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71c86f15901020206409cb6.png)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一、“五服”概述“五服”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含义:一是吉服的五个等级,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五等服式;二是凶服(丧服)的五个等级,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等服式;三是王裴之外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依次叫做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五种。
而本文所讨论的“五服”指的是第二种含义,是“丧服制度”的简称,它指的是死者的亲属按照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别,穿戴丧服的规格和所服丧期有所不同的一种制度。
总的来说,即与死者血缘关系越近,丧服的材质愈粗,服丧的时间愈长;反之,则丧服的材质愈细,服丧的时间愈短。
根据亲疏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五种,由亲至疏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关于服丧的具体内容,各个朝代有所不同,但大如致如下:斩衰,服丧三年,丧服用最粗糙的生麻布制成,左右衣旁和下边不缝,是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为夫服丧时所穿用。
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五等,丧服用次等生麻布制成,是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服丧期间穿用。
大功,丧期九月,丧服用粗熟布制成,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是为伯叔父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时穿用。
小功,丧期五月,丧服轻于大功,是用稍粗熟布制成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期间穿用。
绍麻,丧期三月,丧服是用稍细熟布做成,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服丧时穿用。
作为哀悼死者的一种形式,五服本来仅有表示血缘亲疏的单纯作用,但是在中国早期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和帝制时代“礼法合一” 的等级社会中,统治者赋予了它另外的引申意义:它是古代社会“亲亲” 、“尊尊”思想的重要体现,用以维护等级尊卑的社会国家秩序。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53c96c708a1284ac85043ee.png)
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
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斩衰,最重的一等丧服,以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衣缘袖口皆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故称斩衰。
服斩衰者还须手握一根苴杖,俗称哭丧棒,竹制,高与胸齐,其意义有两重:一则是身份的象征,在传统丧礼中,只有孝子才用哭丧棒;二则是情绪的外化,痛失至亲,身心俱催,唯能以杖扶病。
斩衰服丧三年(实为二十五个月),适用于臣为君,子为父,未嫁之女为父,已嫁复归之女为父,妻为夫,承重孙为祖父。
齐衰,次于斩衰一等丧服,亦以粗生麻布做成,但衣缘袖口皆缝边,稍显齐整,故称齐衰。
齐衰按居丧期的长短和用杖与否又分为四等:齐衰三年,即服丧三年,用杖。
适用于父已先卒,子为母,未嫁之女为母。
齐衰杖期,即服丧一年,用杖。
适用于父尚在世,子为母,未嫁之女为母,夫为妻。
齐衰不杖期,即服丧一年,不用杖。
适用于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已嫁之女为父母。
齐衰三月,即服丧三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大功,次于齐衰一等丧服,以熟麻布做成,较生麻布细密。
服丧九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已嫁之姑母、堂兄弟、未嫁之堂姐妹。
小功,次于大功一等丧服,以熟麻布做成,较大功所用更为细密。
服丧五月,不用杖。
适用于从祖父母(祖父的兄弟及其妻)、堂伯叔父母(父亲的堂兄弟及其妻)、从祖兄弟(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
缌麻,最轻的一等丧服,以最细的熟麻布做成。
服丧三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以及为外姓的舅父、姨母、表兄弟、岳父母等。
五服明显是父权制下的产物,一切规制皆以男子为中心,表现出三大特点:一、父母有别:父亲方面的父党为宗亲,母亲方面的母党为外亲。
在父权社会中,只重宗亲而不重外亲。
宗亲方面,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直系旁系,无不有服;外亲方面,却只对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表兄弟有服,且等级要低得多。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0e9090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2.png)
“五服”制度五服是东亚古代的丧服等级,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汉语拼音:Cuī),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凡丧服上衣叫衰(披在胸前),下衣叫裳。
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衣旁和下边不缝边,所以叫做斩衰,斩就是不缝缉的意思。
子为父、父为长子都是斩衰(注:诸侯为天子、臣为君也是斩衰。
),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除服斩衰外还有丧髻,这叫“髽(汉语拼音:zhuā)衰”。
斩衰都是三年丧(实际上是两周年,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1].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齐衰(汉语拼音:Zī Cuī)次于斩衰,这是用熟麻布做的。
因为缝边整齐,所以叫做齐衰。
《仪礼·丧服》篇载齐衰分为四等:齐衰三年,这是父卒为母、母为长子的丧服;齐衰一年,用杖(丧礼中所执的),这叫“杖期”,这是父在为母、夫为妻的丧服;齐衰一年,不用杖,这叫“不杖期”,这是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的丧服,已嫁的女子为父母,媳妇为舅姑(公婆)、孙和孙女为祖父母也是不杖期;齐衰三月,这是为曾祖父母的丧服[2].西晋李密所著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里的“期”指的就是齐衰。
五服是什么意思?
