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读鲁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鲁迅
照片中鲁迅先生是一位与孙中山先生长得很像的文绉绉的大叔,他俩都留着不长不短的八字胡,身着笔挺的中山装。
他向上扬的嘴角看着那样的和蔼,可就是这样一位和蔼的大叔,文笔与思想却是那样犀利,慑人心魄。
鲁迅先生的文章看过后,会让人心头有一股说不出的伤心,为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而难过。
这种感觉就像浓雾一样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
善良且希望是有喜剧结局的我怕悲剧。
由此,我脑海中划出一个奇特的等式:鲁迅=愤青=批判=和蔼=悲剧。
《孔乙己》一文中,“我”以一个酒馆学徒的身份目睹着整个过程。
酒馆老板,客人和“我”对孔乙己都表现的是嘲笑,不耐烦,与冷漠。
可怜的孔乙己老实,腼腆地回答着,脸一红,反而又成了大家的笑料。
当孔乙己问“我”会不会写“茴”字时,“我”应都懒得应。
孔乙己失望地走了。
读到这一处,我的心一阵痛。
我不禁想问:在这些人自顾自取笑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社会底层人员的尊严?!如果换作一个官老爷,谁又敢如此放肆?是不是在欺软怕硬呢?都长着一双势利眼,看谁有权有钱就巴结……
当文章尾声说孔乙己最后一次用手走来喝酒,双腿因仅窃了一本书而被打折时,大伙不但没有同情与怜悯,反而变本加厉地侮辱他;老板明知孔乙己没钱还要他还19个大钱,并因此对他再次取笑一番。
这些人是不是早对世界的悲剧麻木了?这些人还有没有人的灵魂? 鲁迅先生写悲剧但这些悲剧正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篇二:读鲁迅作品有感读鲁迅作品有感
生逢军阀混战年代,从小立志报国,弃医从文,只为救国救民,于乱世中呐喊,于混战中彷徨。
这就是我所要讲的文学大家—鲁迅。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有的只是尖锐的批判,对旧社会的憎恶,对穷苦人民大众的同情。
他于铿锵有力的语言文学中散发出一股凌然正气。
无可否认鲁迅一生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在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他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及翻译作品,对当时的中国即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生刻影响。
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文章内容虽不多但却深刻的揭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本质。
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用“吃人”二字就能准确的概括。
“吃人”是他对封建道德主义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麻木的中国人不懂得反抗,反而成为封建阶级的帮凶,有的人虽然认识到吃人的社会本质,但妥协,麻木是他们的选择,而鲁迅则是人群中“最初醒来的人”也许他也曾犹豫过,彷徨过,但他用尖锐的笔尖呐喊出难言的思想,唤起爱国志士那炽热的心。
相同的思想在鲁迅很多文章中都有所体现。
他留学日本,最终选择弃医从文,也正是由于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与无知。
他认为医学只能从身体上,生理上减轻人们的痛苦,而真正要改变国民的现状还是要从思想上彻底使其觉悟。
只有这样中国才会有希望。
总的来说他前期的小说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
后期则借历史典故反映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除去小说之外,鲁迅先生在杂文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毛泽东曾将其杂文誉为“匕首”“短枪”。
如《小品文的危机》,《二心集》,《华盖集》等都深入的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其散文也是独树一帜。
记得在初中就学过《从百草味到三味书屋》,描写了少年鲁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他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
少年时期的他勤奋刻苦,热爱生活,向往自由。
他的散文诗集《野草》大概算的上是鲁迅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了吧。
文中以一棵无人问津的小草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掀翻压在身上的巨石的石块钻出地面。
表现出不畏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借此启发和鼓舞人们的斗志。
鲁迅的文章虽生疏难懂,但却寓意深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在《自嘲》中曾这样写道。
他“敢于直面惨
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文坛,为中国文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是文学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当在他提及到写作目的的时候,他指出了3点: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的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们,正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到有所扼制”,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的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这就是他,一个从不见风使舵,从不趋炎附势,明睿理智地剖析社会的伟人。
