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中国史学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著主要有两类:一类 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如《春 秋》、《左传》、《世本》、《竹书纪 年》;另一类是以记言为主的记言体史 书,如《国语》、《战国策》等。
(二)秦汉史学:成长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 这部史书记事上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汉 武帝,时间跨度3000年。 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修成 《汉书》(即《前汉书》),此乃我国历史 上第一部断代史。开皇朝史撰述之先河。史以
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这是关于西汉一朝 的编年体断代史。体例严整、文字简洁、叙事明确。 袁宏的《后汉纪》也是一部断代编年史名著。两 “汉纪”的出现,完备了编年史体的规模,促进了 汉唐之际编年史的发展。
到了宋代,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使编年史得到 飞跃发展。《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事 上起三家分晋,下迄五代末年,共294卷,体例严谨, 结构完整、叙事翔实、注重考证。且文字优美质朴, 生动传神。在编纂方式上,它既坚持了编年体以时 间为序的特点,又吸取了纪传体自己为首尾的写史 方法,对某些史事的叙述比较集中。《资治通鉴》 代表了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问世以后 备受世人推崇,自宋以后,代有续作。南宋有《续 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
§2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二、贯通古今的编年史(编年体) 三、列朝相承的纪传史 四、典章制度的渊海 五、纪事本末体 六、史评
一、内容与形式
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之结合, 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内容:各朝各代的浩如洇海的史籍,全面地, 连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比如,二十 四史是一部完整的历史巨著,它记载了上起 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朝末年长达4000年的历 史,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氏族公 社制、奴隶制和封建制几个阶段,反映了各 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 化等方面的大事,以及成千上万的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阶级阶层、官制等等。
其次,我国古代史著的数量相当可观, 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系统完整的记载。 流传至今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诸如二 十四史、正续通鉴,十通等,可以说是 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海。
再次,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 学科,它具有记载、保存、传播文化成果的 重要功能。中国古代史学无异于一座蕴含着 历代文化精品的宝库。历史学与其他诸学科 都有密切联系。“以史注经”的治学传统, 表明经学的发展离不开史学。中国素有文史 哲不分家的传统,像《左传》、《史记》、 《资治通鉴》、《战国策》等,既是史学著 作,又是哲学、文学佳作。史学还为文学创 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如 《三国演义》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和裴 松所作的注解。
有意识的历史记载
文字和历法的产生及其不断成熟,为史学的 出现创造了条件,有意识的历史记载逐渐成 为统治者的经常性活动和国家大事。 殷商和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 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这些记载已包含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 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负责记载的史官,则 担当占卜,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 之责,他们可以被看作最早的史家。
形式:中国古代史学形式多样,品种齐全、 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初唐时 的《隋书》把史书分为十三类;清朝乾隆时 期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将史部书籍分为15 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 载记、诏令奏议、职官、政书、传记、时令、 地理、目录、史评、史抄。从中我们可以看 出中国古代史书体载和形式。
二、贯通古今的编年史
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迹的史书,称为编 年体。这种体裁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 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 孔子编订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孔子修《春秋》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达到“惩恶 扬善”之目的,这就是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 法。 鲁国太史左丘明撰成的《左氏春秋传》(简称《左 传》),这是继《春秋》之后产生的又一部重要的 编年史,其体例更加完备,记事更为详实,文字更 加优美,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
(四)隋唐史学Fra Baidu bibliotek繁荣
(1)史书数量大幅增加 《新唐书·艺文志》称“藏书之盛,莫盛于 开元。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有二万八千四 百六十九卷”。这仅是唐开国百十年间的成 就,其数量之多,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2)正史编撰成绩斐然。 唐开国后,统治者十分重视史书的编撰,中 央设史馆专司修史,当时著名的官吏如魏征、 褚邃良也参与编史。被列为正史的二十四部 史书,有八部修成于初唐。
(3)清代考据学在校勘古籍,考证史实 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重 要的著作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 翼《廿二史札记》等。 (4)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数量 之多、范围之广,为前代所不及。 (5)史评史论在明清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以清代章学城的《文史通义》成就最大。
(6)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不论在数量 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 时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史》。 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有《大明会典》、 《明实录》、《清实录》、《清会典》。 “清通”(《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等。 乾隆年间官刻《二十四史》。
最早的历史典籍
继甲骨文、金文之后,《尚书》中记载 了殷、商王朝的大事,是中国最早的文 献总集,是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 《诗经》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如 《绵》、《公刘》等反映了周王朝某些 历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视为汉 族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 周部族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 料。
