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因为,于是所以_浅谈池莉小说《所以》
比较池莉与方方的创作
比较池莉与方方的创作池莉和方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知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具有独特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文学创作角度出发,比较池莉与方方的作品特点和艺术价值,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写作态度以及文学观念之间的异同点。
一、创作风格比较池莉的小说中以强烈的女性主义观念和对现实中社会问题的关注为特点。
她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呈现出男女、城乡、现代与传统等主题的矛盾冲突。
其中,对于现代女性的价值观问题,她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对于女性性自主和自由等问题有着独特认识。
例如,其代表作《天堂蒜薹之歌》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度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女性在现实中的苦难和挣扎,向读者提出全新的人性观和女性观。
相比之下,方方的小说风格则更为纯粹、淡雅优美。
她的创作倾向于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呈现出人类心灵的寂寞和孤独。
同时,方方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死亡和生命的问题,展现出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例如,她的《陆犯焉识》中,展示了犯罪者与该案检察官的心路历程,体现出对于人性复杂性的理解,同时也揭露出现实中司法与人性之间矛盾的问题。
二、写作态度比较池莉的写作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她勇于拓展写作想象力,呈现出对于人性奥秘的探索和对于问题的解决。
池莉对于现实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真正突出她的是缘于她对于?内心的深度刻画。
她一直鼓励女性在成功与爱情之间不断进行抉择,将自己完美的呈现给读者,并在此过程中带动聚焦许多令人关注的议题,引得读者的强烈共鸣。
方方则更为浪漫与理性并存的写作态度。
在她的小说中充满金色的童话,传达着希望与美好的信念,回望过去与未来,书写心灵之旅。
同时,作为一个身体残障人,方方一直鼓励人们不要因为自身条件而放弃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真正的强者与勇敢者面前,身体上的残疾并不重要。
三、文学观念比较池莉的小说中存在着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她通过小说展示女性的韧性、灵活性与创造力,对一些社会上存在的伦理价值的争论、性别的困扰、离婚等敏感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
浅论池莉小说
浅论池莉小说《所以》中叶紫形象程希摘要:《所以》这部小说讲述了当代女性知识分子叶紫近四十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当代女性的成长与成熟过程。
本文以主人公叶紫这一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其中贯穿了她在家庭生活、婚姻爱情以及工作事业三方面的内容,试图找寻叶紫身上潜藏的女性心理与女性意识。
关键词:叶紫;形象;女性意识《所以》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用池莉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部追索答案的小说,人有了痛苦就要想方设法地找寻解决方式,‘所以’代表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还是一种无奈,背后大有深意,不过我说了不算,只有读者读出来了才能算。
”读完小说,不难看出,《所以》中展现了近四十年随着社会生活变迁的当代女知识分子思想觉醒的一面,作者用真实的笔调写出了女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其中不乏有些辛酸,甚至有些绝望,但作者并不是言尽于此,通过对叶紫这一人物的塑造,反射的是当代社会的众多“叶紫”们,因而“所以”的意味就表露出来。
家庭生活的悲哀、婚姻爱情的失败以及工作事业的挫败无疑是每个当代女性难免遇到的困境,主人公叶紫在困境面前所体现的形象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关于“所以”的答案。
一、家庭生活对其性格的影响家庭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叶紫的父亲和母亲没有在家庭环境中扮演好角色.反而对叶紫的成长起到了负面的效果,甚至给叶紫带来一生的阴影和仇恨。
叶紫出生在大跃进时代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胭脂碾米厂的党支部书记,母亲是分管技术的副厂长,胭脂碾米厂是叶紫的资本家外公捐献出来的。
叶紫上有哥哥叶祖辉,下有妹妹叶爱红。
她的出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意外,或许是个灾难,就连名字都是民警何叔叔起的,可见她在整个家里的地位。
而她的妹妹叶爱红,却是父母精心策划得来的,在母亲眼里妹妹尽乎完美,也得到父母百般疼爱。
相比之下,叶紫的童年生活是痛苦的,从小她乖巧懂事、能干,帮父母洗衣做饭、照顾妹妹无所不能,她想通过乖巧懂事获取父母的爱,她一直渴望着被他们认可,然而事实却是母亲无休止地挑剔与批评,她对叶紫的教育手段就是“叶紫,拿耳朵来。
池莉《所以》读后感
读<所以>有感池莉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之一,看过她的几部小说如《太阳出世》、《烦恼人生》、《来来往往》、《生活秀》等。
喜欢她的语言方式,喜欢小说中人物的鲜明个性,喜欢她结合时代的现实主义写法。
读完之后让人坚信那故事就发生在身边。
近来看了她的《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1、《所以》这本书大多是一个怨妇的絮叨。
文字和叙述太过直白、琐碎、绵长,一点可想象的空间都没有;2、对男人带有一种明显的仇恨感情。
书中用极尽丑化之笔调,放大那些男人心中或身上存在的缺陷或弱点;3、作者借女主人公反抗母亲的独裁,发出诸如“中国政治就是家庭政治”的论断,有点可笑。
我想我还需要补充的是《所以》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是充满了各种仇恨。
对父母的仇恨,认为他们偏爱长兄幼妹,漠视中间的“我”;对兄妹的仇恨,认为他们粗鄙庸俗,对中年妇女关春和她母亲的仇恨,认为她们合伙欺骗了年少无知缺少阅历的“我”,对英俊关淳的仇恨,认为他伙同全家利用她分配工作留在武汉后,对她只有禽兽之欲,是个“漂亮苕”(苕是一种武汉方言,表示蠢货的意思。
)对董馆长、对华林等男人女人的仇恨。
这些仇恨无一例外地表明:看!全世界都在误解和委屈我,全世界都和我为难,我苦苦争斗在凄风苦雨中,忍辱负重地、顽强地维护着我的尊严,但命运对我何其不公!难道这是作者的本意?时代和历史的变迁给主人公只留下了不公和伤痛?历史太强悍了,他的烙印伴随每个人,当然包括作家池莉。
作为一个熟悉池莉的老读者来说,我也认为叶紫身上有太多的池莉的影子,叶紫是武大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结婚了,作者也是在武大读书期间就结婚的,作者曾在《你是一条河》中刻画了冬儿,也是一个在家庭中受忽视,与母亲有着深刻的矛盾的形象,再加上这次的叶紫,我有理由怀疑,作者在自己的家庭中是否也一直是这样一个被漠视的地位?另外,叶紫在与华林结婚及孩子出生以后,所面临的种种的窘境也与作者当年的生活如出一辙。
