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7年10月03709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
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
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绪论-4
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
说
解析: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
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 1-36
A.一元论B.二元论C.唯物论D.唯心论
解析: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就是一元论,根据统一于物质还是意识,又区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1-40
A.生命物质的共性B.自然物质的共性
C.有形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
解析: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1-41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解析: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1-56
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
解析:唯物辩证法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1-68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D.对立统一的原理
解析: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2-101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 )2-106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归纳、综合D.识记、联想、假说
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2-116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2-127
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析: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 3-132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解析: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2)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制约社会的发展。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 3-139 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3)产品的分配方式。
1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 3-144
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
解析: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14.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3-170
A.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
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解析:由于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于社会关系诀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夭的,而是后夭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15.具体劳动( ) 4-185
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
解析: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16.价值规律是( ) 4-191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D.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解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他规律是派生或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4-198 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B.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D.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解析: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18.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 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