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青边缘写作的文学价值_毛海莹

合集下载

论苏青沦陷时期的文学创作--从《我看苏青》及张爱玲的洞见与执迷谈起

论苏青沦陷时期的文学创作--从《我看苏青》及张爱玲的洞见与执迷谈起

论苏青沦陷时期的文学创作——从《我看苏青》及张爱玲的洞见与执迷谈起冯兰程小强"(1.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27*.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宝鸡721013)内容摘要: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一文中对冰心和苏青的抑与扬流露出浓重的傲慢与偏见。

这既源于张爱玲与冰心在出身、成长体验、文学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及对冰心的片面了解,又源于张爱玲对苏青不顾事实地拔高,甚至借谈苏青之机以阐发自己的文学观。

质而言之,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小说呈现出“一地鸡毛”式的写实性、生活流及自然主义特色,缺乏多数现代名家写作的高度,但歪打正着地替张爱玲的“妇人性”即“神性”文学论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解。

苏青的散文创作所胜不在思想深刻和感慨深沉,而在于话题宽泛时髦与内容驳杂,与1940年代中国社会进程及文学的现代性行进合拍。

其散文创作的宽度弥救了其小说创作高度不足的实际。

关键词:苏青;张爱玲;《结婚十年》;自叙传;生活流一、冰心与苏青:张爱玲的傲慢与偏见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一文中言:“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①在张爱玲对中国新文学作家的语录式评价史上,这段言论被引频次居高不下,且被大多数的引用者用以坐实苏青和张爱玲在沦陷时期创作风格上的近似,从而确立苏青和张爱玲的创作同属1940年代海派文学的写作范畴。

这尚属适度阐释。

然而在有些论者眼中,张爱玲轻"作%简介:冯兰,西北大学文学1博士研究生;程小强,文学博士,宝鸡文理学1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现代虚无主义文学思潮研M”(项目编号:19BZW137)的阶段性成果(①张爱玲:《我看苏青》,《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37页(45刁视冰心、白薇以及数位新文学作家,被视为张爱玲具备开阔的文学视野的表现:“被张爱玲讨论过的现代作家除了上述那么多位,还有……,这只是很不完全的统计,但已可充分看出她对'五四'新文学的熟稔。

苏青与市井意识

苏青与市井意识

苏青与市井文化现当代文学专业苏青与市井文化摘要:苏青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她以日常生活作为自己的选材内容,叙述的是市井小民的“生活史”。

苏青对世俗人生有着真情实意的爱,她写俗只是为了展示生活本身的真实,她笔下的世俗生活、民俗风情、饮食男女,无不透露着浓厚的市井文化气息。

然而在世俗化写作的同时,苏青始终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对社会进行着审视和批评,使她的作品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同时又不乏理性光芒和文化意蕴。

关键词: 苏青市井文化世俗生活民俗风情饮食男女引言:苏青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文坛上最富盛誉的女作家之一,张爱玲曾说过:“低估了苏青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地的文化水准。

如果必需把女作家特别分作一栏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1]然而苏青的文章风格显然有别于张爱玲。

如果说张爱玲是以审美的态度冷眼洞察世事的话,那么苏青则是怀着真情实意的爱来对待世俗人生的。

上海的沦陷不仅造就了张爱玲的传奇故事,同时也使苏青在上海滩脱颖而出,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创作天地。

我们可以这样说,上海给予了苏青最好的创作舞台,海派文化孕育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但她骨子里宁波人的,她所具有的平民意识决定了她的写作风格。

她的文章读起来亲近平和,不像张爱玲那么孤傲清高,和我们隔着距离,而是天生有一种市井小民的俗气。

苏青的作品虽然写的只是小市民的世俗生活,但是骨子里却透着小人物独特的生活趣味和富有生命韧性的生活形式,流露出了浓厚的市井文化意蕴。

苏青的市井文化书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世俗生活、民俗风情和饮食男女。

一、繁华都市中的世俗生活就像张爱玲与上海那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样,苏青也离不开上海。

苏青虽出生在宁波,但“宁波至今是浙东到上海的门户……它们是兴旺的,热闹的。

宁波人就有这么一种新兴的市民气象。

苏青的祖父虽是举人,也是属于这新兴的市民群的。

从这环境里长大的苏青,是热情的、直率的。

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苏青是一名具有超凡创造力的作家,她的作品传达了许多关于女性和女性意识的深刻思考。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主角在社会和文化规范的约束下,在寻找自我认同和自由意志的过程中面临许多困境。

然而,她们不断探索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力量,坚定地争取自我理解,不断反抗不公和不自由的现实。

因此,本文从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出发,探讨女性主角如何挑战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探索并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

苏青的小说多为当代女性群体的成长和生命历程,其中,女性主角的成长历程常常从抗拒传统价值观和社会束缚开始。

例如在《风的影子》中,女主角寻求地下音乐和魔幻世界的自由时,受到家庭外来压力的批判和排斥。

她的母亲、姐姐和前男友对她的艺术梦想表示不满,认为艺术与现实不可兼得,同时也担心她在文化革命的复杂环境中受到政治打压。

因此,女主角需要面对的是传统观念和现实条件所带来的限制和压力。

但是,她并不会因此失去追求自由和艺术理想的决心,而是不断寻找机会和方法,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目标。

在挑战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的过程中,女性主角的内在世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历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的阶段。

她们在面对困境与冲突时,会经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不断探索自身的意识和价值观,并增强内在力量。

