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彰显普通本科院校办学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彰显普通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张雷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普通本科院校如何保持并发挥学科特色和行业优势,在大学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学校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论述了高校特色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学科建设;办学特色;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张雷(1974.6 ),男,吉林通化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高校特色发展现状

目前,各高校都在结合自身的特点研究如何走特色大学发展之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与“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日趋大众化、多样化的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急剧变化,使学校面临更为宽泛力度更为强烈的竞争环境中。高校能否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要看其能否以特色见长,以特色取胜,靠特色立校,靠特色强校。

学校特色不仅是学校的重要标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外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证明,凡名校均有鲜明的特色,凡有特色的学校均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能否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已成为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任何一所大学要想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确立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生命力。尤其对普通院校而言,一般都缺乏重点大学的文化底蕴和办学实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只能以特色为“安身立命”之所,为此,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在打造特色上做出更多的努力,用办学特色引领学校的发展。

普通本科院校在形成特色和优势后,如何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以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和跨越式发展,依然是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比如在学科建设上,为实现所谓的综合性目标,一些院校盲目扩展学科领域、增设新兴学科专业和边缘学科专业。在办学规模上,不顾学校办学资金、师资队伍状况等约束条件,一味扩大招生规模,盲目扩建基础设施,陷入了“盲目扩大规模———教育质量下降———学校的社会声誉降低———无形资产流失的恶性循环”。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不是具体分析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努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而是“赶热门”、“抢市场”,遇到热门专业就一哄而上,造成办学“趋同”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在人才培养上,没有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育人目标与模式,弱化了自身特色,导致办学“迷失”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如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普通本科院校面临的重大研究问题。

二、学校特色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具有完善、特色的学科体系。突出学校学科的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体发动,分层建设,重点突破,协调发展”。分基本和重点两个层面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基本层面包括各学院、(系)部门和课题组,都要制订各自的学科建设规划,经过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的反复修订完善;重点层面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有优势、或有潜力的学科也属于这个层面,建立在基本层面之上,是学校发展提高的保证,是重中之重。花大力气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打造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实现新的突破。

(二)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研究“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上努力探索。强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营造应用型人才的成长空间。以科学发展观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一体化、三层次”的教学体系。二是精炼基础实验内容,使其与理论知识同步;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小综合实验为辅;既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实验基础技能与应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科研作风。在实验内容选择上力求融知识性、自主性、应用性、开放性为一体。凸显个性化培养模式。

2.对实验体系进行模块划分,明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进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修改实验课的大纲,重视三类课程相互之间的衔接、重要知识点的互补,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能力。

3.探索“3+1”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根据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体系和思路。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相关行业和技术领域基层业务与管理岗位,培养学生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基层和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通过一系列实践和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思维能力。二是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新的课程体系与之相适应。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建立在行业与技术领域职业分析和所需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之上,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

·

871

·

生活德育理论实践性研究

□王佳莹裴尧

【摘要】现行德育与生活世界越来越远,主要问题是忽视了实践这一主要过程,本文就是要让德育从脱离现实生活的现状中回归生活。通过实践活动,与实实在在的生活世界相结合,回到人们身边的世界,使道德教育成为人们实践活动中的一环节,这样,德育实践活动就成了个体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不断发现、增长、丰盈的过程。

【关键词】德育教育;生活德育;教育实践

【作者简介】王佳莹(1984.1 ),女,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裴尧(1983.9 ),男,吉林人,吉林大学,博士

道德源于人们物质生活过程中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目前的德育越来越脱离生活世界,因此,德育必须回归生活,回归生活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结合实践活动在践行上下功夫,为生活德育的实施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生活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现代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理论,教育即生活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育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是必需品。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教育离不开社会生活,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德育的基础和源泉是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源泉,并且,道德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割的,道德与社会生活是有机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

综上所述,生活德育就是道德存在在生活之中,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最后回归生活,也就是说,在

原则,强调专业基本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应用性和专业技术理论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构建与“3+1”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三是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一年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得到真实的工程环境的锻炼直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使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职业能力大大地提高,有效地促进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创造、创业”三创型复合人才。

4.研究“与行业全方位合作”的办学特色。一是由学科教学骨干人员和企业专家组成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业务规格,在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上,充分听取和吸纳行业企业的意见建议;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训条件,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聘请企业专家作兼职教师进行讲学,优化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与行业全方位合作,建立一个比现实工程实践更好的实验室,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在实践教学指导上高校教师“弱工程化”的问题;及时更新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调整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二是围绕“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上,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阶段:校内学习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核心专业课教学、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以及参与项目设计与研发等,要求企业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科研场所和设备、以及可能的参与实践的机会教学中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三、结语

普通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如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属于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范畴。研究集中在本科教学中如何凝炼学校的特色,尤其对于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结合地方区域、行业背景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关键是这些特色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同行的肯定以及用人单位的接受。

本科院校应在学科建设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茂名、依托行业的发展需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抢占学科的制高点,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将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地方和行业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甚至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1.韦巧燕,罗秋兰.高校办学特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耿喜华.青岛理工大学办学特色的追求与选择[J].中国建设教育,2006

·

97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