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墨子》

合集下载

凯叔每日小古文365

凯叔每日小古文365

凯叔小古文365(1)《论语》:不怨天,不尤人.(2)《史记》:飞鸟尽,良弓藏.(3)《归田录》:我亦无他,惟手熟尔.(4)《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5)《墨子》:兼相爱,交相利.(6)《后汉书》:有志者,事竟成.(7)《礼记》:玉不琢,不成器.(8)《韩非子》:小信成,则大信立.(9)《尚书》:满招损,谦受益.(10)《论语》:父母在,不远游.(11)《孙子兵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2)《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3)《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14)《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5)《左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6)《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17)《世说新语》: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18)《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误邪?谓鹿为马.(19)《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0)《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21)《论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22)《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3)《左传》: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24)《史记》:其身正,不令而行.(25)《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6)《论语》: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7)《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28)《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9)《三国演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0)《左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31)《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2)《说苑·政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33)《诗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34)《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5)《旧五代史·晋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36)《战国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37)《尚书》:用人惟己,改过不吝.(38)《水浒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39)《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0)《三国演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1)《后汉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2)《三国志》:读书百遍,而义自见.(43)《三国演义》: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44)《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5)《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46)《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47)《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48)《全宋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49)《周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50)《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51)《战国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52)《左传》:居安思危,有备无患.(53)《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54)《战国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55)《左传》:君命无贰,失信不立.(56)《太子少傅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57)《左传》:辅车相依,唇亡齿寒.(58)《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59)《画禅室随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60)《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61)《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62)《汉书》:绳锯木断,水滴石穿.(63)《左传》:过而不悛,亡之本也.(64)《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65)《平妖传》:树高千丈,叶落归根.(66)《左传》:末大必折,尾大不掉.(67)《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68)《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69)《左传》:善不可失,恶不可长.(70)《四书章句集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71)《左传》:众怒难犯,专欲难成.(72)《孙子兵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73)《左传》:量力而动,其过鲜矣.(74)《论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75)《左传》:骄奢淫逸,所自邪也.(76)《晏子春秋》:衣莫如新,人莫如故.(77)《孙子兵法》: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78)《世说新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79)《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80)《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81)《世说新语》:乘兴而行,兴尽而返.(82)《世说新语》:管中窥豹,时见一斑.(83)《世说新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84)《后汉书》:覆巢之下无完卵.(85)《世说新语》:势利之交,古人羞之.(86)《左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87)《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8)《资治通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89)《国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90)《西游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91)《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92)《尚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93)《淮南子》:苟利于民,不必法古.(94)《尚书》:好问则裕,自用则小.(95)《史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96)《资治通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97)《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8)《史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99)《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100)《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101)《史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102)《小窗自纪》:贵贱之间,易以势移.(103)《小窗自纪》:贫富之交,可以情谅.(104)《史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105)《孙子兵法》: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106)《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07)《楚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108)《象山集》: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109)《增广贤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110)《增广贤文》: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111)《事林广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12)《史记》: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113)《战国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114)《景德传灯录》: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115)《史记》:祸不妄至,福不徒来.(116)《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117)《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18)《增广贤文》: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119)《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20)《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12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2)《庄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123)《拍案惊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24)《韩非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25)《西游记》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头瞌睡多. (126)《史记》: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27)《孟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128)《史记》:不飞则已,一飞冲天(129)《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30)《西游记》: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131)《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32)《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133)《孟子》: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134)《论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35)《西游记》: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136)《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7)《史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38)《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139)《封神演义》: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140)《西游记》: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141)《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4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43)《贞观政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44)《训学斋规》:读书有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5部国学经典

25部国学经典

25部国学经典国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学术传统,它集中研究和记录了过去的许多精彩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并在今天尽可能传播着这种渊源深厚的学术传统,以及它给我们世世代代带来的重要影响。

尽管过去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有大量优秀的书籍,但它们只能说有些更优秀,更具影响力。