例如在《向死而生》中,女主角童芸面临两种选择,一个是迎合传统期望,与男友结婚,过着安稳的生活,另一个则是追求自由和独立,放弃安逸的生活。

她不断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真观察自己的内心变化,最终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女主角经过自我探索和反思后,懂得了如何平衡自我和社会,树立自己的对等战斗力,并开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此外,苏青作品中的女性主角也展现出了探索并建立自我意识的力量。

她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命运,观察自己的生命轨迹,懂得如何从自己的经验和成长过程中学习到人生的精髓。

尤其是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的过程中,女性主角内心的成长和认识也在不断提升,她们建立起自己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拥有了自我决定和自我权利的力量。

论苏青作品的民俗文化【文献综述】

论苏青作品的民俗文化【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论苏青作品的民俗文化苏青的作品有散文77篇,长篇小说3部,中短篇小说4篇。

实斋、谭正璧是最早评论苏青的评论家之一,实斋指出苏青的文字“是赤裸裸的直言谈相,绝无忌讳”。

谭正璧把苏青和“五四”时期冯沅君、谢冰莹、黄白薇等作家来比较,认为“她纯粹是个为了争取性欲满足而斗争的斗士”,“仅仅为了争取属于人性的一部分情欲的自由”,“只喊出了就在个人也仅是单方面的苦闷”。

这些说法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总体来说有失偏颇,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八十年代,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开始传入大陆,“张爱玲热”一度兴起,这位旷世才女在《我看苏青》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加之二人的密切关系,苏青借她的这位朋友的“风光”渐渐被世人关注,“苏青热”在大陆一度高涨。

九十年代以来,苏青研究进入高峰,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结合对苏青的生平遭际的介绍对其代表作《结婚十年》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行文流利清婉,浅白而不流于俚俗”,有“妩媚而自然的神韵”。

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也对苏青及其作品有所涉及。

李今的《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吴福辉的《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等多将其纳入海派文学来进行考察。

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中以鲜明的女性文学观点重估了苏青在文学世界中的真实性,并认为她“在男权社会关于女人的铭文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划痕”。

紧跟其后的就是大量的苏青作品开始出版,各种传记也应运而生,王一心主编的《苏青传》(1999年)填补了苏青传记写作的空白。

专题论文更是异彩纷呈,切入视角多种多样,检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苏青为主题,可以检索到1134篇文章,涉及作家苏青的154篇,以作家苏青为主题,可以检索到115篇文章,经整理涉及作家苏青的专题论文约140篇。

纵观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期刊论140多篇,约80%的论文中出现了相同的字眼:女性意识;约90%的论文中出现了一个女性作家的名字——张爱玲,可见,苏青研究90年代进入高峰期以来依旧难逃单一的女性主义研究视角,也难逃出张爱玲的影子。

女性视角下的独到见解者苏青

女性视角下的独到见解者苏青
三、 创 作 风格 形成 的原 因
苏青作 品对现代文学 史 的一个 意 义就 是创造 了一种 独 特的女性话 语方式 。女性对 生活 的感 受和 特殊 的视 角是 她 作 品的肌质 。她立足 于 自己丰富的生 活感悟 和经验 的同 时, 以 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世俗化的语言 , 建构 了一种 女性特 有的 说话方式 。在《 结婚十 年》 中, 她将女 性 的成长经 历 , 结婚 生 子 等生 活场 景呈 在我们面前 , 这种新 的语 言和作 品 内容在 当 时 有着 别样 的魅 力 。 苏青 打 开 了女 性 世 界 的 大 门 , 以 自觉 的 女性意识书写着独特的人生体验 。也 可 以说 , 苏青 的小说 丰 富了“ 五 四” 时期女性 作家在 描述 女性 自身 日常生 活方 面的 内容 , 将女性生活 中的点点滴滴呈现给世人 。 苏青的作品涉及 社会 的方方 面 面 , 她 以小市 民 、 普通 人 的生存状态为中心 , 向读者娓娓 道来一个 平凡女 子对生 活的 感触和态度 。苏青根 据 自身 的经 历来 书写 女性 对生 命 丰富 而细腻 的体 悟。她真 实袒 露出那些人 人都熟 悉 , 却 最容 易被
2 0 1 7年 第 1 6 卷 第 1 期
时期独立女性不懈的努力 , 以一个新 时期独 立 的女 性 的身 份 在男权的社会中争得 自己的一席之地 。 ( 四) 在“ 言” 与“ 不言” 之 间取巧 。二 十世纪二 三十年 代 的 中国 , 政治 局 面动 荡 , 1 9 4 1年 , 日军 占领 了上 海 的公 共 租
通 不 平 凡 的故 事 。 二、 苏 青 的 作 品 风 格 特 点
( 三) “ 女性意识” 。谭正 璧先生 曾说 : “ 革命 之后 三十多 年来 , 中国社会 固有宗 法和 旧礼 教势力 对女 性 的压 抑 , 非但 没有消除 , 反而变本 加厉 。 ”经 历 了“ 五 四” 新 文化 运动 的洗

论苏青小说的女性书写

论苏青小说的女性书写

论苏青小说的女性书写Female writing on Su Qing's Novels【摘要】苏青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位女性作家,她曾与当时的张爱玲一起被誉为“文坛双璧”。

苏青用平实的笔调,以一个女性的大胆笔触描写了“饮食男女”之事,这在文学史上是十分少见的。

此外,苏青写作所体现的出来的独特的价值取向,还有她自身海阔天空的胸襟、大胆直爽个性的作品风格都使苏青成为了“与众不同”女性作家。

这篇文章运用分析与比较的方法,对苏青的长篇小说《结婚十年》、《歧途佳人》中的女性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从这些女性角色身上的特点进一步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女性的生活状况。

