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化工过程调度的研究

间歇化工过程调度的研究
间歇化工过程调度的研究

《过程系统智能工程和计算机集成环境》课程论文

间歇化工过程调度的研究

Study on Scheduling of Batch Chemical Process

学 生: 孔令启

指导教师: 韩方煜教授

专业名称: 化学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 化工系统工程

年 级: 2003 博士

单位名称: 化工学院

2004 年 12 月

间歇化工过程调度的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间歇化工过程将成为化学工业主要的生产方式。本课题根据间歇化工过程本身的特点和时代要求,对间歇化工过程的调度、柔性调度、多目标柔性调度的建模理论和求解策略进行了调研,并以多目的间歇过程的零等待(zero-wait)模式的调度为例来说明随机型优化算法在间歇过程调度中的应用。本课题的研究将为间歇化工过程的调度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间歇化工过程多目标柔性调度求解策略

1、引言

20世纪无论是模拟分析、还是实时优化都是基于稳态、连续过程为主,这些技术基本上满足了20世纪化学工业发展的要求,但到21世纪就难以满足:这是因为新世纪化学工业要求(1)、产品的个性化强以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生产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然后是过程设计。(2)、生产产品的投资少、上马快,以快速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3)、生产是柔性生产,便于多产品、多牌号生产,改造更新也比较容易,以灵活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应对新产品被快速更新的局面。鉴于间歇生产过程能满足上述要求,特别适应批量小、产值高、品种多、变化易、上市快的生产,所以21世纪不是越来越少用,而将上升成为化工过程的主要生产形式。

间歇化工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灵活性,即通过对处理设备、原材料等资源的共享,在同一组设备上生产多种产品,并且可以实现较为复杂的合成过程。间歇化工厂可以分成两类:多产品(Multiproduct) 厂和多目的(Multipurpose)厂。在多产品厂所有产品的处理步骤都相同,类似于流水作业(Flow Shop);而在多目的厂中,产品可以有各不相同的处理步骤,类似于工件作业(Job Shop)。由于有多种产品要共享时间和有限资源(如原材料、处理设备、公用工程), 而调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利用系统的有限资源,以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因此间歇化工厂在生产和经济上优势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调度,从而确定产品在过程中每一设备上被加工的次序,合理的分配这些公用资源,以优化某些经济的或系统的性能指标,使生产约束得到满足的同时生产代价最小。关于离散制造操作的调度理论已经很好地建立了[1].而间歇化工厂的调度未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多半因为所涉及操作的复杂性及被处

理物料的连续性质。国际上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5],而国内的化工过程大多采用连续或半间歇生产模式,工艺流程基本不变,其生产调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程工业[3,4],而间歇化

工厂调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 间歇化工厂生产模式为企业快速适

应变化的市场提供了选择,为此开展间歇化工厂调度的研究,无疑具有相当的社会及经济意义。

间歇生产调度一般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刚性调度(或预调度,Prior Schedule),另外一种是柔性调度(Flexible Scheduling或反应式调度(Reactive Schedule)、动态调度(Dynamic Scheduling))。由间歇化工过程的特点及其调度问题的一般框架可知,间歇化工过程操作同时涉及离散与连续操作,从而大大增加了调度问题的复杂性,所以在间歇化工调度的研究中,多数文献假设静态或离线的刚性调度,即过程生产将计划层来的定单一起分配到可用设备上去,并按调度准确地执行。实际上,由于频繁的需求变化、处理时间波动等,几乎任何间歇化工过程不能按事先制定好的调度运作,因此用常规的离线调度去指导生产,不仅使在制品可能增加,设备利用率、产品质量及间歇过程性能降低;而且原始调度可能变得不可行。为此需要采用柔性调度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所谓柔性调度,是当生产过程参数或调度数据变化时(如市场需求变化、原料供应或设备出现故障等),根据过程的实时状况(近期的调度及工艺条件),在短时间内重新产生一个调度或对原有调度进行在线调整的方法,以使生产约束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生产代价最小,这种调度更适用于实际生产过程。其定义主要包含重调度(Rescheduling)与在线调整(On-line Modification)两个方面。柔性调度的任务是根据来自设备级的反馈信息和实际的系统状态数据,决定下一步该执行哪个操作,它的目标是在整个过程遇到扰动和故障时,根据系统监控到的实时情况修改原定的生产顺序和调度系统的所有资源,使间歇化工系统持续地、健康地、优化地运行。柔性调度是一种先进的生产调度,适合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可迅速适应产品变化,具有提高资源和设备利用率、减少产品库存量或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和一致性等诸多潜在优点,采用柔性调度将提高整个系统的有效性和柔性。

目前,间歇过程调度的优化目标都是单一的,而由于间歇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多个目标才更合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需要同时考虑两个或多个目标的情况也更加普遍,所得到的调度也更加合乎生产实际。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如下结论:间歇生产过程将可能成为21世纪化学工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对间歇生产过程调度的研究是间歇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对间歇过程的柔性调度和多目标调度进行研究将使间歇过程调度具有更加强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本课题的研究将在分析间歇过程调度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建立间歇过程的多目标柔性调度模型,并对其求解策略进行研究,为间歇过程调度的研究提供新理论和方法,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间歇过程的多目标柔性调度建模

目前对于间歇化工过程调度的研究一般都形成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或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类:

(1)、经验规则法(Heuristic Method)(Yeh et al.,1987; Espuna et al.,1989;许锡恩 et al.,1993; Ku et al.,1987;Kim and Lee, 1997;): 又称启发法。它应用一些积累下来的经验的、直观的推断规则,剔除部分或全部不可能或不合理的方案以缩小搜索空间,从而得到一个较优的可行解。这些近似方法以牺牲解的精确性而节省了计算时间,它们大多是基于启发推理。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借助启发推理产生一个好的解集,然后再从中选出最好的解;另一种是从一个初始解开始,然后不断地改善直到不再能改善为止。这些规则没有经过严格的证明,一般不能保证得到最优解。这种直观推断调优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实践经验,它是目前在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多、也较为成熟的一种方法。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这些经验规则可以形成知识库,以此为基础可以建立起相应的专家系统来指导间歇过程的设计与进度安排。由于间歇过程固有的复杂性以及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大,经验规则法很难建立起适应各种情形的统一规则,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如适合单机器两产品厂调度的Johnson规则。

(2)数学规划法(Mathematical Programming):是把间歇过程问题归结为一个较为符合实际的包括若干限制条件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约束多变量的最优化模型,再采用适当的算法得到问题的最优解。在间歇过程的研究中,通常建立的是MILP或MINLP模型,求解的方法主要有分支定界法、外近似法和广义Benders分解法等,这几种方法都在间歇过程问题的求解中得到应用。但这些方法的求解要么采用对所有节点的树枚举法,要么将原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一定的方法分解为MILP和NLP进行求解。由于间歇过程调度的组合爆炸特性,问题的求解时间往往与问题的规模成指数函数关系,如果建立模型为规模较小的MILP 或MINLP模型,可以采用一些优化软件包如LINDO、DICOPT++等求解(Ku et al.,1987;Jung et al.1994),而对于规模较大的问题,求解一般很困难,需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方法。目前对于这类问题的求解,一是对特殊形式的问题,寻找普遍化的算法;或者是对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问题,使用启发规则来求得一个满意解;另外就是借鉴其它学科的发展,寻找一些智能型的方法。

(3)随机型算法(Stochastic Algorithm):一般的算法都是从单一初始点按确定性原则寻找最优解,而随机型算法则沿多条路径按随机转换原则求解,它们一般仅使用问题本身所具有的目标函数进行工作,而不需要其它先决条件或信息。随机型算法主要有蒙特卡罗法(Bassett et al.,1997)、模拟退火法(Das et al., 1990)和遗传算法(Wang et al.,1996)。蒙特

