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兼爱”与孔子“爱人”有何不同
《吕氏春秋不二》归纳孔、墨宗旨为:“孔子贵仁,墨翟贵
兼(…兼原作…廉。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
渊“,爱人”是仁人的品质;墨子言“:兼相爱(”《墨子兼爱
中》)“,兼爱”属人类的普遍道德“。兼爱”与“爱人”都集中表
述伦理道德,但二者的不同非常明显。
墨子认为“兼爱”在人我关系上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强调
人我合一,无分上下、亲疏。它表现在对待父母上,就是“必吾
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孔子倡导“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其“爱”以仁为准
则,强调自我在家族和社会关系中的道德义务,向往君臣、父子、兄弟间的伦常秩序,讲求上下、亲疏、远近之分。它表现在对待
父母上,就是孝顺,就是先爱自己父母,然后才爱他人的父母,并且,爱自己父母甚于爱他人的父母。墨子曾指责孔子这种爱是
“亲亲有术,尊贤有等(”《非儒下。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中》),把道德伦理与物质
利益结合起来,认为兼爱就是互利,就是利他。另外,墨子用这
种功利主义的道德观重新定义仁:“兼即仁矣,义矣”(《兼爱
下,“仁,体爱也”,“义,利也”(《经上。并按照“仁即
利”的原则要求仁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兼爱中。孔子的“爱人”是其仁学的一部分,要求
人们在处理人我、上下、亲疏关系时,按照道德原则行事,重视义,贬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是
典型的非功利主义道德观。
墨子“兼爱”的主体是普普通通的人,每一个人既是爱人者,
又是被爱者。孔子“爱人”的主体是道德高尚的“仁者”,仁者由
君子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而成,小人永远是小人。这样,爱人者
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只能被爱,只能因被爱而“报恩”。由此
可以看出,墨子“兼爱”是对人类的普遍要求,孔子“爱人”是
对有品德的君子的特殊要求。
墨子的“兼爱”本于“天”:“今夫天,兼天下而爱之,遂万
物以利之”(《天志中,天是“兼爱”的形上根据。据此,人人
践行“兼爱”,仅是顺从天意、回避责罚罢了:“顺天意者,兼相
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天志上。孔子的“爱人”基于仁,而仁又源于孝悌:“孝弟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且仁又以礼为规范: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据此,仁者爱人仅是履行家
族和社会所赋予人的别无选择的道德义务。
墨子“兼爱”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反对宗法等级制下的贵
族和官位世袭,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状况予以道德谴责,呼唤人间的平等。孔子“爱人”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企图协调统治阶级
内部各阶层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即将崩溃的宗法制度。不过,孔子“爱人”也有超越“亲亲”原则,对劳动人民“宽”、
“惠”的一面。
“兼爱”与“爱人”根本对立,旨趣不同。以上的分析,只是
几个主要方面。孔、墨后学在猛烈攻击对方的同时,又都相应地吸收对方于己有利的思想内容,调整自己观点,力图更适合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经得起对方的批评。这一点,我们也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