这些人物的形象不仅折射出作者本身的人生经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旧式社会中那些或反抗或妥协的女性的命运,对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青;角色分析;女性研究绪论苏青是一位在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独特文学地位的女作家,她在其文学生涯中所拥有的特殊复杂的创作身份以及她自身坎坷传奇的人生经历使研究苏青以及苏青作品成为了一种文学现象。

苏青的小说一反小女人作品的常态,以大胆而深刻的笔触细腻的描绘出了当时女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她笔下的女性大多富有新时代青年女性独立自强的个性,对不公平的遭遇具有反抗意识,但是也具有妥协和委曲求全的时代局限性。

苏青小说中的女性,是一个复杂而纠结的存在,研究这些角色是中国现代文学深刻而神秘的思想旅程。

一.苏青的生平与作品(一)苏青生平介绍苏青(1914年-1982年),浙江宁波人,本名冯允庄,早年发表作品时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

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

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外文系,后肄业移居上海。

1935年,为发抒产女苦闷,写作散文《产女》投稿给《论语》杂志,后改题为《生男与育女》发表,是为创作的开始。

1940年代初因婚姻变故而成为以文为生的职业作家,作品主要发表于《宇宙风》、《逸经》、《古今》、《风雨谈》、《天地》等杂志。

才女苏青的离婚与写作

才女苏青的离婚与写作

各界丨五味人生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最初知道苏青是因为张爱玲。

孤傲清冷的张爱玲说起苏青,难得地有几分热乎劲,颇有相惜相知的敬重。

张爱玲不屑于旁人将她与当时有盛名的女作家冰心、白薇作比较,却只甘心情愿和苏青相提并论。

她们同行而不太相轻,还一同逛街、做衣服,不是密友,却并不疏远。

才女苏青的离婚与写作/王鹤1945年2月,《杂志》编辑在张爱玲寓所做她与苏青的访谈,并称她们为“当前上海文坛最负盛誉的女作家”。

她们讨论男女平等、婚姻爱情,谈职业妇女的困惑与苦闷,苏青泼辣、直露、世俗的身影在这番对话中惊鸿一瞥。

还有最为张迷熟悉的关节:胡兰成之初识张爱玲,就是在苏青主编的杂志《天地》上读到张的小说《封锁》,继而拜访张爱玲,继而有后来一段欲说还休的姻缘。

苏青算得上两人间接的介绍人。

也有文章考证道:苏青跟张爱玲,后期其实是无比淡漠了,原因也在胡兰成——原来,认识张爱玲之前,苏青也是他众多“民国女子”收藏簿里的一位。

胡兰成笔下的苏青是这般模样: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子的俊俏……面部的线条虽不硬而有一种硬的感觉。

倒是在看书写字的时候,在没有罩子的台灯的生冷的光里,侧面暗着一半,她的美得到一种新的圆熟与完成,是那样的幽沉的热闹,有如守岁烛旁天竹子的红珠。

非得有过近距离的、静态的观察,才能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吧。

说来,苏青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些影影绰绰的侧面,她随着张爱玲的风靡而从尘封烟锁中显影,被人时常提起,但她仿佛张爱玲身后的影子,或者一个配角。

后来读到苏青的一些散文,率直、活泼、热辣的文字,有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自然随意,确实是痛快淋漓的,绝无她瞧不上眼的“新文艺腔”。

但平心而论,并没有初识张爱玲的那番惊艳。

想来也不奇怪,张爱玲的奇崛、幽微岂是任随哪个都能比拟的?后来在毛海莹的《寻访苏青》里看到苏青的身世:她早年在苦涩婚姻里挣扎,此后作为单亲母亲与职业女性独立谋生,诸多不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写作、出版上颇有成就,五十年代开始任越剧、锡剧编剧;六十八岁在贫病寂寞中逝去。

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民权利的普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追求自我、保护自我、开拓自我成为现代女性的重要精神追求。

而苏青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其作品中往往体现出女性独特的意识形态和对女性话题深刻的洞察。

因此,本文将从苏青作品中探讨女性意识的特点和变迁。

主体一、传统角色的突破苏青的小说中,女性角色往往能够突破传统的价值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

例如《黑暗的左手》中的女主角柳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故事讲述了柳瑛在家庭和职场上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最终她选择离婚并追求自己的事业。

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她表现出了极强的自信和拼搏精神,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突破既是对个人角色的改变,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改变。

女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依赖、非自我价值的代表,而是拥有独立人格、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二、情感自主的奋斗除了突破传统角色,苏青作品中的女性还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自主特征,例如《无声的证据》中的女律师顾琳琳。

顾琳琳经历了一场情感的挣扎,从对丈夫的放纵和忍让到最后勇敢地选择离婚,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的情感需要得到自我管理和自我处理,而不是全然借助于男性。

苏青在这些女性身上赋予了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策力,反映了女性在面对情感问题时应该具备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态度与能力。

三、性别歧视的洞察在现代社会,尽管诸多领域已经出现了性别平等的标志,但是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苏青作品中,女性艺术家姚芳的遭遇恰恰透露出这一点。

例如她在《白痴》中表现对未来的恐惧和对创作价值的怀疑,这种疑惑与她所处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社会往往会对女性艺术家进行性别歧视,认为她们的作品只是随意而为,并且不如男性艺术家更有价值。

