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说视角下《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意识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小说视角下《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意识探讨

苏仕敏

(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成长经历为

主线进行叙述。外在社会空间不停地对主人公范妮进行挤压、胁迫,主人公的内在精神世界却愈发独立和坚强。作品描写范妮从寄人篱下的小姑娘成长为思想独立、品德高尚的成熟女性的曲折经历,表现了简·奥斯汀时代的女性渴望平等、独立和被尊重的思想意识。

关键词:成长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9)10-0021-05

一、成长小说的概念

成长小说理论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成长小说通常描述青少年经历生活的考验和磨砺,逐渐变得成熟强大,并具备独立生活和应对社会的知识、能力和信心,展现他们在心智上的成熟以及世界观的形成过程[1]。英国成长小说通常被认为是德国成长小说英语化的延伸。莫迪凯·马科斯把成长小说分成两类:一类把成长描绘成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另一类把成长解释为自我身份与价值的认识,是青少年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2]。

成长小说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经典阶段。这个时期成长小说逐渐摒弃了宏大叙事传统,完成了专注于突出青少年个体的转变。如《少年维特之烦恼》刻画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奋力挣脱现实围困,力图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象征,少年维特的成长过程充满矛盾痛苦,他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最终只能以死相抗。第二个阶段是现代阶段。由于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阴影,这一时期成长小说的主人公过着支离破碎的生活,他们既不能从成人的世界里得到指引,又不能实现自助式的成长,只能过着彻底堕落的生活。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他用堕落的方式,对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反抗,并最终妥协。第三个阶段是当代阶段。这个时期世界风云变

幻,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层出不穷,科技文明高度发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似乎对于过往战争连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难生活漠不关心。在多元文化碰撞交汇之中,当代成长小说的主题往往以描写主人公极具鲜明的个性特点为主,尽可能摆脱大众化色彩,展现的方式更多元化。如在《摆渡人》中,少女迪伦在寻找父亲的路上遇到了摆渡人崔斯坦,两人一起面对荒原、恶鬼、幽灵,历经种种险境,最终抵达人间彼岸。这部当代小说题材十分新颖,完全脱离了平凡人的生活世界,构建的是虚拟场景,对人物行为和心理刻画十分深入。《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经典成长小说。该部作

品专注于刻画主人公范妮的成长变化,以及她与周围环境的碰撞和融合。19世纪初的英国,对外殖民侵略,对内发展工业革命,人们的思想变化巨大,但是传统习俗和思想意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范妮既受到宗教和传统习俗的约束,又渴望获得独立和被尊重。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迷茫和困惑之后,她听从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的做人标准,逐渐从胆怯无知的少女成长为思想成熟而理性的女性。

二、《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要内容和创作背景

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温柔善良的范妮·普莱斯由于家境穷困,从小被寄养在有钱的大姨妈伯特伦夫人家里。大姨妈共有4个孩子:范妮的两个表姐玛丽

第36卷第10期Vol.36No.10

新乡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

2019年10月Oct.2019

收稿日期:2019-06-11

基金项目:蚌埠学院科学研究项目(2017SK02)

作者简介:苏仕敏(1981—),女,安徽全椒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亚·伯特伦和茱丽叶·伯特伦,她们聪明美丽,性格高傲;范妮的大表哥汤姆·伯特伦,他从小养尊处优,生活奢华;范妮的二表哥埃德蒙·伯特伦,他性格温和亲切,是全家唯一真正关心并帮助范妮的人。成年后,范妮随着表兄、表姐参加社交聚会,遇到了风流倜傥的上流社会青年亨利·克劳福德和他的姐姐玛丽·克劳福德。埃德蒙对玛丽一见倾心,但是玛丽却因为埃德蒙选择了收入不多的牧师职业,对他敬而远之。范妮的两个表姐拼命追求亨利,亨利在与她们逢场作戏后,又开始纠缠范妮。亨利的用情不一,破坏了玛丽亚的婚姻,众人也看清了他道德败坏的本性。范妮和埃德蒙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了幸福。

