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台湾经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几年台湾经济分析
经管 1202 2012106020219
一、前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经济的整体运行也影响着中国这个整体的经济发展态势,因此,台湾经济的发展状况备受关注。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危机等原因,世界经济波动很大,台湾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
了解台湾近几年来的贸易水平、消费和投资状况,对全面把握台湾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台湾贸易消费投资就业通货膨胀
二、台湾贸易状况
据台湾关税总局统计,2015年1-9月,台湾货物进出口额为372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13.0%。
其中,出口2000.4亿美元,下降9.6%;进口1729.2亿美元,下降16.6%。
贸易顺差271.2亿美元,增长94.6%。
分国别(地区)看,1-9月台湾对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和日本的出口额分别占台湾出口总额的25.4%、12.5%、12.5%和6.4%,美国增长0.9%,其余国家下降12.2%、9.3%和1.9%;自中国大陆、日本、美国和韩国的进口额分别占台湾进口总额的18.9%、16.8%、11.2%和5.7%,下降8.6%、7.6%、4.7%和12.0%。
主要顺差来源地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顺差额239.6亿美元和181.1亿美元,下降9.4%和18.1%。
贸易逆差主要来自日本和沙特阿拉伯,逆差额164.1亿美元和45.7亿美元,下降11.6%和50.5%。
分商品看,台湾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是机电产品,1-9月出口999.6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额的50.0%,下降5.1%。
其中,电机和电气产品出口797.0亿美元,下降5.0%;机械设备出口202.6亿美元,下降5.5%。
贱金属及制品、塑料橡胶和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位列第二至第四位,1-9月出口190.8亿美元、157.7亿美元和134.5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额的9.5%、7.9%和6.7%,下降11.0%、12.6%和9.1%。
台湾的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为主,1-9月进口600.3亿美元、318.9亿美元、194.4亿美元和141.9亿美元,占台湾进口总额的34.7%、18.4%、11.2%和8.2%,下降5.4%、41.2%、15.2%和17.2%。
据台湾关税总局统计,1-9月,台湾与中国大陆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834.9亿美元,下降10.8%。
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508.0亿美元,下降12.2%,占台湾出口额的25.4%,下降0.7个百分点;台湾从大陆进口326.9亿美元,下降8.5%,占台湾进口额的18.9%,提升1.7个百分点。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顺差181.1亿美元,下降18.1%。
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化工产品和塑料橡胶,1-9月出口额分别为228.3亿美元、83.1亿美元、60.6亿美元和51.8亿美元,占对大陆出口总额的44.9%、16.4%、11.9%和10.2%,下降6.9%、16.8%、22.4%和16.5%。
机电产品是台湾自大陆进口最重要的商品,1-9月进口174.6亿美元,占自大陆进口总额的53.4%,下降3.6%。
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为第二和第三大类进口商品,进口额34.5亿美元和33.1亿美元,占自大陆进口总额的10.6%和10.1%,下降9.1%和23.2%。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纺织品及原料和塑料橡胶等也是台湾自大陆进口的重要产品。
中国大陆是台湾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和陶瓷玻璃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分别占进口份额的29.1%、42.7%、53.5%和31.6%。
1、从2012通货膨胀看台湾通胀与抗通胀力
这几天(2012),抗通胀俨然成了台当局的“全线总动员”,从马英九到“行政院长”陈冲、“行政院副院长”江宜桦,再到“内政部”、“经济部”、“法务部”以及“公平会”等“部会”,一一对抗通胀发出最新指令。
一些“部会”还展开了实际行动,约谈大卖场,要求这些卖场不得闻风涨价,并增设抗涨商品种类,对于已经涨价的一些商品,声称要拿起罚刀。
种种迹象表明,台湾民众的通胀预期正变得强烈,通胀链条正在形成。
这次通胀是如何形成的?台湾民众是如何应变的?台当局又将如何应对?
