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伤寒杂病论金匮经方剂汇总一览表excel版
越婢加术汤 越婢汤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 黄芪芍药桂枝汤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 栝蒌瞿麦薯蓣丸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 枳实白术汤 茯苓白术戎盐汤 滑石乱发白鱼散 柏叶汤 黄土汤 下瘀血汤 排脓散 排脓汤 王不留行散 大黄牡丹汤 黄连粉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皮枳实生姜汤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 半夏麻黄丸 桂枝生姜枳实汤 乌头赤石脂丸 旋覆花汤 薏苡附子散 九痛丸 桂枝茯苓丸 胶艾汤 当归贝母苦参丸 当归散 当归芍药散 干姜人参半夏丸 葵子茯苓散 白术散 枳实芍药散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竹皮大丸 竹叶汤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 甘草小麦大枣汤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劈) 牡丹三两 芍药三两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黄连一两 牡丹一两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泽泻二两 干姜一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黄连四两 芍药二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三枚 栀子十六枚(劈)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百合七枚(劈) 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 栝蒌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茯苓三两 半夏三两(洗) 黄连二两 甘草一两(炙)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①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瓜蒂二十个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滑石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人参三两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两 人参三两 芍药二两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
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7.16)大柴胡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7.16)大柴胡汤
7.5.2大柴胡汤解VS大黄芒硝药性
大柴胡汤与少阳腑证(桂本3-20条)
接下来呢,我们就要讲大柴胡汤证,跟柴胡加芒硝汤证。这个大柴胡汤证啊,我将有一些最基本的事情要先跟同学讲清楚。就是我过去自己读《伤寒论》,也读了不少次了,然后之前又带助教读,然后后来出来教书,这一次又一次的过程里面,我觉得,我好像都有教到过大柴胡汤,可是我现在才发觉,我过去教大柴胡汤的时候都算是教错了.就是说,我过去在教大柴胡汤的时候,是把大柴胡汤,因为大柴胡汤里面有大黄吧,对不对?所以我过去都把大柴胡汤看成是一个少阳病跟阳明病合并的证状,就是这里面,阳明病当一个人是里面有这个干的大便,很热的结在里面的时候,我们不是要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要把它下下去,对不对?所以,我过去我都会有一种感觉是,从方剂的结构就很草率的以为大承气汤就是阳明病的大便燥结,然后跟小柴胡汤证混杂在一起,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可是呢,这次读书在看了一些别的老师的讲法哦,再做一次功课才发现,我那样的讲法整个都偏掉了。怎么会发现已经偏掉,其实也是很微妙,是助教在帮我弄医案的时候,助教跟我说,怎么看大柴胡汤会觉得,好像就是承气汤加小柴啊?就是这样用的用的。而,就他说,那你,就是上课有什么好讲的?好像这个汤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其实我才发现说,助教这样讲,我也觉得说,张仲景的方,讲到大柴胡汤的时候哦,好像有什么东西我不会注意到,所以才会把它理解成这个东西。那后来再看了一些东西才发现说,原来大柴胡汤哦,它果然是治一种少阳病,而这个少阳病呢,并不等于阳明病掺杂柴胡证,这是不能画上等号的事情。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热纯病论》部分圆剂之阳早格格创做
1桂枝汤圆:桂枝三二芍药三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二二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二芍药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二
3桂枝加附子汤圆:桂枝三二芍药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桂枝来芍药汤圆:桂枝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