叶紫为了孩子的奶粉尿布而不停地改编剧本来挣钱,作者当年曾自诉为了孩子的奶粉而写作了《烦恼人生》,结果频频获奖而得到足够的钱来买供给孩子的生活。
评池莉的新作《所以》
评池莉的新作《所以》作者:庄桂成李慧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所以》是池莉的新作。
这部耗时三年才完成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成长的生命历程,以及三次失败婚姻的凄婉故事。
小说主人公叶紫从无知的少女到忧虑的大学生、再到为人妻母、最后又走出生活困境的生命历程构成了小说的主线。
池莉虽然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却是持久的,《所以》更是对城市女性在面临新的生存状况以及遭遇挫折与困惑时,应该如何智慧地生存下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所以》通过一个女性的成长史,演绎了中国城市生活近30年的社会变迁,小说女主人公叶紫的三次失败婚姻也正是在这30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再到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婚姻伦理观也在悄然改变,叶紫三段不同时期的婚姻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与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压抑的青春——恋爱婚姻不自由。
叶紫的第一次婚姻发生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才开始的阶段。
人们长期以来以政治斗争为生活重点的状况被改变,转而极度渴望思想解放和生活自由不被打扰。
在婚姻恋爱领域则具体表现为年轻人思想空前解放,特别是受到高等学府教育,受到现代思想熏陶的大学生,怀有强烈追求自己幸福的愿望。
然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恋爱、婚姻不自由的现状,极大地压抑和限制了年轻人追求幸福的可能。
致使叶紫的恋爱完全处于“地下”状态,以致连她拿结婚证这样的大事,家里都无一人知晓,而这些就为她的第一次婚姻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传统的苛求——女人贞操被重视。
传统贞操观的存在,让以叶紫为代表的女性稍一不小心,就会换来万劫不复的后果,这也是叶紫被迫选择第二次婚姻的原因之一。
当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就已渐渐显现,但是某些传统的伦理道德仍然约束着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其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路上的绊脚石。
传统的贞操观,使得叶紫在第一次婚姻中失去处女之身后,无法摆脱这个压在她身上的沉石,无法像其他人一样自主选择自己的幸福,而只能委曲求全,一方面隐瞒自己的第一次婚姻,欺骗周遭的人,一方面更欺骗了自己的感情,欺骗了自己的青春。
池莉小说的创作特色
论池莉小说的创作特色[摘要]浓厚的写实主义特征下那近乎残酷的真实是新写实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池莉作为新写实的得力作家,其原汁原味零度写作的小说创作文本,长期以来颇受读者的欢迎。
身为女性的她,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平民视角写出了无数顽强的女性生命形象。
本文从池莉双重身份----新写实主义作家与女性作家两个角度对比浅论池莉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一、世俗化、实用主义倾向;二、女性生存智慧与独立意识在继现代作家矛盾、李劼人、张爱玲等致力于描绘市民社会的作家后,池莉自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其作品大多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她关注世俗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剖析社会现实中的人性弱点,表现普通百姓生存的艰难和顽强的生命力。
这类市民题材的作品从她的成名作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一炮打响后,一直倍受市民朋友的青睐,从此,池莉便与市民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一点上,池莉算是一个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她创作的天平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偏向于社会底层—市民阶层,我们可以看出,她不是从人类社会已经规整的、梳理的、逻辑的和理论的地面来认识这个社会,而是从这幢建筑的最底层----地表之下,那些最原始最毛糙最真实的生命发端处体会和领教这个社会,这种独特的创作立场与镜头式的写实方法无疑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颠覆性的反叛。
暂且不论反叛的结果如何,事实上,其作品不论是从题材的广度和立意的深度、还是故事情节的驾御能力甚至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但纵观其小说作品,她那写实的精神与独特的女性主义光辉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世俗化、实用主义倾向“新写实小说主要描写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新写实小说家对现实人生的认识和把握从世界观的高度转向了对个人生存的无奈和异化情状的真实观照。
对庸常琐碎和无意义的…此在‟生活的偏爱,对普通人物和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烦恼的关注构成了新写实小说的独特视点。
”①同所有的新写实作家一样,池莉作品也偏爱于这种日常生活描述,但“池莉的新写实与方方、刘震云的新写实不一样,池莉有世俗化,实用主义倾向,方方、刘震云的批判意识是很强的,知识分子气质很浓。
浅析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
浅析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池莉是一位知名的女性小说家,以其描写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和关爱弱势群体的作品而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小说被称为“平民小说”,原因是她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普通人,她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贴近现实,语言简单易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进行浅析。
首先,池莉小说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现实。
她的小说从来没有华丽的修辞或艰深的句子,而是以平实的语言描绘故事情节。
因为池莉深谙“平民本位”的写作原则,她的作品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故事中的事件与人物的共性。