![五服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ce414e0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0.png)
五服是什么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2018-12-25 13:56 胡含娇爱历史俗语:“亲不过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说到“五服”,其实每个年轻人听到都是一脸疑惑的表情,年轻这一代人已经很少再接触到这种东西,就算老人们提起,他们也只是听听而已。
但是有些老人口中的“五服”,又是不一样的含义,小编由此查看了很多的资料,才发现原来“五服”不止一个意思。
那么到底“五服”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这个词是在出现民国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所存的资料也已经不太完整了。
为此,小编根据收集的资料,整理出了几点关于“五服”的说法,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一种说法是关于行政区域的划分。
看电视剧,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室与王室之间的区别,皇家的嫡子与家里的庶出,他们之间的等级也很分明。
熟悉历史政治制度的人一定知道,最早有划分区域的朝代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的制度就叫做分封制。
是怎么划分的呢?当时的国王会按照诸侯与王室之间的关系进行划分领域,与自己关系越好的诸侯,国王就会把他的领地分配在自己的附近。
;如果关系不好,那肯定就是离国王一个十万八千里。
有的史料也说,诸侯的领地也是根据他们与过往的亲疏分配的,这样一来,诸侯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领地分配来实行自己的指责。
第二种说法是五种孝服。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国家从历史开始之后,便开始崇尚各种孝的礼节。
从古时候到现在,就保留着各种丧事应该需要准备的东西与习俗,其中也包括各种等级制度,一个家族中的人必须根据这个制度,来进行孝服的穿戴。
在封建制度中,人们会更加注重等级制度,他么会根据亲疏关系来安排不同的人的孝服材质,如果你的等级高,与这个过世的人关系比较好,那么你的孝服材质比较好。
由此,“五服”也被看做是孝服的五种。
第三种说服就是在孝服的基础上慢慢演变的,由五种孝服演变成了亲疏程度的五辈人。
到底是怎么算的呢?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上至父亲,爷爷和曾爷爷,下至弟弟,儿子,和孙子。
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
![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b0be72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6.png)
五服是一种制度,一种丧葬制度,准确地说就是丧服的制度,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你家里死了人,你穿什么衣服,这个叫五服。
为什么叫五服呢?因为它有五个等级,哪五个等级呢?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要注意的是,斩衰中的衰要念崔,齐衰要念成资崔。
这五个等级有什么区别呢?三大区别:布料不同、做工不同、(穿着)时间不同。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五个等级的丧服,都是麻布,不是绸缎的,因为要表示哀悼,所以要穿得差一点。
都是麻布,但是麻布有生的,有熟的,斩衰是生麻布,是粗麻布,在做斩衰的时候,不能用剪刀绞,要用刀砍,也就是说在裁的时候用刀砍,即斩。
斩下来以后,不能缝边,就得把那个碎穗子都留出来,就像我们现在穿的很酷的牛仔裤一样,那裤脚都是在上面挖个洞,在现在叫“酷”,但在当时叫做“苦”,表示极其悲痛,这是第一等,叫斩衰。
第二等,叫齐衰,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熟麻布。
从齐衰开始就改熟麻布了,除了斩衰,其他几个都是熟麻布,或者可称之为粗麻布,在制作过程中,用剪刀绞下来,然后缝边,之所以叫齐衰,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都是用熟麻布去制作齐衰、大功、小功、小功、缌麻,而且它们都需要剪裁,裁完之后要把边给封上,那要怎么区分它们呢?是这样的:齐衰是粗麻布,大功是比较粗的麻布,小功是比较细的麻布,缌麻是细麻布,就是说缌麻的面料最好,又熟又细,所以叫缌麻,就缌麻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言,就有细麻布的意思,穿上缌麻,那种悲痛的情绪就显而易见,说明此时心境是及其悲苦的,所以缌麻要留给与死者关系最亲的人穿,那你知道这五个等级怎么穿吗?是这么规定的:斩衰是臣为君,君死了,做臣的穿斩衰;子为父,父亲死了,做儿子的穿斩衰;妻为夫,丈夫死了,妻子穿斩衰。
还有一个特例,服丧的时间最长的是三年,实际是二十五个月,因为古人的数字往往是有水分的,号称三年,实际二十五个月。
齐衰,是父亲死了之后,母亲去世,儿子穿,时间为三年;妻子去世,丈夫穿,时长一年;祖父母去世,孙子孙女穿,五个月;曾祖父母去世,曾孙曾孙女穿,三个月。
周朝五服制度
![周朝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62da8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7.png)
周朝五服制度
周朝的五服制度是指以天子为核心,根据亲疏和距离的不同,画五个同心圆,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称为甸服,环绕天子建立起来的列国为侯服,侯服之外为绥服或宾服,其外是要服和荒服。