(1)通胀作用力1
通胀预期和囤积商品的轮番推动
台湾的这次涨价热潮肇始于油电涨价。
4月2日零时起,台湾汽柴油价一次性调涨了10%以上,并确定从5月15日起,民生用电将一次性涨价近17%,而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涨幅更在此之上。
4月16日,台“立法院”通过13个临时提案,大部分要求缓涨电价。
但因其不具行政效力,所以台“经济部”未妥协,电价仍将如期在下月15日调涨。
我们知道,油价和电价是经济产业的重要成本之一,与众多产业关联性极高,因此带来物价普遍上涨压力。
台湾宝华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国源称,今年3月该院还预估台湾物价今年增幅将低于1.5%,但油电价双涨后,这一增幅很可能超过2%。
回顾四年前,台湾于当年5月和7月分别调涨油价和电价,结果造成当年7月物价增幅达到将近6%,当年物价增幅达到3.5%,这对于平常物价波动于百分之一二之间的台湾而言,是个令人难以承受的涨幅。
16日,由两岸四地的六所高校联合发布的第一季消费者信心指数表明,在两岸四地消费者物价信心指数中,台湾面临油电涨价压力下,这项指数仅54.6,居四地最低。
指数小于100,代表民众对前景偏向悲观,台湾物价信心指数54.6,代表民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强烈。
油电价双涨带来通胀预期,造成岛内物价普遍蠢蠢欲动,诱使民众囤货;民众开始囤积商品,反过来助长了通胀预期。
(2)通胀作用力2
民众抢购与商家涨价的相互传导
在通胀预期心理作用下,岛内民众加大采购、囤积,以应付接下来的“紧日子”。
据台媒介绍,一些卖场卫生纸单笔下订5箱(共300包)的民众涌现,订购5瓶以上特卖洗发精的比例也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网购的每笔单价也在提高。
根据Yahoo奇摩网站统计,近来民生用品平均每笔订单金额,较油电宣布涨价前成长了三成。
除卫生纸、尿布订购明显增加外,沐浴、清洁用品网上销售量也较去年成长了三至五成。
虽然电价下月中旬才调涨,但民众已提前展开“节能省电”模式。
“PChome24h 购物”发现,省电LED灯泡近一周销量明显成长两成,旗下厂商为此推出节能灯泡“两颗八折优惠”的促销活动,更让抢购火热。
台湾民众这次囤货行为,其实与过去的通胀经历有关。
以2008年7月油电价双涨为例,该月色拉油价格大涨六成,奶粉、方便面价格涨幅也较上年同期高出两成以上,而卫生纸、沐浴用品价格涨幅也在一成以上。
目前已有两个知名品牌的进口奶粉异常涨价5%以上,本来这两种奶粉的进口关税最近已调降,应该降价才合理,现在不降反升,正是看准了这股抢购潮。
受惠于进口关税下降的玉米,其下游产品饲料价格也未跌反涨。
民众抢购,造成相关商品畅销,势必挑逗商家的涨价冲动;商家竞相涨价,助长了消费者“早买早赚”心理,使得民众更热衷抢购。
(3)抗通胀作用力3
“冻涨”价格与“双率”调控
商家闻风涨价,当局迎风抗击。
17日上午,当局官员约谈了大润发等七大卖场,要求卖场承诺“只要供货商不涨价,卖场绝不涨价”;同时,卖场的抗
涨专区在原有12项抗涨商品的基础上,再新增饼干、饮料、蛋、冷冻食品4项民生商品。
抗涨专区是2008年台湾物价大涨时的“发明”,当时民众怨声四起,当局就强制要求大卖场设立抗涨专区,要求那些最常用的民生商品不许涨价。
3年多来,抗涨专区商品包括米、面粉(条)、奶粉、食用油、酱油、泡面、卫生纸、洗发精、沐浴乳、香皂、牙膏及洗衣粉等12类。
不过卖场坦言,来自供货商的涨价压力是最大困扰,因为只要供货商涨价,卖场只能“被迫”涨价。
“行政院副院长”江宜桦16日对外表示,相关“部会”会监控厂商是否有联合涨价现象,加强查缉哄抬价格行为,以稳定物价。
据悉,台当局19日还将约谈药局、药厂及相关商业同业公会等,约束奶粉等民生物资价格。
台当局除了对民生物资价格实行“冻涨”之外,调控“双率”(指汇率、利率)也是随时备用的抗通胀武器。
台“行政院长”陈冲17日称,抗通胀有很多方法,其中汇率、利率政策很重要。
汇率指新台币与其它货币的交换价格,提升新台币汇率,意味着用新台币买进口商品,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以此减缓输入型通胀。
而提高银行利率,就能把社会上活跃的钱回收到银行,抑制大量钱去抢购商品。
通胀造成民众支出增加、储蓄减少,从而减弱民众的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
岛内学者表示,台湾“央行”必须在“增长”与“物价”之间权衡,当前台湾经济成长率不高,物价明显上涨,这考验着“央行”拿捏“双率”的智慧。
“双率”如果调控不当,过紧的货币政策,可能抑制了通胀,却也压抑了经济增长。
二、投资
台湾当局对大陆输台商品实施的禁止进口和限制进口等专管措施,严重破坏了两岸贸易互通有无的自然性。