更重要的是,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于现实生活的洞见与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获得愉悦,还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社会生活的启示。
其次,池莉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人物,而不是那些富有、闪耀的明星、富豪或者名人。
在池莉的小说中,你能够看到的都是一些普通的职业、普通的家庭,甚至是一些无家可归、生活困难的人群。
她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生活状态和情感,让我们能够在她的笔下看到明星如何生活,而是看到了真正的人生百态,它呈现的是更加真实的生活状态。
同时,这种风格也让池莉的小说更易读,更有感染力,许多读者也能在她的小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第三,池莉小说还经常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和弱势群体。
她的作品经常涉及到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如雾霾、环境污染、青少年教育等等。
这些话题都是现代社会最热门的议题,关注和讨论它们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而弱势群体则是她另一个关注的重点。
她的小说中常常描绘一些普通人的苦难生活,比如不文化、残疾、失业、贫困的人群。
她的小说让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压迫和剥削,还能够看到希望和坚韧。
她用自己的笔触为这些人发声,为他们撑起一片天,让更多的人开始真正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综上所述,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非常明显,她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浅评池莉的小说
浅评池莉的小说摘要: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家的写作特点,以"零距离"的市民关怀,揭示了一个具有原生态特质的丰富的市民民间世界。
以及她所存在的时代局限性,这是池莉这代作家因为生活的环境或是由其年纪所制约的,是没法跟上这飞速发展的时代的需求的。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市民关怀,时代局限性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种小说思潮。
新中国建国以来到70年代,文学作品大多被赋予了太多政治教化的东西,文学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而是在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文学的社会功利性空前的膨胀。
进入80年代以来,文学中举足轻重的小说走马灯一般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新写实主义开始逐渐显得格外地耀眼起来。
它对应于这个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大写的“人”的解体、文学的终极理想的消失、充斥于作品的政治热情的降温、关注现实生活中个体生存的艰难等复杂的文学新景象,以及1987年以后先锋小说遭冷遇的艺术现状,可谓是对小说和现实的双重反应。
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征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是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绝少作家的情感投入和主观评判,反对人为地粉饰和拔高现实。
总体上,它仍可以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实主义各流派的艺术长处,体现出了新潮创作技巧和写实手法的相互融合。
池莉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其作品是纯正的新写实主义小说,从文字风格到题材选择,从主体意识到写作姿态,她都为新写实主义的形式和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没有一个作家像她那样在作品的各个层次上,包括素材、主题、语言、写法、审美情感等,都鲜明地表达出新写实主义的态度与个性,这得益于她的健康的女性意识和写作视角。
她的小说突出表现人生的过程,它强调人的生命过程本身的含义和意境,强调还原生活,回避理性概括的强加意志,避免各种习惯的“深度模式”。
她不是有意告诉我们什么,认为“告诉”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是在如实地追踪生活的过程中,让我们自己去“观看”,由此激起我们复杂的、难以言叙的人生感悟。
池莉笔下的男性立场解读---从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谈起
池莉笔下的男性立场解读---从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谈起姓名: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目录一、从人物描写看池莉所持的男性艺术视角。
1、不偏不倚的“中性立场”写作视点--“我对男性没有偏见”。
2、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所起到的作用。
二、池莉笔下男性现实、独特的精神世界。
1、对康伟业婚姻中所处弱势地位的怜悯。
2、对康伟业在婚姻生活中的压抑、苦闷的同情。
三、对处在婚外恋中男性的理解与宽恕。
内容摘要《来来往往》是湖北女作家池莉的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在变革的年代,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互相冲突,人们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情感生活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康伟业,其生活历程是从工人到干部再到商人而且是成功商人,但作者赋予了他知识分子的色彩。
主人公通过与段莉娜的结合,这场没有激情的爱情与婚姻,使其身份由工人阶层上升到了干部阶层,这个过程看似被动,其实不然。
在特定年代背景下,对权贵阶层的依附,以压抑与不平衡为代价,换来了一段优裕的生活。
进入商品年代,特权消失,社会慢慢走向转型期,康伟业与家庭也陷入了失落的境地,这时,他看到了也看清了自己的力量,决然“下海”,并初步成功。
而段莉娜,出身于“高干”阶层,曾经历“权贵”阶层的生活又失去而成为一名普通的妇联干部,似乎从观念上还是无法接受已开始变革的社会现实,这样,两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冲突不断加剧。
在事业上小有所成,感情与婚姻陷入泥潭的时候,康伟业生活中先后出现了另外两位女性,于是康与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恨恨爱爱、恩恩怨怨的故事也相继展开……本文旨在对池莉的男性立场进行初步的艺术解读。
关键词:《来来往往》男性立场情感冲突特殊年代从《来来往往》解读池莉的男性立场一、从人物描写看池莉所持的男性艺术视角。
(一)不偏不倚的“中性立场”写作视点----“我对男性没有偏见”。
