骼静脉压迫综合症临床表现的各个时期

骼静脉压迫综合症临床表现的各个时期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360docs.net/doc/b42846097.html,/

有学者将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型、水肿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型和精索静脉曲张型。无症状型没有临床意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型与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的关系密切,但不是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的必然结果,包文等14例中就无血栓形成。精索静脉曲张不会单独出现,多会与其他体表侧支静脉同时存在。恐怕更多的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是以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面貌”出现。其发生率高达71.4%。由此可见,上述分型是不够全面的。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决定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程度。

根据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轻重,将临床表现分为3期。

初期:下肢肿胀和乏力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患肢仅有轻度的水肿,尤其长期站立和久坐时出现。女性腰骶生理性前突明显,左侧下肢会出现经期酷似“青春性淋巴水肿”。Ferri曾有3例长期站立左下肢水肿病人,造影证明为左髂静脉受压所致。1993年,Sloame等对215例老年人进行了研究,发现下肢可凹性3mm 深水肿88例中左侧34.5%,右侧6.9%,并认为中老年左下肢水肿很可能是右髂总动脉压迫左髂总静脉和伴行的淋巴管所致。因而对没有其他原因的下肢水肿,应该想到有此征的可能。女性患者可有月经期延长和月经量增多,以及因月经期盆腔内脏充血、静脉内压升高而使下肢肿胀等症状加重。

中期:随着静脉回流障碍加重和静脉压持续升高,就会导致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一旦波及到小腿和交通支静脉瓣膜,就会出现与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相似症状。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水肿、色素沉着、精索静脉曲张等。

晚期:出现重症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症状,诸如小腿溃疡等,或髂股静脉继发血栓形成。国内外报道的病例,绝大多数都是在治疗血栓形成时被发现的。对于非血栓性静脉阻塞现象和症状性静脉阻塞的病人尤应注意。由于髂静脉严重狭窄和阻塞病变局限,而且侧支静脉较好,所以出现相似但又不同于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另外由于髂总静脉的原有狭窄,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并不容易发生脱落而发生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一、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是指血液静脉在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DVT形成机制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二)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 2、机械性损伤 3、感染性损伤 (三)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下肢DVT的类型: 1、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2、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3、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摸到其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三、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防治结合 预防在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 (一)预防DVT首先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大手术后、各种卧床病人。 评估内容: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施。 (二)DVT的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3、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4、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 5、螺旋CT静脉造影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风险评估表 骨科大手术患者VET的危险分度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介入治疗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May-Thurner综合征)是髂静脉受压和(或)存在腔内异常粘连结构所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髂静脉压迫不仅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和下肢静脉高压,也是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浅静脉曲张的原因之一。同时是继发髂-股静脉血栓的重要潜在因素。 髂静脉受压在成人中的发生率约为20%,一般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才得以诊断。如果在发生髂股静脉血栓之前能得到及时诊断,了解髂静脉狭窄程度,血流受阻情况,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并适时地纠正和治疗,可以大大减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及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1995年,Berger等首次报道采用介入疗法,即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的方法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以后陆续有该方面的文献报道,介入治疗也逐渐成为近年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一种新的手段,其直接作用于病变段,既支持了静脉腔以避免被动脉和腰骶椎压迫,同时通过扩张管腔解除了腔内异常结构所引起的狭窄,并且创伤小、操作简便,因而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与髂静脉切开成形术、右髂动脉移位术、静脉旁路转流术等手术相比,介入疗法对该综合征在缓解率、改善率及通畅率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后者更符合人体正常点的解剖和生理,因而获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且并发症较少。 对于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导管介入溶栓治疗,通常在发病后3周内疗效较好。如在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发现IVCS,可于最后静脉造影时植入支架,可去除髂静脉刺状物,扩张静脉到正常大小,防止由于髂动脉压迫而回缩。O'Sullivan等报道IVCS合并急性和慢性症状患者植入支架1年通畅率分别是93.1%和100%。 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的操作较为简易,但针对该综合征的特殊性,操作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病变髂静脉腔内异常结构的主要组织构成是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因此其物理特性上缺少弹性和伸展性,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管腔扩张较困难,且扩张的管壁极易回缩,因此球囊扩张后的支架植入十分必要。由于病变的髂静脉往往难以扩张至正常管径,过度的张力会导致管壁破裂,因此选择直径略大于球囊且张力相对较小的支架可使操作更安全,不必苛求将病变段扩张至正常管径; 2.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左髂总静脉的病变段可分隔成多个通道,因此造影导管、球囊导管和直接输送装置应保持在同一位置的导丝上操作,以保证支架放置与囊扩张为同一通道,同时也避免了反复输送导管、导丝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左髂总静脉病变段与下腔静脉邻接,为更好地扩张病变段的近心端,可将支架近端1-2cm置入下腔静脉。