下面是中国国学经典中的25部最重要的书籍。

1、《论语》:论语,又称《老子》,是《四书五经》之一,作者是孔子。

本书全部以孔子的话语形式记录,着重强调“温故而知新”,要求学生通过细致的反思来研究诸子之言,以继承和发扬古代知识。

2、《大学》:《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也是儒家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

它把四书拉在一起,以儒家观点解释其中的内容,并且涵盖了几乎所有古代儒家著作的核心思想。

3、《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性古典作品,由十三史史家和汉代司马迁编写而成,包括305首古诗歌,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今天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来源。

4、《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主要著作,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

它主要包括无政府思想、和平理念和尊重社会和谐。

5、《孟子》:孟子也叫《梦诗》,是儒家著名著作,由孟子编写,内容涉及道德、政治、社会等方面,尤其清楚强调仁爱的伦理道德,开创了中国礼仪文明的先河。

6、《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献,历时超过1000多年。

本书是十七世纪学者谢灵运根据传统文献收集整理而成,是一部记录迄今所知历史文献中最完整的启发式综合性史书。

7、《淮南子》:《淮南子》是一部关于齐桓公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根源。

全书由四卷组成,主要内容是介绍齐桓公的政治理想以及治国的方法。

8、《孝经》:《孝经》是古代中国家庭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道德精神的表达。

它把孝顺父母视为礼仪的根基,要求子女忠于父母,尊重他们,并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

9、《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国家史的一部重要史书,作者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左丘明。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三、《孟子》其书 孟子》 (一)组成与文体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 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 所著。由七篇组成:分别是《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孟子》是从短小的语录体通 往长篇论说文之间的桥梁。 《孟子》作为长篇语录,从逻辑到组织,从 方法到技巧,从论证到声势,都极大提高了说理 文的水平。兼之晓畅实用,典范性强,在中国古 代散文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 弟子。《史记》所载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比较 可信。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北宋元丰六年 (1083年)宋神宗封他为邹国公;元至顺元年 (1330年)元文宗又封他为邹国亚圣公。
2、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子学识渊深而为 文构思周密,论述详赡。荀文尤长于正论反驳, 善立善破。驳论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论说文体的 新发展。 3、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却 非《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亦非《国 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而是不失长者风 度,呈现出一种老练淳厚、明晰条畅的艺术风格。 4、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
(二)《孟子》散文的特征 1、长于论辩。富于雄辩性,善于层层推进、因势利导 地展开辩论,但有时亦不免强词夺理,流于浮夸诡辩。 2、灵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 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 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 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 4、气势浩然。这种风格,既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 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也与 他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有关,所以他的文 章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第十一讲 诸子散文概论、《论语》、《墨子》

第十一讲 诸子散文概论、《论语》、《墨子》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 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 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于是君臣并 耕,誖上下之序。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 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 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 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 狂夫之议也。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 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 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 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 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 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 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 长也。及譥(揭发隐私)者为之,则苟钩 鈲鋠(破)析乱而已。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 “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 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 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 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 其所长也。及盪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 心。
裔。使其人遭明主圣王,得其所折中,皆 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 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 索,彼九家者,不犹瘉(胜过)于野乎? 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 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 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 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 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 “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 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 者既失精微,而辟者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 乖析,儒学寖微,此辟儒之患。

与火有关的古文

与火有关的古文

与火有关的古文以下是与火有关的部分古文,并附带解释:1. 《论语》: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解释:这句话描述了古代人们通过钻燧取火来改善生活,去除食物中的腥臊味道。

2. 《孟子》:且如火之与阳光,其照临者大矣,而火之威则烈矣。

解释:这句话比喻火的力量和影响力,强调了火的强烈特点。

3. 《左传》:焚林而猎,不可以一朝居也。

解释:这句话讲述了古代人们在山林中焚烧树木以猎杀动物的情景,强调了火在古代狩猎活动中的重要性。

4. 《史记》:火之所及,草木靡然。

解释:这句话描绘了火势蔓延的场景,强调了火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5. 《墨子》:火之利,无所不至。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火在古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6. 《庄子》:火有火德,水有水德。