多数评论家认为,作为“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池莉在20世纪年代以后的小说作品中充分张扬了女性主义意识,具体表现是她在小说中不仅歌颂女性、赞美女性,为读者塑造了一群自立自强具有顽强生命力和伟大母爱的全新女性形象,而且还瓦解和颠覆着传统的男性英雄形象,着意展现男性丑陋的一面[1]。
试论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试论池莉小说的创作视角与价值取向专业: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变得明显。
而在社会各阶层中,处于社会底层的“贫民阶层”数量庞大,因此,他们是否有稳定的生活已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
正是因为他们日益重要的社会地位,也引来了文学家对他们这一群体的关照。
近些年来,市民阶层的生活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有不少作家投入到描绘市民阶层的普通生活的大军中,池莉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作家之一。
有研究者指出:“这些具有平民意识的文学创作真实描绘了平民世界的现实生活和内心精神,体现了创作主体的平民立场,对社会进程中的悲剧因素提出了质疑,同时对平民世界的美好情感进行了挖掘和赞美。
”池莉,中国当代女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池莉文集》(七卷),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
1987年,池莉凭借《烦恼人生》收获各类文学奖项,在当时的文坛上声名鹊起。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池莉的文学地位不算显赫,但却因为其小说创作的独特内容及表现形式让她走进了大众读者的视野,并且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自1987年发表成名作《烦恼人生》开始,池莉就被誉为中国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开山元勋”之一,她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在“新写实”作家中,池莉作品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平民百姓的生活的原生态呈现,她用“仿真”的手法表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并从中反映时代的变迁给平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她并不刻意表现“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而是以最平实、朴素的语言来叙述故事。
显然,以“市民作家”自居的池莉有一个鲜明的,被大众读者熟知和接受的特点,那就是在她的文本中对小市民和市民化了的普通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的诠释。
自从“新写实”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以来,不论是在什么时候,只要提到“新写实”主义,都必然会把池莉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之一。
读书笔记ppt
《活着》---余华
• 作者简介:1960年出生, 浙江海盐人,曾经从事5 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 作。主要作品有《许三 观卖血记》、《在细雨 中呼喊》等。
《愤怒》---北村
• 池莉(1957~ ) ,当代 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 人,1957 年生于湖北仙 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4 年高中毕业,为下 放知青;1976 年就读于 冶金医学院(现武汉科 技大学医学院),1979 年毕业后在武钢职业卫 生防预站工作三年,担 任流行病医生。
杜拉拉升职记---李可
经典语录
• “人是不可能为了取信 于别人而行善的,因为 人有缺陷。一个有缺陷 的人不可能要求另一个 人达到完美,并非他没 有这样的权力,而是没 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他 不知道完美是什么。”
• -----北村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摘取: 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即使是 最明亮的行星也有这类斑点,而斯卡查得 小姐这样的眼睛只能看到细小的缺陷,却 对星球的万丈光芒视而不见。 真正的世界无限宽广,一个充满着希 望与烦恼,刺激与兴奋的天地等待着那些 有胆识的人,去冒险各种风险,追求人生 幸福。 当你受到诱惑要做错事的时候,你要 惧怕悔恨,因为悔恨是生活的毒药。
《女人就要这样活》---聂小丹
受益的几句: 女强人的雷厉风行与不可 一世总让人敬而远之,而自信 的女人却没有这样的特点,她 们或者刚强,或者柔弱,或者 中性,但都使人易于接近、喜 欢接近。 没有自信的女人就只能任 “小溪冲走生命的花瓣,却永 远托付不起成功的巨轮”。
浅析池莉小说与余华小说的相同之处
浅析池莉小说与余华小说的相同之处只是阅读了池莉的长篇《所以》和几篇短篇小说,以及余华的部分小说,来全面剖析池莉小说和余华小说的异同难免有些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但就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仅作为读后感与君分享。
池莉与余华分别是新写实主义和先锋派小说的主要代表。
先锋派小说是80年代中期崛起的一种文学样式和流派,其中余华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余华的小说创作以《活着》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活着》的发表标志着余华先锋叙事的成功转型。
从先锋回归传统,回归现实。
从他一九九一年后的作品《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来看,他显然已经放弃了先锋的姿态,而是以写实手法来叙述一个个小人物的生存故事。
而新写实主义的大规模流通是九十年代,不少评论家认为“新写实主义”是继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面旗帜,以刘震云、池莉、方方为代表。
执着于展示生活的原生形态,在对生活琐事的极端关注与对故事情节的相对淡然中,突出了对生活真实性的热情和强调。
下面我就简略谈谈我对池莉小说和余华小说的相似之处的认识。
一、以零度介入的叙事风格展示活着的悲剧美在《活着》中,余华是用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来展示富贵人生的悲剧历程。
作者通过富贵客观中立的平静的叙述,向读者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
作者刻意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的苦难作明确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
这与新写实主义所追求的“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相类似,池莉小说《所以》中的主人公叶紫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自然而然的发展着,作者成了一架摄像机,叶紫在自由自由演出,经历成长的蜕变走向成熟。
且不说作家的零度叙事真正能否做到,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当作者试图原汁原味地呈现小说文本时,悲剧也逐渐在被客观地呈现。
