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不同之处

合集下载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

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略论“兼爱”和“仁爱”的区别

略论“兼爱”和“仁爱”的区别

略论“兼爱”和“仁爱”的区别作者:庄思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儒墨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但两者思想生发根本的不同,就决定了其学理路径的不同。

儒墨虽然同出于孔门,但二者思想却有根本的分歧,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一个是为平民说话的“兼爱”,一个是以血亲为根基的“仁爱”。

此文重在论述“兼爱”(“爱人若爱其身”),以孔门之“仁爱”(等次之爱)作比较,分析“兼爱”更适合普通民众,更具有普遍性的缘由。

关键词:墨子;兼爱;孔子;仁爱一、“兼爱”与“仁爱”根本区别我们知道墨子以功利主义者著称于世,《大取》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但在其十论中却是以“兼爱”为核心的,“爱利万民”(《尚贤》),他所追求的是天下之大公利。

孔子虽也穷其一生推行他的“仁爱”,力荐统治者广施仁政,退不避功过进不别仇亲,以实现那幻想式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他们的立足点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两者的归宿显然是没有二样,但是他们思想的生成基点却大不相同。

墨子的“兼爱”起于存在的欲望,导致他必然看重人的生命,尽最大力量去挣得人的生存权利,他所面对的都是实然。

孔子的“仁爱”则发于应然,是文明进展到一定程度应该去怎么做,他是以应然寻求应然。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两者的源头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们学理路径自然不一样,实际所操作的实践自然也不同,之后的衍变终点自然也不同。

墨子活动在春秋战国之际,“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兼爱》)“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天志》),他之所以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与他的出身及所学联系密切。

据考证,墨子的出生地是小邾娄国,就是今天的滕州,它地处于当时的邹鲁文化区,而邹鲁文化有两个特点不能忽视,即厌烦战争、崇尚和平和高超的自然科学技术水平。

还有文献记载,墨者出于儒家之清庙之士,生活一贯勤于持俭。

而《淮南子》更是明确的说,墨子深受儒家学问熏陶,只是由于他出身文化环境,以及其所操持的职业和后来的亲身经历,使他走向了坚决的反儒的道路。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

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

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

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

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

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目录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1.1阶级基础 (2)1.2内容不同 (2)1.3具体要求不同 (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2..3注重实践 (4)3启示 (6)参考文献 (7)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的比较

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的比较

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的比较作者:刘霞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14期摘要: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的爱人,如何修身,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義。

关键词:“仁爱”;“兼爱”;孔子;墨子一、孔子“仁爱”思想的内涵“仁”是内在的道德体系的最高范畴,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

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

[1]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

《中庸》里孔子说:“仁者,人也。

”在他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大概分为以下三点:(一)爱人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也是核心。

《论语·颜渊》中载: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在孔子看来,爱人分为两方面,即“爱亲”和“爱众”。

1.爱亲。

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梯是“仁”的根本。

《中庸》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

2.爱众。

孝悌不仅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

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

《论语·乡党》中载: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尹不问马。

马棚失火了,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了重人不重财,这就是爱众的表现。

《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把爱博施于众。

可以看出,爱人由“爱亲”而推至“爱人”体现了一种有差别的爱的变化。

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爱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

[2](二)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谈怎样归于仁,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即自我约束。

《论语·颜渊》中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是在一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具备丰厚内涵的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导致战火不断,社会秩序崩坏,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有明显各自观点的良方,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而儒家与墨家是当时最盛行的思想学派。

文章主要从孔子的仁爱观点与墨子的兼爱观点出发,讨论两者在思想上面的异同。

儒家的“爱人”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墨家则强调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

所以“仁爱”与“兼爱”思想上有怎样的碰撞和实现要求,对两者的差异共同进行分析,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力量。

关键词:仁爱;兼爱;墨子;孔子;百家争鸣;传统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著名思想学家,孔子与墨子虽然只是一介寒士,终生都无权无势,但是他们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并且在通过学习、走访之后,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随着影响的增大,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有学识的先生、君子,所以关于孔孟道德学说哲学思想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关于孔子与墨子思想上的研究,人们更是区别看待,认为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忽视两者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异中有同,同时也是异中存同的。