解释:这句话将火和水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特性。

7. 《韩非子》:夫火力之精,可以生万物。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火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火是创造万物的源泉。

8. 《管子》:火者,天地之间,莫大之宝也。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火在天地间的价值和重要性。

9. 《吕氏春秋》:火之为用,无所不入。

解释:这句话描述了火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0. 《淮南子》:火,阳精也,兆生万物。

解释:这句话将火视为阳性精华,强调了火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

11. 《抱朴子》:火之生物,无所不育。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火在生物繁衍中的重要作用。

12. 《列子》:火生烟,烟生火。

解释:这句话描述了火与烟之间的关系。

13. 《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战争在国家中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战争策略的必要性。

14. 《三国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解释: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因为恶行看似微不足道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行看似无足轻重就不去做。

15. 《诗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内心的忧虑,以及他人对此的误解。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先秦到明清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先秦到明清
11、孟浩然:(4首)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晚泊浔阳望香炉峰过故人庄春晓
12、王维:(11首)
渭川田家老将行冬晚对雪忆胡处士家山居秋暝终南山观猎使至塞上鸟鸣涧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
13、王之涣:(2首)鹳雀楼凉州词之《黄河远上白云间》
14、李颀:(2首)古从军行别梁鍠
15、王昌龄:(6首)
从军行之《烽火城西百尺楼》、《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之《秦时明月汉时关》
13、嵇康:幽愤诗
14、张华:轻薄篇情诗
15、潘岳:悼亡诗
16、陆机:(6首)
赴洛道中作之《总辔登长路》、《远游越山川》赠尚书郎顾彦先猛虎行门有车马客行
长歌行
17、左思:(11首)
咏史之《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吾希段干木》、《济济京城内》、《皓天舒白日》、《荆轲饮燕市》、《主父宦不达》、《习习笼中鸟》招隐诗杂诗妇女诗
13、罗隐:英雄之言,荆巫,越妇言
三、传奇:
1、李朝威:柳毅传2、白行简:李娃传3、杜光庭:虬髯客传
四、唐五代词:
1、李白:菩萨蛮之《平林漠漠》忆秦娥之《箫声咽》
2、张志和:渔歌子之《西塞山前》3、白居易:忆江南之《江南好》
4、温庭筠:菩萨蛮之《小山重叠》更漏子之《玉鑪香.》梦江南之《梳洗罢》
5、韦庄:菩萨蛮之《人人尽说》,思帝乡之《春日游》
二、诗歌
1、孔融:杂诗
2、曹操:5首
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之《东临碣石》、《神龟虽寿》
3、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4、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5、徐幹:室思
6、王粲:(3首)七哀诗之《西京乱无象》、《荆蛮非我乡》、《边城使心悲》
7、刘桢:(2首)赠徐幹赠从弟
8、蔡文姬:悲愤诗

先秦古韵三十部背诵口诀

先秦古韵三十部背诵口诀

先秦古韵三十部背诵口诀先秦古韵三十部背诵口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集合,它包含了先秦时期的许多重要文化遗产。

这三十部作品囊括了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历史事件、诗歌、文学批评等多个方面,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先秦古韵三十部背诵口诀的拓展内容:1.《易经》:“卦象变化,道理深邃,千年智慧,推陈出新。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典籍,它以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式,通过阐述自然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

2.《书经》:“史实丰富,文辞优美,记述祖先,传承智慧。

”《书经》是一部纪实性质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3.《诗经》:“民谣民歌,抒发情感,描绘生活,传递价值。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合,它包含了300余篇民歌民谣,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传递了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

4.《春秋》:“记述历史,立志治国,以史为鉴,开启智慧。

”《春秋》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鲁国的历史事件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事件的分析和阐述,提供了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

5.《礼记》:“礼仪之道,典章制度,家庭社会,传统习俗。

”《礼记》是一部重要的礼仪文化著作,它详细记录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仪习俗和制度规范,对于了解古代社会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6.《仪礼》:“官制礼仪,政治体制,尊卑有序,社会稳定。