这些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台湾市场和部分岛内企业的利益,但是对于台湾长远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却是极其不利的,不利于岛内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岛内民众的消费权利。
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21日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部门所辖“投审会”2012年核准陆资赴台投资件数为138件,比上年增加35.29%;投(增)资金额共计3.2806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0.11%。
据介绍,自2009年6月30日台湾当局开放陆资赴台投资以来,累计核准投资件数342件,核准投(增)资金额为5.03634亿美元。
此外,台当局2012年核准台商对大陆投资件数为454件,比上年减少21.04%;核准投(增)资金额逾109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6.61%。
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当日公布的数据还显示,去年12月,台湾外销订单金额为393.9亿美元,比上年同月增加30.9亿美元,为历年单月次高;台湾2012
年全年外销订单金额达4410.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三、台湾经济发展特点
1、得益于国际经济的总体回升,岛内宏观经济指标总体向好。
2014年台湾经济走出低谷,岛内投资、消费与出口同时出现平稳增长,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好转,呈现温和增长态势。
第三季度台湾GDP增长3.63%,全年预计可达 3.43%,比年初预估的 2.59%增加了0.84个百分点,也大大高于2011-2013年平均经济增长率2.57%。
在亚洲“四小龙”中仅次于韩国的3.7%,高于新加坡的3%和香港的3%。
全年GDP总额可达159718亿新台币(约5268亿美元),人均GDP为68.27万新台币(约22518美元)。
物价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全年预测CPI涨幅为1.18%。
2014年台湾外需增长强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1-11月进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和3.3%,高于去年同期的-0.2%和1.4%,净出口大幅增长了5.5%。
内需方面,民间消费增长2.76%,高于去年的2.23%。
“政府消费增长”则由去年的-1.15%大幅增加到3.16%,成为内需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同时,2014年岛内整体投资表现不如人意,固定资本形成全年仅增长2.69%,相当于2013年的一半,成为经济增长中最薄弱的环节。
其中民间投资增幅也低于去年,新增投资仍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电子产业,凸显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2、民生指标渐趋好转,但民众感受尚不明显。
首先,2014年台湾不论是名义薪资还是实质薪资均有所增长。
截止2014年11月,岛内基本工资进行了两次调整,月基本工资由19047元提高为19273元新台币,固定月薪即台湾所称的经常性薪资也出现增长。
1-10月平均薪资达到47883元新台币,比去年增长4%,超过GDP增长率,也是2011年以来新高。
其次,2014年1-11月平均失业率为3.97%,亦较上年同期下降0.22个百分点。
从就业结构看,2014年11月就业人数为1113.7万人,较上年同月增加1.1%或11.8万人,其中营造业增2.2万人,制造业增1.9万人,批发及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各增1.2万,累计1-11月平均就业人数1107.2万人,增加1.0%。
然而,尽管2014年由于整体经济形势好转,薪资及就业均有一定改善,但由于增幅并不明显,台湾劳工阶层薪资长期停滞的总体情况尚没有根本性改变,加之低收入群体和青年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总体工资水平仍远低于亚洲其他“三小龙”,民众对民生改善的感受并不明显。
3、外贸增长好于预期,电子产品仍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2014年台湾进出口比上年有所增长,1-11月台湾出口值2882亿美元,同比增长3.3%;进口2530亿美元,增幅3.0%,贸易顺差达352亿美元,已超过2013年全年贸易顺差,同比增长 5.5%。