门静脉高压症试题

门静脉高压症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门静脉的正常压力为【C】 A、0.2~0.5kPa(2~5cmH2O) B、0.6~1.2kPa(6~12cmH2O) C、1.3~2.4kPa(13~24cmH2O) D、2.5~3.9kpa(25~40cmH2O) E、4.0~5.kPa(41~60cmH2O) 2、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最高的分流术为【B】 A、脾、肾静脉分流术 B、门腔静脉分流术 C、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桥式分流术 D、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侧分流术 E、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 3、门静脉高压症时受影响最早的侧支血管为【B】 A、脐静脉 B、胃冠状静脉 C、直肠上静脉 D、腹膜后静脉 E、腹壁上静脉 4、门静脉高压症大出血的特点是【A】 A、发生急,来势猛,迅速引起休克 B、发生急,出血量不大 C、右上腹绞痛后黑便 D、剧烈呕吐,呕血及黑便 E、只有便血,无呕血

5、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最明显,同时肝性脑病发生率最高的术式是【B】 A、脾肾静脉分流术 B、门腔静脉分流术 C、脾腔静脉分流术 D、肠系膜上,下腔静脉分流术 E、下腔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之间“桥式”吻合术 6、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主要目的是【C】 A.治疗腹水 B.改善肝功能 C.预防和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 D.治疗肝性脑病 E.去除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 7、门静脉高压症择期手术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D】 A.提高抵抗力 B.预防肝功能衰竭 C.预防肝癌 D.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E.减少腹水 8、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具诊断价值的表现是【D】 A.腹水 B.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C.腹壁静脉曲张 D.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 E.黄疸 9、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D】 A.门静脉主干先天性畸形 B.肝静脉血栓形成、狭窄 C.肝段下腔静脉阻塞 D.肝硬化 E.各种原因致脾静脉血流量过大 10、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错误的是【C】 A.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吻合易造成肝性脑病 B.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非手术治疗首选三腔管压迫止血 C.内镜下食管静脉呈蓝色曲张需紧急手术 D.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时可行食管内窥镜注入硬化剂治疗 E.静滴垂体后叶素可以降低门静脉压 11、最能说明肝硬化病人已存在门脉高压的表现是【E】 A.腹水 B.门静脉增宽 C.脾大 D.痔核形成 E.食管静脉曲张

门静脉高压症诊疗指南

第二十七章门静脉高压症 【概述】 本症是由于门静脉(以下简称门脉)血流受阻,发生淤滞,引起门脉压力增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和腹水等。 本症分肝内和肝外两型,前者占95%以上。肝内型又可分为窦前阻塞(血吸虫性肝硬化)和窦后阻塞(肝炎后肝硬化)。肝外型主要为门脉主干血栓形成或其先天性畸形(闭锁、狭窄、海绵窦样病变)。正常门脉压力在1.27-2.35kPa(13--24cmHO),平均2值为1.76kPa(18cmHO),门脉压力不超过12mmHg时,食管、胃 2底曲张静脉很少破裂出血。门脉高压症时,压力大都增至 2.9-4.9kPa(30-50cmHO)。2【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上消 化道出血和腹水是门脉高压症的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减退的临 床表现常为伴随症状。 (1)病史:有无肝炎、血吸虫病、药物中毒、消化不良、消化 道大出血、黄疽等病史;有无酗酒嗜好;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 女病人月经过多病史。 (2)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注意有无肝病面容、黄疸、肝掌、蜘蛛痣、男3(. 性乳房发育,有无腹壁静脉曲张及血流方向(有助于病因诊断),