”《仪礼》是一部详细记载了古代官制和礼仪制度的著作,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对于研究古代政治体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乐府诗集》:“民间歌谣,激发情感,娱乐娱神,畅怀抒情。

”《乐府诗集》是一部收集了民间歌谣和乐府诗的文集,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8.《孝经》:“尊敬父母,传承家风,家庭和谐,社会和睦。

”《孝经》是一部弘扬孝道的经典著作,它教导人们要尊敬父母,孝顺家长,传承家风,对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作文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作文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作文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先秦诸子经典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思想资源。

这些经典包括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墨子的《墨子》等著作,它们不仅对国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个人修身养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分析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引言、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先秦诸子经典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将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概览。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先秦诸子经典,探讨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与个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深入理解先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而推动先秦思想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关于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2.1 孔子及《论语》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孔子是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经典著作《论语》对国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论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了君子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原则。

首先,孔子倡导君子治国,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才能。

《论语》中有关于仁、孝、礼等道德伦理观念的阐述,使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对当时的政治体制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统治者更加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并对整个国家建立起道德规范。

其次,《论语》中也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个人要从内心开始修身养性,从而带动整个家庭的和睦与顺利运行。

进一步扩展到国家社会层面,他提出国家的治理需要以仁爱、公正和智慧为基础。

这种思想观念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建立稳定、和谐的国家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2 孟子及《孟子》对自己的影响: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经典著作《孟子》对个人成长与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周时期的各大思想流派

东周时期的各大思想流派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春秋战国最著名的就是这四个:儒墨道法还有一些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如何待人的名言名句三年级

如何待人的名言名句三年级

待人的名言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文: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译文: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译文: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爱人若爱其身。

——《墨子》译文: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译文: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重别人。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译文:和别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用语言伤害别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还要大。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

——杨筒译文:用诚实来对待人,不是简单地对人有好处,而是特别地对人有益处。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左传》译文: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民众行动的依据。

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译文: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让者,礼之实也。

——朱熹译文:懂礼貌的人的本质是谦让。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译文: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鲁迅译文:用恭敬、礼让的态度对待众人,用博大、无为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译文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地势顺,君子应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

十本必读的经典国学书籍清单

十本必读的经典国学书籍清单

十本必读的经典国学书籍清单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十本必读的经典国学书籍,不可错过哟。

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3、《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4、《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

