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原《阅读大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名《阅读大师》作者马原

书籍摘要

先锋小说作家马原对海明威、霍桑等多位文学大师作品的深入解读。马原还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小说的技法做了独特的分析。本书中马原在践行并召唤一种新的阅读观。

心得体会

重建阅读的“础基”

——读马原《阅读大师》

先引一段话:

阅读是一门学问,很深很大的一门学问。但是许多人都未曾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是大多数读书人最终只不过读读而已,未能够从阅读中获取更多滋养的原因。

这段话出自一本旧书,是小说家马原十几年前在同济大学任教时的课堂讲稿汇编,书名《阅读大师》。丛书名看,颇有些宝相庄严,让人不敢亲近。其实读来非常通俗。马原的小说语言通脱至极,这部讲稿用散文语言,同样的清楚明白。当然,马原的习惯就是,用浅白累叠成繁复——其实也好理解,构成迷宫的每一块砖都是普通之极的,迷宫的每一段路都长成通往出口的样子。

十几年前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上面这个道理,因此对马原的“苦心”理解就有限,幸好可以重读——重读带给我们的,永远多于初读。

初读时,我眼中的马原是先锋小说作家,而自己也很羡慕“先锋”这个标榜,因此更关注马原在其中透露的小说技法,他对那些“经典作家”的推崇,让我很不屑,我觉得他要么是在说谎,要么是说胡话。当然,对于马原在这本书中对“如何阅读”这个重要议题,几乎是视若不见了。此次重读,便着意梳理出马原的基本“阅读观”来,并且尽量想的清晰一些。

喊出“小说已死”,这似乎和新小说派对小说死亡的宣告相同,其实迥异。新小说派对传统小说是否定态度,而对自己所提倡的小说则是充满信心。马原眼中小说并无传统和现代的绝对分野,马原虽然格外重视“讲故事”的“讲”,但熟悉马原的读者知道,他从未离开过“故事”,相反是在“故事”层面很下功夫。马原眼中的小说是“讲故事”的,“讲”与“故事”缺一不可,浑然一体。马原说“小说已死”是有时代的原因,那就是“读图时代”的来临。既然新的时代图像已经成为媒介中心,文字的边缘化就势在必然,而阅读这种行为也就自然要走上末路了。但是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何以自处,这是马原关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阅读习惯的人类何以自处,马原未尝不是在敲响警钟,并提前找出路。眼下,阅读日渐式微,如何引导年轻学生读书,读经典?我想起码可以先让他们看看马援用绝望的口吻寻找希望的《阅读大师》一书。而且,我们要把阅读的意义提升到时代局限性和人类前途的高度来认识,来讲给学生。

其二,读“表”的重要性。马原认为今天的阅读有一种求“里”的惯性,动辄就要看背后的东西,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探寻价值意义和价值体系,而忽视了“表”。这种倾向到了二十世纪愈演愈烈,众多的文学流派都在大规模的探寻意义,大量的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学问被引入文学领域,文学在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性的同时,也迷失了自我。在我看来,任何一种“体”都同时具有“杂化”和“纯化”的倾向,其实对应了“生存驱力”和“死亡驱力”。文字文本中的文学文本在“扩张生命力”过程中迷失了自己,让“表”这一重要维度几近丧失;另一方面,“理性”至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统辖,让“本质主义”深入人心,占据了过重的地位。这些共同导致对阅读之“表”的忽视。《阅读大师》这本书,就是一个读“表”的典范,它引导读者关注形式,关注文学的基本元素语言和技巧,在技巧层面,突出了结构、叙事艺术、故事弹性、情节动机、节奏等。换言之,马原所主张的是对文学文本的审美关

照。有人会说,美真的那么重要吗?这就涉及到现代思想的关键问题——美学本体论。或者简单的想想,蔡元培先生为什么要提出“美育代宗教”,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李泽厚为何专力美学,就会有所悟。

其三,阅读的“去伦理化”。阅读的去伦理化首先是为了配合创作领域的“去伦理化”。昆德拉说“小说家唯一的道德就是发现”,这种观念和“零度写作”等一样,是现代作者的基本理念。当然,现代文学也有“介入”一说,但那都是建立在“去伦理化”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道德“先入”,或者盲目强行介入。现代作者借由这条准则,已经极大的解放了思维和创造力,而读者却跟不上。现代作品对智力和阅读基础认知的要求很高,读者却越来越懒惰无力,这是新时代读写的最大悖论。马原举托尔斯泰、欧亨利、昆德拉等人为例指出作家借由创作“从伦理出发走向非伦理”,又借宗教禁忌的话题揭示了伦理的时代性。我想简单的说,“伦理化”是一种约束力,去伦理化是一种“解放力”,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会出现很多妖魔鬼怪,但是,只有打开才能看到“希望”。马原还说,伦理化让小说变得无趣,无趣让小说失去读者,这加速了它的灭亡。

其四,阅读要有“对话精神”。“对话”理念,经由巴赫金的论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之一。马原由小说中的对话入手深入探寻了对话的意味。一般认为对话具有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马原则指出对话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它可以调整叙述的节奏。对话时间让叙述时间和事件时间同步,是“呈现”的主要手段,高超的作者会巧妙利用对话让读者获得丰富的节奏体验,同时在叙述中自有出入,时而“移情”,时而“间离”,将作品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对话最重要的作用是,让文本获得“复调性”,让不同的声音在叙述中碰撞,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碰撞,让对话产生的这种“多元共存”赋予作品最大的包容性。作为读者,要了解对话的基本类型和作用,学会分析对话和“浅对话”,甚至领会对话所承载“复调精神”,理解文本、作者、时代、读者之间

错综复杂的对话形式,才能在阅读中获得更多。

其五,阅读要秉持“开放性”。为了讨论小说的结局,马原专辟一节,讲了“结局的十三种方式”,包括死亡、大团圆、诗意、揭谜、解嘲、有去无归、梦魇、循环往复、得而复失、走出叙事人视野、已死亡来终止、歪打正着、迷失。他同时指出,现代作家,更喜欢使用开放性的结尾。因为结尾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作家对结尾都极其慎重。文学史上有很多未竟的作品,熟悉的比如《红楼梦》和卡夫卡的《城堡》等。马原说“编筐编篓,难再收口”,除了技巧的难度,更有对人生和价值理解的难度。更多的作品虽然有一个结尾,但这个结尾是开放性的,读者需要主动参与,与作者共同感受和探寻。结尾如此,整个文本亦然。现代读者,需要有“主体意识”,不能做被动的接受者。即使对于封闭性的文本,也应该做出开放性的阅读。

以上五种,是马原在《阅读大师》中贯注的“阅读观”,其实也是对读者的五种基本要求。这是五种要求,也是五种方式,更是五种理念和精神。大师与经典永远向读者开放,但是如果不知道如何去读,这种开放性也会成为一种虚设。这是一个作者的高度专业化和读者高度非专业化并存的时代,重建阅读的“础基”,才能让我们接近这样理想的阅读——

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时,为充分领略其中的妙处,不只用心灵,也不全是用脑,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真谛,同时切实体验到这种领悟带给你的兴奋与激动。(纳博科夫)

读书心得(20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