而本作品则通过展现姚芳的人生历程,呈现出女性在艺术领域的存在困境,并希望更多的女性能够在这个领域中追求自我发展的机会。

四、女性谴责的表达苏青作品中女性的情感和愤怒往往能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例如《贪恋》中的女主角苏婷和《浴血的枪声》中的女记者洛妮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二十一世纪以来苏青研究述评

二十一世纪以来苏青研究述评

二十一世纪以来苏青研究述评苏青(1036-1112),字子夷,汉族,祖籍湖南浏阳,出生于陕西长安(今西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诗人。

她的诗作刚健豪放,以豁达秀逸见长,在当时女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自20世纪以来,随着性别文化研究的开展,对苏青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日益广泛。

苏青的研究自20世纪以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就是苏青的生平及文学创作进行详尽的考证和解读。

苏青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地位及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性别视角下的苏青形象及其性别意识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

下面将从生平、文学创作、社会地位和性别视角等方面进行述评。

苏青的生平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从史料出发,对苏青的出生地点、家庭状况、教育背景等进行了再研究,在此基础上修正了一些过去的论断。

也有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苏青的生平进行解读,试图揭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对才情出众女性的特殊对待。

这些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苏青的一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苏青的文学创作一直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苏青的诗作一直以其刚健豪放、豁达秀逸见长,这与女性细腻婉约的传统风格大相径庭,也正因如此,苏青的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对苏青的诗作进行重新整理、评论和评价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一些学者还尝试通过文学批评的视角,深入解读苏青的诗作内涵及其在当时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些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苏青的文学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苏青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及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苏青作为北宋时期的女诗人,其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但与此苏青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她作为女性在文学创作上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所表现出的坚韧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一些学者还尝试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考察,揭示苏青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及其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性别视角下的苏青形象及其性别意识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性别文化研究的兴起,对苏青形象及其性别意识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苏青-做自己的“缪斯”

苏青-做自己的“缪斯”

苏青:做自己的“缪斯”摘要:作为上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苏青世俗化的写作为她带来了巨大成功。

她以自身为创作原型,以女性涉世为主题,表现现代中国女性从觉醒到挣脱“家庭主妇”命运,再到走向社会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偏见导致女性步入社会后遭遇的不公和理想的幻灭。

她大胆的写实手法让笔下的女性形象真实、生动、饱满,一方面使她成为典型的畅销书作家,另一方面也为她带来了潜在局限。

关键词:苏青小说女性形象“缪斯”局限写实风格提起张爱玲,绕不过苏青。

作为上世纪风靡上海滩的一代才女,苏青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

她们以各自的体验诉说人生,是孤岛时期荒芜文坛上并列的奇葩。

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缔造了那个时代各自的辉煌,然而,随着近几年来坊间不断出现的“张爱玲热”,苏青倒似乎被大众遗忘,这种尴尬的境遇就像她缔造的大上海般,十里洋场,繁华如梦:我却安然处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外界的一切仿佛从来与我无关。

张爱玲在散文《我与苏青》中写道,“即使从纯粹自私的观点看来,我也愿意有苏青这么一个人存在,愿意她多写,愿意有许多人知道她的好处,因为,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在的文化水准。

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可见,苏青的才华在张爱玲看来是值得钦佩与认同的。

苏青笔下的女性形象苏青笔下的女子大都是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中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可以明显看出半新半旧的时代气息。

说她们新,大多是因为她们受过高等教育,追求经济自立、人格独立,待物处事不流于俗气,她们担负着相夫教子的传统使命,却不肯放弃追寻自我,因而勇敢走向社会,立志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说她们旧,大概是因为这些女性骨子里受传统文化影响,耳濡目染间不觉认同女性是男性的附庸。

苏青笔下的女子无外乎两种:一个是她自己(《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另一个则是与己相似的年轻女人(《歧途佳人》),因此不管是未出阁的少女,还是深闺中的怨妇,亦或是被琐事缠绕的家庭妇女,她都将人物的心理揣摩的恰到好处,仿佛她们代表着世间冷暖。

浅谈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郑芳【内容摘要】苏青一生中有很多代表性的经典名作,从女性意识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实质、女性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失落、男权意识对女性解放的制约等三方面探讨苏青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作为人的本体价值和女性的本质特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方式、情感世界和思想意识。

苏青作品洞察细微的独到见解和强烈深刻的思想意识,开辟了现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新视角,是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总结,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块辉煌的里程碑。

【关键词】女性意识主体意识自我价值依附女性意识,是相对男性意识的一种性别观念,指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我解放的认识和追求。

它包括鲜明的主体意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严肃的平等意识。

通过文学作品来体现女性意识是广大作家尤其是女作家的一种挖掘手段及表现形式。

“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的文本特点中最有价值之处是刻画了中国妇女的女性意识。

“五四运动”的崛起,伴随着个性解放而来的女性解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构成了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鲜明主题,开始了女性从社会的整体意识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女作家们以独到的思维方式、观察角度和创作个性展示了中国女性意识的人生画卷。

40年代涌现出的女作家苏青,以特殊的人生经历,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不凡的学识,描绘出一个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从女性价值的失落,男权意识的制约等方面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意识。

她的作品突出表现女性婚恋、家庭、生育、职业等涉及女性人生的命题,揭示了女性所处的时代、社会氛围对女性意识的影响。

对女性的外部环境、女性的生存生活方式和女性的内心世界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出女性所处现实生活的本质和女性对自我意识的思索。

苏青作为现代女性,勇敢地为实现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冲出女性“围城”,迈出寻求女性解放艰难的、蹒跚的、可喜的一步。