卡罗法是完全基于随机性的算法,主要用于数值计算,而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都是以蒙特卡罗法为背景的智能型算法,广泛应用于优化求解(Kirkpatrick et al.1983;Cardoso et al.1994; Venkatasubramanian et al., 1994)。随机型算法在求解MILP和MINLP问题方面确实有其优越性,特别是由于它不受搜索空间的限制性假设的约束,不必要求诸如连续性、导数存在和单峰等假设,以及其并行性(如遗传算法),目前已经在最优化、机器学习和并行处理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对于随机型算法用于间歇过程调度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尤其是在柔性调度方面和多目标优化方面。

(4)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方法由于间歇过程涉及许多不确定或难以数量化的因素,因此,对其进行精确建模或信息管理往往很困难。近年来,一些模拟人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如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在间歇过程的研究中得到应用。Dong等(1996)把神经网络用于间歇过程控制最优化,取得了满意的结果。Joseph(1989)和Rosenof(1992)等提出用专家系统对间歇过程间歇控制和管理。Crowe等(1995)指出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提高间歇过程工业的竞争力。王保国等(Wang, et al.,1995a,1995b,1997)则详细地研究了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在间歇过程配方管理中的应用,并建立了一个可以实用化的配方管理系统。但该方法在间歇过程的柔性调度和多目标优化方面的应用还没有,在多目标优化方面的应用很难实现。

3、实例研究

本文以多目的间歇过程的调度为例,来介绍随机型算法在间歇过程调度中的应用:

(1)、多目的间歇过程调度建模

多目的间歇过程按照中间储罐的设置方式可以分为无限中间储罐(UIS)、无中间储罐(NIS)、有限中间储罐(FIS)、零等待(ZW)和含有多种储罐设置方式的混合中间储罐(MIS)。ZW问题是一类特殊的多产品间歇过程,以下以ZW的多目的厂间歇过程为例,对多目的厂间歇过程排序问题进行研究。

从数学上来看,生产N个产品,M台设备单元的多目的厂,对于ZW问题,以总生产时间(makespan)最短作为优化目标,则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如下:一般的,令,

C(xi,k)表示产品xi在设备k上的完工时间。

T(xi,k)表示产品xi在设备k上的加工时间。

M(xi,k)表示产品xi在设备k上加工的工序在该产品所有加工工序中的次序。

Tc (xi,j)表示产品xi的第j工序加工时间。

Mc(xi,j) 表示产品xi的第j工序操作所在的机器号码。

事实上,如果产品xi在设备k上的加工工序为产品xi的第j工序,则Tc (xi,j)=T(xi,k)。所以Tc 和T为了计算的方便而采用的加工时间两种表达方法。

对于ZW问题,如果给定了各产品的第一加工工序的开始时间,则各产品的所有工序的

加工时间表问题即调度问题就确定了。为此需要首先确定各产品加工序列。同多产品厂不同,多目的厂各工序的加工所经过的设备顺序是不同的,为了便于染色体编码,这里作如下规定:对于给定产品加工序列X={X1,…X (i-1),Xi ,X (i+1)…XN},表示产品X1优先加工,其加工时间表就固定了,而产品Xi 的第一加工工序在其所在某设备上的加工顺序为产品X (i-1)在该设备上某一加工工序之后,如果X (i-1)在该设备上没有加工任务,产品Xi 第一加工工序在其所在设备上加工顺序为产品X (i-2)在该设备上某一加工工序之后……。如果X1,…X (i-1)都没有工序在该设备上加工,则Xi 的第一加工工序就是该设备的第一加工任务。为了得到基于给定产品加工序列X 的最少总生产时间,同时避免设备任务重叠;即设备的前一任务没完成,后一任务已经来到这一约束,即当式

()()()()

)(1 j)1,-T(xi j)T(xi, j)1,-T(xi -j)1,-C(xi -j)T(xi,j)C(xi,abs j)1,-C(xi -j)C(xi,abs +

Fig.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horizontal Fig.2 Program diagram for LCA

moving of the Gannt curve 图1 Gannt 曲线平移示意 图2 列队竞争算法的计算框图

为此,得到多目的间歇厂调度的数学模型如下:

()()(()?????????????????=≤≤==+=====+≥?+????????????????≤≤≤≤∑∑==N.1,2,3,i N {xi}1

.M 1,2,3.....j .N,2,3,4.....i k)Tc(xi,Mc(xi,1))C(xi,j)C(xi, .M 1,2,3.....j k)Tc(x1,j)C(x1, .M 1,2,3.....j .N,2,3,4.. (i)

j)1,-T(xi j)T(xi, j)1,-T(xi -j)1,-C(xi -j)T(xi,j)C(xi,abs j)1,-C(xi -j)C(xi,abs .subject to

k C(xi,n xi 1max m k 1max min j)M(xi,2k j)M(x1,1k ΛΛ)) 如果给定产品加工序列X={X1,X2,X3……XN},应用上述模型可计算最小总生产周期。

(2)、一种随机型算法—列队竞争算法

列队竞争算法是一类随机算法,同遗传算法(GA )、进化策略(ES )和进化规划(EP )一样,它属于一种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进化算法,但是与后者不同之处在于列队竞争算法在模拟进化过程中采用无性繁殖,即始终保持家族独立并行进化。同时,在该算法中通过家族内部的生存竞争和家族间的地位竞争这两种竞争方式,使群体快速进化到最优或接近最优的区域。

家族内的生存竞争是指各家族中仅性状(与目标函数值有关)最好的家族成员得以生存并作为该家族的变异的母体,家族间的地位竞争是根据各家族变异母体的性状从好到坏来排定位次,不同地位的家族具有不同的竞争推动力。竞争推动力可以理解为家族变异能力的大小,处于第一位的最优秀的个体只进行一次变异,所迁移的范围较小,有利于加速局部搜索;列队中处于越靠后的个体,变异次数逐渐增加,个体在搜索空间的迁移范围逐渐增大,起到了 全局搜索的作用。这两种竞争方式起到均衡局部的精细搜索与全局的粗略搜索的作用,能确保得到最优解或者满意解。列队竞争算法的计算框图如图2所示。

(3)、用列队竞争算法求解该建模

用列队竞争算法来对多目的间歇过程排序进行优化时,首先要解决的是染色体编码问题,其次是选择策略和变异算子问题。至于家族排位由于目标函数是求C N,M 的最小值,这里的家族排位是按C N,M 的升序进行排队的,使目标函数值较小的家族靠前。

①染色体编码

由于多产品间歇过程排序需要优化的是产品序列X ,因此采用序列X 本身进行编码是比较方便和直接的,并且根据(2)式知道,只要给定了产品加工序列(由于t Xi,j 是给定的),就可以求得按照该加工序列进行加工的最早加工完成时间C N,M 。

② 选择策略和变异算子

列队竞争算法的选择策略采用父子混合选择策略,这种选择策略同自然选择的不同之处在于父代种群参与家族内部竞争,这样使真正优秀的家族成员得以生存,从而保证整个家族不会退化,各家族并行进化的总体效果是“物种的进化”。

列队竞争算法的变异算子对算法的收敛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合理地制定出变异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依据列队竞争算法的思想在制定变异策略时需遵循如下两条原则,1)个体进行一次变异操作,对系统结构的改变不会产生显著的差异;2)、个体经过多次的变异操作,系统结构应有较大的改变,即要求随着变异操作次数,对系统结构的改变应具有量变引起质变的特性。根据这两原则,这里选择倒位变异(inversion Mutation),又叫反转变异,是随机的选择两个位置,并将这两个位置之间的基因串反转的变异,如下所示:

