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 • 概念命名(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
1.1.2 扩大的或综合的价值形式
• [1]公式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 =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 或=1夸特小麦,或=2盎斯金,或=1/2吨铁,或=其 他)
• [2]进步性 无差别性显现,偶然性消失 • [3]缺陷 没有统一的等价物,交换比较困难
1.1.3 一般的价值形式
• [1]公式
• [2]区分具体与图抽也象对劳劳动动的价值二论重做性出是了马巨克大贡思献第。一个 加以批判论证的,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完成的 伟大变革。
[3]劳动的二重性创造了商品的二因素,没有劳 动的二重性就不会有商品的二因素。 [4]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石,建立在 劳动二重性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学说 的基石。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 一是社会分工(前提条件) •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或
分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决定性条件)
3、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 越的阶段
• 为何是不可逾越?(从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中获 得解释)
• 一是 社会分工始终存在 • 二是 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等价交换不可避免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商品 第三节 货币 第四节 价值规律 第五节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 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中,生
产力低,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己需求. • 商品经济接自然经济消亡后在工业革命时期出现
现 •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使用价值是用来满足别人需
要的社会价值,是交换的物质手段,是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 • 评:兼主观概念与客观概念于一身
1.3 交换价值
• 1.3.1 含义 • 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例. • 1.3.2 反驳 “供求论” 、“效用论”
1.4 价值
• 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
• 2.1.1 含义 • 由劳动的目的、手段、方式、结果决定的,由其产品
来表现有用性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 2.1.2 理解具体劳动 • [1]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2]其效率与种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2.2 抽象劳动
• 2.2.1 含义 • 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 2.2.2 理解 • [1]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 [2]不单纯是一个生理概念,还是一个经济范畴
3、商品的价值量
3.1 价值量的含义及其产生
• 价值量的含义 • 价值量的产生
3.2 价值量大小的衡量
• 3.2.1 衡量单位 • 衡量劳动量大小的天然尺度---劳动时间 • 3.2.2 考察商品价值量的两个区分 • 第一区分 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第二区分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 3.2.3 把不同行业、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作对比 • 第一步 抽象成相同的人类劳动,即都是体力与脑力的付出; • 第二步 抽象掉体力与脑力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别 • 例如 脑力劳动是A,复杂脑力劳动3A, 简单脑力劳动1A,体力
的,生产力较高。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 大部分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 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 产品经济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 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这种交换与商品交换的最 大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 媒介的等价交换来表现,而是通过直接的产品交 换来体现。
第二节 商品
• 1、商品的二因素 •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3、商品的价值量 •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的二因素
• 使用价值 • 价值
1.1 商品的含义
•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2 使用价值
• 1.2.1 含义 (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 1.2.2 使用价值的特点 : • {1}不可比性 • {2}只能存在于物体中,在人们的使用与消费中实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也 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人们的经济联系通过劳动产 品的相互交换来实现时才会表现出来)。
2.3 劳动二重性原理的意义
• [1]劳动的二重劳性动是决生定产价商值这品一的思统想一最劳初动由英的国两经个济方 面,而不是并列学的家劳配第动提过出程。。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
的程度、生产中的分工与协作、生产管理、生产规 模、自然资源供应) • 3.3.3 统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相 等的. • 3.3.4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商 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
第三节 货币
• 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3、货币流通规律
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 1.1 .货币起源或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 1.2 .货币的本质
1.1 .货币起源或价值形式发展的四 个阶段
• 1.1.1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公式 1只羊=2把斧子 • 理解 • 交换内容的实质(看起来是使用价值,实际是价
劳动B. 体力强5B,体力弱2B,令A=3B 则可计算出换算结果。 • [注意:这种计算或还原是在生产者背后,社会自发确定的.]
