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_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王九思《傍妆台·眼睁睁》
鉴赏
这首小令也是反映明朝生活写照的散 曲。它主要侧重于描绘官场中争名夺利、 互相倾轧的情形。在那个环境里,人心险 恶,人情反复,口是心非,笑里藏刀。作 者感叹,身在其中无所适从,难以生存, 这大概是每个正直的人的感受。
谢谢欣赏!
课外延伸(一)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来咿哟嘿,得儿铃咚,飘一飘;得 儿铃咚,飘一飘;得儿~飘,得儿~飘,得 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左 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别的 歌儿我也不会唱,只会唱个凤阳歌……
——出自《凤阳歌》
试分析,这两首同为凤阳民歌 的曲子所要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 “打花鼓”、“花鼓小锣”、 “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 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 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 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 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 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 成于明代。凤阳花鼓与花鼓 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
历史源流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 阳府。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 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 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 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再加 上凤阳府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 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 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 唱的职业艺人。明末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 况空前。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有的甚至漂 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活动。
此民歌表面上是在说凤阳好,但 实则是在对当时明皇帝朱元璋霸道统 治的讽刺,反映农民生活疾苦,其感 情基调应是悲切的。
试结合全篇内容分析,这首民 歌意在表达何种情感。
解析:
这首民歌从内容上分析,是在说凤阳 这个原本很好的地方,因为朱皇帝的到来, 使得劳苦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答案:
民歌描绘出当时朱元璋的统治下,加 上长年的饥荒,生活在凤阳的人们只能靠 卖骡卖马卖儿郎来存活,没有物品可卖的 人,只能靠花鼓戏来养活自己。这除了是 对当时自然灾害下人民生活在水火之中的 现实写照,更是对当权者的讽刺。
解析:
从两首民歌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分析。
答案: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凤阳花鼓》是人们处于苦难中所 作的民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是悲切的; 而《凤阳歌》是改革生活之后美好生活 的体现,曲调是欢快的,是对美好生活 的歌唱。
课外延伸(二)
眼睁睁,口谈仁义行如伶。宦途 交结为良友,敬爱似亲兄。争名暗使 贼心害,狡诈还将笑面迎。龙蛇窟, 虎豹营。怎交情,哪里去求生!
课前导入
《风阳花鼓》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 歌曲演唱通过边歌边舞的形式进行,充 满安徽风阳地方民歌的风味特色,节奏 平稳,衬词非常有韵味特色。
鉴赏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该民 歌包含何种情感基调。
解析:
联系当时的背景: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 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 成了讨饭的象征。
答案:
凤阳花鼓的形式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 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 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 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 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 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 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 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 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 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