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1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中叶至“五四”运动 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 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模仿说 游戏说 巫术说 劳动说
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 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 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 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 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 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 派。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文学起源的动因:人类基于生存发展所
需要的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活动。
文学发端的时间:随着双重生产的需要
开始思维和语言交流的远古时代。
文学发源的样式:神话与原始歌谣。
1、文史哲不分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写作 中动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基本具有了叙事文学的特征, 奠定了叙事文学的传统。
限的参照。前者包括:①创作主体;②作品内容; ③文学体裁;④文学语言;⑤艺术表现;⑥文学流 派;⑦文学思潮;⑧文学传媒;⑨接受对象。
双视角:三古七段、朝代分期
先秦两汉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两汉
魏晋至明中叶 第三段:魏晋——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正德末)
二、
《山海经》 《楚辞》 《淮南子》 《穆天子传》
三、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 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 而成 。
③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
齐梁诗歌——陈子昂复古 六朝骈文——韩、柳复古
④文与道之间的离合
文与道合,出现过诸如杜甫、韩愈、白 居易、陆游等优秀的作家。
文与道离,出现过诸如陶渊明、李白、 苏轼、曹雪芹等优秀作家。
三古七段双视角
三古七段分期之依据:一种根据,多种参照 以文学的发展诗歌
《九歌》——民间祭神乐歌 《诗经·商颂》(五篇)(草创于商,成于春秋)
2、散文
《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 代的遗文。
《尚书•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二、
(礼乐文化)
1、散文
(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
(2)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一)、外部因素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
地理环境
(二)、内部因素
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①、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A、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有先有后。 商周时代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诗文。 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到唐朝中期成熟。 宋金两代,出现了宋杂剧和金院本,才标志着 中 国戏曲的形成 。
2、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
诗歌、散文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
《诗经》中只有少数作品可以知道作者的姓名,多 数只能推测是由公卿列士所献或采自民间,有些作品 可能经过乐官的整理加工。
《左传》、《国语》的作者及创作时代历来众说纷 纭,《尚书》、《战国策》实为后人所编。
《论语》就是孔门弟子所记。
B、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 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
《楚辞》带有明显的楚地特色。 五代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 杂剧带有强烈的北方特色。 南戏带有突出的南方特色 。
2、相反相成的因素互相作用 ①俗与雅之间的转变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歌,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 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就变雅了 。
B、各种文体从形成到成熟的时间长短不同。
②朝代的不平衡。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③地域的不平衡。 A、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 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河南、山西两地在唐朝涌现的诗人比较多。 江西在宋朝涌现的诗人特别多。 江苏、浙江两地在明清两朝文风最盛,作家最多。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的市井之间,引起梁陈宫廷 文人的兴趣,促成了梁陈宫体诗的产生。
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 得雅了起来。
②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诗者缘情,赋者体物 。魏晋以后赋吸取了诗的特 点, 抒情小赋兴盛起来,这是赋的诗化;而在初唐,诗又反 过来吸取赋的特点,出现了诗的赋化现象。
中国文学史
总绪论
一、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一、释名
• 中国文学,主要指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近代 文学。
• 文学史,文学的发展与变迁。表现在多个方 面,如:创作主体的变化,作品思想内容的变 化 ,文学体裁的变化等。
• 二、历代有关文学史的著述 (1)史书(下一页) (2)目录学著作 (3)诗文评 (4)其它
2、诗歌——《诗经》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 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三、
(百家争鸣)
1、散文 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 《韩非子》 历史散文:《战国策》(刘向)
2、诗歌 《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一、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 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 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 身”。
《汉书司马迁传赞》:“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 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继唐尧,下讫秦缪。唐、 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 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 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又有《世 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候、卿、大夫 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候,有《战 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 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 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大汉。其言 秦汉,详矣。……”(返回)
•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文学史才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文学本位 文学主体与两翼。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 (一翼)
文学本位 文学创作 作家(创作主体)(一体)
文学传媒
