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金山矿山概况
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区隶属环太平洋成矿带、区域上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活动带西部亚带,闽西南上古生代拗陷之西南、云霄一上杭北西向深断裂带与宣和北东向复式背斜的交汇处,杭北西向的白至纪火山一沉积盆地的东缘。
区内燕山期岩浆岩侵人于以中生代以前的下震旦统楼子坝群浅海相变质细碎屑岩、上古生代泥盆一石炭纪的滨海一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该套地层宏观上构成一复式背斜。
白圣系火山沉积岩主要分布在矿区西南部的上杭盆地内如图1。
燕山期岩浆岩占据了矿区中部,已将区内地层吞蚀殆尽,是铜金矿床的主要围岩,以复式岩体的形式出现,由燕山期早、晚两个不同构造岩浆旋迥的多期次侵人体组成。
早期为花岗岩类、晚期为花岗闪长岩类。
区域性的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向等。
矿区位于北东及北西向两组断裂交汇处,北东向断裂对燕山早期以前的岩浆侵人和期后热液蚀变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北西向断裂构造是区内的主要赋矿构造,由一系列小型断裂及裂隙密集带组成,控制着火山次火山岩脉、矿
化体和蚀变体的展布方向(图2)。
矿区范围内各种围岩蚀变强烈,具有多期蚀变相迭加的特点,以中低温热液蚀变作用为主,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地开石化、明矾石化和绢云母化等。
燕山晚期的硅化是金矿化的重要标志,明矾石化、绢云母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
1990年5月17日,上杭紫金山金铜矿经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福建省地矿局)勘探,确定该矿属大型规模。
金矿储量初估为10吨以上,平均品位3克/吨以上,可选性好。
铜储量初估为70万吨,可望突破100万吨,平均品位达1%多,高的达20%,为福建省发现的唯一的国家级铜矿,是“七五”期间发现的国内第二大富矿。
除金、铜外,还伴生有钼、铝、锌、明矾等。
截止至2010年12月31日,集团公司拥有探矿权275个,面积总计5,522.25平方公里,下降6.10%;拥有采矿权63个,面积154.643平方公里,比增23.56%。
因为“7·3”事件的隐痛,三年来,陈景河和紫金矿业高管更加关注企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
身处高耗能典型代表的矿业行业,这家中国500强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能耗却很低:2012年,紫金矿业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1417吨标准煤/万元,为全国2011年工业增加值能耗1.843吨标准煤/万元的7.7%、为福建省2011年1.070吨标准煤/万元的13%。
而且,2011年甚至仅为全国GDP能耗的6.5%,2009年和2010年也仅为15%左右。
不过,最直观的还是紫金山金铜矿的生态环境重建。
在紫金山现场,据管理人员介绍,在建设截水排洪设施基础上,“先铺草固坡绿化保持水土,来年再造林绿化。
造林以马尾松为主,混交秋枫、香樟、桉树等阔叶乔木和油茶、紫薇、双荚槐等灌木,以多样性的植被群落配置,既经济又能改良土壤,还具有观赏价值,逐步繁衍成自然森林生态。
”他们靠实践,已筛选出适合矿区生长的草本、地被、灌木、藤本、棕榈、竹类、乔木等共计100多种。
目前,矿区周围不但常有野猪出没,飞狐和白鹭这样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成群结队出现。
截至2012年底,紫金山矿山共投入植被恢复资金7965.06万元,实施绿化作业面积10767.73亩,成活率均在80%以上。
而且,为保证稳定的矿山复垦资金来源,紫金矿业设立了闭矿生态恢复准备金,2003年开始至今共提取6832.1万元,为生态恢复提供了稳定的
资金保证。
紫金山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各区域现状及其预防措施
2.1 露天采矿场
2.1.1 露天采矿场是金铜矿生产的重要场地。
由于1997年以前采用地下变异房柱法及全面法采矿,多年采掘形成较大面积的采空区。
1998年以前曾发生过地表冒落塌陷。