凯叔小古文(最新)001-202

凯叔小古文(最新)001-202

目录01.《论语》:不怨天,不尤人02.《史记》:飞鸟尽,良弓藏03.《归田录》:我亦无他,惟手熟尔04.《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05.《墨子》:有志者,事竟成06.《后汉书》:满招损,谦受益07.《礼记》:玉不琢,不成器08.《韩非子》:小信成,则大信立09.《尚书》:满招损,谦受益10.《论语》:父母在,不远游11.《孙子兵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2.《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3.《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14.《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5.《左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6.《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17.《世说新语》: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18.《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误邪?谓鹿为马19.《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1.《论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22.《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3.《左传》: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24.《史记》:其身正,不令而行25.《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6.《论语》: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7.《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8.《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9.《三国演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0.《左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31.《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2.《说苑·政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33.《诗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34.《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5.《旧五代史·晋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36.《战国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37.《尚书》:用人惟己,改过不吝38.《水浒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39.《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40.《三国演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1.《后汉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2.《三国志》:读书百遍,而义自见43.《三国演义》: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44.《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5.《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46.《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47.《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48.《全宋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49.《周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50.《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51.《战国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52.《左传》:居安思危,有备无患53.《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54.《战国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55.《左传》:君命无贰,失信不立56.《太子少傅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57.《左传》:辅车相依,唇亡齿寒58.《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59.《画禅寺随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60.《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61.《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62.《汉书》:绳锯木断,水滴石穿63.《左传》:过而不悛,亡之本也64.《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65.《平妖传》:树高千丈,叶落归根66.《左传》:末大必折,尾大不掉67.《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68.《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69.《左传》:善不可失,恶不可长70.《四书章句集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71.《左传》:众怒难犯,专欲难成72.《孙子兵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73.《左传》:量力而动,其过鲜矣74.《论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75.《左传》:骄奢淫逸,所自邪也76.《晏子春秋》:衣莫如新,人莫如故77.《孙子兵法》: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78.《世说新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79.《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80.《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81.《世说新语》:乘兴而行,兴尽而返82.《世说新语》:管中窥豹,时见一斑83.《世说新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84.《后汉书》:覆巢之下无完卵85.《世说新语》:势利之交,古人羞之86.《左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87.《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8.《资治通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89.《国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90.《西游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91.《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92.《尚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93.《淮南子》:苟利于民,不必法古94.《尚书》:好问则裕,自用则小95.《史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96.《资治通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97.《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8.《史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99.《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100.《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101.《史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102.《小窗自纪》:贵贱之间,易以势移103.《小窗自纪》:贫富之交,可以情谅104.《史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105.《孙子兵法》》: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106.《礼记》:知耻近乎勇107.《楚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108.《象山集》: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109.《增广贤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110.《增广贤文》: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111.《事林广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12.《史记》: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113.《战国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114.《景德传灯录》: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115.《史记》:祸不妄至,福不徒来116.《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117.《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18.《增广贤文》: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119.《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20.《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12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2.《庄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123.《拍案惊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124.《韩非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25.《西游记》: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126.《史记》: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27.《孟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128.《史记》:不飞则已,一飞冲天129.《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30.《西游记》:龙游浅水遭虾戏131.《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32.《庄子》相濡与沫,不如相忘于江湖133.《孟子》: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134.《论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35.《西游记》:山高自有客行路136.《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7.《史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38.《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139.《封神演义》: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140.《西游记》:尿泡虽大无斤两141.《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14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143.《贞观政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46.《资治通鉴》:一言许人,千金不易147.《荀子》:与人善言,暖于布帛148.《庄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49.《实贡篇》: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150.《三国演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151.《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152.《抱朴子》: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153.《和董传留别》:腹有诗书气自华154.《红楼梦》: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155.《史记》: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156.《论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57.《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58.《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59.《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60.《警世通言》:画龙画虎难画骨161.《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162.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63.《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64.《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65.《水浒传》:踏破铁鞋无觅处166. 《论语》:子在齐闻《音韶》,三月不知肉味167.《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68.《老子》: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169.《旧唐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170.《庄子》:知道易,勿言难171. 《史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72.《吕氏春秋》:竭泽而渔,岂不获得?173.《世说新语》 :王戎不取道旁李174.《上书谏吴王》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175.《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176.《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 .177.《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78.《水浒传》: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179. 《论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180.《东观汉记》:疾风知劲草181.《醒世恒言》: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182.《西溪丛语》:得饶人处且饶人183. 《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184.《水浒传》:广施恩惠,人生何处不相逢185. 《警世通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186.《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87.《西游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88.《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89.《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90.《资治通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91.《论语》: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92.《庄子》:朝三暮四193.《汉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94. 《周易》:见善则迁,有过则改195. 《老子》: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196.《庄子》:游刃有余197.《红楼梦》: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个也难求198.《庄子》: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199.《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00.《增广贤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201.《淮南子》:人无善志,虽勇必伤202.《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等早期诸子著作各具什么文学特点?

《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等早期诸子著作各具什么文学特点?