富贵的悲剧从败家开始到经历父亲的猝死、母亲病死,文革后,又经历了儿子、女儿的早逝。
到最后,二喜和家珍,苦根还是相继死去。
物象与生命体验——论池莉的《所以》
她 毅然 决 然 地 逃 离 家 庭 的 原 因 之 一 .逃 离 了 家庭 也 意味 着 免 受 同类 情 境 出现 时 对 她 的 折 磨 文 中 第 一 次 提 到 避 孕 套 是 与 叶 紫 的 出 生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发 现肚 中 的小 生 命 意 外 中 .注 定 了 父母 在 根上 就不 欢 迎 她 的 到来 . 止 因 为 这 是 次计 划 外 的事 件 . 因 为使 赤贫 的岁 月 更 不 还 增 添 了 苦 色 : 是 一 次 “ 有 使 用 避 孕 套 ” l 结 果 ?叶 紫 充 满 这 没 _ 2 的 疑 惑 . 与 父 母 “ 簿 公 堂 ” 却 次 次 遭 到 父 母 言 语 的 呵斥 。 与 想 对 ,
影 及 那经 典 民 间小 调 的接 头 暗 号 (  ̄t 7 不 同 时代 的电话 ( : P 1 t: 36 ) 6;  ̄ 注 书 中提 到 的 电话 有些 是 蕴 含 了作 者 深刻 内心体 验 和 感 情 . 些 有
字是户籍民警小何叔叔起 的 . 母 亲经常打 骂 , 父 亲忽视 , 被 被 小 小 年 纪承 担 超 过 年 龄 负 荷 的 家 务 劳 动 .最 最 难 以 忍受 的 是 每 天 清晨 去 公 共 厕 所 倒 漂 着 父 母 避 孕 套 的 尿 盆 .这 是 叶 紫 心 中 深 深 的 隐痛 .对 叶 紫 的 幼 小 的 心 灵 造 成 的 影 响是 无 法 弥补
家 庭 、 情 、 情 、 人 、 人 一 系 列 关 系 中挣 扎 、 争 、 离 , 亲 爱 亲 男 抗 逃
池莉《生活秀》底层市民女性形象探析
池莉《生活秀》底层市民女性形象探析刘淑萍【摘要】池莉是当代文坛中描写市民生活的代表性作家,尤其善于书写底层市民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池莉中篇小说《生活秀》中底层女性来双扬的客观分析,概括她在事业、亲情和爱情中表现出的品质特征,从中反映出当代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进一步探析当代底层市民女性的生存方式及生存意义.【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28)001【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当代市民女性;生存方式;生存意义;来双扬【作者】刘淑萍【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池莉是当代一位关注底层市民,书写底层市民生活的作家。
她的作品多是以女性的视角去关注底层市民女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革,人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当代女性不仅面临着情感家庭上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事业上的困境。
这使得她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代女性何以生存?池莉敏锐地意识到改革开放后,人们生存的不易。
“生活秀”就是生活的展示,这部小说就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当代底层市民女性的生存图景。
而来双扬也是当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这个生活在武汉吉庆街的底层市民女性,面对生活和情感上的困境,并没有表现出传统女性的软弱与依附性,而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事业上,她敢拼敢闯,凭着自己的独立顽强且聪慧泼辣撑起了整个大家庭。
情感上,她可以冷静理性地分析各种利弊,软硬兼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她是一个现代与传统并存的女性形象。
池莉在《我的坦白的说》中写到“我以为我的作品是在写一种不屈不挠的活”[1]223。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频频冲击,尤其受到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她们走出传统文化观念的樊篱,不再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开始自主地支配生活以及谋求自己的事业,她们身上闪烁着传统女性罕见的光芒,呈现出当代女性文化观念的重新建构,新时代的女性拥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角色。
池莉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池莉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钟小丽近日闲来无事,翻看了池莉的小了一个英俊而有风度的男青年。
说,其中《来来往往》《小姐你早》和改革开放后,物欲横流的社会对家《生活秀》这三本书描写的三位女性形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婚姻在权利和金象深入我心,忍不住对之进行了一番鉴钱至上的社会面前不堪一击。
下海经商赏和解读。
的康伟业成为了某个企业的高级主管,段丽娜因没有适应社会的巨变,逐渐拉一、妥协的女性——段丽大了与康伟业之间的差距,夫妻俩的地娜位也就发生了调转。
康伟业开始与白领在《来来往往》中,池莉开篇道林珠交往,面对丈夫的婚外情,段丽娜明:“好多男人的实际人生是从有女人坚决不肯和丈夫离婚,她死乞白赖地挽开始的,康伟业就是这种男人。
”的确回这段已经失去爱情的婚姻。
正如钱钟如此,肉联厂工人康伟业与出身军队高书所言,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干家庭的段丽娜结婚后,生活就开始发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池莉小说中想从生了质的改变,段丽娜让他扫除从前的围城出来的,是那些春风得意的丈夫蔫劲和霉味,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衣们,那些为家庭牺牲一切的妻子们却死服穿得整洁合体,说话自信又响亮,康死守住围城屈辱地活着。
伟业的实际人生就这样开始了,他变成有人说过,女人的历史是一部陷入家庭的历史,她们总是被局限在琐碎、劳。
”通过对段丽娜尴尬处境的描写,卑微、委从的家庭主妇角色里,总是默池莉的笔锋已经触及到了女性在婚姻面默为家庭无条件奉献出自己的全部,以前的妥协,道出了女性在不公平的现实致逐渐落伍于日新月异的时代。
随着光面前的无奈,明显地体现了池莉对独立阴的流逝,当自己所付托终身的家庭突女性意识的呼唤。
然土崩瓦解,女性只能陷入尴尬的局在《来来往往》中,池莉深刻剖析面。
了女性自身的落后意识。
段丽娜当初选“康伟业忽然遥想起他第一次与段择康伟业并非因为爱情,而是相信他会丽娜在中山公园见面的情形,段丽娜白很有出息,希望追求“夫贵妻荣”的传衬衣草绿色军裤黑灯心绒北京布鞋,干统婚姻模式。
论池莉小说的婚恋观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池莉小说的婚恋观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序号:3班5号学号:20091106020014学生姓名:王颖指导教师:徐立平2013年5月目录摘要 (Ⅰ)关键词 (Ⅰ)Abstract (Ⅰ)Key words (Ⅰ)前言 (Ⅱ)一、分辨爱情与婚姻 (Ⅳ)二、选择务实婚姻 (Ⅴ)三、珍惜平凡婚姻 (Ⅵ)注释 (Ⅶ)参考文献 (Ⅶ)致谢 (Ⅷ)论池莉小说中的婚恋观摘要:池莉作品题材主要以平凡市民生活为主,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一系列反映当代市民婚恋状态的小说深受欢迎。