为了确保露天生产安全,成立了防塌陷组织机构,对地表、井下进行监测、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平行于各台阶的原地下巷道、较大空场要引起高度注意,做好防塌陷工作,为露采生产提供技术依据,及时调整采剥工艺,保证露采生产的安全。
2.1.2 执行《防塌陷技术操作规程》及《防塌陷安全责任制》。
2.1.3 按设计的台阶边坡角、台阶高度、平台宽度要求进行采剥生产。
经过几年的露天生产实践,紫金山矿区地质构造较好,渗水条件好,未发生边坡坍塌现象,但还须经常检查。
2.1.4 露采各台阶形成由中部到南北两端3~5%的反坡面,保证采场汇水沿各台阶中部全部汇集至露天开采排洪天井,进入硐外排洪系统。
2.1.5 排土场平台必须形成1~3%的反坡,并在边缘设立车档,以防止水流向坡面,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2.1.6 层层签发防灾“明白卡”。
2.2 北口同康沟区域
2.2.1 排土场选择在露采场的北部江山峡,属高台阶排土场。
2000年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发生过一次泥石流。
为了防治泥石流的再次发生,除露天采场采取防洪措施外,在其下方建立石斜里、江山岽、新屋下三道大坝和一系列的排洪设施,由于采取了这些工程措施,有效地消除了泥石流发生,但还要进一步从源头做好防治泥石流的相关工作。
2.2.2 保证2#大坝、新屋下大坝、赤水斜槽溢流系统,防洪硐沟的畅通,防止树枝等杂物的堵塞,保证正常运行。
2.2.3 经常观察排土场流入砂石的动向,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保证2#坝前的物料的堆积,以利坝的堆高和稳定。
2.2.4 应发挥固废的生产系统,加快2#大坝下的培厚和加高工作。
2.2.5 三选厂的尾矿(包括回水系统)尽可能引至赤水方向或其他不影响坝体安全措施。
2.2.6 经常检查坝体及溢洪系统和坝体、工业场地周边的排洪沟、排洪硐的检查,随时清除杂物、保持防洪设施的畅通。
雨季期间、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巡查。
2.2.7 随着固废利用生产的进程,必须紧密结合实际,随时采取相应的有效的防止地质灾害措施,确保安全。
2.2.8 层层签发防灾“明白卡”。
2.3 二庙沟及堆碴场区域
2.3.1 二庙沟区域现有的堆浸场及弃碴场分布在一选厂和二选厂,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建立了由燕子洞排洪硐及排洪涵管、排洪明渠(包括矿部公路)、排洪斜井至汀江口排洪硐等组成完整的排洪系统。
其位于矿区中部,北起800堆场,经老矿部、燕子洞、新矿部、二选厂向西南排入汀江。
全长约3km,排洪硐断面1.8×2m2,从老矿部到肚子坑拦渣坝外辅以排洪明渠,截面2.5×1.2m2,沿公路还筑有边埂。
主要拦截露采场及一选厂堆浸场、弃碴场上游的地表水。
2.3.2 弃碴场各排弃平台必须形成1~3%反坡,并设立车挡。
形成平台的边缘必须修筑边埂。
使其汇水不流向坡面、防止冲刷边坡。
2.3.3 弃碴场各排弃平台边缘应随时检查有无裂缝或其它异常现象,有裂缝应及时填补或采取防范措施。
2.3.4 经常检查堆浸场、弃碴场周边排洪沟、排洪涵洞,随时清除杂物或淤积物,保持防洪系统的畅通。
2.3.5 随着堆碴场日益扩大,碴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应对肚子坑、二庙沟大坝适时加高培厚,并对金子湖、二庙沟、肚子坑大坝、风车斗防洪池的排洪系统随时巡查,尤其是溢洪设施的安全性,坝内水位保持低水位运行。
一有异常情况,必须立即汇报,经常清除排洪设施的所有淤积物和杂物、保持畅通。
2.3.6 雨季和台风雨期间,应安排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巡查。
2.3.7 层层签发防灾“明白卡”。
2.4 三清亭沟及堆碴场区域
2.4.1 三清亭区域现有的堆浸场、弃碴场和尾矿碴主要分布在下田寮和尾矿库内,为了防治水土流失、防治泥石流和滑坡,除在工业场地四周建立排水系统(如二选厂清污分流系统)以外,并在其下方建立了混堆坝、尾矿坝和三清亭大坝,有效地控制泥石流的发生。
2.4.2 弃碴场各排弃平台必须形成1~3%反坡,并设立车档。
形成平台的边缘必须筑堆边埂。
使其汇水不流向坡面、防止冲刷。
2.4.3 弃碴场各排弃平台边缘应随时检查,有无裂缝(或其它异常现象),有裂缝应及时填补。
2.4.4 经常检查堆浸场、弃碴场等周边排洪沟、排洪涵洞,随时清除杂物或淤积物,保持防洪设施的畅通。
2.4.5 应对混堆坝、三清亭大坝及排洪系统随时巡查,尤其是溢洪设施的安全性,坝内水位保持低水位运行。
尾矿坝应按《尾矿库管理规定》执行,保持安全超高、干滩长度70m 以上,经常清除排洪设施内的所有杂物,保持畅通。