5桂枝来芍药加附子汤圆:桂枝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二芍药一二死姜一二苦草一二麻黄一二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圆:桂枝一二十七铢芍药一二六铢麻黄十六铢死姜一二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苦草一二二铢大枣五枚
8黑虎加人参汤圆:知母六二石膏一斤苦草三二粳米六战人参二二
9桂枝二越婢一汤圆: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苦草十八铢死姜一二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来桂加茯苓黑术汤:芍药三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三二茯苓三二黑术三二大枣十二枚
11苦草搞姜汤圆:炙苦草四二搞姜二二
12芍药苦草汤圆:黑芍药四二炙苦草二二
13调胃启气汤圆:大黄四二炙苦草二二芒硝半斤
14四顺汤圆:炙苦草二二搞姜一二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圆:葛根四二麻黄三二桂枝二二芍药二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三二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圆:葛根四二麻黄三二桂枝二二芍药二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二二
大枣十二枚死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圆:葛根半斤炙苦草二二黄岑三二黄连三二
18麻黄汤圆:麻黄三二桂枝二二炙苦草一二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圆:麻黄六二桂枝二二炙苦草二二杏仁五十个死姜二二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圆:麻黄三二芍药三二细辛三二搞姜三二炙苦草三二桂枝三二五味子半斤半夏半降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集外感和杂病之大成,内容博广,初学者难以很快掌握要领,经过对其总结,简明扼要列举如下,是其便于运用掌握。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2、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黄汤3、虚烦证基础方:栀子豉汤4、邪热壅肺基础方:麻杏石甘汤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6、心阳虚基础方:桂枝甘草汤7、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8、肾阳虚基础方:干姜附子汤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10、肺阳虚基础方:甘草干姜汤11、阴阳两虚基础方:芍药甘草附子汤12、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13、肾阴阳两虚的基础方:肾气丸14、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15、少腹蓄血证基础方:桃核承气汤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17、痰气痞证基础方:旋覆代赭汤18、悬饮证基础方:十枣汤19、阳明经表里俱热基础方:白虎汤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21、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23、阳黄兼表的基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25、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26、太阴病基础方:四逆辈27、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29、少阳病兼表基础方:柴胡桂枝汤30、少阳病兼里实基础方:大柴胡汤31、
少阳兼脾胃虚寒基础方:柴胡桂枝干姜汤32、少阳兼心胆不宁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3、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基础方:小柴胡汤34、太阴虚症腹痛基础方:桂枝加芍药汤35、太阴病腹痛(大实痛)基础方:桂枝加大黄汤36、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37、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38、少阴阳虚水泛基础方:真武汤39、阳虚寒湿身痛基础方:附子汤40、虚寒下痢便脓血基础方:桃花汤41、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基础方:黄连阿胶汤42、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利基础方:猪苓汤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44、肝胃气滞基础方:四逆散45、少阴客热咽痛基础方:桔梗汤46、少阴客寒咽痛基础方:半夏散及汤47、血虚寒凝致厥基础方:当归四逆汤48、厥阴热利基础方:白头翁汤49、病后腰以下浮肿基础方:牡蛎泽泻汤50、气阴两伤低热基础方:竹叶石膏汤51、项背僵痛不适基础方:葛根汤52、百合病基础方:百合地黄汤53、热盛伤津口渴基础方:栝楼牡蛎散54、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55、阳毒基础方:升麻鳖甲汤56、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57、寒湿历节基础方:乌头汤方58、中风痱基础方:小续命汤59、血痹基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60、阴阳两虚失精证基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61、阴虚失眠证基础方:酸枣仁汤62、阴虚火旺,虚烦不寐基础方:黄连阿胶汤63、心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