具体来说,甸服是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包括大臣和民众;侯服是诸侯的领地,这些领地被诸侯统治;绥服或宾服是前朝后裔建立的国家对天子所表示的臣服之地;要服表示的是周王室东南的诸侯国,如吴、越、楚等;荒服则是指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承认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即可。
此外,五服制度也与朝贡制度相关,不同地区的朝贡频率根据亲密程度而大有区别,例如甸服每日朝贡,侯服按月,绥服按季度,要服按年,而荒服则只朝贡一次。
总的来说,周朝的五服制度是以距离和亲疏来划分的,不同地区的诸侯国朝贡频率也不同。
文学常识:什么是五服
![文学常识:什么是五服](https://img.taocdn.com/s3/m/b08f0c585ef7ba0d4a733bd1.png)
文学常识:什么是五服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
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斩衰,最重的一等丧服,以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衣缘袖口皆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故称斩衰。
服斩衰者还须手握一根苴杖,俗称哭丧棒,竹制,高与胸齐,其意义有两重:一则是身份的象征,在传统丧礼中,只有孝子才用哭丧棒;二则是情绪的外化,痛失至亲,身心俱催,唯能以杖扶病。
斩衰服丧三年(实为二十五个月),适用于臣为君,子为父,未嫁之女为父,已嫁复归之女为父,妻为夫,承重孙为祖父。
齐衰,次于斩衰一等丧服,亦以粗生麻布做成,但衣缘袖口皆缝边,稍显齐整,故称齐衰。
齐衰按居丧期的长短和用杖与否又分为四等:齐衰三年,即服丧三年,用杖。
适用于父已先卒,子为母,未嫁之女为母。
齐衰杖期,即服丧一年,用杖。
适用于父尚在世,子为母,未嫁之女为母,夫为妻。
齐衰不杖期,即服丧一年,不用杖。
适用于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已嫁之女为父母。
齐衰三月,即服丧三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大功,次于齐衰一等丧服,以熟麻布做成,较生麻布细密。
服丧九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已嫁之姑母、堂兄弟、未嫁之堂姐妹。
小功,次于大功一等丧服,以熟麻布做成,较大功所用更为细密。
服丧五月,不用杖。
适用于从祖父母(祖父的兄弟及其妻)、堂伯叔父母(父亲的堂兄弟及其妻)、从祖兄弟(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
缌麻,最轻的一等丧服,以最细的熟麻布做成。
服丧三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以及为外姓的舅父、姨母、表兄弟、岳父母等。
五服明显是父权制下的产物,一切规制皆以男子为中心,表现出三大特点:一、父母有别:父亲方面的父党为宗亲,母亲方面的母党为外亲。
在父权社会中,只重宗亲而不重外亲。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d63cb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68.png)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五服制度简介五服制度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一种重要制度,用来规范人们在悼念死者时的服饰和行为。
根据不同的亲属关系,人们需要穿戴不同的服饰和实施相应的悼念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敬。
五服制度的五种服饰1.孝服:指子女悼念父母时所穿的服饰。
通常是黑色衣物,如孝衣、孝巾等。
孝服以黑色为主要色调,象征沉痛悲伤之情。
–例子:在中国古代,孝子孝女在父母去世后,会穿上黑色的孝衣,悬挂白色孝巾,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2.丧服:指除子女悼念父母外其他近亲属悼念时所穿的服饰。
丧服分为三种,一等丧服、二等丧服和三等丧服。
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穿戴的服饰也有所不同。
–例子:一等丧服通常是深色的服装,如灰色衣物。
二等丧服则是中性色调的衣物,如白色、浅灰色。
三等丧服则是浅色的服饰,如淡粉色。
3.外戚服:指夫妻外戚之间相互悼念时所穿的服饰。
外戚服通常是紫色的衣物,象征尊贵和权威力量。
–例子:在古代,夫妻外戚之间在对方去世时,会穿上紫色的服饰,以示哀悼和对亲属的尊重。
4.臣服:指君臣之间相互悼念时所穿的服饰。
臣服通常是青色的衣物,寓意忠诚和奉献。
–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当君主去世时,臣子们会穿上青色的服饰,表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哀悼。
5.友服:指朋友之间相互悼念时所穿的服饰。
友服一般是白色的衣物,象征纯洁和祥和。
–例子:在现代社会中,朋友之间在丧失亲人的情况下,可能会穿上白色的衣物,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友情的怀念。
结语五服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项重要礼制,通过规范悼念仪式和服饰的使用,人们可以向逝者表达哀思和尊重。
在现代,虽然五服制度的实施已不如古代那样严格,但其仍然影响着人们对悼念和哀悼的方式和态度。
“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老人口中的“五服”到底是指什么?