鲁迅在战火纷飞的战乱年代手执革命的笔杆,心怀革命的激情与封建势力做斗争,为中国伟大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民族魂”三个字就是他一生最完美的写照。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鲁迅的作品生疏难懂,不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今年9月,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面试,引发不少人的关注,其中删除了不少鲁迅的文章。
“去鲁”成了近年来新编教材的热门话题。
面对“去鲁”现象,教育界的学者专家们都纷纷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者认为国内教材长期遵循“一家独大”的鲁迅文章,“去鲁”是为了给其他作家作品挪地方,二是鲁迅文章过于深刻偏激,学生难懂,这无疑是加重学生的负担。
另一方面持支持态度的专家就表示,鲁迅文章寓意深刻,反映很多时代气息,他的“哀国人不幸,怒国人不争”也是我们道德修养中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请走”鲁迅还需慎重。
个人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是大师天才之作,还因为它们是整个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精神的体现。
请走经典必将导致国民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鲁迅文章虽难懂,却思想丰富,是一个时代的结晶。
所以保留其作品还是有必要的。
篇三:读鲁迅的《呐喊》有感
读鲁迅的《呐喊》有感
宋勇刚
最近,从我的书架上翻出了《鲁迅全集》,想重温一遍,因为鲁迅一直是我所敬佩的人,他的作品在我上初中时就喜欢。
如今我已慢慢步入中年,对他的作品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我读过的这些书籍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鲁迅的《呐喊》了。
《呐喊》深刻地揭露了旧时封建社会的残忍,从中我也读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忍景象。
从《狂人日记》到《孔乙己》再到《阿q正传》,从《风波》到《故乡》再到《社戏》,没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笔锋与封建社会的欺压百姓的人们手中的尖刀、火枪做斗争,他犀利的笔锋令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的爱国之心,都是那么地令人肃然起敬。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新社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甚至小康,但是老一辈的精神不能丢啊。
在我认为,读书是人生中最好的娱乐、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给予人无穷无尽的知识,而且可以给予人无限的乐趣并且培养人为人处事的的能力。
在人们孤独的时候,读书变成了最大的乐趣。
这时它既是人们丰富知识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娱乐品,当人们在这时看它时,会感到快乐、轻松;而在人们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从读书中获得的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是无穷尽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多读一些好书,对自己是有利无害的,如果能够在实践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而是在书中的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才是读好书的最高境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也同样是对书籍赞美的一句名言。
从这句话中便可以看出书在世界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它的价值有多么珍贵。
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个一个的阶梯,使人爬上高峰。
但是爬上高峰的路是陡的,是险的,是要的努力才能爬上去的。
读一些不同的书籍就像是在爬阶梯,对自己也是很有帮助的,但也要会选择书籍。
一本好书就犹如是由钻石似的思想和那些珍珠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无价之宝,其中所蕴含着的知识与智慧是那样的珍贵,书籍真可谓是人类的良师益友、精神的食粮啊!相反,如果我们
去读那些几乎汇集了天下所有肮脏之物的不利于健康的书籍,那不是在掌握知识、寻找乐趣,而是在使自己堕落,会使自己变得庸俗、无知。
在一本书中,又使它会让你伤心、同情的落泪;有时它会让你开怀大笑;有时它会让你觉得自己身临其境;有时它会让你自己觉得离它根本就在两个世界。
我想,书籍是的良师益友,精神的食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呼图壁县第五中学:宋勇刚
2014年2月篇四:读鲁迅散文有感
读鲁迅散文有感
在这个烈日炎炎的暑假,我又重新品读了鲁迅先生的各种文集。
又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
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
他一心弃医从文,并说,“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
”所以,鲁迅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憎恶敌人如恶魔般的鲁迅先生,他存在对社会批判的言辞,有对人性的呼唤,有对战斗精神的颂扬,却也有对亲人朋友的温馨怀旧??