1.两者的思想内涵解读1.1仁爱倡导“爱人”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十分动荡,价值体系并没有系统的完成,人们从封建历史当中学习到的价值观念、哲学理念都十分有限。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礼崩乐坏”强调是指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僭越,需要强调此时是封建时期,这种制度跨越是十分大胆的行为,但是在这一时期制度全部崩溃,孔子的思想正是形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孔子感叹礼乐制度的不复存在,实际上是感叹制度、理论、伦理体系的破坏,而他认为要想恢复这一切,维护体系的前提是坚守“仁”[1]。

在“仁爱”思想当中,仁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围绕“爱人”来展开的,孔子认为“爱人”不是毫无区别热爱所有人,而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是以“身、家、国、天下”的登记体系,是一种“亲亲有术士、尊贤有爱”,那么“爱人”的前提是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在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都是显学。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韩非子在《显学》中称:“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由此,可见儒墨在战国时代是名声显赫的学派。

那么儒家和墨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两个学派还是有共同点的,比如都提倡爱别人。

关于爱,是儒墨最大的共同点,但也是最大的不同。

儒家推崇的爱叫:仁爱。

什么叫仁爱?仁德的爱。

墨家推崇的爱叫:兼爱。

什么叫兼爱?平等的爱。

看起来都是爱,但是儒家和墨家的爱是不一样的,二者争议最大的问题是:
先爱谁的问题!
儒家的爱是有差别的爱,叫孝悌。

孝是对父母的爱,悌是对兄弟的爱。

先有对父母兄弟的爱,然后再去爱别人。

儒家的爱是有差别的爱,也是儒家的爱的根本。

对比,墨家表示非常的不以为然,既然是爱,就应该是无差别的爱。

不应该先爱父母兄弟,而是应该终生平等,对每个人的爱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请问:你对你父母的感情和对隔壁邻居的感情是一样的吗?
儒家的答案是:不一样,你应该先爱你父母,再爱你邻居。

有差别的爱。

墨家的答案是:一样,你应该跟爱你父母一样去爱你的邻居。

无差别的爱。

有时候觉得儒家已经很理想化了,其实墨家比儒家更理想化。

因此,墨翟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

提倡的是:
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先秦时代,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比较他们各自的现代价值。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儒家仁爱墨家兼爱1前言“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

“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其依旧未脱离这三个含义。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墨家的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是其思想的精华,墨子关注平民生计,心怀天下平等互爱的民粹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的借鉴意义。

2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涵义:即“亲亲”、“仁民”、“爱物”。

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事实上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3墨家“兼爱”的内涵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

①兼爱的本义还可以形象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

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

“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天道根源相同儒家认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即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墨家认为“天之行廣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将践行兼爱看做天意“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都表达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和根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昏乱纷争的理想。

二.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根底上的有差异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异,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到达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爱的倾向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

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利他倾向。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那么“交相利〞3.推行方法不同儒家认为推行“仁爱〞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

孔子在对“仁〞的推行上,向来是不相信“天、鬼、神〞的,他更强调的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墨子在如何贯彻和推行“兼爱〞这一主张上,却倚重于超自然的力量:天、鬼、神。

4.具体代表的阶级不同孔子的“仁爱〞学说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本文旨对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异同,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体现其现代价值。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目录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1)1.1儒家“仁爱”的内涵 (1)1.2墨家“兼爱”的内涵 (1)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1)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2)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2)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2)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2)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3)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3)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3)4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 (4)参考文献 (5)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孔子推崇仁爱,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宗旨与治世方略。

儒墨两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礼制崩塌、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期,两家对失范的现实社会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思考。

1.1儒家“仁爱”的内涵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

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孔子解释仁有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叫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

墨子“兼爱”与孔子“爱人”有何不同《吕氏春秋不二》归纳孔、墨宗旨为:“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兼原作‘廉。