脐周围有无静脉杂音,有无肝脏肿大或萎缩,脾肿大程度和质地;有无腹水;双下肢有无浮肿或静脉曲张。 2.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和大便潜血;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血生化;甲胎蛋白;各种肝炎病毒学指标检测;HIV病毒检测。 3.特殊检查 (1)B超检查:了解肝、脾的大小,有无肝硬化、腹水及其严重程度。有无并发肝癌。 (2)彩色超声多普勒:了解门静脉系统情况、血流方向、血流量,有无血栓形成,检查肾静脉情况及下腔静脉情况。 (3)放射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餐观察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了解病变范围和程度。有无合并消化性溃疡。有条件时可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了解门静脉血流方向和肝动脉代偿情况,有无合并肝癌以及部分门体侧支循环情况。行肝静脉造影和测压可区别窦后梗阻,术前了解门静脉压力。 (4)CT:了解肝、脾的病变情况,显示侧支循环,有无合并其他肝、脾病变,了解下腔静脉有无阻塞狭窄。有条件时测量肝体积用于术前评价。 (5)核素心肝比值测定:是术前无创性测量门静脉压力的方法,有条件时可采用。 )内镜检查:出血的诊断主要靠内镜检查,但病人的血流动6(.力学要稳定,用较大口径的胃管抽净胃内血凝块,门脉高压症的

胡桃夹综合症

专业资源]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者:李鸣文章号:W059154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entrapment syndrom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 病因学 解剖学上,下腔静脉(IVC)和腹主动脉并行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前者位于右侧,后者位于左侧。肠系膜上动脉(SMA)位于腹主动脉前方,与其形成夹角。右肾静脉直接注入IVC,而左肾静脉(LRV)则需穿经腹主动脉与SMA所成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注入IVC。正常时此夹角为45O~90O,其间充塞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使LRV不致受到挤压。但当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况下,此夹角变小,使LRV受压,引起左肾静脉高压,此称为“前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98%的正常人IVC与LRV压力梯度<0.13kpa(0.973mmHg),患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时压力梯度≥0.40kpa(3mmHg)。也有文献报道了另一种少见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并未穿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而是从腹主动脉后方穿过汇入下腔静脉,因受到腹主动脉的压迫而出现左肾静脉高压,因而又称之为“后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2 病理学 左肾静脉受压后肾静脉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左肾静脉受压,使肾及其周围静脉淤血,淤积的静脉血最终造成肾盏薄壁静脉破裂出血,血液进入集合系统和肾盏穹窿出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紧急处理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紧急处理: 1、取半坐卧位,适当抬高双上肢,采取头部上升的卧床姿势,避 免抬高下肢增加血液回流,防止颅内压增高,改善压迫症状,减少并发症。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心脏功能情况,如有异常及时 报告医师。 3、呼吸困难时遵医嘱吸氧,观察呼吸变化。 4、不宜在上腔静脉系统输液输血(如双上肢、颈静脉)。 5、严密观察病情,准确记录出入水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咳嗽, 并观察痰液性质,做好记录。 6、进食易消化,少量多餐。限制钠盐摄入,减轻水肿。 7、针对病人病情给予心理护理。 8、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皮肤完整。

大咯血的紧急处理: 有以下征兆者可视为咯血窒息,应立即进行抢救 1、大咯血过程中咯血突然停止,随之出现口唇、指甲青紫者;大咯血中止后呼 吸急促,锁骨上窝、肋间隙、上腹部“三凹征”阳性者;仅从鼻腔、口腔流出少量暗红色血液,随即出现张口瞪目,面色灰白转青紫,胸壁塌陷、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者;咯血过程中突然胸闷、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咳出暗红色血块,呼吸声中带有痰鸣音,神情呆滞者。 2、抢救的首要问题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纠正缺氧,应立即采用以下方法:①平 卧,头偏向一侧,用压舌板、开口器撬开口腔,并用拉舌钳将舌拉出,清除口腔内的血块,同时拍击胸背部,使血块咯出。②使病人保持安静,必要时可用镇静剂,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③经鼻插入导管至咽喉部,用吸痰器吸出血液,并刺激咽喉部使病人发生呕吐反射,借此咯出堵塞于气管内的血块。④在喉镜下作硬质支气管镜直接插管,通过冲洗和吸引,以迅速恢复呼吸道通畅。⑤以上措施无效时可行气管切开。⑥呼吸道基本通畅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如病人失去自主呼吸能力,应予以机械通气治疗。⑦窒息解除后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⑧大咯血时一般不用镇咳剂。⑨遵医嘱使用止血剂。 ⑩对呼吸心搏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3、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配合医师迅速、准确地实施输血、输液、各种止血 治疗及用药等抢救措施,纠正酸中毒,处理脑水肿,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并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4、严密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和神志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准确 记录出入量,疑有休克时留置导尿,测每小时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h。 观察呕吐物和粪便的性质、颜色及量。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含量,以了解贫血程度、出血是否停止。 5、加强护理,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移动。 6、暂时禁食。