![“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老人口中的“五服”到底是指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0c8320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1.png)
“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老人口中的“五服”到底是指什
么?
在农村地区,评断两个同姓人是否为亲戚关系,往往会以五服为基准,若是没出五服,说明具有亲缘关系,那么“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
五服指的是五等丧服,众所周知,当先辈去世时,后辈会披麻戴孝,亲属要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穿不同等级的丧服,这其中夹杂着男尊女卑的观念以及古人对孝道的执念。
(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侵删)
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亲属范围包括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即为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共称为本宗九族,古代人口中的“株连九族”就是指这些人。
而五服分别指的是:第一服为关系最亲近的父母和子女;第二服是祖父母、叔伯姑侄、兄弟姐妹;第三服是堂祖、堂叔伯、堂兄弟姐妹;第四、五服就比较远了,一般来说,一个人能够保持密切联系的也就三代人。
农村人常用“五服”来区分直系血统和旁系血统,“出五服”的话,即使是同宗同族,也不属于近亲,就不用为先辈服丧。
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同姓通婚,也就是现代人口中的非近亲结婚。
五服图能清楚看出你和上下几代人之间的关系,若是超出五服的范围,则说明关系比较远了。
当然,每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不一样,对五服的定义也不同,但是无论怎样,五服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丧服制度,以此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若是在五服内,说明大家还是亲人。
什么是五服?(含详解)
![什么是五服?(含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af3fbe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76.png)
什么是五服?(含详解)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
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斩衰,最重的一等丧服,以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衣缘袖口皆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故称斩衰。
服斩衰者还须手握一根苴杖,俗称哭丧棒,竹制,高与胸齐,其意义有两重:一则是身份的象征,在传统丧礼中,只有孝子才用哭丧棒;二则是情绪的外化,痛失至亲,身心俱催,唯能以杖扶病。
斩衰服丧三年(实为二十五个月),适用于臣为君,子为父,未嫁之女为父,已嫁复归之女为父,妻为夫,承重孙为祖父。
齐衰,次于斩衰一等丧服,亦以粗生麻布做成,但衣缘袖口皆缝边,稍显齐整,故称齐衰。
齐衰按居丧期的长短和用杖与否又分为四等:齐衰三年,即服丧三年,用杖。
适用于父已先卒,子为母,未嫁之女为母。
齐衰杖期,即服丧一年,用杖。
适用于父尚在世,子为母,未嫁之女为母,夫为妻。
齐衰不杖期,即服丧一年,不用杖。
适用于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已嫁之女为父母。
齐衰三月,即服丧三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大功,次于齐衰一等丧服,以熟麻布做成,较生麻布细密。
服丧九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已嫁之姑母、堂兄弟、未嫁之堂姐妹。
小功,次于大功一等丧服,以熟麻布做成,较大功所用更为细密。
服丧五月,不用杖。
适用于从祖父母(祖父的兄弟及其妻)、堂伯叔父母(父亲的堂兄弟及其妻)、从祖兄弟(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
缌麻,最轻的一等丧服,以最细的熟麻布做成。
服丧三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以及为外姓的舅父、姨母、表兄弟、岳父母等。
五服明显是父权制下的产物,一切规制皆以男子为中心,表现出三大特点:一、父母有别:父亲方面的父党为宗亲,母亲方面的母党为外亲。
在父权社会中,只重宗亲而不重外亲。
亲属范围与五服制度
![亲属范围与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e65cff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a.png)
亲属范围与五服制度我国古代法律中有“五服”制度。
所谓“五服”,就是指丧服。
所谓“五服”制度,就是说为父系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的服制。
具体来说,就是将亲属分成五等,并规定了相应的服丧期限。
古人对于丧服的种类也有严格规定,不同的丧服,适用于不同地位的亲属。
父为长子,次为长孙、若曾孙,其后依此递减。
为臣,若子、侄、昆弟;为平民百姓,若兄、弟、嫂、若夫、若妇;为隶卒,若臣、若子、侄、若同居者;为兵,若孙、若同居者。