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仁人的品质;墨子言“:兼相爱(”《墨子兼爱中》)“,兼爱”属人类的普遍道德“。

兼爱”与“爱人”都集中表述伦理道德,但二者的不同非常明显。

墨子认为“兼爱”在人我关系上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强调人我合一,无分上下、亲疏。

它表现在对待父母上,就是“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

孔子倡导“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其“爱”以仁为准则,强调自我在家族和社会关系中的道德义务,向往君臣、父子、兄弟间的伦常秩序,讲求上下、亲疏、远近之分。

它表现在对待父母上,就是孝顺,就是先爱自己父母,然后才爱他人的父母,并且,爱自己父母甚于爱他人的父母。

墨子曾指责孔子这种爱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非儒下。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中》),把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结合起来,认为兼爱就是互利,就是利他。

另外,墨子用这种功利主义的道德观重新定义仁:“兼即仁矣,义矣”(《兼爱下,“仁,体爱也”,“义,利也”(《经上。

并按照“仁即利”的原则要求仁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

孔子的“爱人”是其仁学的一部分,要求人们在处理人我、上下、亲疏关系时,按照道德原则行事,重视义,贬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这是典型的非功利主义道德观。

墨子“兼爱”的主体是普普通通的人,每一个人既是爱人者,又是被爱者。

孔子“爱人”的主体是道德高尚的“仁者”,仁者由君子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而成,小人永远是小人。

这样,爱人者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只能被爱,只能因被爱而“报恩”。

由此可以看出,墨子“兼爱”是对人类的普遍要求,孔子“爱人”是对有品德的君子的特殊要求。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一、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相同之处:
1、思想价值。

二者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内容,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社会意义。

二者都要求用爱心去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并且强调不断强化自身修养,以此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助互爱。

3、文化内涵。

二者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都强调用心去爱人,在当时的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并延续至今,是时代精神的结晶与核心。

二、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不同之处:
1、价值取向不同。

孔子“仁爱”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忠恕”之道,注重主观道德修养,通过“克己复礼”的途径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而墨子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的思想,注重做事情的结果,强调在做具体的事情中体现“仁”。

2、“爱”的对象不同。

孔子“仁爱”思想强调以血缘为纽带产生“爱”的不同等级;墨子“兼爱”思想中的“爱”不分等级,是一种平等之爱。

不同之处:
1、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

孔子仁爱思想主张强调封建礼仪、宗法制度和等级差别,墨子的思想主张更多反应劳苦大众要求。

2、具体的内容不同。

兼爱是爱人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之间要互相爱护。

孔子的仁爱是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爱人要以亲亲为出发点,主要是处理宗法家族关系内部的亲戚关系,而且爱人涉及到国家、上下、君臣及国际关系。

相同之处:
1、都是爱人的思想。

2、都注重仁。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儒、墨两⼤思想流派思想核⼼都是关于爱护⼈,提倡⼈⽂关怀,但是却产⽣了尖锐的思想对⽴。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1、墨⼦主张的兼爱是“爱⽆差等”,他说:“视⼈之国若视其国,视⼈之家若视其家,视⼈之⾝若视其⾝。

”要求⼈们不分亲疏,⽆条件平等地去爱所有的⼈。

孔⼦主张的仁爱是“爱有差等”,他说:“仁者,⼈也。

亲亲为⼤。

”认为爱是⼈内⼼的真实情感,⼈总是爱⾃⼰的亲⼈胜过爱其他的⼈。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和基础。

“仁爱”思想包括三个⽅⾯即:“亲亲”“仁民”“爱物”。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要先亲近⾃⼰的⽗母亲⼈,再到对⾃⼰周边的⼈仁爱,最后上升到爱护世间的万事万物的思想⾼度。

孔⼦倡导“仁”,张扬仁者“爱⼈”,把个⼈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度。

那么具体的如何来施⾏“仁爱”思想呢?儒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它作为施⾏“仁爱”的⼀条根本途径。