深静脉血栓的的临床表现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360docs.net/doc/b42846097.html,/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较为常见,是各种疾病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本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有疼痛感,在行走时疼痛加剧。各个不同部位发生的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会有所不同,那么到底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常见的共同特征包括: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根据静脉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现将其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也好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之后,好发于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本病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股上部及同侧下腹壁浅静脉曲张。沿股三角区及股内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压痛。在股静脉部位可摸到索条物,并压痛。严重者,患肢皮色呈青紫,称“股青肿”,提示患肢深浅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伴有动脉痉挛,有时可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体温上升不超过39℃,可有轻度心动过速和急倦不适等症状“股青肿”较罕见。 股静脉血栓形成: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之后,仅少数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深静脉是各种手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也是最易被漏诊的部位。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英文名:Nutcracker Syndrome 科室:泌尿外科,肾脏内科 症状:血尿,紧张,腹痛,水肿,疼痛,充血,出血,蛋白尿,腹痛,紧张,精索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征,静脉侧支循环建立,静脉回流障碍,静脉曲张,疲劳,妊娠蛋白尿,输尿管扩张,输尿管疼痛,水肿,疼痛,下腔静脉综合征,下腰部疼痛,. . .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是左肾静脉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胡桃夹现象”最早于1937年由解剖学家Gmnt加以描述,是指无症状性的左肾静脉扩张。1971年Chait等首先使用“胡桃夹”一词,1972年Schepper等首先报道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左肾静脉正常解剖结构与胡桃夹综合征:正常情况下,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右侧,右肾静脉直注入下腔静脉,行程短而直。而左肾静脉则需穿行于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后注入下腔静脉,因此左肾静脉远比右肾静脉长。在正常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和腹膜等充填,使左肾静脉不致受到压挤。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并与之形成80-100°夹角,当夹角小于16°时则可能出现NCS的表现。分型:根据左肾静脉解剖位置的特点,NCS可以分为2种类型:前NCS和后NCS。

前NCS指左肾静脉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穿过,并受到压迫。 后NCS是指左肾静脉从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穿过,并受压于腹主动脉和椎体。后NCS是较为常见的左肾静脉解剖位置异常,人群中异位的左肾静脉发病率为1.0%-3.2%。 左肾静脉受压迫的解剖学原因: 肠系膜上动脉与胰主动脉夹角或问距太小:正常间距为10-20mm,正常夹角25-60°,平均为45°,而某些患者夹角可以减小到6-25°,间距缩短为2-8mm。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通道相对变小,致使正常通过其间然后汇入下腔静脉的左肾静脉受压,导致肾充血,使肾小球对蛋白的滤过增加,并影响肾小球重吸收能力而产生蛋白尿。 肠系膜上动脉起源位置过低:肠系膜上动脉在相当于L1平面由腹主动脉分出后向下走行,与腹主动脉间形成25-60°夹角。如果该动脉起源位置过低,低于L1水平,就可能使该夹角变小,使左肾静脉受到挤压,回流受阻,肾静脉内压增高、扩张,形成左肾淤血。 Treitz轫带过短,悬吊位置过高:十二指肠横部的正常解剖关系是穿行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中,并被Treitz韧带所固定,并在L3前面横过。肠系膜上动脉在相当于L1平面由腹主动脉分出后向下走行,与腹主动脉形成夹角,十二指肠横段则位于这个夹角之间。由于Treitz韧带过短,悬吊位置过高,使该夹角内器官的压力增大,即可引起左肾静脉压迫的症状。 获得牲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表现为消瘦,体重迅速下降等。腹部、盆腔手术摘除某些脏器后,造成后腹膜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减少,内脏下垂腹壁松弛。腰椎前突过度,多见于脊柱畸形和手术等造成长期躯体过后伸位,可使夹角变窄,左肾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分级(INS)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