每隔若干年,就要改变一次丧服的种类,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礼治秩序逐渐瓦解,父系家长制的一家独尊与嫡长子继承制等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孔子说过:“礼失而求诸野”,于是提出了“去”、“复”的主张,主张除去不合时宜的丧服种类,以恢复和建立符合封建等级秩序的服制。
西周初年,孔子制定了一套五等丧服制度,规定了三种五服制度。
第一等叫做斩衰,也就是齐衰(为父母服丧三年),第二等叫做齐衰,也就是大功,即为兄弟服丧一年),第三等叫做小功,即为夫妻服丧一个月。
虽然如此,但由于周天子身份高贵,所以实际上只能是两种五服制度并行,这样才显得隆重。
这样,周天子实际上服了三种五服,当时人称之为“亲尽,三年”,后世的皇帝便采取了这种方式,即只服两种五服制度。
《春秋左传正义》中明确记载:“父之于子,东宫西宫,南面北面,服均也;父之于母,斩衰三年,齐衰期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
”就是说儿子对父亲服丧三年,孙子对祖父服丧三年,女儿对外祖父服丧三年,媳妇对舅父服丧三年。
至于文武百官、士大夫,对自己的祖父母服丧一年,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父母、夫都服丧三年,嫡妻对夫服丧三年,继室对前夫服丧三年。
在这里,礼治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
唐代开始,五服制度被列入法典,历朝历代根据不同情况略有增加或减少。
例如宋代最终确定了五服制度,每种五服制度的丧服规定更加详细,大致如下: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在清朝的法律中,关于服丧的制度更加详细,有服制、齐衰杖期制、女子别嫁从夫、父在为母服期制、女子入门后改从父母、兄弟死别父服制、族人死节叔伯制等。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e7e735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e.png)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五服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礼制,也是古代中国所倡导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
五服制度分为父服、君服、夫服、兄服和子服,主要规定了人们在不同身份和社会角色下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首先,父服是指子女对父亲的尊敬和依从。
在这个制度下,子女应该恭敬父亲,听从父亲的教诲和指引。
父亲是家庭的主导力量,子女应该尊重父亲的意见和决策,同时也要遵守父亲所制定的家规家训,以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秩序。
其次,君服是指臣民对君王的忠诚和顺从。
在古代中国,君王被视为人民的天子,人民应该对君王表示敬意和服从。
臣民应该忠心耿耿地为君王效力,遵循君王的政策和指令,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做出贡献。
夫服是指妻子对丈夫的恭敬和依从。
在这个制度下,妻子应该听从丈夫的言行,并尊重丈夫的决策。
妻子应该保持贞洁,照顾好家庭的一切事物,为丈夫和子女创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
兄服是指弟弟对哥哥的敬爱和服从。
兄弟是家庭中的关键成员,弟弟应该尊敬哥哥、从哥哥那里取得指导和保护。
哥哥应该关怀弟弟的成长和发展,为弟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行为标准。
最后,子服是指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和侍奉。
子女应该尊敬长辈,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无论是父母、祖父母还是其他长辈,子女都应该对他们服从和尊敬,尽心尽力去照顾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
五服制度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个制度体现了尊卑有序、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
通过遵守五服制度,可以有效地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五服制度逐渐淡化,人们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和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尽管五服制度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不再被普遍遵守,但它依然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风俗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较而言,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平等,但我们仍可以从五服制度中汲取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和启示,以构建一个和谐、宽容、友爱的社会。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9131e4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4.png)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
五服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一种规范,也是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礼仪制度之一。