这些作品能够牢牢地拴住读者阅读欲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池莉总是很实在地将自己摆在芸芸众生中极为寻常的“小市民”的位置上,以一个俗常人的眼光密切关注着俗常人的生存与婚姻状态,特别是面对当代社会情感贬值、真爱难觅等一系列现状,池莉创作了《不谈爱情》、《绿水长流》、《来来往往》等一系列涉及爱情、婚姻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爱情、婚姻的本质。
本文主要以池莉小说的具体文本为例,通过三个方面,即:分辨爱情与婚姻、选择务实婚姻、珍惜平凡婚姻,来阐述池莉小说所反映的婚恋观,并试图挖掘池莉小说所提倡的婚恋观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池莉;新写实主义;女性主义;婚恋观AbstractChi Li works mainly in the ordinary citizens, as one of the new realistic novel representative writer, her series of contemporary civil marriage status of the novels are popular.These works can be an important reason firmly hitch reading desire, Ike Li is always quite literally put themselves in numerous living beings is extremely ordinary "people" in the position, with a custom average vision closely for survival and marital status as ordinary people, especially in the fac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aluation , such as a series of current situation, Ike Li created a "no mention of love", "green flows", "coming and going" and a series of relating to love, marriage novels, reveals the essence of love, marriage. 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specific text of Chi Li's novels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ree aspects, namely: resolution of love and marriage, marriage, choice of pragmatic treasure the ordinary marriage, to elaborate the reflected in Chi Li's novels and tries to view on marriage and love,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real life concept mining Novels of Chi Li advocated marriage.Key words :Chi Li ;new realism ;the consciousness of women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love前言:池莉作为二十世纪末著名的女性作家,其作品题材主要以平凡的市民生活为主。
浅析池莉小说
浅析池莉中篇小说《你以为你是谁》摘要:池莉的《你以为你是谁》虽算不上是她的重点和代表作品,但也是十分能体现她的写作特色的一部作品。
从标题命名上来看,“你以为你是谁”个性鲜明,一方面体现了主客体的自我反思和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武汉人民的个性特色;从作品的主要人物的形象来看,描写传神细致,让笔下的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物有着自有的鲜明特点,从外表到内心深处、从说话处事方式到各自的性格矛盾都有一个很好的揭示反映;从作品的主题内容上来分析,大背景下的小市民的普通生活,阐明了金钱利益下的人物关系及爱情“被消逝”的思想。
关键词:标题特色人物形象主题内容这位出生湖北仙桃的女作家池莉是湖北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武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电影作品,比如《生活秀》、《来来往往》、《不谈爱情》、《小姐你早》等,都为人们熟知和喜爱。
而《你以为你是谁》这部作品固然没有前面提到的那些作品著名,评论研究的也不多,但却依旧是一部能够很好的反映和体现池莉的创作特色和思想的好作品。
下面将从标题特色、人物形象、主题内容三大方面着手对作品进行一个分析解读。
一、从标题的命名上看,“你以为你是谁”富有个性,以调侃的笔调质询自身的同时也是在从自身的角度大声的质询所有人,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我们自己到底是谁?自己有多重要?有着提醒人们要自我认知、自我反思的一种主体审视意味。
“你以为你是谁”被运用在很多的地方,比如影视方面的由吉田秋生执导、岸谷五朗和松雪泰子等主演的同名日本电视剧,美版的真人秀节目后又引入中国被翻译成《客从何处来》的寻根探祖的央视专题片;有同名的爱情主题的歌曲;有用于新闻评论上的,特别是这里面的很著名的一个事件就是韩寒在参加一个访谈节目时,被问及对巴金老舍矛盾冰心那一辈作家的看法,韩寒说了“这四个人只有老舍文笔不错,其他三个我不喜欢,我觉得他们文笔很差”这样一段话,第二天一记者针对韩寒的话写的一篇标题命名为《你以为你是谁》的评论,质问韩寒何身份何地位能够给予此般评价,这也在网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用于作品命名的比如足球评论文集还有将要重点分析的池莉的中篇小说《你以为你是谁》。
试论池莉
试论池莉“人生三部曲”的烦恼摘要:人的一生真正的烦恼从长大开始,越长大越烦恼。
俗话说的好,人到中年万事忧。
烦恼徘徊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不单单是为了生计,更是烦恼于整个生命过程。
关键词:人生三部曲烦恼生命过程正文一、关于“人生三部曲”“人生三部曲”是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
新写实小说是指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方向、情感表达,呈现出一种新的气息和风格的小说”○1那么这新气息和新风格的新写实小说气息、风格新在哪里?小说回到生活现实,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
把小说事实和盘托出,没有关于人性的道德评价,没有关于生存命运的理性思考,没有现实主义文学惯有的那种强调和暗示。
我们人看到的是倔强溢涌而出的生活事实,那些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冲突等等。
如实“人生三部曲”般,“她不企图去完成任何观念性升华,也不给时代提供文化境象。
它仅仅是一些纯粹的生活事实,一种纯粹的现实性存在。
作家并没有在这些平常普通的生活上强加某种历史法则。
”○2作家尽可能地描写出一种生活状态或心态,直陈式叙事把生活的定义全部交代个人物本身。
“当你把这个世界的一切连同这个世界本身都看的一文不值时,你才会觉得自己活到这会儿活出点滋味。
你才能天马行空般在人生的路上洒脱地走个来回。
”○3在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中,我们看到的是人对生存世俗性、庸常性、卑微性和琐碎性的原生态的展示。