台湾对外贸易形势的改善一方面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回暖,增加了外部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美元走强带来的新台币贬值(全年贬值5.84%),使得部分外贸产业竞争力提高。
另外,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1-11月台湾出口前五大商品分别是电子产品(金额占比31.8%,下同)、基本金属及其制品(9.2%)、塑橡胶及其制品(7.7%)、化学品(6.9%)以及矿产品(6.7)。
出口商品中电子产品较上年同期增13.8%,是所有出口商品中增幅最大的,基本金属及其制品、机械、交通运输设备亦稳定成长,而矿产品、光学器材及信息与通信产品则相对疲弱。
其中电子产品出口金额达915.63亿美元,目前在美国进口
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上升到第4位,领先日韩,仍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进口方面,资本设备较上年同期增长 6.7%,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和精密仪器增幅最大;消费品进口同比增长10%,主要是小客车、手机及食品进口增长较大。
从进出口国家和地区看,累计1至11月对主要市场出口均较上年同期增加,其中对美国增6.4%、对欧洲增4.4%、对日本增4.2%、对中国大陆与香港增3.7%、对东盟六国增2.0%。
自主要国家(地区)进口较上年同期也多有增加,其中自中国大陆与香港进口增13.4%、自美国增8.8%、自欧洲增4.9%、自东盟六国增4.4%,仅自日本减2.4%。
整体看,外贸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发达经济体需求的增长,新兴经济体贡献不大;大陆仍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由于两岸贸易中加工贸易比例较高,受大陆外贸增速放缓影响,两岸贸易增幅不大。
4、岛内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冷热不均。
首先,岛内吸收外资金额略微增加。
2014年1-11月台湾“投审会”共核准侨外投资(不含大陆)件数3223件,较上年同期增加12.61%;投资金额44.33亿美元,同比仅增加4.49%。
前五大外资来源地分别是英属加勒比海地区(金额13.12亿美元,占比29.59%,下同)、香港(4.95亿美元,11.17%)、日本(4.62亿美元,10.43%)、荷兰(4.49亿美元,10.12%)及萨摩亚(4.26亿美元,9.61%),合计约占侨外投资总额的66.92%。
侨外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及保险业(25.78%)、批发及零售业(14.53%)、不动产业(10.34%)、电子零组件制造业(6.86%)及化学材料制造业(5.55%)。
其次,台湾在对外投资方面则有较大幅增长。
2014年1-11月台湾核准对外投资(不含大陆)447件,较上年同期增加31.86%;投资金额68.2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1.33%,投资金额增幅较大主要是因为年内进行了几件大宗投资案件,包括9月份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20亿美金投资英属维尔京群岛TSMC GLOBAL LTD。
公司。
台湾对外投资前五位地区分别是英属加勒比海地区(29.27亿美元,42.88%)、日本(6.76亿美元,9.91%)、英国(6.51亿美元,9.54%)、越南(5.93亿美元,8.69%)及香港(4.14亿美元,6.06%),合计约占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77.08%。
投资项目主要是服务业,其中金融及保险业(50.41%)、批发及零售业(11.93%)、不动产业(11.17%)三个行业合计约占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73.51%。
另外,据上述统计资料测算,2014年1-11月台湾对外资金净流出23.92亿美元,是自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净流出,2012年净流出25.4亿美元,2013年全年净流出2.99亿美元,反映出岛内目前的产业困境,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实体经济中缺乏投资机会使得资金外流加剧,也是目前岛内以股市、楼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膨胀的重要原因。