(一翼)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 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 谏。……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弔屈 原。” (下一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模仿说 游戏说 巫术说 劳动说
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 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 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 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 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 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 派。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文学起源的动因:人类基于生存发展所
需要的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活动。
文学发端的时间:随着双重生产的需要
开始思维和语言交流的远古时代。
文学发源的样式:神话与原始歌谣。
1、文史哲不分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写作 中动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基本具有了叙事文学的特征, 奠定了叙事文学的传统。
限的参照。前者包括:①创作主体;②作品内容; ③文学体裁;④文学语言;⑤艺术表现;⑥文学流 派;⑦文学思潮;⑧文学传媒;⑨接受对象。
双视角:三古七段、朝代分期
先秦两汉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两汉
魏晋至明中叶 第三段:魏晋——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正德末)
二、
《山海经》 《楚辞》 《淮南子》 《穆天子传》
三、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 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 而成 。
③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
齐梁诗歌——陈子昂复古 六朝骈文——韩、柳复古
④文与道之间的离合
文与道合,出现过诸如杜甫、韩愈、白 居易、陆游等优秀的作家。
文与道离,出现过诸如陶渊明、李白、 苏轼、曹雪芹等优秀作家。
三古七段双视角
三古七段分期之依据:一种根据,多种参照 以文学的发展诗歌
《九歌》——民间祭神乐歌 《诗经·商颂》(五篇)(草创于商,成于春秋)
2、散文
《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 代的遗文。
《尚书•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二、
(礼乐文化)
1、散文
(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
(2)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一)、外部因素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
地理环境
(二)、内部因素
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①、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A、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有先有后。 商周时代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诗文。 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到唐朝中期成熟。 宋金两代,出现了宋杂剧和金院本,才标志着 中 国戏曲的形成 。
2、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
诗歌、散文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
《诗经》中只有少数作品可以知道作者的姓名,多 数只能推测是由公卿列士所献或采自民间,有些作品 可能经过乐官的整理加工。
《左传》、《国语》的作者及创作时代历来众说纷 纭,《尚书》、《战国策》实为后人所编。
《论语》就是孔门弟子所记。
B、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 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
《楚辞》带有明显的楚地特色。 五代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 杂剧带有强烈的北方特色。 南戏带有突出的南方特色 。
2、相反相成的因素互相作用 ①俗与雅之间的转变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歌,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 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就变雅了 。
B、各种文体从形成到成熟的时间长短不同。
②朝代的不平衡。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③地域的不平衡。 A、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 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河南、山西两地在唐朝涌现的诗人比较多。 江西在宋朝涌现的诗人特别多。 江苏、浙江两地在明清两朝文风最盛,作家最多。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的市井之间,引起梁陈宫廷 文人的兴趣,促成了梁陈宫体诗的产生。
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 得雅了起来。
②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诗者缘情,赋者体物 。魏晋以后赋吸取了诗的特 点, 抒情小赋兴盛起来,这是赋的诗化;而在初唐,诗又反 过来吸取赋的特点,出现了诗的赋化现象。
中国文学史
总绪论
一、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一、释名
• 中国文学,主要指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近代 文学。
• 文学史,文学的发展与变迁。表现在多个方 面,如:创作主体的变化,作品思想内容的变 化 ,文学体裁的变化等。
• 二、历代有关文学史的著述 (1)史书(下一页) (2)目录学著作 (3)诗文评 (4)其它
2、诗歌——《诗经》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 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三、
(百家争鸣)
1、散文 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 《韩非子》 历史散文:《战国策》(刘向)
2、诗歌 《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一、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 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 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 身”。
《汉书司马迁传赞》:“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 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继唐尧,下讫秦缪。唐、 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 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 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又有《世 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候、卿、大夫 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候,有《战 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 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 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大汉。其言 秦汉,详矣。……”(返回)
•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文学史才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文学本位 文学主体与两翼。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 (一翼)
文学本位 文学创作 作家(创作主体)(一体)
文学传媒
(一翼)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 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 谏。……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弔屈 原。”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