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轻对血管壁的损害。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抽吸5ml至10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的正压封管方法(参考书: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考试指导用书《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60)。 5、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避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睡眠时不要压穿刺血管,如有渗漏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对于使用可能造成静脉炎的药物应对患者采取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以拦截血流中较大血栓,避免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但安置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阻塞,出血等并发症,且费用较高,故临床上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以下情况可考虑安置滤器:①DVT禁忌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有严重出血并发症,②抗凝治疗仍有肺栓塞者,③动脉血栓摘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④首次肺栓塞后残留DVT,⑤广泛大面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应选择健侧,若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则应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

髂静脉造影2

适应症 1.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不明原因的单或双下肢肿胀,排除髂静脉阻塞性病变。 禁忌症1.对比剂和麻醉剂过敏。 2.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3.极度衰弱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4.穿刺局部感染及高热者。 5.盆腔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 操作步骤演示 【术前准备】 1.病人准备 (1)向病人及家属交待造影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签订造影协议书。 (2)向病人解释造影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以消除顾虑,争取术中配合。 (3)检查心、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 (4)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 (5)碘剂及麻醉剂按药典规定进行必要的处理。 (6)术前4h禁饮食。 (7)穿刺部位常规备皮,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8)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用药及抢救。 2.器械准备 (1)心血管X线机及其附属设备。 (2)造影手术器械消毒包。 (3)穿刺插管器材,如穿刺针、导管鞘、导管和导丝等。 (4)压力注射器及其针筒、连接管。 3.药品准备 (1)对比剂:有机碘水制剂(40%~60%离子型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 (2)麻醉剂、抗凝剂及各种抢救药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静脉穿刺法嘱病人行Valsalva试验,使股静脉扩张,穿刺股静脉。 2.静脉插管法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端注射对比剂采像。 3.下肢静脉顺行法穿刺足背静脉注射对比剂,通过循环途径使髂静脉显像。

4.注射参数包括髂总静脉造影,对比剂用量18~20ml/次;注射流率5~7ml/s;髂内或髂外静脉造影,对比剂用量10~12ml/次,注射流率3~4ml/s。 5.造影体位为正位,必要时加斜位。 6.造影程序为2~3帧/s,注射延迟0.5s。曝光持续至髂静脉的末梢显像。 7.造影完毕拔出导管,局部压迫后加压包扎。 8.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并发症】 1.穿刺插管引起的并发症局部血肿、动静脉瘘、静脉穿孔或破裂血栓形成,静脉炎等。 2.对比剂引起的并发症喉头水肿、肺水肿、惊厥、休克等。 注意事项 1.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3.术前与病人及家属谈话,说明造影的作用,危险及并发症,并签订造影协议书。 4.术中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5.术后卧床休息,观察病人有无插管及造影引起的并发症。 6.髂静脉造影若向心端穿刺股静脉插管,一侧插管行对侧髂静脉造影。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一、概念:是一种亚急性征群,真正急性者较少见。上腔静脉回流系统到右心房之前,因腔静脉部分或全部管腔狭窄或闭塞,使血流受阻而出现的综合征。 二、上腔静脉压迫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症状:呼吸困难63% 面部肿胀或颈发胀50% 咳嗽24% 手臂肿胀18% 胸痛15% 吞咽困难9% 体征:颈静脉扩张9% 胸壁静脉扩张54% 面颈部水肿46% 发绀20% 面部充血19% 手臂水肿14% 三、上腔静脉的解剖和引流区域 1、解剖:上腔静脉位于纵隔右缘,侧面观居中偏前,处气管前方,几乎垂直自上而下与右心房相延续。成人上腔静脉长约6-8cm,宽1.5-2.0cm,它由左、右头臂静脉(无名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连结后方汇合而成。它贴胸骨右缘垂直下行,向下在右侧第5胸肋关节处