随机的选择两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进行倒位变异运算后得到 1 2 6 5 4 3 7 8 9

对于产品加工问题,即随机的选择产品加工序列中两个位置,并将两个位置之间(包括这两个位置)的产品加工次序反转,得到新的产品加工序列。

(3)、算例分析

本文采用文献[6]中的例子,其中需要生产4个产品P1、P2、P3、P4,在一个生产周期内需生产P1、P2 各3批,需生产P3、P4各2批。生产这些产品需要在5个设备上进行加工,生产各产品所用的设备顺序及所需时间见表1,要求对该间歇生产过程进行排序,使得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所消耗的时间最短。

为了解决这类在一个周期内生产多个批次同一产品的情况,同一产品的不同批次当作不同产品来进行处理,这样就相当于一个周期内生产10个产品,这样产品P1的3个批次产品代号分别为{1,2,3},产品P2的3个批次的产品代号分别为{4,5,6},产品P3的2个批次产品代号分别为{7,8},产品P4的2个批次的产品代号分别为{9,10},根据本文提出的模型,分别用简单遗传算法和本文所提供算法计算,比较结果见表2。最优解为{4, 1,2, 3, 7, 5, 9,10, 8, 6},最短完工时间(52hr)和最优调度的Gannt图见图3。

Table 1 The process machines and production time table of the products

表1 产品的加工序列和加工时间表

产品名称 所用的设备顺序 操作时间(hr)加工序列代号

P1 1,4,5 8,5,3 1,2,3

P2 1,3,5 7,3,4 4,5,6

P3 2,4,5 6,9,3 7,8

P4 2,3,5 4,6,4 9,10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SGA and LCA*

表2 本文所用方法于标准遗传算法的比较

项目种群规模选择策略交叉方法变异方法

简单遗传算法80 轮盘赌部分匹配交叉(PMX)倒位变异

本算法8 父子混合无倒位变异

项目平均计算次数终止代数平均收敛次数平均收敛概率

312 16.54

简单遗传算法1887 1000

本算法 1920 60 345 17.96

*注:分别对两种算法进行20,平均计算次数指平均每次运算调用计算目标函数值的次数。简单遗传算法采用选择概率为0.8,变异概率为0.01。

设备5

设备3

设备4

设备1

设备2

Fig.3 the Gannt of the optimal result

图3 最优调度的Gannt 图

4、结论

多目标的间歇过程柔性调度问题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不确定类型的MINLP 优化问题,同时又是一个考虑各种因素不确定的概率优化问题,目前的问题是建模复杂,求解困难。本文旨在其建模理论和求解策略上有所突破,对于多目标优化问题可以采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求解策略上可以参照随机规划和模糊规划。文中用多目的间歇过程的零等待(zero -wait )模式的调度为例来说明随机型优化算法在间歇过程调度中的应用。

5、参考文献

[1]BakerKR.IntroductiontoSequencing&Scheduling.Wiley,NewYork,1974

[2]KuH-M,RajagopalanD,KarimiI.SchedulinginBatchProcess.Chem.Engng.Prog,1987,August,35~453

[3]徐用懋.流程工业的CIMS.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7,24(3):58~624

[4]扬家本.连续过程CIMS 中生产计划/调度系统.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7,24(6):52~565

[5]Reklaitics G V . Review of Scheduling of Process Operations. AICHE ,Symp. Ser., 1982, 78(214): 119~1326

[6] V oudouris,V .T.;Grossmann, I.E., Comput. Chem.Eng.1996,20(11):1335-1360

Study on Scheduling of Batch Chemical Process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P. R. China

Abstract

The batch chemical process has been and will be the main mode of 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new centu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nd study of the scheduling of batch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flexibility and its multi-objective problems. Problem formulation has been driven by various factors, the primary ones being problem complexity, available computing resources and solution methodology.

A real chemical case is introduced to illustrate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stochastic algorithm for the scheduling of the batch chemical processes.

Keywords: Batch Chemical Process, Multi-objective Flexible Scheduling, Solution Strategies

化工分离过程重点

1、相平衡:指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着物理平衡而共存的状态,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的自由焓处于最小的状态;从动力学看,相间表观传递速率为零。 2、区域熔炼:是根据液体混合物在冷凝结晶过程中组分重新分布的原理,通过多次熔融和凝固,制备高纯度的金属、半导体材料和有机化合物的一种提纯方法。 3、独立变量数:一个量改变不会引起除因变量以外的其他量改变的量。 4、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地只透过溶剂(通常是水)的性质,对溶液施加压力克服溶液的渗透压,使溶剂从溶液中透过反渗透膜而分离出来的过程。 5、相对挥发度:溶液中的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与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 6、理论板:是一个气、液两相皆充分混合而且传质与传热过程的阻力皆为零的理想化塔板。 7、清晰分割:若馏出液中除了重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的重组分,而釜液中除了轻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轻组分,这种情况为清晰分割。 8、全塔效率:完成给定任务所需要的的理论塔板数与实际塔板数之比。默弗里板效率:实际板上的浓度变化与平衡时应达到的浓度变化之比。 9、泡点:在一定压力下,混合液体开始沸腾,即开始有气泡产生时的温度。露点:在一定压力下,混合气体开始冷凝,即开始出现第一个液滴时的温度。10、设计变量:设计分离装置中需要确定的各个物理量的数值,如进料流率,浓度、压力、温度、热负荷、机械工的输入(或输出)量、传热面大小以及理论塔板数等。这些物理量都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因此,设计者只能规定其中若干个变量的数值,这些变量称设计变量。 简答题: 1、分离操作的重要意义 答:分离操作一方面为化学反应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清除对反应或者催化剂有害的杂质,减少副反应和提高收率;另一方面对反应产物起着分离提纯的作用,已得到合格的产品,并使未反应的反应物得以循环利用。此外,分离操作在环境保护和充分利用资源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2、精馏塔的分离顺序答:确定分离顺序的经验法:1)按相对挥发度递减的顺序逐个从塔顶分离出各组分;2)最困难的分离应放在塔序的最后;3)应使各个塔的溜出液的摩尔数与釜液的摩尔数尽量接近;4)分离很高回收率的组分的塔应放在塔序的最后;5)进料中含量高的组分尽量提前分出。 3、精馏过程的不可逆答:精馏过程热力学不可逆性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1、通过一定浓度梯度的动量传递;2、通过一定温度梯度的热量传递或不同温度物流的直接混合;3、通过一定温度梯度的质量传递或者不同化学位物流的直接混合。 4、填料塔的选择板式塔与填料塔的选择应从下述几方面考虑1)系统的物性:A当被处理的介质具有腐蚀性时,通常选用填料塔;B对于易发泡的物系,填料塔更适合;C对热敏性物质或真空下操作的物系宜采用填料塔;D进行高粘度物料的分离宜用填料塔;E 分离有明显吸热或放热效应的物系以采用板式塔为宜;2)塔的操作条件;3)塔的操作方式。 5、填料种类的选择:A填料的传质效率要高;B填料的通量要大,在同样的液体负荷条件下,填料的泛点气速要高;C具有同样的传质效能的填料层压降要低;D单位体积填料的表面积要大,传质的表面利用率要高;E填料应具有较大的操作弹性;F 填料的单位重量强度要高;G填料要便于塔的拆装、检修,并能重复利用。(简述)6.进料板位置的选择:答:从上往下计算时,如果 S j HK j LK R j HK j LK y y y y ? ? ? ? ? ? < ? ? ? ? ? ? + + + + 1 , 1 , 1 , 1 , ,式中下标R和S分别表示用精馏段和提馏段操作线计算的结果,则第j级不是进料级,继续做精馏段的逐级计算; 如果S j HK j LK R j HK j LK y y y y ? ? ? ? ? ? > ? ? ? ? ? ? + + + + 1 , 1 , 1 , 1 , ,则第j级是进料级。由精馏段操作线确定yi,j,再由平衡关系求出xi,j,而下一级的yi,j+1应由提馏段操作线计算; 当从下往上逐级计算时,进料位置的确定方法是: 如果S j HK j LK R j HK j LK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和S j HK j LK R j HK j LK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1 , 1 , 1 , 1 , 则第j级是适宜进料位置,xi,j+1应换成平恒精馏段操作线计算。第一章2、分离过程可以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传质分离又可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3、分离媒介可以是能量媒介(ESA)或物质媒介(MSA)。4、当分离组分间隔相对挥发度很小,必须采用具有大量塔板数的精馏塔才能分离时,就要考虑萃取精馏。5、如果由精馏塔顶引出的气体不能完全冷凝,可从塔顶加入吸收剂作为回流,这种单元操作叫做吸收蒸出(或精馏吸收)。6、能形成最低共沸物的系统,采用一般精馏是不合适的,常常采用共沸精馏。7、离子交换也是一种重要的单元操作,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有选择性的除去某组分,而树脂本身能够再生。第二章1、相平衡热力学是建立在化学位概念基础上的,lewis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逸度。3、Φi s为校正处于饱和蒸汽压下的蒸汽对理想气体的偏离,指数校正项也称普瓦廷因子,是校正压力偏离饱和蒸汽压的影响。4、若按照所设温度T和求得∑K i X i>1,标明K i值偏大,所设温度偏高。根据差值大小降低温度重算;若∑K i X i<1,则重设较高温度。 第三章 1、设计分离装置就是要求确定各个物理量的数值,如进料流率、浓度、压力、温度、热负荷、机械功的输入量、传热面大小、理论塔板数等。2、N v是描述系统的独立变量数,N c是约束关系数,设计变量数N i,则有N i=N v-N c。3、约束关系式包括:1)、能量平衡式;2)、物料平衡式;3)、相平衡关系式;4)、化学平衡关系式;5)、内在关系式。 4、设计变量数N i可进一步区分为固定设计变量数N x e和可调设计变量数N a e。 5、不同装置的变量数尽管不同,其中固定设计变量的确定原则是共同的,只与进料物流数和系统内压力等级数有关。 6、轻关键组分:关键组分中相易挥发的那个组分;重关键组分:不易挥发的关键组分。 7、多组分精馏与二组分精馏在浓度分布上的区别可归纳为:a、在多组分精馏中,关键组分的浓度分布有极大值;b、非关键组分通常是非分配的,因此重组分仅出现在釜液中,轻组分仅出现在流出液中;c、重、轻非关键组分分别在进料板上下形成几乎恒浓的区域;d、全部组分均存在于进料板上,但进料板浓度不等于进料浓度,塔内各组分的浓度分布曲线在进料板是不连续的。 8、由于分离作用主要取决于液汽比L/V,流量相当大的变化对液汽比的影响不大,而对分离效果影响也小。级间饿两流量越接近于相等,即操作越接近于全回流,则流量变化对分离的影响也越小。