清·陈念祖(修园)
目录
时方歌括小引
经方尚矣。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约其法于十剂。所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也。昔贤加入寒热。共成十有二剂。虽曰平浅。而亦本之经方。轻可散实。仿于麻黄葛根诸汤。宣可决壅。仿于栀豉瓜蒂二方。通可行滞。仿于五苓十枣之属。泻可去闭。仿于陷胸承气抵当之属。胆导蜜煎。滑可去着之剂也。赤石脂桃花汤。涩可固脱之剂也。附子汤理中丸。补可扶轺赤小豆汤。燥可去湿之剂也。白虎黄连泻心等汤。寒可胜热之剂也。白通四逆诸汤。热可制寒之剂也。余向者汇集经方而韵注之。名为真方歌括。限于赀而未梓。缮本虽多。而刀圭家每秘而弗传。大为恨事。辛酉岁。到直供职。适夏间大雨。捧檄勘灾。以劳构疾。脉脱而厥。诸医无一得病情者。迨夜半阳气稍回。神识稍清。自定方剂而愈。时温虐流行。因余之病。而知误于药者。堪悯焉。盖医者。生人之术也。一有所误。即为杀人。余滥竽人后。诸多有志而未逮经。即仲景。其切当精纯。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及余二十年读书临症独得之妙。一一详于歌后。颜曰时方歌括。为中人以下立法。徐可引以语上之道也。至于张景岳新方八阵。汇药治病。不足言方。缘一时盛行。余友林雨苍俯以从时。韵既成帙。共商注解。业经梓行。亦不遽弃。别其名曰俗方歌括。此三种者。浅深
嘉庆辛酉孟秋修园陈念祖题于保阳差次
时方歌括凡例
一是书前曾托名叶天士。今特收回。
一是书论证治法。悉遵古训。绝无臆说浮谈。以时法列于前。仲师法列于后。由浅入深之意也。
一坊刻万病回春嵩尊生古今医统东医宝鉴等书。所列病症。不可谓不详。而临时查对。绝少符合。即有合处。亦不应验。盖以逐末而忘其本也。试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每症只寥寥数语。何所不包。可知立言贵得其要也。此书如怔忡头痛历节诸症。非遗之也。怔忡求之虚痨。头痛有邪求之伤寒。无邪求之眩晕。虚痨历节。寻其属风属湿属虚而治之。所以寓活法也。学医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此书阐明圣法。为入门之准。不在详备。若得其秘诀。未尝不详备也。有症见于此。而治详于彼者。有论此症。而彼症合而并论者。有论彼症。绝未明言此症。而即为此症之金针者。实无他诀。唯其熟而已。熟则生巧。自有左右逢原之妙。
【每日经验】附子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应用,暖中健胃及温中泄下方讨论
【每日经验】附子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应用,暖中健胃
及温中泄下方讨论
一、属于暖中健胃类作用的方剂
有附子粳米汤,附子汤,黄土汤等。此外,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等,已在“桂枝”篇中论述,不再重复。附子粳米汤系由附子与姜、草、枣,粳米诸健胃药组合而成。其主要功能,为暖中健胃。可治胃肠虚弱,腹中雷鸣切痛,大便泄泻,或胸腹逆满,呕吐,苔白腻,脉微弱等为其适应证。笔者曾用以治疗夏月贪凉饮冷,而引起的腹痛肠鸣,大便溏泄,完谷不化,口不渴、舌白滑、脉微弱,投以淡附子、千姜、茯苓、炙甘草、焦白术,煎二煮,候冷服,效如桴鼓。后世之冷香饮子(温热经纬),即仿附子粳米汤意化裁。附子汤系附子与参、术、苓之益气健胃,并佐人芍药所组成,以治疗胃肠虚弱,心阳不足,兼有腹中挛急疼痛诸症。故方中用芍药而不用干姜、意为避免千姜刺激胃肠粘膜,加剧痉挛有关。由此可见附子和芍药配合,既有制痉,又能止痛。黄土汤以灶中黄土为主药,取其固涩破损之组织,配以地黄、阿胶之补血止血;辅以白术、甘草之健胃;佐入黄芩之清郁热,附子之温中阳。“笔者常应用本方疗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疗效良好,但应用时,常去附子,加炮姜、人参,认为既能益气,又可止血,疗效更能提高。
二、属于温中泄下类作用的方剂
有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等。附子泻心汤以大黄、黄连、黄芩之清热泻下,以清胃肠之蕴热,佐以附子之温阳。《伤寒论》说:“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对心下痞,笔者认为因胃部炎症而现痞满感的自觉症。文中所说的“恶寒汗出”,似乎是描述阳虚之表现。由此可见,证的虚实寒热的属性,不是单纯的,也不是绝对的。所以临症选方遣药,亦应随证而增减。此为辩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大黄附子汤以大黄涤热、配以附子细辛之温中散寒,止痛消结。《金匮要略》用以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按胁下偏痛,文中虽未言明痛在左胁或右胁,但从原文之症方药之功能来推测,其胁下偏痛之属性,显系是属里实兼寒证。尤在泾说:“非
伤寒杂病论中脉证及对应方剂整理
【伤寒杂病论中脉证及对应方剂整理】
前言及说明
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先师多以强调脉证并治做为各篇篇名,
比方说在伤寒论中多以如「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或金匮要略中以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这一类的方式强调脉诊的重要。
仲景先师有大量的脉诊的内容在指导着后世的学习。
纵然后世有各种脉学的发展,
却不能否定伤寒论在脉诊上的教导和贡献。
在此想把一些就伤寒金匮中原文出现脉象说明部分的整理和大家分享,
只是「述而不作」的一些工作而已。
其中更同时把所对应之方剂及相关的原文及方剂的组成使用说明也列出。
希望能够一目了然!
野人献曝一下,希望多少给大家在查考脉症的过程中有些方便。
也请各位经方前辈能够不吝指正错误!