汇入右心房。当其穿入心包腔之前,收纳了主要属支奇静脉。奇静脉直接吸纳右侧诸肋间静脉,还直接或通过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吸纳左侧诸肋间静脉,吸纳纵隔特别是纵隔静脉。 2、引流区:上腔静脉是主要的静脉管道,汇集头、颈、上肢、胸部的血液返流至右心房。 四、上腔静脉受压原因: 1、解剖位置:它固定在上纵隔的右前方,在胸骨后方,紧邻右主支气管和升主动脉,完全被淋巴结包绕,前有纵隔淋巴结,后是右侧或气管旁淋巴结。 2、生理构造:管壁薄,压力低。 五、上腔静脉受压常见疾病: 1、肺癌,特别是小细胞腺癌及右肺中央型肺癌。 2、淋巴瘤 3、肺门淋巴结核 4、胸内甲状腺瘤 5、前纵隔良性肿瘤如:囊肿、畸胎瘤、胸腺瘤等 6、慢性纵隔炎或称特发性纵隔纤维化 六、诊断: 1、痰细胞学检查或浅表淋巴结活检 2、纵隔的经胸腔针吸活检 3、胸水检查 4、支气管镜检查

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宣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健康宣教 1、什么是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2、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3、什么是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4、哪些手术是骨科大手术 目前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replacement,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对于其他一些创伤手术目前国内尚没有定论,但普遍认为对于高危患者的手术后应予相关抗凝治疗。 5、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6、静脉血栓栓塞症有哪些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

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 7、如何评估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级 8、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原则是: 9、基本预防包括内容有哪些? 手术操作轻巧:减少静脉内膜损伤 规范止血带的应用 术后抬高患肢 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尽早下床 术中和术后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 10、物理预防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上腔静脉综合症

病因分类 1上腔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包括上腔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结核性上腔静脉炎及导管插入引起的血栓形成等 2上腔静脉外因素胸腔手术后纵隔局部血肿或升主动脉瘤等压迫上腔静脉 3心包填塞大量心包积液或胸腔手术后心包出血心肌梗死后假性室壁瘤压迫右心房引起上腔静脉回流不畅 4纵隔炎症慢性纵隔炎或慢性纵隔淋巴结炎纵隔脓肿特发性纵隔纤维化等 5胸腔肿瘤支气管肺癌最常见其他有上纵隔的肿瘤胸腺癌胸内甲状腺肿畸胎瘤食管癌恶性淋巴瘤纵隔原发性恶性肿瘤有胚芽细胞瘤转移性纵隔恶性肿瘤如转移性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性肿瘤 本综合征病因病因很多但以支气管肺癌最常见其次为慢性纤维性纵隔炎 机理 一解剖基础 上腔静脉汇集头颈胸和上肢的静脉血注入右心房由于上纵隔的上腔静脉壁薄 静脉血压低其前又邻近固定的骨性胸廊两侧为胸膜及双肺故易被占位性病变压迫而阻塞可产生特征性的局部性症状与体征常是严重纵隔疾患的早期表现1升主动脉位于上腔静脉2气管及右支气管紧靠上腔静脉的后方位于此部位呼吸道前侧的恶性病变易于压迫上腔静脉3纵隔淋巴结与上腔静脉的关系很密切上纵隔有两条重要的淋巴结链即右前纵隔淋巴结链及右气管淋巴结链右胸腔的大部分结构左胸腔部分结构纵隔心包及胸腺的淋巴引入右前纵隔及右气管淋巴结侧链以上部位的肿瘤及炎性疾患常波及这些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或浸润上腔静脉可导致该静脉的部分或完全阻塞二侧支循环 上腔静脉阻塞时形成的侧支循环有以下四条途径:1乳房内静脉路径;2椎静脉路径;3奇静脉路径;4胸外侧静脉路径侧支循环的建立与上腔静脉阻塞的部位有关如奇静脉入口上方阴塞见奇静脉右最上肋间静脉椎静脉丛及上纵隔静脉明显怒张浅表侧支循环的血流方向正常奇静脉入口处阻塞使引流入奇静的血液包括乳房内列脉与椎静脉以及半奇静脉的血液包括乳房内静脉与椎静脉以及半奇静脉与副奇静脉的血液由腰静脉流入下腔静脉胸腹壁腹壁上静脉腹壁浅静脉等显著扩张血流方向倒转临床上最为重要 (一)支气管肺癌 上腔静脉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有胸腔恶性肿瘤其中又以支气管肺癌为主要病因本病诊断要点:○140岁以上病人突然发生刺激性呼吸道疾病咳嗽性质突变质;○2痰中带血或有明显胞痛;○3顽固性发热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4晚期可出现肿瘤压迫症状(如发生气促哮喘同侧眼球内陷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额部无汗声嘶吞咽困难)和转移症状(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腋下淋巴结肿大还可出现远处脏器转移)当肺癌位于上叶尤其是是右上肺叶直接浸润上纵隔时或已转移至纵隔淋巴结都可压迫上腔静脉引起本综合征据报告约占肺癌病例的15%肺癌患者一旦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后生存期仅在10周内;○5痰检查癌细胞是早期诊断方法之一阳性率可达70%-80%;○6胸水检查多呈血性可查出癌细胞;○7X线检查肺门出现单侧阴影增大或同一肺段肺叶炎症反复出现;工肺部有孤立圆形或结节性浸润灶抗生素治疗后反而增大如发现合并有气管旁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则更支持支气管肺癌的诊断;○8CT或磁共振检查对X线不能确诊的病例有重要价值;○9当病因诊断有困难时尚可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考虑剖胞探查(二)恶性淋纠瘤 本病累及纵隔时肿大淋巴结压迫上腔静脉即可引起本症多见于儿童青壮年及中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