《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等早期诸子著作各具什么文学特点?《老子》、《孙子》、《论语》和《墨子》等早期诸子著作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重要哲学文献,它们各自具有一些独特的文学特点。

《老子》:1.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老子》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它使用寥寥数语,遣词造句简练有力,形成了许多富有意象和象征性的表达,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意境的张力。

2.隐喻和比喻的运用:《老子》通过运用隐喻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自然、道等进行类比,以形象的描述和对比来传达哲学观念。

比如,借用“道”来阐释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原理等,善于以简练的形象来诠释复杂的哲学思想。

《孙子》:1.精练的语言风格:《孙子》以短小精悍的语言描述了战争和兵法的原理和策略,以简练的语句和知名的典故来表达丰富的思想。

它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战争智慧。

2.具体实用的例证和事例:《孙子》中运用了许多具体实用的例证和事例,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战争中的策略和战术。

这种实践性的表达方式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论语》:1.对话和问答的形式:《论语》以对话和问答的形式展示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思想交流和教育。

通过简短的问答和对话,传达了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教育方式,呈现了一种生动而亲切的教育形式。

2.客观和实践倾向:《论语》注重对客观事实和实践经验的描写和分析,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来展现孔子的言行和政治思考。

它着重于实践倾向的教育和政治观点,着眼于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

《墨子》:1.论证和辩论的形式:《墨子》以论证和辩论的方式阐述墨子的思想和主张。

它通过逻辑和理性的论证,提出了墨子的哲学观点,以理性的思辨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和伦理困境。

2.具体案例和比较分析:《墨子》中经常以具体案例来论证墨子的理论观点,并通过比较和分析来阐述墨子的观点的合理性。

它运用丰富的案例和对比分析,既具备了说服力,又让人更容易理解墨子的思想。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1)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老子》,该阶段的特点是以语录体为主。

《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2)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该阶段的特点是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孟子》长于论辩,其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尤其是类比推理和_二难推理的方法。

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

《庄子》的说理则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不是整篇采用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

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3)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其特点是形成了典型的说理散文。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第2讲《〈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

第2讲《〈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

通假字
知 识
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②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一词多义
《论语》十二章
目 录
第一部分
先秦诸子百家
第二部分
《论语》
第三部分
课堂练习

一 先秦诸子百家
部 分
记 笔记






“先秦”指_秦__始___皇___焚__书___之__前___的一段时间,
史称_东__周___之___春__秋___战__国___。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
起源于这个时期。
记 笔记

记 笔记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释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记 笔记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注释 也!"
堪:忍受 忧:穷困清苦 乐:爱好学习的乐趣
记 笔记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课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堂练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习 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别人的)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 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论语(下)
读 一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ǎo/hào)之者, 读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法制