化工分离工程Ⅰ期末复习试试题库及答案

分离工程复习题库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2、分离因子是根据(气液相平衡)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板效率)来表示。 3、汽液相平衡是处理(汽液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所有相中温度压力相等,每一组分的化学位相等)。 4、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确定。 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6、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 7、吸收有(轻)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质)的缘故。 8、对多组分吸收,当吸收气体中关键组分为重组分时,可采用(吸收蒸出塔)的流程。 9、对宽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进料热焓)决定,故可由(热量衡算)计算各板的温度。 10、对窄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组成的改变)决定,故可由(相平衡方程)计算各板的温度。 11、为表示塔传质效率的大小,可用(级效率)表示。 12、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分离要求高)或(最困难)的组分最后分离。 13、泡沫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原理来实现的,而膜分离是根据(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原理来实现的。 14、新型的节能分离过程有(膜分离)、(吸附分离)。

15、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16、分离剂可以是(能量)和(物质)。 17、Lewis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逸度)。 18设计变量与独立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Ni-Nv-Nc 即设计变量数-独立变 量数-约束关系) 19、设计变量分为(固定设计变量)与(可调设计变量)。 20、温度越咼对吸收越(不利) 21、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萃取剂回收段)。 22、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V - SL )。 23、精馏有(两个)个关键组分,这是由于(双向传质)的缘故。 24、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通过一定压力梯度的动量传递), (通过一定温度梯度的热量传递或不同温度物流的直接混合)和(通过一定浓度梯度 的质量传递或者不同化学位物流的直接混合) 25、通过精馏多级平衡过程的计算,可以决定完成一定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板数), 为表示塔实际传质效率的大小,则用(级效率)加以考虑。 27、常用吸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 28、恒沸剂与组分形成最低温度的恒沸物时,恒沸剂从塔(顶)出来。 29、分离要求越高,精馏过程所需的最少理论板数(越多)。 30、回流比是(可调)设计变量。 第二部分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是速率分离过程() a. 蒸馏 b.吸收 c.膜分离 d.离心分离

化工分离工程试题答卷及参考答案

MESH方程。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 如果设计中给定数值的物理量的数目等于 设计变量,设计才有结果。 2. 在最小回流比条件下,若只有重组分是非分 配组分,轻组分为分配组分,存在着两个 恒浓区,出现在精镏段和进料板 位置。 3. 在萃取精镏中,当原溶液非理想性不大时, 加入溶剂后,溶剂与组分1形成具有较强正 偏差的非理想溶液,与组分2形成 负偏差或理想溶液,可提高组分1对2的 相对挥发度。 4. 化学吸收中用增强因子表示化学反应对传质 速率的增强程度,增强因子E的定义是化学吸 收的液相分传质系数(k L)/无化学吸收的液相 分传质系数(k0L)。 5. 对普通的N级逆流装置进行变量分析,若组 分数为C个,建立的MESH方程在全塔有 NC+NC+2N+N=N(2C+3) 个。 η; 6. 热力学效率定义为= 实际的分离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热力学效 率必定于1。 7. 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透过 溶剂的性质,对溶液施加压力,克服溶 剂的渗透压,是一种用来浓缩溶液的膜 分离过程。 二、推导(20分) 1. 由物料衡算,相平衡关系式推导图1单 级分离基本关系式。 ——相平衡常数; 式中: K i ψ——气相分 率(气体量/进料量)。 2. 精馏塔第j级进出物料如图1,建立