所谓“忠恕之道”即是“⼰所不欲,勿施与⼈” 将⼼⽐⼼,推⼰及⼈。

仁是⼀种普遍的爱。

应该泛爱⼤众,提倡博爱。

儒家仁爱:是⼀种⾎缘之爱。

它基于这样⼀种思维⽅式,那就是《孝经》所说的:“不爱其亲⽽爱他⼈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敬他⼈者谓之悖礼。

”儒家的仁爱之论,是以⾎缘亲情为基础,由近及远,从⼀个家庭推向⼀个部族,⼀个地域,再推向⼀个国家,最后推向⼈类,推向宇宙万物。

故此,仁爱是⼀种⾼起点的爱,因为实际上我们对亲⼈对⽗母的爱总是要⽐他⼈多⼀点;仁爱是⼀种差等之爱,他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仁爱是⼀种契合原始⾎缘冲动的情感之爱,它的起点是对特定⼈的⼀种冲动。

“兼爱”作为墨家的核⼼思想,提出⽆差别平等的博爱。

墨⼦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们不能兼爱。

墨⼦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与⼈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与⼈不相爱则必相贼,君⾂不相爱则不惠忠,⽗⼦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发表时间:2013-12-03T13:33:18.700Z 来源:《赤子》2013年10月下总第292期供稿作者:赵亚元[导读] 墨子“兼爱”思想主张人与人互相关爱,互助互利,来实现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赵亚元(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又是各自儒家和墨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

所以,对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各自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学;墨家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 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又是各自儒家和墨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仁爱”和“兼爱”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梳理儒家与墨家文化的区别,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分析、融合,及合理性的诠释,将对现代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相似之处1.思想价值。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爱”思想贯穿于孔子学说,构成伦理道德范畴,并形成了一个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已“仁”为核心,并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者爱人”,强调以人为本。

同样,“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体系的主要观点。

墨子认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他强调人人互爱互利,论述了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者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和民生主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

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在我国传统文化形态中,“博爱”,一直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中十分重要的命题。

但是,什么是“爱”,怎么去“爱”,不同人群、阶层和社会集团,各有不同的解释。

其中,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基本上代表了主要的不同流派。

“仁爱”,在孔子之后形成的儒家一派学说中,也被解释为“博爱”,但这并非出自孔子之口。

孔子只是在他的弟子樊迟问什么是“仁”的时候,答以“爱人”;“仁爱”,应该是从孟子说的“仁者爱人”而来。

“博爱”一词,却出自至汉代才成书而假托孔子之言的《孝经》:“先王见敬之可以化民也,是先之以博爱”。

孔子的“爱人”说,不如用孔子在另一场合所说的“泛爱人”,“泛爱众而亲人”,更代表他的思想。

他所向往的“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幼有所教,老有所养”,是个“人爱人”的世界。

这种爱,超出了上古时代的“亲爱之谓仁”的“亲亲相爱”的原则。

关于“仁”的概念,历来诸代学者多有阐发,“不一而足”。

后世的“仁”,从子思和孟子以降,注入了许多时代内容。

孔子崇尚三代之治,“仁”,就是行“仁政”,集中表现为“爱人”;他的“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说都是对“爱人”的补充。

但是,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人而不仁如礼何”的情况发生时,“爱人”的政治,就会有许多辅助措施,这样,许多本属道德属性的内容,于是也就成了政治;“克已复礼”是向“爱人”的要求不断接近的修养。

后世的思孟学派,已经完全地主阶级化。

这一派则纯从政治化方面去发展、补充“爱人”和“仁”,把“仁”和“爱人”一体化,“泛爱众而亲仁”变成了“仁爱”;“仁”限定了爱的方式和方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饰文斯二者是也”;“亲亲之杀”,尊贤有等,礼所由生也。

”这里,“爱人”又回复到了“亲亲之谓仁”的位置上,显然比之孔子的“泛爱众”在封建宗法关系上更为严密,成为社会伦理在政治位置上的表达。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相异相通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相异相通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相异相通
荣小语
【期刊名称】《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2)5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贪图一己私利导致战祸不断,社会秩序崩溃,民不聊生。

