸事。有位学生,在上了《观察、描述矿物一》后,写了篇作文,说我要去收集更多的证据,证明这矿物不是金子,戳穿丁老师的“谎言”!“谎言”戳穿之时,或许,也是学生获得真知之时。
个人简介:
丁言君,男,1982年出生,宁波市北仑区江南教育集团小港实验学校教导主任,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北仑区优秀教师,区科学骨干教师,区科研先进个人。多篇课题、论文在省、市各级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