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影响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其变革是在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新文化运动为解决传统文化危机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因此,在变革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在有些方面还不够彻底。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侵入,其影响极其深远,除了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外,还必须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有利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是在近代中国积重难返、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在新文化运动为解决传统文化危机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因此,在变革过程中存在着带有当时历史特点的局限,表现出变革的不彻底性,而且这些历史特点和不彻底性深深地影响着日后的文化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历史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直到近代的一脉相承。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面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却不得不发生深刻的变革。正是这“不得不发生”,使变革呈现出如下的历史特点:
第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近代却陷入了深深的文化危机,在寻求解决民族危机的同时,人们也从文化上寻找和选择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
由于中国的大门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打开的,外来文化的涌入使时人一时难以阻挡,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则被浓缩到百年之中,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超常规态势发展的局面,经过数千年发展而高度完备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难以适应,出现了诸多矛盾:“华夏中心”观念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党同伐异的门户之见、唯我独尊的道统意识与近代思想解放、兼收并蓄的历史潮流和学术走向的矛盾,复古的发展观与近代的社会变革的矛盾,传统的价值与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冲突等等。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暴露出自身的种种弊端。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正如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所言:欲求国家之生存,“不可不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
谓平等人权之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
第二,简单否定,两极思维。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更出于现实民族救亡的需要,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简单否定的倾向。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鸦片战争以后的民族救亡,先人们是循着“利器”到“改制”和“化教”的程序进行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变革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人们“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民族危亡”的简单思维习惯。因此,对原有文化信心不足,社会整体的文化心态开始失衡,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潮得以蔓延。而当西方文化并没有开出民族救亡的良药,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西方文化陷入尴尬境地,人们又反诸旧有文化,如其后出现的新传统主义。
综观近代文化论争,无论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由于正如严复所言的“体用不二”,表现出非此即彼、两极偏向。毛泽东在评论五四运动时也指出:“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
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不彻底性
具有上述历史特点的近代传统文化变革,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呈现出不彻底性。这些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凸现和弘扬。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存在着从人身依附到经济依附到政治依附,依附于至高无上的皇权及其代表皇帝。因此,封建礼教论(主要是“三纲”说)、君权至上论、权术论、帝王意识等便应运而生,侵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个人没有一个回归自我的历程,总是把自己归于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为君主、祖宗、子孙而活,为“道德”而活,独不知自己为何物。严重贬低人的尊严和价值,压抑了人性。由于在传统文化改造过程中的匆忙性,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分析和梳理,使原本就缺乏个体自觉的国人缺失个性觉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窒息了文化发展的生机,政治的高压代替了理性的精神,盲目的崇拜取代了精神家园的建设。
第二,尚人伦、重感情的文化传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尚人伦重感情,曾使人们对个体、家庭、邻里、朋友的情感体验上升为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关
怀的激情和信念,因而有利于精诚团结,保持和发扬爱国主义的情感传统。但由于尚人伦的价值取向,只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而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自然的改造,正如鲁迅所说的,中国人发明火药是放鞭炮的,中国人发明罗盘是看风水的。没有科学技术发明、发现的智慧。而重感情如果局限于狭小的圈子里和低层次的境界上,就会出现裙带关系、门户关系、尊卑关系等,形成拉帮结派和“窝里斗”,带来不正之风,不利于规章制度的贯彻,不利于法律秩序的建立和维持。
第三,崇道德、尊祖宗的文化传统的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革除。过分推崇道德,忽视法律制度的建设,重人治寄希望于一个开明的君主,轻法治或法治难以贯彻,同时由于“尊尊、亲亲、恭恭、敬敬”,丧失自我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特征,带来保守和复旧。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崇拜先哲圣贤及其经典理论的文化心理并未彻底根除,滋生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表现为“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三、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近代的文化变革,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无疑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但由于变革的历史特点及其不彻底性,深深地影响着其后的文化建设。
首先,文化建设上的两极对立思维仍有影响。五四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