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课例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课例探讨
一、问题提出:教学研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思考
在新课程广泛而深入推进的背景下, 针对课堂一线实践的教学研讨也面临着指导思想重要转变和研究品位极大提升的现实需要, 但是, 在这两个突出的现实挑战面前, 教学研讨还存在着诸多与之不相符的做法和认识, 主要表现为:
1、教学研讨无关痛痒, 不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研讨直觉道来, 不突出要害中心;
3、教学研讨以经验为主, 缺乏理性高度的专业论断;
4、教学研讨以评价为主, 缺乏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5、教学研讨以片面居多, 缺乏把握全局的系统眼光;
6、教学研讨以发言为主, 缺乏观点主张的交流互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研讨可能的突破点:
1、教学研讨从孰优孰劣的评价区分转向教学问题的诊断与研究。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在客观上要求作为教研活动重要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加大研究的含量和专业判断的力度, 使教学研讨为更有效的教学活动指明方向。
2、教学研讨从习以为常的坐而论道转向教学行为的改进与优化。教学研讨不仅是一个研究过程, 并且还是一个以改进实践为目的的行动研究过程, 于是每一次的教学研讨总是对于如何做进一步的改进这样的问题会给予中肯而明确的答案, 不仅如此, 意见与建议不能只停留于口头或书面的记录, 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是落实在随后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与优化。
3、教学研讨从见仁见智的各执一词转向主体之间的倾听与回应。教学研讨是一个智慧分享的过程, 围绕一个话题的讨论不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且更是仁者、智者相互沟通与交流, 共同把一个问题的研讨引向深入。
4、教学研讨从教师群体的活动专场转向师生同台的把脉与协商。以往的教学研讨活动都是教师、教研员或教育专家等成人的专场, 全都在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发生在未成年人组成的课堂上的一切信息反馈与情景表象, 但是,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交流互动、共同演绎的一段旅程, 因此, 任何形式的教学研讨如果只是以教师的说课来诠释课堂上教学行为背后的意图显然是不够的, 还应当倾听来自于学生的声音, 因为这是他们对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真实的诠释与解读。
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经顾泠沅教授的大力倡导, 已经成为全国许多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二、课例研究及其特点
1、概念: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围绕一个主题, 以真实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反复研究, 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校本研究活动。
“课例研究”(Lesson Study) , 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日本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课例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准。1999 年, 美国许多州也开始采用“课例研究”的形式。目前, 西方学术界正在全面推广日本的“课例研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把它作为一种教师校本培训的基本途径, 从而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
日本“课例研究”的具体流程:合作设计研究课(形成一个教案)—→关注实施中的研究课—→讨论研究课(共同反思改进)—→重新设计课(选择性的)—→教授经过重新
设计的课(选择性的)—→交流对重新设计的课的教学反思。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骨干教师的研修“课例研究”的具体流程: 导师和学员首先确定共同关注的教研专题—→学员选择合适的单元执教来体现对相关专题的
探究性教学—→同学科组的导师和其他所有学员一起深入到执教教师的课堂进行课堂观察—→学科组的全体成员围绕密切关注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课后研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经过多次的教学设计及上课改进, 最后在达到教学的示范效果的同时又及时总结提炼出
理性的认识成果。
顾泠沅教授倡导的“行动教育”的课例研究的具体流程: 确定课题——学习文献——
开展多轮研究( 选择课例→共同设计→教学行为→集体反思→新教学设计→新教学行为
→新集体反思→)——全程总结——撰写教学反思文章。
“课例研究”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专业发展过程, 日本教师进
行有系统地教学实践诊断, 使得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这种诊断以少数教师的合作为前提。“课例研究”活动包括计划、教学、观察和评课。通过这种模式的研修提升了教研品质, 优化了课堂教学。
2、特点:
(1)它不是泛泛的听课, 而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紧紧围绕一次真实的课堂教学开展;
(3)这种研究是一种群体行为;
(4)研究的目的着眼于改进工作,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而研究不同于示范课展示, 也不是为了对教师做出评价;
(5)研究强调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
(6)研究有实实在在的专业引领。
3、讨论一:几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
(2)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例
(3)说课、听课、评课
三、课例研究的意义
1、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是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也是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渠道还是校本研究。那么, 如何进行校本研究呢? 教育专家们已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如反思性教学、教育行动研究、校本研究三要素( 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等。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 教学工作的主要抓手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突破口是课例研究。把课例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促进手段。
2、课例研究全面地体现了校本研究的特点。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 把教研、科研、培训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通俗地说, 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 教师即研究者, 课堂即研究室, 效果即成果。课例研究不仅能全面地体现这些特点, 而且实现了校本研究三要素——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有机整合。
3、课例研究急教师之所急, 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焕发了学校教研活动的活力。顾泠沅教授的研究表明, 体现了三要素的校本研究, 即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 最受老师们的欢迎( 见顾泠沅箸《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第429 页) 。
4、课例研究增强了教师的合作意识, 有利于学习型组织和团队精神的形成。教师的成长立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但更需要一个研究共同体。他们的互相切磋、交流沟通, 有效地改进了教学, 这种新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促使教师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为教师创设了一种新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5、课例研究是教学理论转变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桥梁。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转变为教学行为, 决不会一蹴而就, 这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课例研究把“观念先行、实践跟进”作为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构建了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有效地推动了课改精神的贯彻落实。
6.促使学校逐渐成为蕴含生机与成长的学习组织。以主题式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方式,完善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创设了一种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文化氛围,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真正形成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共同体”。
四、我校课例研究的一些做法
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开始确立宁波中学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不让一个教师掉队;校本研修也从“课题”走向“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