三、简答(每题5分,共25分) 1.什么叫相平衡相平衡常数的定义是什么 由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物理平衡而共存状态。热力学上看物系的自由焓最小;动力学上看相间表观传递速率为零。 K i =y i /x i 。 2.关键组分的定义是什么;在精馏操作中, 一般关键组分与非关键组分在顶、釜的 分配情况如何 由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出回收率的组分。 LK绝大多数在塔顶出现,在釜中量严格控制; HK绝大多数在塔釜出现,在顶中量严格控制; LNK全部或接近全部在塔顶出现; HNK全部或接近全部在塔釜出现。 3.在吸收过程中,塔中每级汽、液流量为 什么不能视为恒摩尔流 吸收为单相传质过程,吸收剂吸收了气体中的溶质而流量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增加,气体的流量相应的减少,因此气液相流量在塔内都不能视为恒定。 4.在精馏塔中设中间换热器为什么会提高 热力学效率 在中间再沸器所加入的热量其温度低于塔 底加入热量的温度,在中间冷凝器所引出的 热量其温度高于塔顶引出热量的温度,相对 于无中间换热器的精馏塔传热温差小,热力 学效率高。 5.反应精馏的主要优点有那些 (1)产物一旦生成立即移出反应区;(2)反应区反应物浓度高,生产能力大;(3)反应热可由精馏过程利用;(4)节省设备投资费用;(5)对于难分离物系通过反应分离成较纯产品。 四、计算(1、2题10分,3题15分,共35分) 1. 将含苯(mol分数)的苯(1)—甲苯(2)混合物在下绝热闪蒸,若闪蒸温度为94℃,用计算结果说明该温度能否满足闪蒸要求 已知:94℃时P 1 0= P 2 0= 2. 已知甲醇(1)和醋酸甲酯(2)在常压、54℃ 下形成共沸物,共沸组成X 2 =(mol分率), 在此条件下:kPa P kPa p98 . 65 , 24 . 9002 1 = =求 该系统的活度系数。 3. 气体混合物含乙烷、丙烷、丁烷(均为摩尔分数),用不挥发的烃类进行吸收,已知吸收后丙烷的吸收率为81%,取丙烷在全塔的平均吸收因子A=,求所需理论板数;若其它条件不变,提高平均液汽比到原来的2倍,此时丙烷的吸 收率可达到多少。

化工基础第六章工业反应器

第6章工业化学反应过程及反应器 6.1 概述 1.工业化学反应过程的特征 在化工生产中,大部分都包含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有关的工序的设计问题,都是属于化学反应工程学的问题。 化学反应工程的概念是在1957年第一次欧洲化学反应工程会议上首先提出的。六十多年来,化学反应工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化学反应工程学,它是以工业反应器为主要对象,研究工业规模的化学反应过程和设备的共性规律的一门学科。 大家知道,化工产品的生产都涉及到化学反应工程,然而化学反应过程,特别是在工业规模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过程,其影响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它不仅受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制约,还与化学反应器的类型、结构和尺寸有很大的关系。 实践证明,同一化学反应在实验室或小规模进行时可以达到相对比较高的转化率或产率,但放大到工业反应器中进行时,维持相同反应条件,所得转化率却往往低于实验室结果,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反应物系的混合不可能像实验室那么均匀。 ②生产规模下,反应条件不能像实验室中那么容易控制,体系内温度和浓度并非均匀。 ③生产条件下,反应体系多维持在连续流动状态,反应器的构型以及器内流动状况、流动条件对反应过程有极大的影响。工业反应器内存在一个停留时间分布。 工业反应器中实际进行的过程不但包括化学反应,还伴随有各种物理过

程,如热量的传递、物质的流动、混合和传递等,这些传递过程显著地影响着反应的最终结果,这就是工业规模下的反应过程。 2.化学反应工程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化学反应工程学研究生产规模下的化学反应过程和设备内的传递规律,它应用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知识,结合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等传递现象,进行工业反应过程的分析、反应器的选择和设计及反应技术的开发,并研究最佳的反应操作条件,以实现反应过程的优化操作和控制。①改进和强化现有的反应技术和设备,挖掘潜力②开发新的技术和设备。③指导和解决反应过程开发中的放大问题。④实现反应过程的最优化。⑤不断发展反应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 化学反应工程学有着自身特有的研究方法。在一般的化工单元操作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经验关联法,例如流体阻力系数、对流传热系数的获得等等,这是一种实验-综合的方法。但化学反应工程涉及的内容、参数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更为复杂,研究表明,这种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化学反应工程问题,而采用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数学模拟法。 所谓数学模拟法是将复杂的研究对象合理地简化成一个与原过程近似等效的模型,然后对简化的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即将操作条件下的物理因素包括流动状况、传递规律等过程的影响和所进行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综合在一起,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数学模型是流动模型、传递模型、动力学模型的总和,一般是各种形式的联立代数方程、微分方程或积分方程。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采用了分解-综合的方法,它将复杂的反应工程问题先分解为较为简单的本征化学动力学和单纯的传递过程,把两者结合,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提出模型并用数学方法予以描述。

化工分离工程习题答案简介

分离工程习题 第一章 1. 列出5种使用ESA 和5种使用MSA 的分离操作。 答:属于ESA 分离操作的有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 属于MSA 分离操作的有萃取精馏、液-液萃取、液-液萃取(双溶剂)、吸收、吸附。 5.海水的渗透压由下式近似计算:π=RTC/M ,式中C 为溶解盐的浓度,g/cm 3;M 为离子状态的各种溶剂的平均分子量。若从含盐0.035 g/cm 3的海水中制取纯水,M=31.5,操作温度为298K 。问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多少kPa? 答:渗透压π=RTC/M =8.314×298×0.035/31.5=2.753kPa 。 所以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2.753kPa 。 9.假定有一绝热平衡闪蒸过程,所有变量表示在所附简图中。求: (1) 总变更量数Nv; (2) 有关变更量的独立方程数Nc ; (3) 设计变量数Ni; (4) 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Nx , Na ; (5) 对典型的绝热闪蒸过程,你 将推荐规定哪些变量? 思路1: 3股物流均视为单相物流, 总变量数Nv=3(C+2)=3c+6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 C 个 热量衡算式1个 相平衡组成关系式C 个 1个平衡温度等式 1个平衡压力等式 共2C+3个 故设计变量Ni =Nv-Ni=3C+6-(2C+3)=C+3 固定设计变量Nx =C+2,加上节流后的压力,共C+3个 可调设计变量Na =0 解: (1) Nv = 3 ( c+2 ) V-2 F zi T F P F V , yi ,Tv , Pv L , x i , T L , P L 习题5附图

化工分离过程课程设计

A B C 甲醇 23.4803 3626.55 34.29 乙醇 23.8047 3803.98 41.68 正丙醇 22.4367 3166.38 80.15 化工与制药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 学生姓名 发题时间: 2015 年 1 月 4 日 一、课题名称 用Willson 方程计算甲醇、乙醇、正丙醇三元物系相平衡常数和浮阀塔板结构设计 二、课题条件(文献资料、仪器设备、指导力量) 采用浮阀塔分离含甲醇0.60、乙醇0.30、正丙醇0.10(均为摩尔分数)的混合物,操作压力为101.3kPa ,气相看成理想气体,液相看成非理想溶液,假设100kmol/h 进料,塔顶采出为60kmol/h ,回流比为R=2.2。物料分配计算时,相对挥发度可取进料板值。用Willson 方程计算体系活度系数,描述相平衡方程计算式。对该塔进行塔板结构设计,进行水力学计算,绘出负荷性能图,找出该塔操作弹性。 三、设计任务(含实验、分析、计算、绘图、论述等内容) 1、查找基础数据(Willson 参数),计算活度系数,描述相平衡方程; 2、对该塔进行结构设计; 3、进行水力学计算,绘出负荷性能图,找出操作弹性; 4、对该塔结构设计进行讨论; 5、采用CAD 绘出精馏系统工艺流程图。 要求:提交设计说明书按论文格式书写,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独立完成。 四、设计所需技术参数 1、题中各组分安托尼方程 ln S i B P A t C =- +(单位:t —K ;S i P —Pa)。 五、说明书参考内容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 前言(包括设计依据、主要内容、特点、意义等) 第1章 相平衡设计和塔板结构设计综述 第2章 相平衡方程计算