苏青的小说、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其特殊的形式存在,在表现女性意识的自觉的同时,又流露出对传统的眷顾,反映了现代知识女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人生中痛苦而真实的心灵路程,形象地记录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女性意识从觉醒到发展到逐渐成熟的人生历程,标志了女性文学主题从争做“人”到争做“女人”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

困境中的救赎与寻找——论苏青及其创作

困境中的救赎与寻找——论苏青及其创作

谈会等形式对学生干部进行 培养教 育 , 其要加强学 生干部心 尤
理健康 教育 , 大心理健康 教育的宣传普 及力度 ; 外 , 心理 加 另 在
健康培 育环节 中, 辅以角色转换 、 生存 体验等亲历性 的活动 , 培
养乐 观 向上 的生 活 态 度 以及 从 容 大 度 的 心 理 素 质 。
惑 , 追求生命 的光彩中没有错对 , 在 只有 生活的无奈 , 苏青用 自
己真 诚 而 率 真 的 斋说 演 绎 着 新女 性 精 神生 活尤 为 尴 尬 而 艰 难 的 生 活 , 现 的是 对 人 生 、 展 对人 性 关 怀 的 巨大 的张 力 。

生 。她 在 作 品 中真 实面 对 自己的 内心 体验 和 独 立 思 考 而保 持 了 独 立性 , 独 有 的 话语 方 式 完成 了对 凡 俗 人 生 及 女 性 心 灵 的 探 以
( ) 身打 造 学 生 干 部 的职 业 生 涯 规 划 。平 时 要 多 注 意 了 六 量
选拔任用制度 , 坚持 民 主集 中制和德 才兼 备 的原则 , 到公 应 做
开、 公平 、 公正 。选拔过程 中 , 通过推 荐 、 举 、 要 选 招聘 、 白荐 、 试
用、 任命等多种形式 , 行多方 面的考察 。同时 , 进 还应充分 听取
普 通 学 生 的 意 见 , 行 民主 评 议 制 度 。通 过 这 样 的 选拔 制度 , 实 将 那 些 品 学 兼 优 , 风 正 派 , 工作 有 热 情 , 能 力 , 为 广 大 学 生 作 对 有 愿
解学生 干部 的性格和特点 , 其对 骨干学生 干部 , 尤 应该针对其 发
写作特色 的成为女性写作中的一枝独秀。张爱玲 曾说过 :低估 “ 了苏 青文章的价值 , 就是低估 了地的文化水 准。 苏青以 自身独 ” 特 的情感经历和独有的视野发掘婚姻 、 家庭题材 , 展现的是女性

犹疑的声音与迟滞的脚步

犹疑的声音与迟滞的脚步

132021.07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齐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大部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上海沦陷时期。

沦陷区的政治高压让国家、民族的讨论声喑哑,战争环境使生存问题放大,日本占领当局为表现政治文化现代化以及和上海知识界沟通,支持女性解放问题和女性自由讨论(姜进,2008)。

与此同时,在上海的城市文化熏陶下,世俗人生和物质生活受到更多的关注。

因个人经验和性格特点使然,苏青的创作大多围绕俗情和女性,描绘出她对市民生活的洞察和以自身为蓝本得来的女性生存体验,尤其在散文作品中提出并批判了女性社会生存的许多问题。

苏青的创作题材虽然因为扎根于个人经历而稍显狭窄,却开辟了女性写作新的空间。

一、不可靠的两性情爱关系在苏青的笔下,爱情是虚幻的,婚姻是无聊的。

因为自身离婚求职的痛苦经历,她对于婚姻生活有着无可奈何的清醒,她在小说中不遗余力地描述女性在婚姻中受尽欺凌,身不由己的境况;在散文中则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揭露她眼中爱与性的真相。

苏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结婚十年》讲述的是苏怀青大学时代在家庭安排下嫁给徐崇贤,怀孕后退学进入家庭生活,最终在家庭经济矛盾和徐崇贤的不忠等种种因素作用下离婚。

苏怀青与丈夫徐崇贤的感情靠婚约联系,这份婚约以门第和金钱为基础,而怀青内心隐秘深刻的情结却是“婚外恋”应其民,只不过这一段感情在怀青有孕后便无疾而终了。

应其民成为苏怀青枯燥乏味又蝇营狗苟的婚恋生活中,因远去而显得美好的一个形象。

《续结婚十年》则讲述苏怀青离婚之后寄人篱下,寻找职业,在各种男人之间周旋,而求爱不得的状态。

苏青的几部小说都痛切地讲述了婚姻和情感给女主人公带来的不幸。

不难发现,在苏青的小说作品中,男女情爱关系常常是虚伪而不可靠的,苏青几乎将所有的男性角色塑造为恶棍的形象。

《结婚十年》中的丈夫徐崇贤结婚第二天就和寡妇瑞仙调情,把妻子当作依靠自己生存、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歇斯底里地阻碍妻子工作赚钱,毫不顾惜她生儿育女持家之苦。

以生为本——苏青文学作品中对日常生活描写的意义

以生为本——苏青文学作品中对日常生活描写的意义

以生为本——苏青文学作品中对日常生活描写的意义
杨菁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0)003
【摘要】苏青,现代著名女作家。

