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早读作文素材(2019.5.2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早读作文素材(2019.5.25)
【时文选粹】
编者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从“一带一路”到“巴黎气候协定”,从“中非合作”到“埃博拉”救助,从“亚投行”开业到“亚欧班列”开通,中国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中国方案”带向世界各地。

“同不妨异、异无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
(题目凸显文章内容。


①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以为继,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日益改变国际力量对比。

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再创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新时代领路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这一理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赢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同。

(开篇点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化意蕴丰富。


②“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

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其中的《礼运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就是说,“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

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应相互协调、妥善处置。

“天下为公”,这既是中国古代先圣先贤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髓,更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普遍憧憬和意愿。

③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旨在实现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彰显了中国的世界情怀和天下担当。

它既尊重和关照个人、国家的利益,又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

可以说,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彰显,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

(文化意蕴之一——“天下为公”,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对话协商,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④“义利统一”的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

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故“计利当计天下利”。

讲信修睦、善待他人、兼容并包、世界大同的传统哲学思想,为中华民族塑造了敦厚平和的气质,孕育了推己及人的文化,形成了强不凌弱的禀性。

义利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不冲突、不对抗,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种和平绿色的国际发展战略,是一种更加恢宏、高远的国际关系准则。

(文化意蕴之二——“义利统一”,计利当计天下利,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新型国际关系。


⑤“和而不同”的文化意蕴。

“和而不同”是一个反映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而基本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

譬如《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礼记·中庸》也讲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增添了发展动力。

比如,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国家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创造条件。

这些都体现了我们“求同”的决心。

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求同”的基础上,还正视民族的多样性、国家的差异性,体现了“存异”的态度。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世界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民族文化的平等性的诠释,是实现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必要条件。

中国主张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倡导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中共同发展,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化意蕴三——“和而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交流借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来源:2019-03-14《经济日报》
【时代警语】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思维串联】
【作文36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
②②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
③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新时代领路人)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请就“知”“信”“行”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
这是一道由三则材料加一句引导语组成的任务驱动作文题。

首先要把握住三则材料的中心,从而明确“知”“信”“行”三个概念的内涵。

第一则出自《尚书·说命中》,意即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所谓“知易行难”,强调的是“行”的重要性。

第二则材料选自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篇演讲。

她强调的是“信仰”的可贵,希望青年人在一切都怀疑的时代里仍要相信美好的东西依然存在。

第三则材料是新时代领路人在2018年五四前夕与北大师生座谈时的讲话摘录,新时代领路人强调的是不能空谈道德、理想,而要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确定三者的内涵是:“知”是懂得(道理等);“信”是相信(美好),有信仰;“行”是做,即实干、实践。

写作中有考生将“信”理解成“诚信”,是不准确的。

其次要把握“知”“信”“行”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最佳立意点。

在写作中,多数考生都能指出三者应该兼备、缺一不可,或者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但这种思考过于笼统,欠缺深刻性和独创性。

如果表述为“信仰,源于正确的认知,无知而信叫盲从、迷信,坚定的信仰却能激励人去探知笃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信为知行之首”“知行合一难,知行需要信仰来支撑,而信仰又在知行中内化”等,内涵就丰富得多了。

总之,对“知”“信”“行”三者关系的思考,一定要体现出思辨性,立意时可通过自设疑问、展开联想等方式来打开思路。

比如:对于“为什么知易行难”,我们可以想到“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名言;然后再反过来思考,“知”对于“行”的意义何在,就可以论述“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更好地行动”;而对于“信”在“知”与“行”中的作用,我们自然可以想到“信仰为知行指明了方向”“有了信仰,才能有坚定的行动”等立意。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坚定信仰,知行合一。

2.以知明信,信而笃行。

3.信仰为知行指明方向,知行让信仰闪烁光芒。

4.做人知信行合一,才能挺立天地间。

5.信仰使知行合一:信愈坚,知愈深,行愈远。

6.人生知信行统一:以信为首,以行为先,以知促行。

7.怀信仰,知万事,行四方。

8.知而信笃,行则志宏。

偏题立意:
1.明晓信仰,肆意青春。

(只写三者之一)
2.知行合一,不负芳华。

(只写知行,未见信仰)
3.乐知·诚信·笃行。

(“信”的内涵改变了)
4.知必信,信必行,行必果。

(立论不合逻辑)
【范文】
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颓废、享乐之风盛行,“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嚣尘上。

然而正如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青年人应摒弃消沉之心,直面人生,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气。

”对于真正的强者,知其难,反而会坚定他们的信念,将事情做成功。

知科技创新之难,华为公司聚员工信念之力,终于研发出领先于全球的5G技术;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难,朱显谟立下让黄河水变清的理想,奋斗几十年,最终使黄河入沙量减少了60%!反之,一个人如若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难免会被眼前闲适安逸的表象所迷惑,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也丧失了奋进的勇气。

跳出自我设置的舒适圈,直面社会现状,是每个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当务之急。

青年一代,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论遭遇何等挑战与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

培根说:“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对自己的背叛。

”信仰之可贵,一在于它让我们永不失对将来的希望,二在于它还能为我们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

有信仰的马斯克倾尽家财研制纯电高速的汽车,而没信仰的国内某商人却以造车为名,将从股市收刮的金钱带到国外挥霍享受:两人的境界高低其实是信仰的有无决定的。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知其难,信其力,说到底便是为了行其艰。

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黄粱美梦。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我们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青年一代并非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希望的一代。

知而后信,信而后行,不自我束缚,不妄自菲薄,不纸上谈兵,实干笃行,则中华之强盛,可指日而待也。

【点评】
题目以简明的三个三字短语,将“知”“信”“行”三者的关系和盘托出,可谓标题醒目、观点鲜明。

正文依次论述了直面现实、“知其难”能激发出信仰的力量,而“知其难”“信其力”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行其艰”。

论述层次清楚,尤其是全文都从青年人的角度来谈如何知难而上、怀信而行,格调昂扬向上,极有现实针对性。

全文引用的名言也十分贴切,为文章增色不少。

当然,文章有些语句稍显啰唆,个别地方论述的逻辑性也不是很好,但总体看来,本文仍可算一篇考场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