部 分
《论语》十二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生平(卒)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 礼记·檀弓上》 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 贡曰: 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其子而无服, 贡曰:‘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其子而无服,丧子 路亦然。今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礼记· 路亦然。今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礼记·檀 弓上》 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群居则绖, 弓上》:“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群居则绖, 出则否。 孔子家语·终记解》 既卒, 出则否。”《孔子家语·终记解》:“既卒,门人疑 所以服孔子者。子贡曰: 夫子之丧颜渊也, 所以服孔子者。子贡曰:‘夫子之丧颜渊也,若丧子 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 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于是 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则由绖。子夏曰: 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则由绖。子夏曰:‘入 宜绖可居,出则不绖。 子游曰: 吾闻诸夫子, 宜绖可居,出则不绖。’子游曰:‘吾闻诸夫子,丧 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丧所尊,虽绖而出可也。 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丧所尊,虽绖而出可也。’” 礼记·檀弓上》 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饰 棺牆,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 棺牆,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 夏也。 夏也。”
孔子的生平(卒)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病,子贡请见。 负杖逍遥于门, 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因叹, 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 歌曰: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因以涕下 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 贡曰: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东阶, 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东阶,周人于 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 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 后七日卒。孔子年七十三, 也。’后七日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 丑卒。哀公诔之曰: 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 丑卒。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 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 尼父,毋自律!’ !’子 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 贡曰: 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 礼失则昏, 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 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 生不能用,死而诔之, 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 礼也。 余一人” 非名也。’”又见 孔子家语· 又见《 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又见《孔子家语·终 记解》 礼记·檀公上》 记解》、《礼记·檀公上》。
孔子的生平(卒年)
《春秋经·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春秋经·哀公十六年》 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左传·哀公十六年》 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左传·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诔之 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 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 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子赣曰: 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子赣曰:‘君其不没 于鲁乎!夫子之言曰: 礼失则昏,名失则愆。 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 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 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 非名也。君两失之。’”《礼记·檀弓上》 孔子蚤作, 非名也。君两失之。’”《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 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壤乎, 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壤乎, 哲人其萎乎。 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 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壤,哲人将萎,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壤,哲人将萎,则吾将 安放?夫子殆将病也。 遂趋而入。夫子曰: 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 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 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 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 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 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 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 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日而没。 日而没。”
孔子的生平
《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弗父何生 孔子家语·本姓解》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弗父何生 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 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 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 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 子孙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放叔, 子孙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放叔, 避华氏之乱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避华氏之乱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虽有九女而 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 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 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 祖为士, 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 祖为士, 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 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 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 徵在进曰: 从父所制,将何问焉? 父曰: 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 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 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 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世本·秦本· 宋孔氏》 叔梁纥生仲尼。 《世本·秦本·传·宋孔氏》:“叔梁纥生仲尼。仲尼圬顶反首 张面,四十有九表,堤眉谷窍,参臂骈胁,腰大十围, 张面,四十有九表,堤眉谷窍,参臂骈胁,腰大十围,长九尺 六寸,时为长人。后数世皆一子。 六寸,时为长人。后数世皆一子。”