《史记》为通史的开山,《汉书》为断代的初祖。
东汉末年,荀悦奉献帝之命,写成《汉记》 一书,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
(三)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
(1)史著数量大为增加。 据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著作较 以前增加了四十多倍。范烨的《后汉书》, 陈寿的《三国志》皆成书于这一时期。 (2)史著种类繁多。 从记事时限上看,有通史,有断代史;从题 材上看,纪传体的地位得到巩固,编年体蓬 勃发展,民族史、地方史、谱牒、别传等类 史籍也大量涌现。
(3)官修史书制度正式确立。 隋文帝曾下令:“人间有撰集国史者,皆令 禁绝。”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史馆于宫中, 专修国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扼制。这一做法为
后世各朝所效法,影响深远。
(4)出现了史学理论专著。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它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清末陈鹤编《明纪》。属于明代编年史。 从《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到《明纪》, 形成了自春秋至明末近两千四百年前后衔接的编年 史。编年史也形成了一个世代相继、贯通古今的庞 大史书体系。
编年体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几个分支,主要有 “起居注”、“实录”和“纲目”。 起居注是帝王言行的记录,魏晋以后有起居注的编 修。 实录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史事的编年体史料长 编,即大事记。自唐以后,每一皇帝死后,都由史 官撰修先帝实录。 纲目是编年记事的一种形式,始创于南宋朱熹的 《通鉴纲目》。它以编年形式叙事。每叙一事,先 拟标题,叫纲,其下简单叙事,叫“目”。问世以 后,为后代史学家所效法。 “起居注”、“实录”、“纲目”记录的内容常被 史家采入正史。古人认为历史主要是帝王将相史, 而不是贫民百姓史。
二、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 姓,无不对史学予以极大的重视,官修 私撰,久盛不衰,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 大奇观。梁启超说:中国于各门学问中, 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 唯中国为最发达。
首先,中国史学在古代学术领域地位崇 高,成就巨大。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干 和基本内容之一。出现于魏晋南北朝, 确立于唐初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法,不仅为“史著”独立专“部”,而 且位居第二[由此直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总目》,史书一直位居第 二位]。这一点足可以看到史学在中国文 化中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学 的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 各诸候国都有史官,记载本国的史事。 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 一书。它不仅创立了编年体史学体裁, 开启了私人修史之先河,而且形成了 “寓褒贬、别善恶”的史法和轻鬼神、 重人事的史观,因而孔子被学者们尊为 中国史学之父。《春秋》之后,史学迅 速发展,史著逐渐增多。
(5)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典制通史。 唐人杜佑《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 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史体--政书体 (或称典志体)的创立,从而为史学的发展 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五)五代、宋、元史学:继续发展繁荣
(1)正史的编修取得了新成就。这一时期修成 的正史有:宋代薛居正的《五代史》(即 《旧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和 《新唐书》。元朝脱脱的《宋史》、《辽史》 和《金史》。 (2)产生了带有总论性的三部通史巨著,即宋 司马光的编年体《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 《通志》、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5)方志大量涌现;官修实录、国史、会要等 皆较前代为详。
(六)明清史学:嬗变
(1)私人修史之风兴盛。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 著《藏书》、《续藏书》,对历史人物重新 分类评价。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 顾炎武、黄宗羲,高举经世致用的旗帜,写 出了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史著,王夫之的 《读通鉴论》、《宋论》,顾炎武的《日知 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都具有启 蒙色彩。 (2)类书、丛书的编修达到了高潮。明《永乐 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都代表了类书、丛书的最高成就。
(3)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 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南朝刘宋时,国 家设置四种专科学校,以史学为专科之一。 “史学”一词也出现于这个时期。这一时期 出现的图书四部分类法将历史著作独立为专 部,并形成经、史、子、集的次序。
什么是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国学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 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 《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 《尔雅》、《孟子》。 “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 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 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 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 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 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 诗词五类。 注:以上各类内容依照[清]《四库全书》。
(3)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 本末体,这是中国历史编纂法的一个重要创 造。 (4)宋代的“金石学”独具特色,成绩斐然。 金石学,是以古代金石器物,如青铜器、古钱 币、石碑名刻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金石
学形成于北宋,清代金石学家王昶提出并命名,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在收集、 整理、鉴别、考定、刊布金石器物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中 国考古学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第三章第二节 中国史学特的色
§1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2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3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1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奠基 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史学源头:口耳相传,辅之结绳刻木。 中国远古时代的大量历史传说,如《大 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造人》 等等,尽管其真实性受到质疑,但其中 包含的史学元素却光彩夺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