她以一部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轰动了40年代的上海滩文坛。

她以其大胆的笔触,书写都市饮食男女日常生活之事,因而很受市民的欢迎。

本文试图在沦陷区文学这个大背景下,从以生为本这个写作价值取向层面出发,去研究苏青的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日常生活体现的世俗性的内在文化涵义,从而肯定苏青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总页数】6页(P133-138)
【作者】杨菁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于细微处见功夫--张爱玲与苏青小说中的女性服饰描写 [J], 张如安;王玉香
2.论文学传统惯例对文学中物候描写的影响——兼及文学作品中物候描写的误读问题 [J], 纪德君
3.《金瓶梅》对女性日常生活的描写及其意义 [J], 朱星瑶
4."娜拉"的现代困境——以苏青创作中的服饰描写为中心 [J], 张云丽
5.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评《服饰文学作品赏析》 [J], 罗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穿越时空的“私人化写作”——从苏青热到林白现象的文学反思

穿越时空的“私人化写作”——从苏青热到林白现象的文学反思
Writing of "Personal Trait" beyond Time an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ace——Reflection on the Literary Craze on Su
Qing and Lin Bai
作者: 毛海莹 作者机构: 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出版物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页码: 54-58页 主题词: 私人化写作;女性;苏青;林白
摘要:苏青和林白是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女性作家,并且成名时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然 而笔者发现.就是这两位不同时空的女性作家在创作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私人化写 作”倾向。文章试图以两位作家为基点,论述其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的“私人化写作”,从而揭 示“私人化写作”这一独特的景观对20世纪女性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格

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格

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格一、文人苏青(一) 苏青经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红极一时。

苏青(1917-1982),原名冯和仪,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天资聪颖,在文艺方面有很高的天赋。

少年时代在家乡宁波度过。

高中就读于宁波中学,高中毕业后升入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是宁波府六个县唯一被录取的考生,中国传统礼法对她的影响颇深,而在大学的现代高等教育,又使她增长了新观念,产生了新感受。

1926年仅19岁的她嫁为人妇。

正是这个经历使她成功地在文学之路迈开了一步.她的处女作《生男与育女》诞生,但这只是家务之余的一种活动。

1931年冬,苏青与夫反目,开始思考怎样独立扶养家庭,同时走上职业妇女生涯。

她担任过代课教员,然而这并不能解决她们一家的生计问题,于是,她开始写作投稿,卖文求生.作品《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的问世,使世人认可了其小说家的身份.之后长篇《歧路佳人》、《朦胧日》行世。

1944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浣锦集》,随即大量散文小品《涛》、《饮食男女》、《逝水集》、《鱼水欢》、《九重锦》等先后奉献给读者.(二)走上文坛的原因苏青之所以走上文坛,与她婚后的家庭生活密切相关。

她的家庭理想无疑是找到一个“学识财产不在女的之下,能高一筹更好” [1]的丈夫.然而她未能如愿,像《结婚十年》中那新旧合璧的婚礼所带来的徐崇贤一样,她的丈夫李钦后没有能力挣钱养活家人,却生活放荡不求上进。

于是他们的生活日渐窘迫。

为养家得到经济上的独立她开始偷偷地投稿。

然而,漫长的十年婚姻使她们夫妻的关系矛盾丛生,最终失去婚姻的苏青就一直把写作当作自己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随着苏青作品被广泛接受,她自己的刊物《天地》也应运而生.苏青写作不仅是迫于生存,还有精神的宣泄,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心怀,在苏青作品《<饮食男女〉后记》中她曾说道“两年来,生活可真是‘到处潜酸辛’的,但我还是咬牙关过下去了,因为有它在作为安慰,供我发泄苦闷,它便是文章呀!"[2]这证实了其排遣苦闷心绪的方法。

现代女性的尴尬:苏青的女性书写与女性人生

现代女性的尴尬:苏青的女性书写与女性人生

现代女性的尴尬:苏青的女性书写与女性人生
李国银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1)6
【摘要】苏青涉过女性生活长河,把笔触深入到了女性生活的各个角落,书写女性人生,书写现代女性面对物质现实的尴尬,消解女性神话,认同世俗欲望.女性生活的每一个层面,都留下了她的思考印记,流露着强烈的女性意识.苏青为女性争取着书写自己的权利,有意识地揭开对女性的那些歪曲书写,坦荡地将女性身体和精神欲望表达出来,把女性自我意识苏醒后而又无路可走的现代性悲剧精神有机地体现出来.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李国银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语境中现代女性文学的书写——简评卢云峰女士的新著《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J], 巫晓燕
2.在路上的女性书写——论苏童笔下的女性人生 [J], 魏蓓;刘媛媛
3.空间视域下的现代女性生存与救赎\r——从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再读苏青《结婚十年》及续篇 [J], 施萌萌
4.书写女性与女性书写——五四时期郭沫若剧作与女性剧作家剧作的比较分析 [J],
邹婧婧
5."被现代":五四女性解放的另一种姿态——许地山式的女性启蒙书写 [J], 王威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与自我重荷之下的女性追求——评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

历史与自我重荷之下的女性追求——评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

历史与自我重荷之下的女性追求——评苏青的小说《结婚十
年》
张华
【期刊名称】《山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0(0)4
【摘要】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 ,透过大量家庭锁事、风俗风情、闺房闺情 ,再现了历史与自我双重负荷之下的女性自身价值的失落与寻求。

它从或一个侧面显现出在西风东渐、尤其是“五四”大潮的洗礼后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渐次强化。

单从文学史的角度看 ,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寻求过程构成了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