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四、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血栓性静脉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血栓性静脉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血栓性静脉炎早期症状有哪些呢?血栓性静脉炎是血管外科的一种病症,是常见的一种血液病。了解血栓性静脉炎的早期症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预防治疗,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做一下详细的介绍吧。 1.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常将其分为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和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两种。其区别主要是除病因外,前者多累及一条静脉并继续向上发展;而后者无一定形式,往往是一条或几条静脉同时或先后受累,此起彼伏地反复发作。 (1)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按其发病原因分为;静脉注射硬化剂、高渗溶液、抗癌药物等,在内膜上引起化学性刺激,造成广泛性损伤,产生静脉炎并导致血栓形成的,称为化学性静脉炎。由静脉注射、长期插塑料管、打击、扭伤等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局限性静脉炎称外伤性静脉炎等。 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多见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及其分支和上肢的静脉,常限于一条静脉,严重时向近端及其大的分支发展。急性发作时可以沿病变静脉触及疼痛和压痛的皮下硬索。或呈节段性分布的卵圆形结节。累及周围组织时发生静脉周围炎,以致相邻皮肤红肿和温度升高,可随皮肤移动。发病后可能有轻度全身性症状,但白细胞一般不升高。痊愈时疼痛减轻,红肿消退,留下色素沉着斑或皮下硬索。当侧支循环建立和再通时,硬索亦可能逐渐消失。因系浅静脉病变,血液回流一般不受影响。故不引起肢端水肿,若并发深静脉病变或累及静脉瓣时,则可能发生严重组织水肿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表现。 (2)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主要累及浅静脉,而脑、肝、肾、肠系膜和肺等的深静脉亦可发生,但一般以下肢、臀和腹壁为常见。表现为节段性皮下硬索或硬结,有疼痛和压痛。相邻皮肤红肿,2~4周后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而在另一条或另一段静脉又发生新的损害。于是一部分消退,一部分新发,以致几个部位存在不同期的损害。本病原因不明,但与两种疾病有密切关系:①它往往是潜在性内脏癌的早期表现,原发性内脏癌涉及胃,肺、胰和胆囊等部位,而与胰腺体和胰尾部癌的关系最为密切。②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密切关系,是其早期表现或整个病程中的一个阶段的临床表现,Behcet病的血栓性静脉炎也可能属于这一类疾病,不同的是后者深和浅的不同管径静脉均可发病,而前者主要是侵袭浅层中小静脉。 2.深静脉血栓形成按其发生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小腿深部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机化的血栓可能引起局部静脉阻塞和炎症反应,由于血栓范围一般较小,炎症较轻,对血液回流也不大。其症状一般不甚明显。通常是在活动后感腓部肌肉沉重和疼痛,严重时有抽痛。少数患者在血栓向近侧扩展影响到主干静脉时才会有明显症状,如产生明显的组织水肿、局部症状和发热。特征性的表现是腓肠肌处疼痛和压痛。检查时将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引起疼痛,称为Homan征。Homan征阳性、腓肠肌深部组织压痛(Neuhof征)和被动伸足或趾背屈引起小腿下部疼痛,均有助于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另外,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大5cm以上,踝部轻度水肿伴浅静脉怒张,也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可两侧均发生,但不一定对称,