化工基础第六章工业反应器91905

第6章工业化学反应过程及反应器 概述 1.工业化学反应过程的特征 在化工生产中,大部分都包含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有关的工序的设计问题,都是属于化学反应工程学的问题。 化学反应工程的概念是在1957年第一次欧洲化学反应工程会议上首先提出的。六十多年来,化学反应工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化学反应工程学,它是以工业反应器为主要对象,研究工业规模的化学反应过程和设备的共性规律的一门学科。 大家知道,化工产品的生产都涉及到化学反应工程,然而化学反应过程,特别是在工业规模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过程,其影响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它不仅受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制约,还与化学反应器的类型、结构和尺寸有很大的关系。 实践证明,同一化学反应在实验室或小规模进行时可以达到相对比较高的转化率或产率,但放大到工业反应器中进行时,维持相同反应条件,所得转化率却往往低于实验室结果,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反应物系的混合不可能像实验室那么均匀。 ②生产规模下,反应条件不能像实验室中那么容易控制,体系内温度和浓度并非均匀。 ③生产条件下,反应体系多维持在连续流动状态,反应器的构型以及器内流动状况、流动条件对反应过程有极大的影响。工业反应器内存在一个停留时间分布。 工业反应器中实际进行的过程不但包括化学反应,还伴随有各种物理过

程,如热量的传递、物质的流动、混合和传递等,这些传递过程显著地影响着反应的最终结果,这就是工业规模下的反应过程。 2.化学反应工程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化学反应工程学研究生产规模下的化学反应过程和设备内的传递规律,它应用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知识,结合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等传递现象,进行工业反应过程的分析、反应器的选择和设计及反应技术的开发,并研究最佳的反应操作条件,以实现反应过程的优化操作和控制。①改进和强化现有的反应技术和设备,挖掘潜力②开发新的技术和设备。③指导和解决反应过程开发中的放大问题。④实现反应过程的最优化。⑤不断发展反应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 化学反应工程学有着自身特有的研究方法。在一般的化工单元操作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经验关联法,例如流体阻力系数、对流传热系数的获得等等,这是一种实验-综合的方法。但化学反应工程涉及的内容、参数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更为复杂,研究表明,这种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化学反应工程问题,而采用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数学模拟法。 所谓数学模拟法是将复杂的研究对象合理地简化成一个与原过程近似等效的模型,然后对简化的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即将操作条件下的物理因素包括流动状况、传递规律等过程的影响和所进行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综合在一起,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数学模型是流动模型、传递模型、动力学模型的总和,一般是各种形式的联立代数方程、微分方程或积分方程。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采用了分解-综合的方法,它将复杂的反应工程问题先分解为较为简单的本征化学动力学和单纯的传递过程,把两者结合,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提出模型并用数学方法予以描述。

化工分离过程-模拟题答案

1.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按所依据的物理化学原理不同,传质分离过程可分为两类,即(平衡分离)和(速率分离)。过滤属于(机械分离),精馏操作属于(平衡分离) ,超滤属于(速率分离)。 2. 平衡分离过程所用的分离剂包括(物质媒介)和(能量媒介)。 3. 设计变量由(描述系统的独立变量数)和(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数)确定,计算设计变量的表达式是(Ni=Nv-Nc),设计变量分为(固定设计变量)和(可调设计变量)。 4. 工业上常用(分离因子)表示特定物系的分离程度,汽液相物系的最大分离程度又称为(理想分离因子)。 5. 汽液相平衡是处理(传质)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各相的温度、压力相等,各相组分的逸度相等)。 6. 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只在塔顶或塔釜出现的组分为(非分配组分)。 7. 常见的特殊精馏有(共沸精馏)和(萃取精馏)。 8. 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质量传递),(能量传递)和(动量传递) 9. 气体吸收按照溶质与液体溶剂之间的作用性质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吸收因子的定义为(A=L/KV ),其与(L/V )成正比,与(K )成反比。 10. 结晶过程要经历两个过程,即(成核)和(晶体生长)。 1. 当把一个常温溶液加热时,开始产生气泡的温度点叫作(C) A.露点 B.临界点 C.泡点 D.熔点 2. 溶液的蒸气压大小(B ) A.只与温度有关 B.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各组分的浓度有关 C.不仅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还与溶液的数量有关 D.只与组分的浓度有关 3. 汽液相平衡K值越大,说明该组分越(A )

间歇反应

,,, 第六章间歇反应 一、工艺流程简介 间歇反应过程在精细化工、制药、催化剂制备、染料中间体等行业应用广泛。本间歇反应的物料特性差异大;多硫化钠需要通过反应制备;反应属放热过程,由于二硫化碳的饱和蒸汽压随温度上升而迅猛上升,冷却操作不当会发生剧烈爆炸;反应过程中有主副反应的竞争,必须设法抑制副反应,然而主反应的活化能较高,又期望较高的反应温度。如此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本间歇反应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在叙述工艺过程之前必须说明,选择某公司有机厂的硫化促进剂间歇反应岗位为参照,目的在于使本仿真培训软件更具有工业背景,但并不拘泥于该流程的全部真实情况。为了使软件通用性更强,对某些细节作了适当的变通处理和简化。 有机厂缩合反应的产物是橡胶硫化促进剂DM的中间产品。它本身也是一种硫化促进剂,称为M,但活性不如DM。 DM是各种橡胶制品的硫化促进剂,它能大大加快橡胶硫化的速度。硫化作用能使橡胶的高分子结构变成网状,从而使橡胶的抗拉断力、抗氧化性、耐磨性等加强。它和促进剂D合用适用于棕色橡胶的硫化,与促进剂M合用适用于浅色橡胶硫化。 本间歇反应岗位包括了备料工序和缩合工序。基本原料为四种:硫化钠(Na2S)、硫磺(S)、邻硝基氯苯(C6H4ClNO2)及二硫化碳(CS2)。 备料工序包括多硫化钠制备与沉淀,二硫化碳计量,邻氯苯计量。 1.多硫化钠制备反应 此反应是将硫磺(S)、硫化钠(Na2S )和水混合,以蒸汽加热、搅拌,在常压开口容器中反应,得到多硫化钠溶液。反应时有副反应发生,此副反应在加热接近沸腾时才会有显著的反应速度。因此,多硫化钠制备温度不得超过85℃。 多硫化钠的含硫量以指数n表示。实验表明,硫指数较高时,促进剂的缩合反应产率提高。但当n增加至4时,产率趋于定值。此外,当硫指数过高时,缩合反应中析出游离硫的量增加,容易在蛇管和夹套传热面上结晶而影响传热,使反应过程中压力难于控制。所以硫指数应取适中值。 2.二硫化碳计量 二硫化碳易燃易爆,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因此,可以采用水封隔绝空气保障安全。同时还能利用水压将储罐中的二硫化碳压至高位槽。高位槽具有夹套水冷系统。3.邻硝基氯苯计量 邻硝基氯苯熔点为31.5℃,不溶于水,常温下呈固体状态。为了便于管道输送和计量,必须将其熔化,并保存于具有夹套蒸汽加热的储罐中。计量时,利用压缩空气将液态邻硝基氯苯压至高位槽,高位槽也具有夹套保温系统。 4.缩合反应工序 缩合工序历经下料、加热升温、冷却控制、保温、出料及反应釜清洗阶段。 邻硝基氯苯、多硫化钠和二硫化碳在反应釜中经夹套蒸汽加入适度的热量后,将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促进剂M的钠盐及其副产物。缩合反应不是一步合成,实践证明还

化工分离过程-课后标准答案刘家祺

化工分离过程-课后答案刘家祺

————————————————————————————————作者:————————————————————————————————日期:

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改革系列参考书 分离过程例题与习题集 叶庆国钟立梅主编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教研室