1809年,简·奥斯汀随着家人从南安普顿搬到肖

顿屋,这是奥斯汀写作史上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她创作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和《诺桑觉寺》。搬家之后,她先后完成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因此《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6部作品中的后期作品之一。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鲜活地体现在小说之中。简·奥斯汀的父亲是牧师,在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简·奥斯汀接受了很多传统的宗教思想和道德观念。简·奥斯汀一直生活在英国乡村,她对当时英国乡绅阶层的生活十分熟悉,她笔下的主人公也都是这个阶层的女性。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女性的自我意识也开始觉醒,她们渴望获得独立、平等和被尊重。但是男权至上的传统观念仍旧根深蒂固。在英国的乡村社会,宗教依然是人们遵循的道德、行为标准。当时的女性,社会没有给她们提供工作机会,她们无法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生活上的独立,她们成年后的物质生活主要还是依靠婚姻。因此,在简·奥斯汀时代,那些生活在乡绅家的女孩如何寻求自己的理想婚姻是她们生活的重心。

三、《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成长主题

作为女性题材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的成长过程正体现了当时的女性在社会中苦苦挣扎、寻求自我的意义的现实。作品中有两大因素影响范妮的成长,这两大因素分别是范妮的生活空间和范妮的引路人。范妮的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在其生活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的情况下,范妮的精神世界

也不断受到冲击。由于范妮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力排众议的魄力,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最后她成了很多人的精神依靠。

(一)生活环境和女性意识的成长

《曼斯菲尔德庄园》共描述了4个地方:富丽堂皇

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新型的海港城市朴茨茅斯、纸醉金迷的伦敦和远在印度的安提瓜庄园[3]16。这4个地方各有特色,其中伦敦和安提瓜庄园在作品中大多是通过间接方式描述的,并没有作为主人公生活的环境直接出现。作者重点描述的是主人公范妮生活和成长的两个空间———她的成长之地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她的出生之地海港城市朴茨茅斯。

“英国文学史上,使得乡村风景具有最大抒情功能的,奥斯汀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4]。在作者笔下,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生活富足的象征。庄园的外面,大地郁郁葱葱,一片青翠,人们可以在庄园的小路上悠闲地散步,在庄园的牧场上骑马。庄园内部精致优雅、房间众多,除却豪华的卧室、客厅之外,还有专门提供娱乐的弹子房、藏书丰富的书房。范妮刚到此处时,“房屋的堂皇富丽使她吃惊”[5]13,“她碰到每一样东西,都觉得会破坏似的”[5]13,就连被主人冷落的“东屋”也有三块雕花玻璃:中间一块雕刻的是廷特恩寺,两边中的一块雕刻的是意大利的一个洞穴,另一块雕刻的是坎伯兰的湖上月色”[5]155。总之,曼斯菲尔德庄园设施齐备,生活安逸舒适。然而,在这样的环境里,范妮却感到孤独和疏离。初到这里时,她就认为自己在这里永远不会被人看重,因此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她寄人篱下,没有任何发言权,为了能够在这里生活下去,她不得不想方设法构建自我空间意识。

朴茨茅斯位于英格兰的东南部,是一座海港城市。这是主人公范妮出生后最初10年生活的地方。但是作者对于范妮生活10年的朴茨茅斯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只在小说快要结束时专门安排了6个篇章,让范妮回到了她的出生地,并有意识地将朴茨茅斯和曼斯菲尔德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城市风景和乡村风景的风格不同,两个家庭的行为准则也截然有别。普莱斯一家人的生活窘困懒散,伯特伦一家人的生活却富裕从容。在作者的笔下,海港城市的特色融入了每个海港人的骨子里。就像普莱斯一家人一直非常关注“画眉号”的所有行程一样,朴茨茅斯的人们关注着港口的一切动向,他

新乡学院学报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