但愿小弟在一步步的学习中也能掌握经方脉学之一二。
下面就几个大的类别分别整理:
浮脉类
•脉_浮
•脉_浮紧
•脉_浮缓
•脉_浮数
•脉_浮弱
•脉_浮细
•脉_浮滑
•脉_浮迟
•脉_浮虚
•脉_浮涩
•脉_浮虚而涩
•脉_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
•脉_阳浮阴弱
•脉_关上浮
•脉_续浮
•脉_浮大
沈脉类
•脉_沉
•脉_沉紧
•脉_沉迟
•脉_沉微
•脉_沉结
•脉_沉滑
•脉_沉弦
•脉_沉小
•脉_寸沉尺下部脉不至
•脉_寸沉尺微
•脉_寸口沉迟关上小紧数
迟脉类
•脉_迟
•脉_迟浮弱
•脉_迟而滑
•脉_迟紧
数脉类
•脉_数
•脉_滑而数
•脉_数而滑
虚脉类
•脉_极虚芤迟,芤动微紧
•脉_浮虚
•脉_浮虚而涩
实脉类
•脉_实
•脉_微实
细脉类
•脉_细
•脉_细欲绝
微脉类
•脉_微
•脉_微弱
•脉_微而沉
•脉_寸脉微浮
•脉_阴微
•脉_微欲绝
•脉_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
•脉_极虚芤迟,芤动微紧
张仲景《伤寒论》经典配伍50味药证名方
张仲景《伤寒论》经典配伍50味药证名方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1,《金匮要略方论》 2、《伤寒论》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张仲景50味药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陈修园说他读仲景书“常读常新”。
桂枝舌、大黄舌、附子脉、黄芪腹、柴胡体质。
黄芪用于自汗,汗出的程度越重用量越大;葛根用于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其用量也越大。
凡大剂量柴胡与黄芩同用,其指征都有往来寒热,并有呕而胸胁苦满。
桂枝
桂枝证的舌象,张仲景未提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桂枝证多见舌质淡红或黯红,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著者称之为“桂枝舌”。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而焦黄者,或舌质红绛而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阶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芍药
《朱氏集验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用以治疗脚弱无力,行走困难。
芍药兼治便秘,腹急痛伴有大便秘结如栗状者,最适宜。本人经验,芍药量至30克以上,就有通大便的作用。另外,芍药也能“利小便”(《神农本草经》)
芍药证多见于一种痉挛性体质,日本古方家益吉东洞提出了“腹
皮挛急,按之不弛”的腹证,可以参考。
近代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用于治疗胃痛、肝病等。更有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可治疗阳痿。
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
1【白虎加地黄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地黄六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桂枝一两人参三两芍药二两右七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3【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二合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二合桂枝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人参三两黄连三两阿胶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熟汤成,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6【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二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白蜜煎方】人参一两地黄六两麻仁一升白蜜八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煎三味,取五升,去滓,纳蜜,再煎一二沸,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9【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匙,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
10【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白术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一升枳实一两半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
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伤寒杂病论集注》黄竹斋
《伤寒杂病论集注》黄竹斋
黄竹斋与古本《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会通》述评
附录:〈黄竹斋伤寒论著十种〉
魏雪舫[/center]
黄竹斋(1886—1960),名维翰,原名谦,竹斋乃其字,号诚中子,晚号中南山人。陕西长安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撰有《针灸经穴图考》、《伤寒杂病论集注》等医著凡五十余种。毕生潜心仲景之学,造诣精深,仅伤寒论著即有十余种,其《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等,素为学界所重。黄氏鉴于传世仲景之书,本己错简讹脱,又为历代注家,仁智各见,“甚或割裂章句,颠倒节目,纷纭淆乱,罔可适从,致医家菽栗布帛之文,成不可究诘之书”(《伤寒论集注·自序》)曾于1934年春到宁波访求仲景佚著,得遇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桂林罗哲初手抄本),对此非常重视,当即将该书目录和原获有此抄本之左盛德作的序文登载于上海《光华医学杂志》及时公之于世,后重为之不辞劳瘁,整理校释,以期裨补宋本之阙疑,恢复仲景著作之原貌。兹就其对古本《伤寒》寻绎之端绪及研究成就,略为探讨,作一简介。
(关于黄竹斋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其学术传人米伯让先生在所撰《黄竹斋先生传略》一书中有详细介紹。近年对黄竹斋学术思想及其医学成就,研究较为深入全面的是陕西苏礼研究员。本文引述即主要参考其有关论文。)
古本的发现与印行
自民国以来,仲景遗书,有四种发观,俱称古本[1]。
1、湖南刘崑湘于民国初年在江西得古本《伤寒杂病论》、1933年石印公世,即长沙本亦称湘古本,又与其宗人刘仲迈同撰《伤寒杂病论义疏》在长沙印行。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是一部关于中医药方剂的重要医学著作。该书是以伤寒
论为基础,结合了后世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本文将对该书中的部分方剂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
首先,我们来介绍桂枝汤。桂枝汤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
