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汽车检测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自动汽车检测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
作者:郭建中
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11期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计算机网络对汽车的全自动检测,研究该控制系统和汽车性能的整体联系,对整套系统的构成、工作内容、运作原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综合。
本文就通过对全自动汽车检测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和探讨,总结其相关理论并应用于实际。
【关键字】全自动汽车检测计算机网络
大部分汽车制造厂中的检测部门都担任着车辆的质量检测者和评价者的角色,而在社会进步的浪潮中,设备逐渐老化、陈旧,在设施逐渐老化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类生产故障,并且很多设备的硬件功能、软件运作速度已经与生产脱轨,无法高效完成新时代的生产、检测任务;同时,由于计算机系统更新换代较快,那么老旧的计算模式已经无法对检测的数据进行统一综合记录,无法将统计报表进行专业考核审查,更无法将关键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比对。
一、检测系统的总体控制
检测系统总体分为直接过程控制以及集中监视两级。
其中直接过程控制级指的是:在每个检测单位中,以高性能的工作控制设备为工作从站,将检测现场的数据控制、资料贮存、信号检测全面处理,并通过电子显示器将相关数据和信息统计出来。
而集中监控级指的是:主站为高性能服务器,将监控数据的综合、交换、记录、管理和统计打印等步骤逐一自动完成。
而该两级检测系统的联系是由TCP/IP的局域网来实现的。
通过局域网对两级检测系统进行联系,能够充分共享资源、将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散统一处理,做到管理和处理数据的一体化,而联网后,两级系统较清晰,能够顺利模块处理,达到系统总体的扩展要求。
二、系统硬件的构成和运作流程
检测系统的硬件组成有如下几个部分:包括服务器、集线器、计算机(工位控制)、大屏幕显示器、二维码扫描设备、网线、网卡等等。
而扫描仪主要是对车辆的发动机号、VIN编码等项目进行记录。
一般而言,根据检测单位的实际情况,第一检测工位的检测为定位车轮和查看前照灯,在对车轮进行定位的同时将前照灯进行质量检测。
第三检测工位为轴重检测,一般在车辆行进过程中进行。
第四检测工位为前照灯检测二工位。
第五工位是ABS检测以及转股制动检测,在这一个流程中,车辆上多数项目都会受到严格筛查且检测的工序复杂、耗时较长。
最后一个工位是废气排放指标检测和电喷。
对于汽车的检测共采用六个工位完成,在每个工位间安置两个左右的工位对车辆进行调整,同时在局部布置不合格车辆的维修调整下线出口。
三、系统的软件设计运作
(一)应用程序设计
全自动汽车检测的总体结构式星型网络拓扑,因此可知,该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是由工控机程序和服务器设计组合而成的。
同时,每一个检测工位都由一台独立的控制机进行检测。
每台控制机都必须对车辆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检测,并将数据传入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判断。
在全自动检测系统中,大多检测设备都是通过串口与控制机相连并进行数据交换的;条形码扫描仪也是由串口与控制机相连的,通过串口将条形码传输到计算机中。
一般而言,控制机和检测仪器的通讯模式有两种,包括主动和被动模式。
其中,主动模式的工作原理为:工控机通过串口向检测仪器传输检测信号,检测仪器收到信号后开始传输数据,若检测仪器对数据的检测完成,那么就会直接向控制机传输,若未完成,那么就会发送等待指令。
被动模式的工作原理为:控制机只是对设备进行检测,同时对设备的串口数据通过进行监控,而并非向检测设备直接进行信号传输,在检测仪器对部件进行全面检测后,检测仪器才将相关数据传输至控制机。
(二)为自动检测建立数据库
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汽车的基本参数、用户密码参数、对汽车的检测数据、检测指标数据。
以上数据库在使用和存储的过程中是有机相结合的,在使用和调动过程中都不会产生冲突,这几个指标能够平行使用、并行检测。
在客户需要得到数据库时,就能使用服务器的相关程序进行检查,同时建立统计表格,方便打印后系统查看。
四、结束语
全自动汽车检测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能够将汽车的排放、四轮定位、前照灯、轴重等相关项目有机综合,采用计算机进行整合,也就实现了采集数据、检测车辆性能、统计总体结果等相关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可知,此系统的可靠性较强、误差较小、功能多样、操作简便,还能有效提高生产和检验效率,能够对汽车的生产和检验进行指导。
因此可知,在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对汽车的检测应完全抛弃手工填写数据的模式而由最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取代。
伴随着汽车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汽车检测系统的创新和改革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范光宇.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合理的课程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3(02)
[2]王广海.汽车检测与维修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基于行动导向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3(01)
[3] 余学颖.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2(06)
[4]黄超群,曹建国丁.浅谈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