人的生存限制让烦恼伴随着的人生,没有天马行空,没有洒脱无畏,更多的是小心翼翼,亦步亦趋。
“人类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与自尊心,受到过三次重大的打击。
……第三次是现代心理学证明,每个人即使在自己的小屋子也不能自为主宰”。
○4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到各种局限,所以连在自己的地盘都无法实现自我的绝对主宰。
在“人生三部曲”中体现出了个人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限制,从而引发的精神烦恼。
这种烦恼不单是存在于社会底层市民、家庭,它还存在于所有人,特别是成年人、有责任的人。
池莉作品中的哲学人生
池莉作品中的哲学人生【摘要】池莉的作品中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人生意义、生命哲学、自我认知和命运观的探讨,展现出了深刻的思考和洞察。
她通过小说作品传达出对人生的独特看法,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和内在的哲学。
池莉对自我认知的探索让人深思自己的存在和意义,引发人们对命运和未来的思考。
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命运规律和宿命论的思考,并试图探寻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池莉作品中的哲学人生充满着智慧和启示,给人们带来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池莉,作品,哲学人生,探讨,人生意义,生命哲学,自我认知,命运观,总结1. 引言1.1 池莉作品中的哲学人生池莉作品中的哲学人生在当代文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她通过挖掘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探索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真谛。
池莉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和思考。
在她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内心触动,思考自己的生命和存在,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池莉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和命运挑战时的种种心理和态度。
她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呈现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我的认知。
池莉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类存在的意义的思考。
2. 正文2.1 池莉的作品在哲学上的探讨池莉的作品在哲学上的探讨主要围绕着人类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和个体自我等问题展开。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通过对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独白来体现这些哲学思考。
池莉通过描写人物的挣扎、痛苦和追求,揭示了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无常。
她在作品中所塑造的角色往往面临选择困难、道德困境和生死抉择,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池莉关注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强调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的重要性。
她通过描述人物在面对死亡、疾病或其他困境时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珍惜。
池莉作品中也涉及到了对自我认知的探索,包括对自己身份、性格和信念的反思。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池莉小说
小说专题训练-------池莉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静物池莉塔克拉玛干沙溪是美丽而安详的,下午三点的阳光光线已经比较柔和,微风中的沙漠以一种流线型的柔弱无骨的姿态静静躺在阳光下,这就是历史有时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某种状态。
它容易使人们在无意之中深信不疑地接受它。
于是,在这个美丽而安详的下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车队没有停下。
九辆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地从江安身边开了过去。
江安吹着愉快的口哨钻进车厢底下修理他出了一点小毛病的大卡车。
江安一直都吹着愉快的口哨。
江安以擅长吹口哨讲故事射击而闻名。
在愉快的口哨声中,江安没用多少时间就把车修好了。
在踩着油门一气追赶了两个小时之后,富有经验的江安悚然一惊,他误入歧途了。
江安环顾四周:茫茫沙漠。
茫茫沙漠上只有一滴缓缓下坠的如血夕阳和一辆大卡车。
江安顿时感到了由沙漠的美丽安详中渗透出来的恐怖。
人的视野是有限的,就在江安的视野边缘,有一片茂密的胡杨林,这里栖息着一群正处在动荡时期的狼。
狼也许来,也许不来。
狼是另一个世界,就像树木、花鸟、虫鱼一样,与人不在同一个语境。
在江安误入歧途的最初一刻,狼就知道了。
第一个决定是头狼王做出的。
年迈的王只稳健的说了一句话:不宜出击!如果这群狼里头没有出类拔萃的芎,江安这次的误入歧途将有惊无险。
芎是一只到了该做头狼的年纪而没得到机会的空怀壮志的狼。
当王话音一落,芎就大声说:为什么不出击?王依然沉默着,大家都以为君命难收,却不料王突然说话了。
王说:好,芎讲得好,现在我命令你带领十八头身强力壮的狼立刻出击!整个胡杨林欢声雷动。
江安结束了几分钟的犹豫,发动了车,掉了头,踏上了归途。
如果他像来的时候一样两个小时开足马力奔驰,那么他的命运将不会因为这次误入歧途而有所改变,但是又一个对于司机来说不算什么意外的意外发生了:车突然熄了火。
江安一看是没油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有什么不得了的。
江安拎起一只油桶就要下车去汲油。
就在这一刻,狼群赶到了。
江安一开车门,芎身先士卒猛扑上去。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定稿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人文学院院汉语言文学系(教研室)系(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学生姓名: 学号:专业:1 设计(论文)题目及专题:浅析池莉小说《所以》中叶紫的婚恋观2 学生设计(论文)时间:3 设计(论文)所用资源和参考资料:(1)对象资料:池莉的《所以》。