【总页数】3页(P83-85)
【关键词】书评;苏青;小说;《结婚十年》;女性问题
【作者】张华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价值追求——评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J], 宋于花
2.在世俗之网里挣扎——评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的女性 [J], 王晓雁
3.论苏青小说中女性的空间焦虑——读《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 [J], 刘洋
4.苏青小说中女性悲剧意蕴探析——以《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为例 [J], 王珍
5.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出走——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和苏青小说《结婚十年》比较研究 [J], 钱丽娜;赵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4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Vol139,No14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July,2007论苏青边缘写作的文学价值毛海莹(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上海沦陷区女作家苏青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创作风格书写了沦陷区作家/边缘写作0的新的一页。

本文用历史的眼光,从乡土文学、女性文学、通俗文学三种/边缘0文学形态对苏青的边缘写作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解读,并进而探讨其深远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边缘写作;文学价值;苏青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79(2007)04-0050-06现代文学女作家苏青以其自传体小说5结婚十年6及散文集5浣锦集6而名扬上海滩,成为与张爱玲齐名的畅销书作家。

而苏青创作的高峰期正是上海沦陷时期,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造成了被占领地区异质文化间突发性的全方位杂处和错位,生活在沦陷区的中国作家,都面临着族群或民族国家认同的问题。

作为沦陷区的一个女作家,苏青又是以怎样的写作姿态和生存方式立足于日控下的上海沦陷区呢?有专家指出,/在日占区,由国家、民族关系决定的主宰和被主宰的中心)边缘结构,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置于被殖民的边缘状态,不断加深着人们遭主宰、受胁迫、被殖民等边缘体验。

正是这种边缘结构、边缘状态、边缘体验的同一指向性使乡土文学、通俗文学、女性文学等都成为日占区中国作家创作和生存方式。

0[1](p1126)笔者认为,苏青在沦陷区的创作正是以这种边缘写作的姿态蒙蔽了敌人的/耳目0,从而赢得了沦陷区文学的一席之地。

然而,与其他沦陷区作家所不同的是,在苏青的边缘写作中,乡土、女性、通俗三种文学形态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并以/润物细无声0的方式渗透于苏青作品的字里行间,构成她边缘写作一道深厚而独特的风景线。

鉴于学界对此关注不够,本文拟就苏青的边缘写作作一梳理,并进而探讨其深远的文学价值,以求方家教正。

乡土:异文化压迫下的身份认同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面沦陷后,日本接收了上海的工厂、企业,实行物资统制,造成市民的生活物品短缺。

加之取代/法币0的/储备券0大幅度跌落,物价惊人飞涨,谷物配给制、灯火管制的实施以及频繁的封锁,这些因素都加重了社会的不安,多数市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仅如此,日军还在文化上进行大肆侵略。

/文化入侵意味着是一种狭隘的现实观、一种固定不变的世界观和把某种世界观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野蛮行径。

0[2](p1120)这种野蛮行径控制了当时上海文坛上一切文化进步力量。

当时与丈夫钱钟书从巴黎留学归国困守在上海的作家杨绛回忆说:/那时候知识分子在沦陷的上海,日子不好过,真不知-长夜漫漫何时旦.。

0[3](p1530)即便如此,人们仍旧有渴求文字的愿望。

但是环境的严酷使大部分作家已无法用文学直接介入民族解放的政治,民族灾难的现实又无法使作家们置生灵涂炭的人生于不顾。

在这样的历史文本中,/借助于-五四.文学表现人生的观念,在不同层次上开掘异族统治下中国人的心理人生,成为沦陷区文学首先引人注目的现实主义特色。

0[4](p134)苏青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

一方面,苏青坦言,/时代的纪念碑0那样的作品她是写不收稿日期:2006-01-18作者简介:毛海莹(1974)),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

出来的,并且说:/我很羡慕一般的能够为民族国家,革命,文化或艺术而写作的人,近年来,我是常常为着生活而写作的。

0[5](p1431)另一方面,她也不像一些无耻文人为日伪文学作吹鼓手,宣扬所谓/大东亚共荣圈0,/王道乐土0。

在她的著作里,虽然没有表现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语句,但字里行间却可以找到为浓浓的乡土气息所裹挟的一种亲切感。

在苏青看来,/乡土是游子心中的一汪清水和一片家园,乡土是永恒的童年,乡土还是风俗历史的-根.,乡土尤其是敞露的至大至广的母亲胸怀。

0¹在异族文化的夹缝中写作的苏青并没有以正面的姿态去抗击殖民语境下的文化强权,而是以不为人注意的/乡土民俗0来强化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达到/唤起广泛的民族文化认同0的目的。

所谓文化身份,又作文化认同,是指一个民族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定民族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等方面。

现代国家观念和世界秩序形成和确立之后,在多层面的文化身份认同体系中,具有质的规定性的文化身份认同首先是民族国家认同,而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6](p115)苏青正是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十分有预见地看到了/民族文化认同0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于是以/乡土民俗0这一永恒而亲切的话题为突破口进行文化身份的书写,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乡土民俗题材在作品中的广泛性。

在苏青的作品集中有一系列反映故乡民俗民风的散文,有写故乡饮食民俗的5谈宁波人的吃6、5夏天的吃6、5吃与睡6,也有写宁波生养习俗的5生男与育女6、5拣奶妈6、5教子6,还有回忆故乡人事风情的5豆酥糖6、5小脚金字塔6、5河边6等。