下面对五服制度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朝服:朝服是朝廷官员在正式场合佩戴的服饰。
朝服的特点是华丽、庄重,象征着官员的身份和权力。
朝服包括冠带、衣袍、鞋靴等各种服饰,具体的款式和材质因不同官阶而有所不同。
二、礼服:礼服是在重要的宴会、婚丧嫁娶等场合佩戴的服饰。
礼服要求素雅含蓄、不夸张,体现出一个人的高贵品位。
礼服包括礼帽、礼服、礼裳、鞋袜等。
婚礼中的新郎新娘的婚纱和礼服,以及丧葬中的丧服,也属于礼服的范畴。
三、冠服:冠服是指参加成年礼时佩戴的服饰。
冠服的形制和颜色是有规定的,一般是由五彩纱帽、龙袍和牙套组成。
冠服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人佩戴不同的冠服。
四、褒衣:褒衣是皇帝的服装,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佩戴。
褒衣一般是黄色的,象征着皇帝的尊严和权威。
褒衣由上衣、下裳、犀带、文曲等组成,犀带是褒衣的主要标志之一。
五、禄服:禄服是授予有功的官员的特殊服装。
禄服一般由犀带、官带、帽子等组成,颜色鲜艳,富丽堂皇。
禄服的款式和颜色会根据官员的功绩和地位而有所不同,是对功绩的奖赏和表彰。
总之,五服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重要的礼仪制度之一,它规定了不同场合下不同人群应该佩戴的服饰和颜色,体现了权力和地位的等级制度,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五服制度不仅是一种服饰的规定,也是古代人们对尊卑和身份的一种象征和认同。
五服制名词解释
![五服制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9c6e0f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1.png)
五服制名词解释
五服制是指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不同亲属死亡时的服丧期限及着装规定的制度。
根据古代儒家的伦理思想,五服制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服丧期间和着装方式。
第一服为“孝服”,指儿子为父母哀悼之时的服丧期间和着装。
儿子一般要在父母去世后三年之内穿戴灰色衣服,加上特殊标志,以示哀悼。
第二服为“丁服”,指兄弟为兄弟哀悼的服丧期间和着装。
兄弟一般要在亲兄弟去世后三年之内穿戴黄色衣服,加上特殊标志。
第三服为“庶人服”,指其他亲属为亲戚哀悼的服丧期间和着装。
亲属一般要在去世后的一年之内穿戴黑色衣服,加上特殊标志。
第四服为“外戚服”,指妻子为丈夫哀悼的服丧期间和着装。
妻子一般要在丈夫去世后三年之内穿戴白色衣服,加上特殊标志。
第五服为“夫人服”,指妻子丧偶哀悼的服丧期间和着装。
妻子一般要在丈夫去世后三年之内穿戴纯白色衣服,加上特殊标志。
五服制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对亲情的尊重的仪式。
它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教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家族、
亲情和孝道的重视。
农村地区常说的“出五服”是什么意思?
![农村地区常说的“出五服”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0b01cf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3.png)
农村地区常说的“出五服”是什么意思?
“五服”实际上是一种丧服制度,讲的是在同一宗族中依据需要穿丧服的人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来确定丧服的类型。
要讲清楚为何会有“出五服”这种说法,还是要先讲一下我国古代的宗族制度与皇权的关系,总的来说宗族制度依附于皇权,宗族制度为皇权服务,皇权为宗族制度的发展提供法律、文化保障。
在古代就有“皇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的说法”,充分证明了宗族在古代皇权社会中力量的强大。
那么在宗族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威胁到皇权的统治,皇权就要想办法来制衡宗族势力,所以提出了象征宗亲关系远近的制度“五服制”,出了五服以后,家里即使死了人,也不用披麻戴孝了,有了喜事也不会专门去请,长时间的不联系,必然会导致关系的疏远,宗族关系疏远以后,不管怎样去发展,也不会威胁到皇权的统治。
下面我详细讲一下什么叫“出五服”?“五服”分别指的是斩哀、齐哀、大功、小功、缌麻,这就是古代亲戚等级的计量单位,它们也指的是五种不同种类的孝服。
“五服”的计算原则是“同父则齐,同祖则功、同曾祖则小功、同高祖则缌麻”,最亲的就是斩哀了,“父亲、夫君、祖父母”都在里面。
一旦出了五服,即使是同一宗族,家里出了丧事,也不用去穿丧服了,穿正常衣服就可以,也不用忌讳过年不能贴红对联。
当然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能够看到所有的一代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出五服”看似是一种宗族现象,但实际上包含了很多古代统治者所灌入的政治统治因素,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这或许就是古代中国人可以跪着和君主讲那么久话的原因了。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已经不重视服制、宗族、宗法、族谱的管理发展了,应该对于这方面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毕竟是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
部分,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在亲属的远近中,民间有出“五服”的说法,“五服”是指什么呢?
