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及其反思摘要:“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 已经濒临了死亡的边缘”。从斯大林时代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的教科书和世界共产主义者们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上述论点,至少仍信誓旦旦、义正言辞地宣告“资本主义是必然灭亡”的,虽然它的终期不定。本文将从马克思的论述入手,从现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性存在规律和历史决定论的角度来反思。
关键词:资本主义;灭亡;必然性;反思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的描述
(I)、资本及资本主义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定义是明确的。在他那里,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1[1],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因为构成资本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生产出来和积累起来的。2[2] 首先,资本是物,包含了上述提到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其次,“资本不仅是若干物质产品的总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换价值、若干社会量的总和。”3[3]再者,资本体现了物与人的结合,以恩格斯的话来说,“资本和劳动是一个东西”4[4],资本家以支付工资的方式使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资本的增殖奠定了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是以货币、商品这两种形式交替出现的。“因此,资本作为整体是同时地、在空间上并列地处在它的各个不同阶段上。”5[5]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资本就存在了。“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6[6]由此可看出,资本是建立在社会关系的物化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物化意味着货币的出现,意味着货币对人的支配和控制”7[7],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则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而关于马克思是否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学术界历来争论不休。当我们考察马克思的著作时,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似乎并没有单独用过“资本主义”一词,而是以“资本主义+其它”的形式出现的。但在马克思晚年的一些篇章中,却能够发现马克思也偶尔使用“资本主义”一词,比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8[8]。因此,我们可以肯定马克思在其有生之年已经使用过“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尽管他没有明确定义过“资本主义”,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他相关方面的论述中来理解它丰富的涵义。资本主义主要包含了一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资本主义的核心——资本需要不断增殖。第二,资本主义的主体——资本家与工人,“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价值”9[9]第三,资本主义内部的不平等机制——剩余价值的存在。第四,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下一个定义:资本主义就是以占有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家与只有自由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为主体,以资本增殖为核心内容,并通过攫取剩余价值进而导致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的矛盾的制度。
(II)、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根植于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形式中又被规定为生产的价值量、利润的增加与利润率下降之间的矛盾。它在自身结构发展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阿尔都塞将其称为“运动”,并在马克思所分析的社会总资本领域中的若干运动之间建立一种严格的理论等值关系。这些运动是:资本(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积聚;(通过应用科学和发展合作而实现的)生产力的社会化(马克思主要理解为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向所有生产部门的扩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产业后备军(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平均利润的下降。10[10]这些“运动”都体现在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中。
首先,马克思从资本构成的双重性将资本分为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即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工资总额)。在一般条件下,每一次交易产生的剩余资本并入原资本,从而使资本进入新一轮的积累过程。这些并入原资本的剩余价值将分配给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归入两种途径:其一,提高雇佣劳动力的工资;其二,雇佣更多的工人。投入不变资本的,比如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等,投入不变资本的如新技术的采纳,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商品价值低于市场价值,便可以得到差额价值11[11]。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更加倾向于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积累从单纯的量的扩大演变为质的变化。这一变化恰恰是资本家通过改变投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来实现的。12[12]
我们分别来看这一个过程对于资本家和工人的影响:
一、一个资本家打到多数资本家,资本集中并趋于垄断。资本家通过剥夺剩余价值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单个商品生产者手中的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小资本家的数量上升。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表现出两个明显特征:其一、社会资本中固定在每个特殊的生产部门的部分,分在许多资本家身上,他们作为独立的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彼此对立着。其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积累的增进,收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
彼此对立的资本家在受到利润限制的时候,就会产生竞争。在马克思看来,竞争斗争是透过便宜来进行的,而商品的便宜取决于生产规模,这产生的即是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产生了资本的集中。
二、相对过剩工人的产生以及工人阶级的壮大。资本集中所要求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作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资本,但对于雇佣工人来说,虽然资本家对他们的需求一直在增长,但这种增长远远低于社会上工人产生的数量。
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13[13]
因为生产资料是资本家私有的,这些工人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个资本家来从其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获得自己一部分的劳动产品。
这种依附造成的是这些相对过剩的一部分工人随时会由于新的投资领域的出现而被召集起来,但这是随机性的,而更多的情况只能临时的充当资本积累手段的一部分;而积累过程的机构本身,会在增大资本的同时,增加“勤劳贫民”即雇佣工人的数量,这些雇佣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