3.3 商品价质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关系
• 3.3.1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衡量 • 劳动者的特定劳动生产特定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 3.3.2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素质与熟练
1.5 商品的二因素的对立与统一
• 1.5.1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 • 二者属性不同 :一个属于自然属性,不随时代的
变化而变化,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个是社会 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的关系。 •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具体劳动 • 抽象劳动
2.1 具体劳动
1.1.2 扩大的或综合的价值形式
• [1]公式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 =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 或=1夸特小麦,或=2盎斯金,或=1/2吨铁,或=其 他)
• [2]进步性 无差别性显现,偶然性消失 • [3]缺陷 没有统一的等价物,交换比较困难
1.1.3 一般的价值形式
• [1]公式
• [2]区分具体与图抽也象对劳劳动动的价值二论重做性出是了马巨克大贡思献第。一个 加以批判论证的,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完成的 伟大变革。
[3]劳动的二重性创造了商品的二因素,没有劳 动的二重性就不会有商品的二因素。 [4]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石,建立在 劳动二重性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学说 的基石。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 一是社会分工(前提条件) •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或
分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决定性条件)
3、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 越的阶段
• 为何是不可逾越?(从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中获 得解释)
• 一是 社会分工始终存在 • 二是 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等价交换不可避免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商品 第三节 货币 第四节 价值规律 第五节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 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中,生
产力低,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己需求. • 商品经济接自然经济消亡后在工业革命时期出现
现 •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使用价值是用来满足别人需
要的社会价值,是交换的物质手段,是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 • 评:兼主观概念与客观概念于一身
1.3 交换价值
• 1.3.1 含义 • 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例. • 1.3.2 反驳 “供求论” 、“效用论”
1.4 价值
• 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
• 2.1.1 含义 • 由劳动的目的、手段、方式、结果决定的,由其产品
来表现有用性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 2.1.2 理解具体劳动 • [1]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2]其效率与种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2.2 抽象劳动
• 2.2.1 含义 • 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 2.2.2 理解 • [1]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 [2]不单纯是一个生理概念,还是一个经济范畴
3、商品的价值量
3.1 价值量的含义及其产生
• 价值量的含义 • 价值量的产生
3.2 价值量大小的衡量
• 3.2.1 衡量单位 • 衡量劳动量大小的天然尺度---劳动时间 • 3.2.2 考察商品价值量的两个区分 • 第一区分 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第二区分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 3.2.3 把不同行业、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作对比 • 第一步 抽象成相同的人类劳动,即都是体力与脑力的付出; • 第二步 抽象掉体力与脑力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别 • 例如 脑力劳动是A,复杂脑力劳动3A, 简单脑力劳动1A,体力
的,生产力较高。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 大部分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 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 产品经济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 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这种交换与商品交换的最 大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 媒介的等价交换来表现,而是通过直接的产品交 换来体现。
第二节 商品
• 1、商品的二因素 •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3、商品的价值量 •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的二因素
• 使用价值 • 价值
1.1 商品的含义
•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2 使用价值
• 1.2.1 含义 (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 1.2.2 使用价值的特点 : • {1}不可比性 • {2}只能存在于物体中,在人们的使用与消费中实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也 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人们的经济联系通过劳动产 品的相互交换来实现时才会表现出来)。
2.3 劳动二重性原理的意义
• [1]劳动的二重劳性动是决生定产价商值这品一的思统想一最劳初动由英的国两经个济方 面,而不是并列学的家劳配第动提过出程。。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
的程度、生产中的分工与协作、生产管理、生产规 模、自然资源供应) • 3.3.3 统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相 等的. • 3.3.4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商 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
第三节 货币
• 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3、货币流通规律
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 1.1 .货币起源或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 1.2 .货币的本质
1.1 .货币起源或价值形式发展的四 个阶段
• 1.1.1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公式 1只羊=2把斧子 • 理解 • 交换内容的实质(看起来是使用价值,实际是价
劳动B. 体力强5B,体力弱2B,令A=3B 则可计算出换算结果。 • [注意:这种计算或还原是在生产者背后,社会自发确定的.]
3.3 商品价质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关系
• 3.3.1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衡量 • 劳动者的特定劳动生产特定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 3.3.2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素质与熟练
1.5 商品的二因素的对立与统一
• 1.5.1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 • 二者属性不同 :一个属于自然属性,不随时代的
变化而变化,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个是社会 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的关系。 •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具体劳动 • 抽象劳动
2.1 具体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