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院系:数学与统计学院
课程:中国哲学简史
指导老师:张枫林
姓名:万丁
学号:1510101310
年级:2015
摘要:墨子尚利贵义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儒家的喻义不喻利,墨子明确的提出尚利思想,认为利就是义,贵义就是兴天下之利。在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强调重视物质生产,强调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天下共利为中心内容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区别于其他学派思想的根本标志。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 以“兼爱”为前提,主张“义”“利”统一;并以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墨子的一切主张也均以“义利”为归宿。研究墨子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精华,对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天下之利
一、墨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天子官学与诸子思潮的文化冲突春秋战国之际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也是新事物登上历史舞台的充满变更的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发生了急剧的变更,社会思想也随之激荡。随着经济制度的变化,西周的政治统治逐渐衰败,新的社会阶层慢慢崛起,一统的西周官学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新物质生产方式、新兴阶级利益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诸子思潮。这就是当时“天子失学,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
春秋以来,“道术将为天下裂”,“帝术下私人”,“处士横议”的社会现象是西周官学和诸子思潮文化冲突的外部表象,“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西周官学是以天命为本,以神德为宗。祝宗卜史是其文化活动的主体,用筮蓍方式将天有十日和人有十等联成一个固定形式框架是他们文化活动的基本对象。而诸子思潮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自己的理论使命,讲求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来判断万事万物的真、善、美。所以,以天命、神德、礼乐为核心内容,以八卦为外在思维方式的西周官学成为了社会批判的对象。天命之于道论,神德之于人性,群体之于个体,迷信之于理性是两种文化冲突的基本点。比如两者的文化冲突首先表现在天命的认识上,墨子就曾提出强力非命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第一,通过历史事实和生活,生产实践否定命的存在,“自古以及今,生命以来者,亦尝见有命之物,
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①”第二,从物质生产的实践说明相信天命无益。第三,认为有命之说是一种无根据的盲目,是非理性的愚昧,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对因果的认识只有通过强力的实践才能得到,“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②”。
二、墨子“尚利贵义”的功利观
儒墨对立的一个基本点是儒者喻义不喻利,墨子明确提出尚利思想,认为利就是义,贵义就是兴天下之利。儒墨对义利关系看法的分歧,其根由是,前者轻视物质生产,后者重视物质生产。再究其因,孔子忽视了人的自然本能的物质需求,并不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来研究人际关系及人的社会活动。墨子从人的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生活实际懂得,衣、食、住、行才是人民最关心的基本问题。墨子作为小生产劳动者的代表也更加深刻地懂得物质生产对人们的重要性,从这点出发,墨子对各种生产技术的价值判断是以利人实用为基本准则的。
1.义利之争是一个时代命题
义利问题成为当时的时代之争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春秋战国之际,政治上,上下移位,朝不保夕,政局震荡,有“春秋无义战”③之说;经济上,工商食官局面瓦解,个体经济繁荣,追逐盈利成为商人的基本动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功利至上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功利主义逐渐在思想战线、
①《墨子·非命中》
②《墨子·非命下》
政治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于是关于逐利的合理性、个人之小利和天下之大利的关系、追求功利应当基于什么等问题被提到了争辩的日程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④就肯定了逐利的合理性,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为了达到天下共利。孔子虽“罕言利”⑤但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却正是基于“性相近,习相远”的天下共安、共利的博爱思想。墨子贵义,是以“天下之利”为目的,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但绝不局限于个人之利,而是要求兼相爱交相利的大利。在他看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最大的善。所以墨子“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⑥
2.自然人性论是墨子功利观的出发点
义利问题夹杂着自然人性问题,在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解放的时代,自然人性问题开始得到社会的理性认识。墨子作为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代表,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存的艰辛,因而清醒的认识到人的自然本能需求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墨子重视人之所欲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问题,“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⑦。墨子认为人的物欲是具有合理性的,并以满足万物之物欲作为治国安邦的出发点,反对儒家的三年服丧之制也是因为它破坏了人之所欲。墨子从天下之治的角度重视人之自然物欲的存在和满足,墨子勤生薄死的人生态度,不以死后的彼岸世界寻求此岸世界的痛苦、艰辛生活的补偿,这正是高度重视人之所欲的结果。
④《尚书·泰誓》
⑤《论语·子罕》
⑥《孟子·尽心上》
3.求天下之利是墨子功利主义的终极目标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句话在《墨子》一书中重复出现,被着重强调。追求群体的利是墨子功利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种天下之利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是有意义的。墨子在思想上,实践上也确实是以此为己任的。
在现实生活中,墨子目睹了贫富不均,残杀无辜的社会现象,“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⑧,为此墨子提出了有利于庶民争取生存权利的“人之所欲”的合理性与普遍性命题,并用互助互利的思想向富贵者劝诫训导。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墨子认为利人也就是利己,损人也就是损己。只有人们各不相害,才能彼此相利,从而论证了天下之利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只有上下交相利,才能各自自利,所谓“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⑨。
墨子的天下之利虽是以自然人性为出发点,但已不只局限于物质功利的范围。墨子的天下之利包括富、治、众、安四个方面,富是指万民共富,治是指国家强盛,众是指家庭、国家人丁兴旺,安是指社会稳定。另外墨子的天下之利具有浓重的实践色彩,墨子反对空谈求利,反对言行不一,要求言行应当一致。而求天下之利的具体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司其职、各从其事;二是加强社会物质生产的正常进行。墨子认为这样天下衣食之财必将充实,足以持养天下百姓。天下百姓保暖无忧,则君主社稷必安然无恙。如“百姓不利,必离散
⑧《墨子·节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