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与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性
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再加上劳动力短缺造成了劳动力工资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异常严峻。文章分析了这些特征背后的原因,并指出了在此基础上我国劳动力市场未来可能会遭遇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短缺;劳动力转移;长期性;工资上涨压力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1)11-0172-04
一、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与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性并存
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异常复杂,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与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性并存成为其中较为典型的
特征。
(一)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表现为劳动力供给绝对总量依
然丰富
2011年春节以后,全国各地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民工荒”,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之外,包括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等在内
的中西部省区同样遭遇了“招工难”,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纷纷展开了一场农民工“争夺战”。与此同时,农民工工资面临着新一轮上涨的压力,甚至出现提高工资也有招不到工人的情况。在如此背景下,学术界中关于“刘易斯拐点”的争论重新浮出水面,不断有人声称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中国经济即将进入一个由劳动力短缺所导致的低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被倒逼调整的阶段。而本文并不这样认为。数据表明,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伊始,我国劳动力市场有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妥善安置的措施,包括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吸纳就业、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等等,这些举措部分解决了农民工返乡的就业问题。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阶段性特征,农民工的返乡就业呈现出极大的临时性,而且。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因此,目前仍有大量的返乡农民工滞留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赵显洲,2010)。根据张车伟(2008)的估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要实现70%的城镇化率,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能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蔡?P(2009)、袁志刚(2010)等学者也指出,2020年之前,我国不会遇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短缺,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高速时期。因此,从
总量上来看,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拥有充足的劳动供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存在,至少目前还不能证明新一轮的“民工荒”现象就简单的代表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二)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生性制度演进下的长期性。在劳动力转移的长期过程中,制度变迁作为人们对于自身生活体系的自觉架构,其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所演进的内生性使得向城市转移成为一项大家默认的隐形制度并积累下来,而且这种制度的积累会增强农民工群体的耐久性。相对应的,由于农民工群体主观能动胜的增强、农民工就业模式的变化、农民工的供需结构以及农民工行为选择的理性化等因素,劳动力短缺呈现出内生性特征。民工荒因此就很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延续下去。
第二,人口结构的影响。对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越来越明显的老龄化趋势所孕育的未来劳动力短缺趋势在
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转换之前是不会变的,因此,要求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因为经济增长过程相对于宏观经济过程而言,具有比较长期的特征,而人口结构的变化过程相对于经济增长过程而言,则更加长期而缓慢。
第三,劳动力的供给结构。现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已经开始进入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
动力供求矛盾突出,3/4的农村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另一方面,短缺与剩余并存,农村仍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在途中。根据《2007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披露的数据来看,74.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
去了,只有1/4的村庄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这个比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71.6%、76%和76.4%。大部分的村庄对于自己村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的情
况表示担忧,认为能够转出的劳动力都已经转出,再没有可转移的劳动力了。这种年轻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今后将会随着人口结构转型过程中年轻劳动力在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
进一步降低而愈加严重。
从一般逻辑上看,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与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性是相悖的两个概念,然而,这种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与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性并存的现状,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显得异常复杂,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更是加重了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
二、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压力
表面上,我国劳动力工资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源于劳动力的短缺现状,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诸多厂商开始主动提高工资待遇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依然招不到工人。由此可见,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压力来自于多个方面,单靠提高工资并不
能改变劳动力短缺的现实。
(一)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制度因素一直是阻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重要障碍,特别是分割性的劳动力市场。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的最终结果是工资率的趋于均衡,然而,由于制度性分割的存在,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分别决定,并且绝对水平存在差距,城市工资普遍高于农村,因此,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根据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机理,劳动力流动的结果应该是工资率低的市场上劳动力供给趋于减少,工资率高的市场上劳动力供给趋于增加,这种调整的最终结果必然形成两个市场上趋于均等的工资水平。但是,这个原理的前提是不存在阻滞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在存在诸如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就业歧视和福利排他等制度性障碍的情况下,城乡劳动力市场呈分割状态,劳动力的流动性受到严重约束。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依然受到城乡两分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分割性劳动力市场的限制,无法实现自由流动,再加上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和完全竞争
劳动力市场的并存,加剧了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这种分割性造成城乡生产要素并不总是能按照提高市场效
率的方式进行配置,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速度不断下降,造成了劳动力供给总量的相对不足,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