病症的方剂。它主要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具有温经解表、和营调气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的患者。
其次,我们介绍麻黄汤。麻黄汤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病
症的方剂。它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宣肺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等症状的患者。
接下来,我们介绍银翘散。银翘散是由孙思邈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
病症的方剂。它主要由银翘、连翘、桔梗、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的患者。
最后,我们介绍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肝郁气滞
引起的病症的方剂。它主要由柴胡、枳壳、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和胃理气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表现为胁痛、胸闷、嗳气、情绪烦躁等症状的患者。
总之,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中的方剂涵盖了治疗外感风寒、风热以及肝郁气滞
等不同病症的药方,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这些方剂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4.10)射干麻黄汤紫菀款冬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4.10)射干麻黄汤紫菀款冬
4.5.1 咳嗽篇之射干麻黄汤
接下来,经过了两个礼拜的放假,两个礼拜的赠送课啊,终于要回来上正课了,让人感到十分之不愉快啊。这个三月到四月,好像是我们大家想要休息的这个心情的巅峰哦,那我是直接就不想教就跑掉了,那我有朋友他在教那个考托福的,前阵子遇到他,他就说他最近在休假,因为学生都要求放假,所以呢他就只好放了,那我有一个朋友在教社大的,他上个礼拜跟我讲说,我去教书,我十五个学生只来三个人哎。就是在这段时间啊,好像大家都觉得春天不是读书天,身体会有这样的感觉,好像玩一玩比较快乐一点。那所以现在呢,我也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可以收心的时候了,不过就请各位勉为其难的啊,我们来上正课,那我也勉为其难的准备了功课,然后来上正课。
这个,上次我们教的十枣汤,那十枣汤呢,我也上次也跟同学讲到说,如果是咳嗽啊,你的脉是沉弦的,而你咳嗽的时候胸口会有扯痛、撑痛的感觉,然后又很久不好,你真的感觉的出来那里有积水了,那用十枣汤是可以的。那我也说,在咳嗽的状态下用十枣汤,感觉是比较安全一点的,如果你是真的是那种非常严重的病的肺积水或者是胸水、腹水,十枣汤是可以用的,但是呢,如果你是,因为咳嗽的十枣汤证不算是很严重的病,就是过个一年两年也不会死掉,所以这个时候用十枣汤,心情上比较轻松。可是如果是什么胸水啊、腹水啊,用十枣汤,那个时候都已经是很重很重的病了,那用十枣汤就一定要注意如何收工这件事情。
比如说一吃完十枣汤,一拉之后,这个十枣汤这种方剂是这样,要用哦,药就不能用的太少,不然吃了之后,拉不出来,吐不出来,很难过,有的时候十枣汤用了也会吐的哦,不只是拉,但是就是一次要用足就把它排干净,不然的话就是要一点一点的来哦,这个汤剂是没有办法小剂量,就是小剂量慢慢往上加的疗效是比较差的。那一旦你吃了之后或者吐或者是大泄之后,那立刻就要吃补元气的药,比如
晓锦源:伤寒论--泻热逐水类方
晓锦源:伤寒论--泻热逐水类方
经方,一般特指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时方指宋、元以后所出现的方剂。
类方,则是指在药物组成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方剂集合,意在将用药相近的方剂同类相附,从而研究每类方剂的学术思想和用药变化。
泻热逐水类方以大陷胸汤为代表,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味药组成。方中甘遂辛苦而寒,是泻水逐饮的峻药,长于泻胸腹积水;大黄、芒硝,泻热散结,与甘遂配合,而成泻热逐水的峻剂。陷胸汤类方为泻下之峻剂,必须脉证俱实方可使用。服药后水热从大便而出,应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过服伤正。
此类方剂有个重要的注意点:要加甜味药,延长其药效,因为18反,不能加甘草,就用蜂蜜代替。所以在大陷胸丸中特别强调,白蜜2合。
大陷胸汤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便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到了晋朝,一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
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
粥发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黄耆各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
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黄耆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
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酰代苦酒。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
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
芍药,生姜,人参。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
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小建中汤,以甜故也。
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一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成八味,汤成,纳阿胶。若无当归,加芎藭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
气,或苦少腹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耆一两半,余依上法。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朮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白朮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近效方》朮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茯苓白朮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朮。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
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七,日三服。若不
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
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防己黄耆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