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我们先来看两位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问题是:《社戏》中第3节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一:描绘出的画面是充满童真童趣的,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生二:描绘出的画面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树,绿绿的草,老黄牛在田野中歌唱,小鱼小虾在清澈的水中游玩,还有几个小伙伴在嬉戏,他们捉住了蚯蚓,抓住了小鱼小虾……让我感觉回到了童年时代,找回了童真童趣。

生一的回答简明扼要,与标准答案如出一辙。

生二的回答却不拘泥于答案本身,她那清新的语言,就如一支七彩的画笔,描绘出了一幅晴朗的童趣图,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童年生活。

她的回答超越了固定答案,也激起了我教学思想的浪花:
一、让课堂走近生活
初中语文课本上这样写道:语文是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

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

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有同学说不喜欢“语文”,那学生到底是不喜欢教材、教学还是教师呢?如果我们的“语文”远离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就无疑于把他们逼到了他们陌生的带着点虚幻的成人世界,这是否是“语文”的悲哀呢?所以,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缩短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第三册课本上有篇自读课文《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细腻地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

老斑羚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死亡,而让年轻一代踩着自己的身躯跨越了死亡,获得了重生。

课文内容本身是感人的,但要是学生仅停留在分析课文结构、写法上,显然思维、情感是狭窄的。

尽可能还语文以生活,还课堂以生活,创造一切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及心理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激起他们在生活中思想感情的浪花,哪怕是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才能孕育学生丰富的情感因素,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及思维能力。

于是我们就“生命”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回顾了第二册课本上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

“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纯文字式地分析语句会使学生绞尽脑汁而毫无意义。

但是把这些语句融入老斑羚的故事中,作品的情感色彩和“人格”魅力就细水长流进学生的心田了。

以情动人,也正是文学作品的优势所在。

让我们把心中的激情投向生活,就想起了几年前缆车事件中用双手托起孩子生命的父母,歌手韩红曾为此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一曲《天亮了》: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再看不见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这个故事、这首歌萦绕在教室上空时,同学们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我想他们现在已不会对“生命”一筹莫展了,也不会去肢解句子品味它的含义,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诠释生命意义的感人故事,而且他们能和老师一起把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欣赏。

文字不再与他们生疏,令他们讨厌,而是被他们接受,并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滋养了他们的灵魂。

二、让学生学会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文育人应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

而课堂是学习的阵地,课文是联系读者、作者心灵的纽带。

语文教育应将“工具性”功能多分点给“人文性”,没有了“人文性”它无疑就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纯“知识”的躯壳。

初中第三册课外阅读有一篇《深秋的北风》,讲述了一位下岗工人为了养活一家人,在寒冷的、呼啸的北风中摆水果摊的故事。

故事很平常,语言也很朴素,但那“我要从摊子上撑起这个家!”却触动了我的灵魂。

“撑”的分量何其重也!联想起目前成批的下岗工人的艰难生活,我的灵魂在颤抖。

父母用双手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安全温暖的天空,只希望孩子健康向上地成长,可又有多少孩子能真正体谅父母的苦心呢?有些学生总是埋怨父母这不好,那不好,呼唤理解万岁,又有多少人能替父母分忧,理解父母呢?所以,能成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是“语文”的意义、价值所在。

于是我从音像店买回了刘欢的《从头再来》,这首歌本身就是生活: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
我让学生先读歌词,再听歌曲,接着阅读文章,然后再听歌并跟着唱,最后写成100字左右的感受并交流。

学生热情澎湃:“我不能随心所欲,为了爱我的爸爸妈妈。

”“失败了不要怕,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我爸爸下岗了,脾气越来越躁。

我要把这首歌、这篇文章读给他听。

”“我从没想过父母有多苦,现在觉得很惭愧,以后我要加倍努力,让他们付出等于收获!”尤其是父母也下岗的学生,最后都哭了起来。

他们的心灵再一次得到了净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再一次得到了深化!
“生命只要是健康向上的,就是美的!”这是《吾家有女初长成》要告诉大家的。

文中的“女儿”在“要我学”的状态下不爱读书、不爱弹钢琴,作文不及格;而在“我要学”的状态下读书面很广,爱上了钢琴,发表了文章……如此大的转变,说明了什么呢?对父母来说:“不应像设计盆景般设计子女的人生!”“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对于命运的主宰者——自己的启发更大:培养学习兴趣,将“要我学”化为“我要学”!“化压力为动力,压力就起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样一来,将课文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能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从而学得更愉快、充实、健康!而如果仅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第一目的,那么教师无疑会沦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无疑会沦为接受知识的“工具”。

师生成了知识的奴隶,知识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统治者,课堂无论如何焕发不出生命的活力。

所以,能够在课堂上指引学生学习、生活,是语文老师的骄傲!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中学生身心在迅速发展,他们身上充满着想象力,充满着探索精神,我们必须珍惜、发掘和利用学生身上潜在的“能源”。

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让课堂充满生活情趣,不能再让学生生吞活剥地死记硬背一些词语或解释。

苏霍姆林斯基的声音有些无奈:“我们从儿童入学的最后几天起,就在他们眼前把通往周围自然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门关上了,于是,儿童再也听不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听不到春天融雪的滴水声,听不到云雀的歌唱声了。

他们只能在教室里背诵关于这些美好事物的干枯乏味的、毫无色彩的句子。

”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就让我们的学生拿起笔来描绘生活: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树,绿绿的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