而苏青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5结婚十年6更是一部集中展示婚姻习俗的作品。

在小说中,婚姻习俗成为渲染民俗氛围、推进情节进展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按照小说的情节进展所先后出现的婚俗场面诸如/陪睡0、/催妆0、/上轿0、/坐花轿0、/拜堂0、/行见面礼0、/贺郎酒0、/闹房0等的描写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婚俗与作品的情节安排、形象塑造等融为一体的娴熟的艺术笔法,提供了我们理解苏青作品特有的文化韵味、审美意蕴和艺术魅力的锁匙,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婚俗文化因素在其创作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作为一个宁波女子,苏青在她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些宁波的乡土民俗自然是十分贴切而有特色的,这自然能很容易地唤起在上海的宁波市民乃至浙东读者的文化共鸣。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苏青的乡土民俗是/紧贴市民的生活体验,像是从市民心底生长出来的,知心知肺,知冷知热,如张爱玲所说代表着-物质生活.和-人生常识.。

0[7]在沦陷区众多的作家中,苏青以她那部分描写故土风情、怀念家乡人事、抒发思恋情感的散文特别深刻地吸引了沦陷区读者。

苏青的乡土民俗之所以如此受到读者青睐,一方面是苏青作品中那种民俗乡土的/根0文化引起了市民强烈的共鸣,另一方面也是苏青在沦陷区敏感尖锐的环境下采取的一种/以退为守,以守为攻0的写作生存策略。

苏青这种/追求日常生活的情趣,甚至以其创作在恢复日常性的大胆上取得突破而引起文坛小小的轰动,这显然迥异于-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几乎总以贴近现实政治的大胆、深刻引起-轰动.效应。

0[4](p130)第二,民俗心理的渗透性。

当时,有人将沦陷区文学形象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知识分子,是/一批在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中呈现出相当或一定光彩的沦陷区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0;一类就是市民形象,像张爱玲、苏青、周天籁、关永吉等/都有着对市民阶层敷衍、苟且、怯懦和庸人哲学的入骨描写。

0[4](p134)苏青笔下所着力刻划的市民形象就十分典型。

她不仅注重对市民生活形态的展示,而且十分注重对市民心理民俗的把握和描写,深刻地展示了沦陷初期的上海市民惊魂未定中的惶惑,随后各种工于心计的苟且,喘息之后对于各种生活趣味的寻求,当然也有着苦难中的呼号、沉默,,这些显然能比较广阔地展现沦陷区市民动荡不安的心理人生。

当市民读者能从苏青的文字中读出自己的故事、看到自身的形象时,他们的阅读期望就会日益增强,审美感受也会与日俱增,由对作品人物的认同自然过渡到对作品内容、作家创作本身的认同,这也是苏青乡土民俗创作之所以能唤起广大民众的一个根本原因。

当时沦陷区的市民身处/大东亚文化0包围圈,他们内心深处对异族文化的排斥、对民族文化的呐喊、对个人身份的危机无时不在,但迫于客观环境和外在形势,他们只能在表面上保持/缄默0。

而苏青对市民民俗心理的深刻揭示正好打开了他们心底郁积已久的话语系统,民俗/看来虽似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的。

0[8](p1116)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民俗创作文本也是当时沦陷区市民确认自己民族身份、保持自己民族立场的/宣言0,这也正是苏青乡土民俗创作的重要文学价值所在。

苏青以/乡土民俗0这种日常生活的情趣为突破口,借文本来宣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这在沦陷区的其他作家身上也时有发生。

师陀借/果园小城0写出/中国一切小城0的生命、性格、思想、情感,以此来寄托自己在异族统治下的激愤怨恨;杨绛意在用/这喜剧里的几声笑0表示虽/沦陷在日寇铁蹄下0,仍/不妥协、不屈服0、/不愁苦、不丧气0的民族/乐观精神0,其中蕴含的也是民族自新图强的意识。

就连向来以/趣味至上0的/鸳蝴派0在中华民族史上最黑暗的沦陷时期都无法缄默。

/趣味与意义兼顾0成了此类作家此时的共同心态。

[4](p129)但不管怎样,从今天的眼光看,苏青在四十年代上海坚持的乡土民俗创作仍具有现代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俗,/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教化和熏陶。

0[9](p114)苏青笔下那些代表市民阶层的物质民俗和心理民俗至今仍旧存在,而且它们对现代读者依然具有/回味日常生活情趣0和/解析普通市民心理0的作用。

女性:政治危机下的叙事策略从1935年6月16日在5论语6杂志上发表的处女作5生男与育女6直到1948年12月长篇小说5歧途佳人6在四海出版社付梓,苏青走过了现代文学小说散文创作生涯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苏青的创作随着上海的历史变迁也经历了/孤岛0时期和/沦陷0时期。

所谓上海/孤岛0时期,时间上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自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离上海以后,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这四年又一个月;空间范围是指上海/公共租界0的英、美控制地区(即苏州河以南)和/法租界0这两片土地。

所谓/孤岛0文学,是指发生在这一段时间、这一个地区内的文学活动。

[10](p1438)客观上讲,苏青在/孤岛0时期也写下了诸如5我们在忙些什么6、5论女子交友6等十多篇散文,大都发表在/中间派作家0林语堂主编的5宇宙风#乙刊6上。

但她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孤岛0上的市民。

因为那些市民们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地下党领导的汇成波涛汹涌的抗战文艺的洪流0º中去。

/孤岛0市民在精神生活上不是一般想象中的那么/贫瘠0。

/上海在任何时候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孤岛。

它与别的地方,无论是广大的敌占区,无论是乱哄哄的蒋管区,无论是英美的远东前哨香港以至南洋,都有着数不清的实质的和精神的联系。

经济上如此,政治上如此,文化上也如此。

0[10](p11)直到上海进入/沦陷0时期,历史才给了苏青这样一个女性作家/如鱼得水0的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