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青作品的民俗文化【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论苏青作品的民俗文化
苏青的作品有散文77篇,长篇小说3部,中短篇小说4篇。实斋、谭正璧是最早评论苏青的评论家之一,实斋指出苏青的文字“是赤裸裸的直言谈相,绝无忌讳”。谭正璧把苏青和“五四”时期冯沅君、谢冰莹、黄白薇等作家来比较,认为“她纯粹是个为了争取性欲满足而斗争的斗士”,“仅仅为了争取属于人性的一部分情欲的自由”,“只喊出了就在个人也仅是单方面的苦闷”。这些说法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总体来说有失偏颇,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八十年代,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开始传入大陆,“张爱玲热”一度兴起,这位旷世才女在《我看苏青》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加之二人的密切关系,苏青借她的这位朋友的“风光”渐渐被世人关注,“苏青热”在大陆一度高涨。
九十年代以来,苏青研究进入高峰,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结合对苏青的生平遭际的介绍对其代表作《结婚十年》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行文流利清婉,浅白而不流于俚俗”,有“妩媚而自然的神韵”。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也对苏青及其作品有所涉及。李今的《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吴福辉的《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等多将其纳入海派文学来进行考察。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中以鲜明的女性文学观点重估了苏青在文学世界中的真实性,并认为她“在男权社会关于女人的铭文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划痕”。紧跟其后的就是大量的苏青作品开始出版,各种传记也应运而生,王一心主编的《苏青传》(1999年)填补了苏青传记写作的空白。专题论文更是异彩纷呈,切入视角多种多样,检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苏青为主题,可以检索到1134篇文章,涉及作家苏青的154篇,以作家苏青为主题,可以检索到115篇文章,经整理涉及作家苏青的专题论文约140篇。
纵观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期刊论140多篇,约80%的论文中出现了相同的字眼:女性意识;约90%的论文中出现了一个女性作家的名字——张爱玲,可见,苏青研究90年代进入高峰期以来依旧难逃单一的女性主义研究视角,也难逃出张爱玲的影子。另外,这一时期与其他女作家作品进行对读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入,除与张爱玲作品对读外,还有与王安忆、池莉、林白等当下女作家作品进行对读,但在与张爱玲对读研究中依旧难逃“扬张抑苏”的窠臼,我认为,这些领域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拓。
从民俗学研究视角切入研究,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如:毛海莹、黄娇菜《一幅
清新质朴的民俗画———论民俗文化对苏青创作的影响》开门见山地指出“苏青40 年代受到热捧与其作品中涉及的民俗文化不无关系”,然后分析苏青文本中所涉及到的宁波特有的饮食文化、婚俗文化,最后归结为:其文本中“民俗文化与民俗心理的统一:传达出了市民的物质理想、情感理想和人格理想”,最后说:“与那些所谓的女性‘精英文化’相比,苏青的散文同样毫无愧色地以其对市民俗世生活、凡俗人生的探索性抒写进入现代文学优秀作家的行列。”将文学的研究拉伸到一个新的领域———民俗学研究,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拓展了视野。钟军红《民俗文化描写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是从民俗学的角度阐明了苏青文本的超越之处,说“作品通过民俗的摄入,大大地加强了小说的可读性。”用民俗学研究视角分析文学文本无疑是还原当时人类普通生活形态的最佳方法之一,而用这一视角分析苏青文本在肯定苏青文学价值方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几位卓有实绩的苏青研究者,比如:毛海莹、张晓红、钱亚玲等,毛海莹所著论文相对数量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有从宏观研究的《试论苏青作品的独特性》,到微观研究的《试论苏青笔下的母性情节》,再到文学史观切入的《论苏青边缘写作的文学价值》、《穿越时空的“私人化写作”》,还有民俗学角度进行分析文本的《苏青作品语言的民俗学解读》。其研究涉及范围之广、眼光之独到、笔触之细腻是80年代至今苏青研究者中少有的,其《穿越时空的“私人化写作”》将苏青、林白二人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私人化写作”的传承关系进行阐发,强调了苏青的“私人化写作”对女性文学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这种论述形式在研究方法上为研究者进行贯穿现当代的通史研究提供了范本,对推动当代文学的创作与研究都有积极意义。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她于2005年推出《寻访苏青》一书,上篇将苏青一生线性的呈现在读者面前,道出了《豆酥糖》、《外婆的旱烟管》、《小脚金字塔》、《夏天的吃》等优美散文诞生的现实土壤与女性意识萌生的现实条件,下篇“文字现苏青”对自己多年来对苏青研究的一次总结、梳理,她“在研读文字资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基础上给广大苏青研究者奉上“一个活生生的、更贴近作家作品原生态的资源与感受”,从而“传达出更多的独特的文学信息”。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青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出版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此一阶段的评论文章视角多样、风格繁多,但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论者大都集中用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为什么不可以拓宽研究视野,采用一些其他的研究方法呢?民俗学视角和大众文化视角虽有涉及但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稍显不足,总之,苏青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
的成绩,也存有很多盲点,更有许多尚未开掘的领域,希望在唤回那个生动、真实苏青的同时,给苏青以公正的文学史评价,将苏青的文化遗产化作当代的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实斋.记苏青[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谭正璧.论苏青与张爱玲[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方贤绪.女性主义的感觉世界——苏青解读一种[J].苏州大学学报,2003,(4)
[6]程亚丽.凝视肉体:苏青女性写作的文化意义[J].齐鲁学刊,2003,(5)
[7]钱亚玲.叛逆女神的不归之路——从女性文学史视角评苏青[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5)
[8]毛海莹、黄娇菜.一幅清新质朴的民俗画——论民俗文化对苏青创作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2009,(1)
[9]曾守群.从众而超俗——从市井书写向度剖析苏青散文特色[J].科技信息,2009,(4)
[10]汪贵霞.苏青长篇小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7
[11]毛海莹.寻访苏青[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12]吴成年.论苏青创作中独特的女性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报,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