![在亲属的远近中,民间有出“五服”的说法,“五服”是指什么呢?](https://img.taocdn.com/s3/m/5739ce9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1.png)
在亲属的远近中,民间有出“五服”的说法,“五服”是指什么呢?“五服”的含义很多。
最初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汉书·地理志》:“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周朝时指五种行政区划。
《国语·周语》:“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具体而言,即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又作“绥服”)、“要服”、“荒服”,是为“五服”。
“服”是指服事天子之意。
五百里为一服,《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
服,五百里。
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
”我们通常说的“五服”是指出丧的5种不同服饰。
封建社会按父亲的血缘关系来区分辈分和长幼,以父宗为重。
自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儿、孙、曾孙、玄孙为九族。
九族之内,若有亲属死亡,则视其和己身关系,穿戴不同的服饰,这便是“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是最重的孝服,臣对君、子女对父母、媳妇对公婆都要穿斩衰。
齐衰用粗麻布制成,孙子女对祖父母、重孙对曾祖、高祖父母戴孝需尊此礼。
大功丧服质量比齐衰稍好,由熟麻布做成,堂兄弟、伯叔之间用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又轻于大功,材料使用更细的熟麻布,这种丧服多用在兄弟之妻、已嫁的堂兄弟姐妹之间。
缌麻,又称漂孝,由漂洗后的麻布制成,这是亲属关系最疏远的一种丧服。
“五服”的规定一般都是晚辈对长辈。
“出五服”是指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
“五服”制度是封建伦理和家庭秩序的体现,曾作为定罪和量刑的依据。
任土做贡五服制度
![任土做贡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7fa39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0.png)
任土做贡五服制度
贡五服制度,又称任土做贡贡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封地制度。
在这种制度中,君王或诸侯可以将一片土地赐给臣下,作为封地,而臣下则需向君王或诸侯献上五种礼品,分别是绢、丝、麻、银和粟,称为「贡五服」。
贡五服制度源于商代的土地制度,当时的统治者会赐给臣下一片土地,作为臣下的封地。
这片封地通过有限的贡品维持,这就是贡五服制度的雏形。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贡五服制度逐渐成为统治者赐封土地的标准。
贡五服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作用。
君王或诸侯通过赐封土地,使臣下对他们产生忠诚和依附,而臣下则通过贡献五种礼品,向君王或诸侯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但是贡五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贡品的限制,封地的产出不能完全自给自足,臣下往往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生活所需。
同时,贡五服制度限制了土地的使用权,臣下只能作为封地的管理者,无法自由买卖或转让土地。
总的来说,贡五服制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贡五服制度逐渐被其他土地制度所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服制度有句俗话叫:咱是不出五服的亲威。
我国的“五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现代仍有一些地区深受影响,甚至保留了其中一些丧服制度。
《辞源》“五服”解释为:旧时丧服制度,以亲疏为差等,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名称。
礼学记:“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也就是儒家的丧葬制度(就是亲朋好友去世了,你应穿什么衣服)孝服虽然有传承和变异,但基本保持了五等的定制,即:斩衰(音读:斩崔)、齐衰(音读:齐崔)、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的三大不同与区别1、布料不同;2、做工不同;3、服丧时间不同。
“ 斩榱”(斩衰。
读:斩崔),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
“榱”《说文解字》释为…椽子‟。
…榱‟之言差次也。
自高而下、层次派列如有等衰也。
这里引申为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
布料不同: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本色生麻布制成的;做工不同:是用刀剁成的不能缝边的很粗的生麻布做成的丧服,意思是最亲的人死了,无心讲究,表示悲痛。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儿子及未嫁女为父、妻对夫、儿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儿子及未嫁女为母亲(含继母)去世(父亲已死),都要服斩榱,一般是服丧时间三个年头(实际为25个月)。
“齐榱”(齐衰。
读:齐崔),是五服中次重的。
布料不同: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做工不同:可用剪刀剪裁,可用剪刀剪裁、缝边。
已嫁女为父服丧时间一年儿子及未嫁女为母亲(含继母)去世(父亲还在)服丧时间一年;丈夫为妻子服丧时间一年;承重孙之外的孙子、孙女为祖父母服丧时间五个月;重孙子、重孙女为曾祖父母服丧时间三个月;玄孙为高祖父母均遵“齐榱”的礼制,服丧时间三个月。
“大功”是五服中第三重的丧服(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
布料不同: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
做工不同:可用剪刀剪裁、缝边。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或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姑或已嫁的姐妹、妻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大功服丧时间九个月。
“小功”是五服中第四重的丧服(做工细)。
布料不同: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
做工不同:可用剪刀剪裁、缝边。
这种丧服是为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重堂兄弟、未嫁重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小功服丧时间五个月。
最轻的孝服是“缌麻”。
布料不同:是用稍细的熟麻布做成的。
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
称为“漂孝”。
做工不同:可用剪刀剪裁、缝边。
凡为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为岳父母、为女婿、为外甥、为外孙穿孝都在这个档次。
缌麻服丧时间三个月。
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可以“袒免”。
