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初期美国对中东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的多重目标
侯典芹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1001)
摘要: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肇始于杜鲁门政府,成熟于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从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形成
过程来看,它的目标具有多重性。首先,“遏制”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扩张,防止共产主义在世界各地的蔓延,这是美国在中东最直接、最突出的目标;其次,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这是美国中东政策中应有的既定目标,是其中较为隐蔽的一项内容;第三,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美国;中东政策;遏制苏联;排挤英法中图分类号:K712.5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6051(2006)05-0076-05
收稿日期:2006-07-19
作者简介:侯典芹(1966—),男,山东阳谷人,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
第28卷第5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10月
Vol.28No.5
JOURNALOFLINYITEACHERS'UNIVERSITY
Oct.2006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在中东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利益。战后,美国为推行其称霸全球的对外战略,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为口实,极力向中东地区渗透。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中东政策的正式出笼。随后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和机会向中东地区渗透,到1957年初艾森豪威尔提出“填补”
中东的政治真空,美国的中东政策日益成熟。从战后初期美国在中东地区渗透的过程来看,其中东政策的目标具有多重性。
一
在战后初期的美国中东政策中,始终“遏制”苏联的扩张是其首要目标。这是由战后的国际格局和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状况所决定的。战后的国际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维持了三百多年的欧洲中心格局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由于战争的结束,苏联与美、英等西方国家合作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东、西方原有的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矛盾又凸显出来。冷战的爆发表明,美、
苏战时同盟关系完全破裂。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及军事方面的优势使它坐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头把交椅,原来的欧洲列强纷纷倒在美国的大旗之下。这时,美国已不满足于孤立主义所限定的美洲一隅的狭小圈子,其对外战略也随其实力地位的上升而转向全球霸
权。但是,战后的苏联由于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和锻炼,扩大了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了国际威望,成为当时惟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同时,苏联与东欧各国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这在西方看来,是共产主义影响范围的扩大,苏联在其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由于苏联在东方阵营中的主导地位,美国为首的西方也自然把苏联看成“冷战”的主要对手,是美国称霸世界最大的障碍。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目标,在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的中东政策萌芽于二战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达成《大西洋宪章》协议。根据该协议,美英双方在中东建立了中东补给中心,由于美国主导着这个中心,大量美国商品进入中东地区。但这时的美国还没有制定具体的中东计划,美国明确提出自己的中东政策是在二战后的杜鲁门时期。二战结束后,“日不落帝国”已经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它已无力维持偌大的殖民帝国。1947年2月,英国因无力支撑对希腊和土耳其的经济、军事援助而向美国求救。这正是美国求之不得的,于是杜鲁门在3月份的国会咨文中抛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的计划。这标志着美国的中东政策出台,美国通过对土耳其的军事、经济援助,开始向中东地区进行大规模渗透。
1949年1月,在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杜鲁
76
门提出了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其中只有第四点是新提出来的,后被称为“第四点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技术援助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计划同样是打着“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提出的,正如杜鲁门所说:“第四点计划是我们对共产主义统治威胁的国家援助的具体表现,第四点计划是和我们保证这些国家在衣食等条件方面得到适当的改善,从而防止共产主义在自由世界扩张的政策相辅相成的。”[1](P276)次年,在杜鲁门的推动下,美国开始实施“第四点计划”,美国的资本和势力向亚、非、拉地区大规模渗透。在美国的对外技术援助结构中,中东国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以色列是最大的受援国,此外还有埃及等国。
随着东西方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加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围堵”。50年代初,为了阻止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渗透,美国政府提出建立中东司令部。由于遭到中东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东司令部”计划没有实现。1952年,在美国的促动下,西方又拟定了一个“中东防务组织”方案,它实际上就是“中东司令部”的翻版。该方案尚未正式出笼就遭到中东国家的舆论反对,结果“中东防务组织”计划胎死腹中。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后,国务卿杜勒斯又提出在中东组织一个小型军事集团——
—“北层防御集团”,即“杜勒斯计划”。按照该计划,首先由与苏联接壤的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和接近苏联的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国组成军事联盟;西方国家与“北层”各国分别签订军事援助协定,借以控制“北层”的军事力量;然后,“北层”各国与中东其他国家再分别签订军事协定,逐步形成中东军事集团。
在美国的促使之下,土耳其和巴勒斯坦于1954年4月签订军事合作协定;第二年2月,土耳其又与伊拉克签署一项军事互助合作条约;9月,巴基斯坦在美国的纵容下也加入土伊《巴格达条约》。英、法两国加入该条约后,巴格达条约组织正式形成。从该组织的建立不难看出,它是以遏制苏联扩张南下为目的。美国虽未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但它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控制了该组织,使其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军事“围堵”计划的重要一环。
苏伊士战争后,由于英、法在外交上的失败,中东的殖民体系受到猛烈冲击;同时由于苏联在中东的影响日益增长,西方在中东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随着英、法在中东地区的撤退,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美国大规模挺进中东的时机到了。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了美国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文中指责苏联正在采取一切手段,加紧在中东的渗透活动。咨文还强调,中东国家已经认识到“来自国际共产主义方面的危险,并且欢迎同美国加强较为密切的合作。”为了美国的长远利益,咨文建议国会授权总统在中东实施经济援助,执行军事合作计划,以填补英法撤出后中东出现的政治“真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国的中东政策已基本成熟。
二
冷战爆发后,美国把遏制苏联的扩张当成是其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这既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对西欧各国存在的“恐苏症”也是一种安慰。但是,应该看到,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显然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要极力抵制苏联方面可能的扩张,另一方面又要在世界各地削弱和排挤英法的殖民势力。英、法毕竟是老牌的殖民帝国,它们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美国要推行其全球霸权战略,势必要触动英法的既得利益,况且美国在主观上也有排挤英法的思想。分析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实施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美国政府往往把反对苏联扩张与排挤英法势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在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中表现得格外突出。
英、法等国在中东的殖民侵略活动有着长久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分崩离析,英、法两国通过凡尔赛体系直接控制了中东地区。埃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从而使英国控制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苏伊士运河;英国还实现了对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的“托管”,并在海湾地区有很大的石油利益。法国则直接控制了叙利亚和黎巴嫩。此外,英、法两国在中东地区还有许多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尤其是在海湾地区。
二战后,美国积极地向中东地区渗透,它看重的不仅是该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颇具潜力的市场。因此,美国的中东政策既服务于其战略利益,也服务于经济利益。由于战前英法几乎控制了整个中东地区,所以美国的介入势必对英法等国的既得利益造成一种战略上的挤压。事实上,美、英两国在中东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正是这种利益上的冲突,使美国的中东政策中带有很大的排挤英国的因素。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