A试述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试述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陈健总装北京航天城门诊部100094 【摘要】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或不完全性上腔静脉及其主要的支属血管回流受阻,致使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液部分或完全受阻,并由此而产生静脉压升高,或伴有侧支循环形成,从而产生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及前胸壁淤血和静脉曲张等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上腔静脉位于胸腔纵隔内,是一条粗而短的静脉干,长6~8cm,由左右臂头颈干汇合而成,收纳来自头、颈、上肢、胸壁的静脉血。上腔静脉周围被右主支气管、肺动脉、主动脉、头臂动脉、胸腺及许多淋巴结所包围,由于其管壁较薄,内部血流压力低,极易受到邻近组织占位性病变的影响或血栓形成而产生SVCS。SVCS通常继发于上纵隔的肿瘤或炎症,80%由恶性肿瘤引起,最常见的是支气管肺癌(占52%~81%)和淋巴瘤(占2%~20%),其他如乳腺癌、生殖细胞肿瘤、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恶性胸腺瘤等也可引起。良性疾病如梅毒、结核、特发性纤维性纵隔炎、血栓性静脉炎、充血性心衰、主动脉弓动脉瘤等也可引起。本文简述SVCS的有关情况。 【关键词】上腔静脉综合征;肿瘤;诊断与治疗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或不完全性上腔静脉及其主要的支属血管回流受阻,致使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液部分或完全受阻,并由此而产生静脉压升高,或伴有侧支循环形成,从而产生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及前胸壁淤血和静脉曲张等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SVCS通常继发于上纵隔的肿瘤或炎症,80%由恶性肿瘤引起,其它良性疾病如梅毒、结核、特发性纤维性纵隔炎、血栓性静脉炎、充血性心衰、主动脉弓动脉瘤等也可引起。本文简述SVCS病因、诊断和治疗的有关情况。 1 病因 上腔静脉位于狭窄的右前上纵隔,从左右无名静脉汇合到右心房,长6~8cm,其末端2cm包裹在心包内,紧贴右主支气管及升主动脉,周围包绕胸骨、气管支气管、主动脉、肺动脉,还有丰富的淋巴链(前有右前纵隔淋巴结,后为气管旁和右支气管淋巴结),整个右侧胸腔和左下胸腔的淋巴液流经以上淋巴链。由于上述生理结构和解剖特点,加之上腔静脉大而管壁薄、管内压力相对较低,极易受到直接侵犯或间接受压(肿瘤或肿大淋巴结压迫),导致管腔狭窄、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血栓形成等,造成循环障碍从而产生SVCS。 1.1 肿瘤性因素 肿瘤已成为现代SVCS发病的最主要因素(约占80%~98%),其中恶性肿瘤占78%~97%,最常见的为肺癌(占52%~81%)和淋巴瘤(占2%~20%)[1]。肺癌并发SVCS者约为2.4%~4.2%,其中30%~75%为小细胞癌,26%~37%为鳞癌[2]。在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较为常见。其它可导致SVCS的肿瘤有原发于纵隔的各种良、恶性肿瘤,其中包括良、恶性胸腺瘤和畸胎类肿瘤,胸内甲状腺肿等(约10%左右),纵隔转移瘤(8%~10%)包括乳腺癌、生殖细胞瘤等,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亦鲜有报道[3]。 1.2 非肿瘤性疾病因素 50年前的SVCS主要由梅毒主动脉瘤及结核性纵隔炎所致,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现在这些因素和其它不明原因的疾病在SVCS发病中所占的比例已不到10%。1757年Hunter最早报道的1例SVCS是由梅毒性主动脉瘤所致。上腔静脉内外的炎性病变均可产生SVCS。在非肿瘤性病变中,其他病因包括化脓性、放线菌性纵隔炎,上腔静脉炎,缩窄性心包炎,升主动脉瘤,心房粘液瘤,纵隔发育不良,上腔静脉血栓,布-卡氏综合征,白塞病等[4]。 1.3其它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