再者,由于岛内市场空间狭小,台湾服务业急于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受制于两岸服贸协议没能及时生效,目前投
资地区集中在英国、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四、台湾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较弱,抵御经济危机能力差,利用资本能力有限,民间投资规模小
2、国内外市场具有局限性
3、政治内部矛盾突出
五、台湾经济发展小结
两岸经贸关系已经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大陆市场已成为支撑台湾经济的重大动力。
大陆市场是台湾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也是台湾对外投资最大目的地,台湾无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是服务业扩展外部市场,都无法离开大陆庞大市场的支撑,双向开放才是台湾摆脱经济困局的根本出路,亦是大势所趋。
两岸经贸关系已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大陆市场已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阻碍两岸经贸关系自然就阻碍了台湾经济增长。
台湾无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是服务业扩展外部市场,都无法离开大陆庞大市场的支撑,双向开放才是台湾摆脱经济困局的根本出路。
两岸关系经过二十年的反反复覆,开始呈现出一个期盼已久的和平合作时期的端倪,确实令人鼓舞。
面对这新形象,必须开拓思路,集思广益,抓住时机,为推动和平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台曾以其经济成就位居亚洲四小龙前茅。
进入21世纪以来,其经济发展渐衰,甚至在2001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国际竞争力下降,产业空心化,失业率上升,结构转型渐滞缓。
尽管经济陷入困局原因很多,关键之一是前执政党实行限制大陆对台投资、出口及对大陆单向开放政策,不能有效利用大陆投资、人才和技术等推动其经济结构升级。
国际权威机构公布的2007年世界竞争力排名显示,台竞争力从2005年第11位,退至2007年第18位,增长率甚至还低于亚洲“开发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长率。
此外,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投资很多限制,既在投资领域上限制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业投资大陆,也在投资规模上,规定投资上限不能超过公司净值40%等,藉以遏制台商赴大陆投资。
即使如此,台湾对外投资80%以上集中在大陆。
这种“单向开放”的状态,维持已久,这自然对台不利。
两岸经贸关系已成为台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大陆市场已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不容抹杀的现实。
阻碍两岸经贸关系自然就阻碍了台湾经济增长。
台湾无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是服务业扩展外部市场,都无法离开大陆庞大市场的支撑,双向开放才是台湾摆脱经济困局的根本出路,亦是大势所趋。
建议为因应三通以至未来双向开放的到来作好准备,两岸有关部门尽快协商合作机制,促成两岸多方位甚至是全方位开放,推动两岸经济互补互助至双赢。
两岸民众以至各个不同层面扩大交流、增强互信,亦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
大陆单方面推出很多“惠台政策”,但是台湾在“认同”方面的疏离感却没因此拉近,原因之一固然在于单方面“取己所需,为己之利”。
举例来说,大陆在农
业方面给了台湾一些“惠台政策”,但是台湾却认为透过大陆对台湾农产品的开放,未来其农业会被掏空,其强项的农业技术因容易流动而最终流往大陆。
如能在农业交流方面,由两岸有关层面密切合作,组成“两岸农业共同体”之类机制,共同规范和协调双方农业发展与互惠事宜,应是上策。
由于在这类机制中彼此具有平等权利,台湾方面既可减少疑虑,而机制的成功运作,亦必会增加台湾人民对于机制以至对于大陆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