大家最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鲁迅笔下,童年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即便是在人迹罕至的百草园中,还有各种色彩的争艳和鸟飞虫鸣。
每株植物,每个地缝儿,都放佛孩子的玩伴或者一个探索的入口。
在描写这座童年的乐园时,他用了简单罗列的办法,把园中所有的东西一样样加以描绘,再一起堆到读者面前来。
这一散一聚,这可以说是充满孩童视角特点的。
孩子不会思考眼前事物之间到底有什么深刻的联系,也不会把内心的情绪带到风景上。
他们涉世未深,用单纯的眼睛看世界,会感到什么都是多彩而新奇的,景物一件件扑面而来。
每天都有新奇的发现,每次都有意外的“收获”,那么这百草园自然也让人觉得这个地方充满神奇的乐趣。
而后面所写的“美女蛇”的故事和捉鸟则更使人感到孩童的趣味,这两件事是那时候旧时孩子的童年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每个人都曾被长辈讲的这类故事吓过,捉鸟又是曾经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之一。
而从这温馨的百草园转到了三味书屋,况味就完全不同了。
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
但却从开始的束缚,孩子们内心的不满,逐渐看出儿童方方面面的成长,又充满了对百草园的回忆。
既温馨又有趣。
不过鲁迅似乎从来没有对任何东西完全满意过。
他对他认为该批判的东西毫不留情地加以讽刺,用幽默的笔法将它们刺得体无完肤。
这些议论多数是他以成人的口吻发出的,不必赘言。
有特色的是鲁迅把心中所爱的人和事物的好坏两面都写出来,好的大加赞扬,坏的也加以批评,从而使读者感到他所说的人就生活在自己周围,人情冷暖,饱含现实。
关于长妈妈的回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
鲁迅爱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他跳出了一直在使用的孩子的视角,深情地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然而他写长妈妈,居然是值得批评的事件多于令他感到敬佩的事件,倘若读者不仔细,还以为他又要批判一个坏人了。
然而那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它是鲁迅先生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野草》在文学界始终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一部最美的作品。
它有如《呐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
大家对《野草》从20世纪二十年代最初产生的零散浮泛的感言,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众说纷纭的理论,人们都可以做言无不尽的论说,而又觉得言犹未尽。
但是这本文集恰恰是鲁迅的文集中富有深邃哲理性与象征性的。
包括至今,我仍觉得我的理解水平还较低,对于鲁迅先生在这本文集中的一些文章中所阐述
暗藏
的深意体味不到,想要理解这种情绪,这种哲学,还真真的需要很长时间细细的琢磨,品味。
鲁迅先生运用了各种形形色色,不同人的不同遭遇,包括假想的,以身边人物为原型的,他自己及亲人的。
由此批判旧社会,警醒人们。
当我读到这些鲜活的文字,我像是能触手可及般的感受到鲁迅先生写书时的那寂寞哀伤的日子。
他的文章不仅仅是对旧社会批判、写照。
在科技飞速前进的现代,在我们看得到的,看不到的,仍然有这些影子的存在。
篇五:读鲁迅《一件小事》所想
读鲁迅《一件小事》所想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想必不少人读过吧。
讲的是严冬早晨的一场“车祸”,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故事中,“我”一直坚信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
“我”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
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我”。
然而现如今,又是怎样一番姿态。
新闻媒体频频报道,豪华轿车车主、有钱有势的人渣将他人生命视作可以用臭铜钱等价交换的商品。
他们凭借着几千上万的所谓名酒的酒劲,将座下高档的吃油机器加速到让他们热血沸腾、让无辜百姓鲜血飞溅的速度,在红灯高悬、测速器狂闪的公路上,醉醺醺地邪笑着,由魔鬼牵引着奔向地狱。
而一旦出了事故,不是逃逸,就是找人顶替。
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伤者的生命安危,掏出的手机也不是坚定的拨打120,而是找找上头有没有人能够“帮个忙”。
奥迪、三菱、保时捷,这些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车,俨然成为了夺命狂徒。
它们优异的性能,似乎只能体现在能将受害者撞飞多高、多远。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鲁迅先生如是说。
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确实令他痛心。
社会有黑暗面,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它也有光明的一面,这些黑暗面当然也只是五彩社会中的小部分。
爱和关怀总是无处不在。
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般善良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
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着愚昧的人们,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
那些可怕的事故发生以后,总是有热心群众第一时间赶到抢救伤者,叫救护车,报警,拍下现场照片并指认肇事者。
身在他乡,迷路,落魄街头。
总会有根本没有印象的面孔对着你微笑,拉着你疾步穿行于陌生的城市,把你安顿下来,然后风一样的消失。
让刚才还在抱怨这个地方无趣冷漠的你心中油然一股暖意,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是的,我所描述的美好并不多。
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去谴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去发现美,去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