前言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所在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属于山东省“重中之重”学科,一直处于山东省领先地位,而分离工程是该专业二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利用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等基础基础知识中有关相平衡热力学、动力学、分子及共聚集状态的微观机理,传热、传质和动量传递理论来研究化工生产实际中复杂物系分离和提纯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突出的弊端就是手工计算工程量大,而且结果不准确。同时由于现代化化学工业日趋集成化、自动化、连续化,学生能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少。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对高水平工业工程师的需求,开展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我们的学生能否承担起现代化学工业的重任,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重大,因此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分离工程课程的改革主要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分离工程例题与习题集、分离工程试题库的编写等工作。目前全国各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使用的教材一般均为由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化工分离过程(陈洪钫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其他类似的教材已出版了十余部。这些教材有些还未配习题,即便有习题,也无参考答案,而至今没有一本与该课程相关的例题与 习题集的出版。因此编写这样一本学习参考书,既能发挥我校优势,又符合形势需要,填补参考书空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分离工程学习指导和习题集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习题贯穿目前已出版的相关教材,有解题过程和答案,部分题目提供多种解题思路及解题过程,为学生的课堂以及课后学习提供了有力指导。 编者 2006 年3月

★ 06116 《化工分离过程》考试大纲

《化工分离过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号:06116 课程名称:化工分离过程编写学校:南京工业大学 I课程的性质及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化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化工及其它相关过程中物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的一门技术科学。 许多天然物质都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要从其中获得具有使用价值的一种或几种产品,必须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在许多加工工业中,例如化工、石油化工、炼油、医药、食品、材料、冶金、生化等,必须对中间体和产物进行分离和提纯,才能使加工过程进行下去,并得到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分离过程还是环保工程中用于污染物脱除的一个重要环节。 分离工程的研究对象是化工及其相关过程中基本的分离单元操作过程。在相当多的生产过程中,它对生产的成本和产品的质量起到了关键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在石油、化工等企业中,分离过程的投资和操作费用占有很高的比例。据统计,在典型的化工企业中,分离过程的投资一般要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聚乙烯生产中,乙烯的分离提纯部分的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均占总费用的一半左右。而在炼油行业及某些生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分离过程所占的投资要高达70%以上。而一些基因工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分离提纯的成本甚至高达其总生产成本的90%。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和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兴起和发展向分离技术提出了新的艰巨挑战。这使得分离工程成为近半世纪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化学工程技术领域之一。各种膜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现代吸附和工业色谱技术、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等应运而生并相继获得应用。分离工程已成为化学工程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本课程以多组分、非理想、高浓度、有化学反应的、复杂体系的分离操作和过程为基本对象,以化工等过程工业为背景,以数学模型为工具,以分离单元操

化工分离过程试题库精选文档

化工分离过程试题库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化工分离过程试题库(复习重点)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2、固有分离因子是根据(气液相平衡)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板效率)来表示。 3、汽液相平衡是处理(气液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所有相中的温度压力相等、每一组分的逸度也相等)。 4、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确定。 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6、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 7、吸收有( 1个)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质)的缘故。 8、对多组分吸收,当吸收气体中关键组分为重组分时,可采用(吸收蒸出塔)的流程。 9、对宽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进料热焓)决定,故可由(热量衡算)计算各板的温度。 10、对窄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组成的改变)决定,故可由(相平衡方程)计算各板的温度。 11、为表示塔传质效率的大小,可用(级效率)表示。

12、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分离要求高)或(最困难)的组分最后分离。 13、泡沫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原理来实现的,而膜分离是根据(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原理来实现的。 14、新型的节能分离过程有(膜分离)、(吸附分离)。 15、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16、分离剂可以是(能量)和(物质)。 17、Lewis 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逸度)。 18、设计变量与独立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 Ni=N v-Nc ) 19、设计变量分为(固定设计变量)与(可调设计变量)。 20、温度越高对吸收越(不利) 21、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萃取剂回收段)。 22、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L = AV)。 23、精馏有(2)个关键组分,这是由于(双向传质)的缘故。 24、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通过一定压力梯度的动量传递),(通过一定温度梯度的热量传递或不同温度物流的直接混合)和(通过一定浓度梯度的质量传递或者不同化学位物流的直接混合)。 25、通过精馏多级平衡过程的计算,可以决定完成一定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板数),为表示塔实际传质效率的大小,则用(级效率)加以考虑。 26、超临界流体具有类似液体的(溶解能力)和类似气体的(扩散能力)。 27、常用吸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 28、恒沸剂与组分形成最低温度的恒沸物时,恒沸剂从塔(顶)出来。

化工分离过程课后答案刘家祺

化工分离过程课后答案 刘家祺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分离工程习题 第一章 1.列出5种使用ESA和5种使用MSA的分离操作。 答:属于ESA分离操作的有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 属于MSA分离操作的有萃取精馏、液-液萃取、液-液萃取(双溶剂)、吸收、吸附。 5.海水的渗透压由下式近似计算:π=RTC/M,式中C为溶解盐的浓度,g/cm3;M 为离子状态的各种溶剂的平均分子量。若从含盐 g/cm3的海水中制取纯水,M=,操作温度为298K。问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多少kPa 答:渗透压π=RTC/M=×298×=。 所以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 9.假定有一绝热平衡闪蒸过程,所有变量表示在所附简图中。求: (1)总变更量数Nv; (2)有关变更量的独立方程数Nc; (3)设计变量数Ni; (4)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 Nx , Na; (5)对典型的绝热闪蒸过程, 你将推荐规定哪些变量思路1: 3股物流均视为单相物流, 总变量数Nv=3(C+2)=3c+6 F z i T F P F V , y i ,T v , P v L , x i , T L , P L 习题5附图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 C个 热量衡算式1个 相平衡组成关系式C个 1个平衡温度等式 1个平衡压力等式共2C+3个 故设计变量Ni =Nv-Ni=3C+6-(2C+3)=C+3 固定设计变量Nx=C+2,加上节流后的压力,共C+3个 可调设计变量Na=0 解: (1)Nv = 3 ( c+2 ) (2)Nc 物 c 能 1 相 c 内在(P,T) 2 Nc = 2c+3 (3)Ni = Nv – Nc = c+3 (4)Nxu = ( c+2 )+1 = c+3 (5)Nau = c+3 – ( c+3 ) = 0 思路2: 输出的两股物流看成是相平衡物流,所以总变量数Nv=2(C+2)

化工分离过程-模拟题答案

化工分离过程-模拟题答案 1.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按所依据的物理化学原理不同,传质分离过程可分为两类,即(平衡分离)和(速率分离)。过滤属于(机械分离),精馏操作属于(平衡分离) ,超滤属于(速率分离)。 2. 平衡分离过程所用的分离剂包括(物质媒介)和(能量媒介)。 3. 设计变量由(描述系统的独立变量数)和(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数)确定,计算设计变量的表达式是(Ni=Nv-Nc),设计变量分为(固定设计变量)和(可调设计变量)。 4. 工业上常用(分离因子)表示特定物系的分离程度,汽液相物系的最大分离程度又称为(理想分离因子)。 汽液相平衡是处理(传质)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各相的温度、压力相等,5. 各相组分的逸度相等)。 6. 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只在塔顶或塔釜出现的组分为(非分配组分)。 7. 常见的特殊精馏有(共沸精馏)和(萃取精馏)。 8. 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质量传递),(能量传递)和(动量传递) 9. 气体吸收按照溶质与液体溶剂之间的作用性质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吸收因子的定义为(A=L/KV ),其与(L/V )成正比,与(K )成反比。 10. 结晶过程要经历两个过程,即(成核)和(晶体生长)。 1. 当把一个常温溶液加热时,开始产生气泡的温度点叫作(C) A.露点 B.临界点 C.泡点 D.熔点 2. 溶液的蒸气压大小(B )

