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长舌病的病因探讨及防控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鸭长舌病的病因探讨及防控措施
鸭长舌病也称为鸭鹅大舌头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以鸭鹅舌头长,上下喙短,舌头被长长的露在喙的外面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由于鸭鹅的舌头被长长的伸出并露在喙(嘴)的外面,使鸭鹅无法采食及饮水,鸭鹅常常因无法进食而死亡。也就是一般常说的“吊死鬼”,发病较轻的鸭只也常因舌头外漏而影响卖相,造成不收这类鸭只或扣除斤称,出栏时屠宰场每只扣2-3元,而使养鸭户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由于本病自2014年以来才较多的表现出来,而且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的地区范围也逐步在扩大,己蔓延到了很多地区。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所以,目前已引起行业的逐步关注。2015年3月以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农业部人畜共患病重点开放实验室从不同地区5个发病肉鸭群采集130余份样品,取5份样品进行病原的分离。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4株大肠杆菌从肝脏常规分离);获得5份鸭胚培养物。该培养物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对5株分离株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鸭瘟病毒、坦布苏病毒、鸭甲肝病毒、鸭星状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鹅多瘤病毒、鹅腺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征病毒等均为阴性,鹅细小病毒呈阳性。采用基于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的PCR方法对74份样品(肝脏和泄殖腔棉拭子)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00%。该分离株661bp的VP3核苷酸序列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鹅细小病毒82-0321v株和SHM319株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8%和98.3%;与番鸭细小病毒同源性较低,在77.6%~78.8%之间。用鸭胚分离的SDLC01株感染1日龄雏鸭能引起鸭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等症状。上述结果表明,从BADS患鸭体内分离得到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DPV),其可能与BADS具有相关性。经专家团队综合调研和实验室检测发现,本病是以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脚软、骨脆、嘴短、舌长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为单链DNA病毒,能在胚胎中繁殖,对蛋白酶、酸和热等灭活因子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对紫外线照射敏感。病鸭通过排泄物,特别是粪便排出大量病毒而形成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2、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消化系统,破坏肠黏膜和肠道菌群,使饲料内营养不能正常吸收,引起体内钙、锰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缺乏,进而影响骨组织发育,出现肉鸭嘴短舌长,站立不稳,不长个,腿和翅膀的长骨易断等症状。
(1)流行范围逐步扩大
本病于2000年时在我国南方及东南地区个别地区零散发生过,2014年以来包括北方等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在肉鸭养殖比较密集的山东、江苏、辽宁、安徽、广东、江西、四川、浙江、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发生率较高。
(2)呈现类似的传染性
本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群体发病,本病鸭鹅均有发生,尤以商品肉鸭的发病率最高。呈地区集中散发型,一个地区只要出现一家发病,就会慢慢向周边扩散。本病死亡率较低,多因无法饮水及采食而死亡。
(3)发病率逐渐提高
刚开始发病率一般为0.1%-0.5%左右,也就是饲养6000只商品肉鸭中发现有20只左右的长舌患鸭。自2014年以来,群体发病率一般在5%左右,以万只为例有的棚发现500-700只,有的少100-300只左右,少的发病率在2%左右,发病率高的鸭群能够达到20-30%。(4)发病日龄逐步拓展
本病刚开始以20日龄后至40日龄左右的鸭只出现发病情况,目前多发生于10-25日龄
左右的肉鸭发病,且主要发生于12-21日龄的肉鸭。少数鸭群于5-14日即有发病现象。(5)呈现群体独立感染发病特点
同一个养殖小区,使用同一家饲料和同一家的兽药,还是同一车鸭苗,有的养殖户发生本病,有的养殖户没有发生本病;只要是该棚出现过本病的,下次再饲养时出现发病鸭只的可能性很大。
3、临床症状:
观察鸭群,初期未发现异常,体温不高,随着病情发展,患鸭表现出精神萎顿,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向外岔开,呈八字脚或翻滚,严重的可出现跛行,瘫痪,拉稀,爪(蹼)干燥,有的因腹泻痉挛而倒地不起,病鸭背部着地,努力挣扎还是站不起来,个别蹦高,翻跟头,病鸭外观站立不稳,扭脖,瘫痪。随之肉鸭舌头伸出,眼圈周围羽毛湿润,流泪,粪便稀薄,大群中有咳嗽,呼噜现象(死亡鸭手捏鼻腔有黏液冒出),运动障碍,走走停停,随后见蹲坐式瘫痪或侧卧,采食不便或无法采食,鸭体瘦弱。病鸭表现为嘴(上下喙)较短,鸭舌弯曲突出外翻(舌头露出来耷拉着),跟吊死鬼一样,僵硬而不灵活,鸭嘴发生器质性病变后很难恢复,严重者影响采食,导致病鸭偏瘦,精神不振;有的病鸭伴随单腿跛行,站立不稳甚至倒地不起,死亡率较低。患鸭腿短,明显个体偏小,屠宰时脱毛容易断腿断翅,鸭群大小不均匀,舌头变长,后期容易断腿。部分患鸭有腹泻现象。
4、解剖症状:
解剖没有太多表现,主要表现是喙缩短,上下喙质地正常,一般未出现喙软、炎症或坏死,舌部肌肉出现钙化增生,全身骨质有疏松现象,表现为骨质脆弱,容易断裂。剖检内内脏器官,无明显炎症渗出物等。
5、综合防治措施
鸭大舌病是以鸭细小病毒病为主因,侵害消化系统,破坏肠黏膜和肠道菌群后导致营养不能正常吸收继发的综合性临床疾病,发病率很高,治疗难度较大。该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用药,早治疗,并且要采取综合综合防治措施,从提高机体的整体免疫力、快速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细小病毒)、控制继发感染等各方面共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抑制该病的蔓延,恢复正常生产性能。
(1)预防措施: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做好环境消毒和常规疫苗的接种,全方位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从进雏开始,必须保证营养的均衡,每天用聚能维他2000斤水/小袋(200g)饮水抗应激补营养,霉迪克1000斤料/袋拌料杜绝霉菌毒素侵害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在该病易感日龄(10-24日龄)使用免疫核糖核酸配合黄芪多糖和预防浆膜炎类抗菌药物连用3-5天,间隔7天再用3-5天,可大幅度提高淋巴母细胞数量,提高自身抗感染能力,有效预防细小病毒病的侵袭。
(2)治疗措施:坚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对于发病鸭群可使用免疫核糖核酸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和头孢类抗生素肌注,每日一次,连用2-3天可明显控制病情,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