2.4.6 雨季和台风雨期间,应安排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巡查。
2.4.7 层层签发防灾“明白卡”。
2.5 东南矿段区域
2.5.1 东南矿段原是民采。
由于地势陡峭,地形复杂,遗留弃碴量大。
接收后,采取了防治水土流失和防治泥流工程措施,建立了溢流斜槽,并对其坝进行培厚加高加固和排洪设施建设,较有效地控制泥石流的发生。
2.5.2 严禁周边汇水进入排碴边坡。
A块各路汇水严格按照计划路线进入金矿主排洪硐、碴场边沟(引至拦渣坝外)、边坡东侧面排洪明渠进入拦渣坝;保证边坡马道导流水畅通,切忌产生缺口导致上边坡汇水下泄至下边坡坡面冲刷形成泥石流。
2.5.3 确保拦碴坝斜槽和排洪明渠畅通,合理使用斜槽盖板控制坝内水位,严防坝内积水满坝。
2.5.4 保证B块采矿区域汇水经溜井进入690硐外排至2#堆内侧边沟与上方其它汇水一起引入拦碴坝排洪明渠直接排至坝外。
2.5.5 严禁B块排渣场周边汇水进入排渣场,保证排渣场边坡马道导流水渠畅通,预防产生缺口下泄下边坡坡面产生泥石流;确保排渣场下部平台挡碴墙牢固安全,一旦边坡产生泥石流,通过挡碴渗水墙挡渣,排入下方沉沙池澄清后排入水沟。
2.5.6 暴雨时候,必须安排人员进行水路检查和专人看守拦碴坝斜槽排水口,防止排水口被树枝等杂物堵塞,造成无法及时排水。
小金山沟口也必须安排专人看守,一旦上游发生大的泥石流,应立即做好路线封闭警戒工作。
2.5.7 层层签发防灾“明白卡”。
2.6 井下采矿场
2.6.1 井下采矿场也是金铜矿生产的重要场地,随着井下开采的拓展和在井下爆破振动的作用下,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冒顶与崩塌事故,因此必须加强地压管理,成立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及相应的仪器设备,根据矿岩的稳固程度,制定统一的顶板分级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
2.6.2 矿山井下采掘工作应充分考虑矿山地压的特征,合理选择开采顺序和采矿方法;矿山巷道和采场的断面形状,应使其长轴方向与主应力方向一致。
2.6.3 每次爆破后,必须详细检查和处理井下顶板和两帮;顶板应保持平整或稍呈拱形。
2.6.4 应定期检查井下采场及主要巷道的安全情况,当顶板出现异常,如有冒顶迹象时,应立即撤出作业人员,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2.6.5 不准损坏矿柱和护顶层;凡属破坏矿柱和护顶层的炮眼不准爆破,发现有所损坏的,必须及时支护和加固。
地压活动异常的采场和主要巷道,当岩层处于危险状态时,应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总之,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大范围的地压活动。
2.6.6 凡属危及人员安全的废弃通道、井巷、采空区及崩塌区等,均应按《安全标识控制程序》的规定,设置禁止和警示标志,禁止人员进入。
2.6.7 矿山应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矿山井下地压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分析,并提出和制定控制地压活动的方案和措施。
2.6.8 层层签发防灾“明白卡”。
3 防止和治理
3.1 露天采场经地表、井下、观察、监测,发现地表有陷落前奏时,必须划定警戒线,及时采取爆落或卸载等措施。
完善各种排洪系统,消除隐患。
3.2 各种坝体、溢洪和排洪设施经日常检查或汛期巡查出的问题,应及时处理和整改。
3.3 各种坝体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3.4 对各种坝体应制订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工作。
近年来,福建省紫金山矿采取治理与避让相结合措施,不断加大泥石流等矿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取得明显效果。
该矿专门成立了紫金山金铜矿移民安置协调领导小组,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完成了同康村第一、二期200户的移民搬迁任务。
该矿编制了矿区防洪区、尾矿坝区和金矿北口区汛期突发地灾处理预案,强化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等制度,并准备了大量的抢险救灾物资。
该矿还投入6623多万元资金建设防灾工程,分别形成了三大地质灾害防御系统。
近几年来,该矿区未发生一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