袒,袒露左肩;免,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五服的作用: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
父系为内,母系为外。
堂为内,表为外。
姑表比姨表亲。
君尊臣卑,父尊子卑。
五服主要用来区别,按照等级来区别。
以德治国的支撑点就是礼乐制度。
礼的作用就是维持秩序序。
五服和九族来历及含义五服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
五服制罪原文是“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具体原则是:服制越近,即血缘关系越亲,卑犯尊的处罚越重,尊犯卑的处罚越轻。
如果服制越远,则表明血缘关系越疏远,这种情况下,卑犯尊的处罚越轻,尊犯卑处罚越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父子相互之间的犯罪,如父亲打骂儿子,儿子没有控告的权利,即父亲免罪,如果儿子打骂父亲,则要处死,所以五服制罪的本质是维护家族的等级制。
在《晋律》中第一次将五服制罪即“服制”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从此确立了后世的法定亲属等级制度。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同,音崔,指丧服)、齐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细)、缌麻。
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缝边,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
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
齐衰则是缝边的生麻布做成。
大功和小功则是用熟麻布作成,只是做工不同。
缌麻是细的熟麻布做成。
服丧时间依次减少,有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叫内亲。
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
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
'衰'(读做“催”)'衰'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衰榱,是最重的孝服。
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
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
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
称为'漂孝'。
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
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五服规定,是晚辈对长辈的丧服规定,夫妻属平辈不穿孝服,戴黑袖标即可。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
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九族:族,表示亲属关系。
“九族”之说最早见于《书·尧典》:“以亲九族。
”九族所指,历来说法不一,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1) 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具体的来说这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代。
(2)指异姓亲族,即父族四(自己本族四代),母族三(母亲同族三代),妻族二(妻子同族二代),这样合起来共九族。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在中国民俗中,祖制称呼一般分九代: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
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
九族五服图九族中,纵向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始、祖始、堂祖姑、曾祖姑等。
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长辈及晚辈的称呼长辈及晚辈的称呼实际上也是有相应的说法的。
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由自己往下,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坤孙,坤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耳孙。
中西历史进程差异的地理基础作者:许平中2007-08-31 13:18:25 本章字数:8459)摘要: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动力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市场兴起。
西欧产品差异大,水路运费低,商品交换有利可图,吸引人们发展商品市场。
中国东西方向产品差异小,南北方向陆路运费高,商品交换无利可图,农民的“合理选择”是调整产品结构以满足需求,自给自足导致社会长期停滞。
关键词:无差异;陆路;市场;停滞现代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都是经济人在特定客观环境下“合理选择”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这种客观环境主要就是自然地理环境。
早在18世纪前期,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就认识到地理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更是非常重视“历史的地理基础”。
普列汉诺夫在其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地理环境对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笔者受这些思想的启发,多年来力图探明近代西欧兴起和中国落伍的地理根源。
本文就是探讨的成果。
一传统观点认为,技术突破是西欧兴起的原动力。
技术突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加速了市场形成,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这一观点没有解释:技术突破是偶然出现的,还是具有必然性?如果是偶然的,为什么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了那么多技术突破,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中,生产技术却几乎没有出现任何重大突破?如果具有某种必然性,那么这种必然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人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了技术创新的原理和西欧兴起原因。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具有偶然性。
例如,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这一发明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偶然性的发明和创新能否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
例如,南欧人很早就发明了利用水力和风力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在南欧并未起到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