孔 子 和 《 论 语 》
子 散 文 诸 秦 先
中 国 文 学 史
删 述 六 经 垂 宪 万 世
德 侔 天 地 道 冠 古 今
孔 子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551 479),名丘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 家境贫寒,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家境贫寒,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语)。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 )。据孔子自述 (孔子语)。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学习的内容自 然非常广泛,但首先不能离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到三十岁时, 然非常广泛,但首先不能离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到三十岁时, 所学已颇有成就。 史记》 齐景公当时来到鲁国, 所学已颇有成就。据《史记》载,齐景公当时来到鲁国,曾特别向 孔子请教政事。五十岁左右,孔子逐渐受到当政者的重视, 孔子请教政事。五十岁左右,孔子逐渐受到当政者的重视,担任要 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摄相事。 职,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摄相事。 其间,为人称道的政绩有,堕鲁权臣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城邑, 其间,为人称道的政绩有,堕鲁权臣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城邑, 诛鲁国乱政大夫少正卯。后来, 诛鲁国乱政大夫少正卯。后来,因不满于鲁君接受齐人馈赠的女乐 而愤然出走,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飘泊生涯。孔子周游列国, 而愤然出走,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飘泊生涯。孔子周游列国,始终 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 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非但未受到各诸侯国当 权者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畏于匡、困于陈蔡, 权者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畏于匡、困于陈蔡, 形容狼狈。年近七十,在失望中返回鲁国,没过几年, 形容狼狈。年近七十,在失望中返回鲁国,没过几年,就带着遗憾 死去了。 死去了。
孔子的生平(生年)
关于孔子生年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的鲁襄公 二十二年说 如《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 《史记·孔子世家》 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 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 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 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 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鲁世家》 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鲁世家》: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丘生。 史记·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丘生。”《史记·十二诸 侯年表》 鲁襄公)二十二,孔子生。 侯年表》:“(鲁襄公)二十二,孔子生。” 二是《谷梁传》、《公羊传》的鲁襄公二十一 年说。 《谷梁传·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 谷梁传·襄公二十一年》 冬十月庚子, 孔子生。 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 孔子生。”《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 庚子, 孔子生。 庚子, 孔子生。”
孔子的生平(生年)
两说相差一年,一年之差,使后世学者聚讼纷纭, 两说相差一年,一年之差,使后世学者聚讼纷纭,笔墨官 司打了两千年。据钱穆先生统计, 司打了两千年。据钱穆先生统计,历史上取前说的学者有杜预 左传注》)、陆德明 陆德明( 左氏音义》)、苏辙 苏辙( (《左传注》)、陆德明(《左氏音义》)、苏辙(《古 )、袁枢 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郑樵 郑樵( 通志》)、朱 史》)、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郑樵(《通志》)、朱 论语序语》)、吕祖谦 吕祖谦( 大事记》)、罗泌 罗泌( 熹(《论语序语》)、吕祖谦(《大事记》)、罗泌(《路史 余论》)、金履祥 金履祥( 通鉴前编》)、薛应旂 薛应旂( 余论》)、金履祥(《通鉴前编》)、薛应旂(《四书人物 )、夏洪基 夏洪基( 孔子年谱》)、黄宗羲 黄宗羲( 南雷文约》 考》)、夏洪基(《孔子年谱》)、黄宗羲(《南雷文约》)、 万斯大( 礼记偶笺》)、马骕 马骕( 绎史孔子年谱》)、阎若 万斯大(《礼记偶笺》)、马骕(《绎史孔子年谱》)、阎若 困学纪闻笺》 潜丘札记》)、梁玉绳 梁玉绳( 璩(《困学纪闻笺》、《潜丘札记》)、梁玉绳(《古今人表 史记质疑》 而取后说者则有贾逵( 考》、《史记质疑》)等;而取后说者则有贾逵(《左氏解 )、服虔 服虔( 左氏传解谊》)、何休 何休( 公羊解诂》 诂》)、服虔(《左氏传解谊》)、何休(《公羊解诂》)、 王钦若( 册府元龟》)、胡安国 胡安国( 春秋传》)、黄震 王钦若(《册府元龟》)、胡安国(《春秋传》)、黄震 黄氏日钞》)、马端临 马端临( 文献通考》)、胡广 胡广( (《黄氏日钞》)、马端临(《文献通考》)、胡广(《四书 大全》)、崔述 崔述( 洙泗考信录》)、江永 江永( 乡党图考》 大全》)、崔述(《洙泗考信录》)、江永(《乡党图考》、 孔子年谱》 群经补义》 及钱大昕( 养新录》 《孔子年谱》、《群经补义》)及钱大昕(《养新录》、《三 史拾遗》 见钱穆《孔子生年考》 先秦诸子系年》 史拾遗》)等(见钱穆《孔子生年考》,《先秦诸子系年》第 中华书局1985年版)。 1985年版 1语·终记解》:“孔子之丧,公西赤掌殡葬焉,唅以 孔子家语·终记解》 孔子之丧,公西赤掌殡葬焉, 蔬米三贝,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章甫之冠,佩象环径五寸, 蔬米三贝,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章甫之冠,佩象环径五寸, 而綨组绶,桐棺四寸,柏椁五寸。饰廧置翣设披,周也;设崇, 而綨组绶,桐棺四寸,柏椁五寸。饰廧置翣设披,周也;设崇, 殷也;绸练设旐,夏也。兼用三王礼,所以尊师,且备古也。 殷也;绸练设旐,夏也。兼用三王礼,所以尊师,且备古也。” 礼记·檀弓上》 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 子夏曰: 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 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 言之曰: 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 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 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 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 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 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孔子家语·终记解》 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孔子家语·终记解》:“葬 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 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 松柏为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既葬,有自燕来观者, 松柏为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既葬,有自燕来观者, 舍于子夏氏。子贡谓之曰: 吾亦人之葬圣人,非圣人之葬人, 舍于子夏氏。子贡谓之曰:‘吾亦人之葬圣人,非圣人之葬人, 子奚观焉?昔夫子言曰: 吾见封若夏屋者,见若斧矣。 子奚观焉?昔夫子言曰:‘吾见封若夏屋者,见若斧矣。’从若 斧者也,马鬛封之谓也。今徒一日三斩板而以封, 斧者也,马鬛封之谓也。今徒一日三斩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 而已。何观乎哉!’”《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哀公) 而已。何观乎哉!’”《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哀公)十 六年,孔子卒。”《史记·郑世家》:“(郑声公)二十二年, 六年,孔子卒。 史记·郑世家》 郑声公)二十二年, 楚惠王灭陈。孔子卒。 楚惠王灭陈。孔子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