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了各自的救世良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儒、墨两家是当时极为盛行的思想学派,儒家倡导以“爱人”为核心的“仁爱”思想,墨家则提出以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主张。

“仁爱”与“兼爱”思想虽然在爱从何来、如何施爱等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实现要求,但二者都强调对爱的追求,注重“仁义”至上和公利至高。

历史地看,“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论瑰宝,对二者进行差异性与共通性分析,有益于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总页数】3页(P1-3)
【作者】荣小语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4;B222.2
【相关文献】
1.仁爱兼爱博爱·孔子墨子孙中山--孙中山的博爱观和爱国主义
2.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担当精神的比较
3.无差别的爱——论仁爱与兼爱之相通相融
4.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差异探析5.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之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仁爱”思想的不同之处
在中国伦理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都主张爱人”,但儒家的爱人是“仁爱”,墨家家的爱人是”兼爱”。

虽然在“爱人”这一点儒墨两家有着共同之处,但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毕竟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

第一、“兼爱”和“仁爱”的核心不一样
儒家的仁爱精神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并且亲亲的核心是孝悌。

儒家道德以孝悌说仁爱,又把孝悌建立在返本的自然情感上,而把仁从外部的规范变为人性的本能。

在亲亲基础之上,孝梯通过纵横两个方面把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两方面构造起来。

孝移于君,便有了“忠”,悌移于尊,便有了“义”。

然而,墨家兼爱的核心却是爱无差等,是一种没有等级观念的爱, 要求人们抛弃儒家所说的血缘等级等因素, 做到爱人如己。

就是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由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

而在墨子看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行得通的。

第二,“兼爱”与“仁爱”的本质不一样
儒家道德讲“爱人”,归根结底是爱己、为己。

儒家道德的修己安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利己这一目的的方法。

这种行为在本体上表现为“不忍人之心”,在行为上表现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假人者霸,以德行人者王。

”由此可见,儒家之仁爱是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推的人情法则作用下,达到利己、为己的目的.然而,墨家兼爱却是一种利人、为人之爱。

墨子把是否‘中万民之利”作为评价人的行为善恶的准则。

墨子认为,讲兼爱必须给人以实际的利益。

关于爱人和爱己的关系,墨子认为两者并不矛盾。

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第三,“兼爱”和“仁爱”的产生起点不一样
儒家的的“爱”不是由外向内强加于人的, 而是自发的。

它以人性向善作为其哲学起点, 孔子“爱人”的观念是对人性的信赖和人格的尊重。

儒家注重伦理,认为首先要作为一个尽“孝”道的人, 才有可能去爱其它的人, 这是行仁之道的基本条件。

提倡“亲亲”之爱, 乃是发之于人的本性, “父子”血缘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和起点。

因此,儒家的爱是由特殊性到普适性的, 由“爱亲”产生而推至“爱众”、“爱民”。

墨子则认为“爱”是自外向内的, 由于现实的需要而存在。

他的政治思想以“天志”为本。

面对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崩坏了的道德规范,墨子从“天志”出发推出“兼爱”, 让“爱”成为天下太平的工具。

在墨子的学说中, “爱”是外在产生的, 作为人们生存必需拥有的一项品质而强加。

第四,“兼爱”与“仁爱”实现的方式不一样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作“礼坏乐崩”的时代, 因此, 他提出了以“仁爱”为基础内容的“礼乐”思想。

反过来“,礼乐”成为其“仁爱”的实现方式, 即内乐而外礼的人的标本。

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 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

孔子认为, 实现了忠恕之道, 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泛爱。

与孔子相比, 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墨子之“兼爱”思想的实现, 就体现在他的“尚贤”、“交相利”、“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

“兼爱”则以“交相利”为准则,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并且将“兼爱”的实现寄希望于王侯将相,不易为人所实施, 就难免流于空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