A.只与温度有关 B.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各组分的浓度有关 C.不仅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还与溶液的数量有关 D.只与组分的浓度有关 3. 汽液相平衡K值越大,说明该组分越(A ) A.易挥发 B.难挥发 C.沸点高 D.蒸汽压小 4. 对一个恒沸精馏过程,从塔内分出的最低温度的恒沸物(B) A一定是做为塔底产品得到 B.一定是为塔顶产品得到 C.可能是塔项产品,也可能是塔底产品 D.视具体情况而变 5. 当体系的yi-yi*>0时(B ) A.发生解吸过程 B.发生吸收过程 C.发生精馏过程 D.没有物质的净转移 6. 下列关于吸附剂的描述哪一个不正确( C ) A.分子筛可作为吸附剂 B.多孔性的固体 C.外表面积比内表面积大 D.吸附容量有限 7. 晶体按照其晶格空间结构可分为( C )种晶系 A.五 B.六 C.七 D.八 8. 下面哪种条件有利于气体吸收操作( D ) A.高温高压 B.低温低压 C.高温低压 D.低温高压 9. 下列哪一个是速率分离过程( C) A.蒸馏 B.吸收 C.膜分离 D离心分离 1. 相平衡: 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着物理平衡而共存的状态。从热力

化工分离工程习题答案模板

分离工程习题 第一章 1.列出5种使用ESA和5种使用MSA的分离操作。 答: 属于ESA分离操作的有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 属于MSA分离操作的有萃取精馏、液-液萃取、液-液萃取( 双溶剂) 、吸收、吸附。 5.海水的渗透压由下式近似计算: π=RTC/M, 式中C为溶解盐的浓度, g/cm3; M为离子状态的各种溶剂的平均分子量。若从含盐0.035 g/cm3的海水中制取纯水, M=31.5, 操作温度为298K。问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多少kPa? 答: 渗透压π=RTC/M=8.314×298×0.035/31.5=2.753kPa。 因此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2.753kPa。 9.假定有一绝热平衡闪蒸过程, 所有变量表示在所附简图中。求: (1)总变更量数Nv; (2)有关变更量的独立方程数Nc; (3)设计变量数Ni; (4)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Nx , Na; (5)对典型的绝热闪蒸过程, 你将推荐规定哪些 变量? F zi T F P F V , yi ,Tv , Pv L , x i , T L , P L 习题5附图

思路1: 3股物流均视为单相物流, 总变量数Nv=3(C+2)=3c+6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C个 热量衡算式1个 相平衡组成关系式C个 1个平衡温度等式 1个平衡压力等式共2C+3个 故设计变量Ni =Nv-Ni=3C+6-(2C+3)=C+3 固定设计变量Nx=C+2,加上节流后的压力, 共C+3个可调设计变量Na=0 解: (1)Nv = 3 ( c+2 ) (2)Nc 物c 能1 相c 内在(P, T) 2 Nc = 2c+3 (3)Ni = Nv – Nc = c+3 (4)Nxu = ( c+2 )+1 = c+3

化工分离过程过程性考核试卷答案

化工分离过程过程性考核试卷(一) 一. 填空题(每空1分,本大题共27分) 1.目前,对流传质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是 双膜 模型、 表面更新 模型和 溶质渗透 模型。 2.在吸收 过程中,一般 来说,温度升高,亨利系数E 增加 ,溶解度系数H 降低 ,相平衡常 数m 增加 。 3. 一般说来,温度 降低 ,压力 升高 ,有利于吸收,而反之则有利于 脱吸 。 4. 应用亨利定律时,除要求溶液为理想溶液或稀溶液外,还要求溶质 在气相和液相中的分子状态必须 相同 。 5.难溶气体的溶解度系数较 较小 ,易溶气体的亨利系数较 较小 。 6.菲克定律的表达形式为 z c D J d d A AB A -=。 7.气相中的分子扩散包括 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和 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 8.发生在流体中的扩散包括 分子扩散 和 涡流扩散 。 9.漂流因数的定义为 Bm p p ,它反映了 主体流动 对传质速率的影响。 10.采用传质单元数法计算填料 层高度时,填料层高度计算的通式为填料层高度= 传质单元高度 × 传质单元数 。 11.吸收传质过程中常用的无量纲准数有 Sh 、 Sc 和 Re 。 12.传质单元数反映吸收过程进行的 难易程度 ,吸收过程的平均推动力越小,所需的传质单元数越 大 。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1分,本大题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3.下列吸收过程中,属于“液膜控制”的为( D ) A .用水吸收氨 B .用水吸收氯化氢 C .用浓硫酸吸收水蒸气 D .用水吸收氧 14.在塔设备中进行吸收操作,若减少吸收剂的用量而其他条件不变,则出塔溶液组成( A )

间歇反应的工艺流程概述、工艺控制说明

第六章间歇反应 一、工艺流程简介 间歇反应过程在精细化工、制药、催化剂制备、染料中间体等行业应用广泛。本间歇反应的物料特性差异大;多硫化钠需要通过反应制备;反应属放热过程,由于二硫化碳的饱和蒸汽压随温度上升而迅猛上升,冷却操作不当会发生剧烈爆炸;反应过程中有主副反应的竞争,必须设法抑制副反应,然而主反应的活化能较高,又期望较高的反应温度。如此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本间歇反应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在叙述工艺过程之前必须说明,选择某公司有机厂的硫化促进剂间歇反应岗位为参照,目的在于使本仿真培训软件更具有工业背景,但并不拘泥于该流程的全部真实情况。为了使软件通用性更强,对某些细节作了适当的变通处理和简化。 有机厂缩合反应的产物是橡胶硫化促进剂DM的中间产品。它本身也是一种硫化促进剂,称为M,但活性不如DM。 DM是各种橡胶制品的硫化促进剂,它能大大加快橡胶硫化的速度。硫化作用能使橡胶的高分子结构变成网状,从而使橡胶的抗拉断力、抗氧化性、耐磨性等加强。它和促进剂D合用适用于棕色橡胶的硫化,与促进剂M合用适用于浅色橡胶硫化。 本间歇反应岗位包括了备料工序和缩合工序。基本原料为四种:硫化钠(Na2S)、硫磺(S)、邻硝基氯苯(C6H4ClNO2)及二硫化碳(CS2)。 备料工序包括多硫化钠制备与沉淀,二硫化碳计量,邻氯苯计量。 1.多硫化钠制备反应 此反应是将硫磺(S)、硫化钠(Na2S )和水混合,以蒸汽加热、搅拌,在常压开口容器中反应,得到多硫化钠溶液。反应时有副反应发生,此副反应在加热接近沸腾时才会有显著的反应速度。因此,多硫化钠制备温度不得超过85℃。 多硫化钠的含硫量以指数n表示。实验表明,硫指数较高时,促进剂的缩合反应产率提高。但当n增加至4时,产率趋于定值。此外,当硫指数过高时,缩合反应中析出游离硫的量增加,容易在蛇管和夹套传热面上结晶而影响传热,使反应过程中压力难于控制。所以硫指数应取适中值。 2.二硫化碳计量 二硫化碳易燃易爆,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因此,可以采用水封隔绝空气保障安全。同时还能利用水压将储罐中的二硫化碳压至高位槽。高位槽具有夹套水冷系统。3.邻硝基氯苯计量 邻硝基氯苯熔点为31.5℃,不溶于水,常温下呈固体状态。为了便于管道输送和计量,必须将其熔化,并保存于具有夹套蒸汽加热的储罐中。计量时,利用压缩空气将液态邻硝基氯苯压至高位槽,高位槽也具有夹套保温系统。 4.缩合反应工序 缩合工序历经下料、加热升温、冷却控制、保温、出料及反应釜清洗阶段。 邻硝基氯苯、多硫化钠和二硫化碳在反应釜中经夹套蒸汽加入适度的热量后,将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促进剂M的钠盐及其副产物。缩合反应不是一步合成,实践证明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