(2)研究资料:潘凯熊的《泽及终生的”世俗”关怀》,池莉的《再说写作的意义·真实的日子》,池莉的《也算是一封回信》,李骞,曾军的《浩瀚时空和卑微生命的对照性书写—池莉访谈录》,池莉的《来来往往》,齐小安的《社会文化变迁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和趋势》,池莉的《所以》以及瓦西列夫的《情爱论》和张雪梅的《穿越否定后的坚韧——池莉新作〈所以〉中女主人公叶紫形象探析》等.4 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本文将围绕主人公叶紫的爱情与婚姻来对叶紫婚姻观的变化和婚姻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文章就新写实主义中,代表作家池莉敏感捕捉现实生活变化的写作特点对其笔下的当代女性的婚姻观念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接着,论文从主人公叶紫遭遇的三次婚姻悲剧,以及叶紫不断发生变化的婚恋观,结合主人公叶紫所接触的成长环境和她所经历的社会变革的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主人公叶紫的婚姻观产生的原因;最后,文章结尾对《所以》这部作品所体现的婚恋观以及现代社会中所固有的婚恋观模式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5 提交设计(论文)形式(设计说明与图纸或论文等)及要求:(1)论文不少于8000字。
(2)论文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摘要《所以》作为池莉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以伤感的笔调记录了主人公叶紫的三段婚姻悲剧,描绘了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家庭的危机,婚姻的缺憾以及爱情的无奈。
《所以》一书把叶紫的婚恋历程与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结合,向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里当代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并对当代女性婚恋观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关键词:池莉;婚姻悲剧;社会变革;婚恋观ABSTRACTAs the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 of Chi Li’s,Therefore recorded three marriage tragedies of the heroine Ye Zi with a sentimental tone, described the family crisis, marrige defects and love helplessnes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changes. Ye Zi's marrige courses and the reality of social change were combined in Therefore.Therefore showed us women's marriage value in China during the two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 and analysed the causes of contemporary women’s marrige value deepl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多因为,于是所以
——浅谈池莉小说《所以》池莉说:“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因为’,于是‘所以’。
这是一部追求答案的小说,人有了痛苦就要想方设法地寻找解决方法,‘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还是一种无奈。
”小说的缘起正是由于发现了生活深处的种种‘因为’,‘所以’去自觉地追索一种答案。
太多人批判这部小说的咆哮体以及大量的感叹号和括号,看似粗糙的语言不似池莉之前的作品。
而我以为这恰恰是一种隐喻,隐喻叶紫一路颠簸的生命旅程。
诚如池莉所言,她是在用大量的短句来铺陈一个知识女性在四十多年中的遭遇和命运。
这是一部以颠覆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叛逆之作。
池莉在《所以》中抛弃了在人物塑造上所表现出来的淋漓尽致之感,有的,只是叶紫反复的提醒: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因为及所以,很多时候,因为就是所以,反过来所以亦是因为。
“所以”——一个带有故弄玄虚意味的关联词引领着我们看到了叶紫的以及我们的人生。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这人生背后又到底充斥着怎样的宿求。
一个有情致的女人,不断地追求,换来的却是悲剧性的一生,以充满梦想开始,以屡次受挫告终,最后的最后回归恬然无奈的生命状态。
在最初都是对生活满怀希望,对爱情充满憧憬的个体,但生活却使得她们梦想破灭,志气磨折,失望了再失望,一直到暗无天日的绝望。
对于女人,爱情就是一场命运。
生命中最大的幻想或许就是爱情,而爱情的破灭便意味着生命中最大的幻灭。
我们想要的只是那么卑微的一点点幸福,但幸福却迟迟不肯降临。
庆幸的是叶紫懂得人只能在循环往复的希望和绝望中重生。
面对生活向叶紫显示出的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我们看到了这个女人的坚持和努力。
从家庭到事业,从爱情到孩子,叶紫不断地转移自己的生活重心,但她始终未曾放弃的是对生命尊严的追寻,这恰恰正是她卑微而苍凉的生命中最熠熠闪光的地方。
叶紫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了她追求生命尊严的旅程,她必须来到这个世界,于是,她“毫无客气地按时出生了”,尽管她是个意外。
正是由于这个意外的“因为”,童年于叶紫而言是灰暗的,家庭给予她的只有冷漠、自私以及无尽的孤独。
又由于自身冰冷的家庭的“因为”,叶紫渴望通过婚姻获得另一种家
庭的温暖,这个时候关淳出现了,让叶紫看到了所谓的希望,就像一个落水者看到了一块浮木一般,叶紫紧紧抓住了关淳。
对于叶紫的第一次婚姻,其实从最初便可预见最终的悲剧,因为叶紫和关淳之间自始至终都毫无爱情可言,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
一个想借此换来留城的机会和以后的衣食无忧,一个想借此逃离自己冷漠的家庭。
叶紫在俩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有着太多不契合的前提下还是接受了关淳的拥抱和亲吻,这是生命的坚守在现实面前的低头,只可惜这次的低头并没有换来期待中的美好与温暖,这是她生命初的迷失。
叶紫不得不出发去孝感这个穷乡僻壤用自己的行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生命的尊严,实现她生命的价值。
当然她成功了,但同时也失败了。
为了生命中更为重要和长久的尊严,我们有时必须暂时抛弃当下相对渺小的坚守,二选一的抉择对于世俗中的个体而言实在太多。
叶紫在面对只有嫁给正团级以上的军官方可回城这个无奈而现实的抉择时,不得不暂时低下了她倔强的头颅。
在坐以待毙和奋力一搏之间她选择了后者,我以为,这正是一种自我的救赎。
在生活的逼迫下,人不得不缩小又缩小自己的愿望,一再地委屈自己,却还是坚持要幸福,不断用一个希望去取代另一个希望。
试想,叶紫需要多少毅力才能掩藏自己内心那么强烈的骄傲,当生命尊严的实现需要依靠这么一种卑微的方式时,我想我们在对叶紫施以同情的眼光外,更多的应当是敬仰。
这并不是每个骄傲的个体都能做到的,更多的所谓的骄傲是在固执的外衣下粉身碎骨。
而这份敬仰更应该体现在叶紫屈服中带有的执着和坚毅,这才是骄傲的个体的真正美丽动人之处。
艺术家的浪漫特性并不允许叶紫就此屈服于命运,在看到沈亚红与男友在层林尽染的秋叶中奔向对方并火热拥抱的场景后,叶紫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的渴望再一次被激发,而恰在此时林华这个有妇之夫以爱情的名义出现在了叶紫的生命中,叶紫毅然决然的舍弃了只需要自己身体以及自身所带的符号的禹宏宽。
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人就像拉磨的驴子,希望就是那前方的萝卜缨子,活着就是奔着萝卜缨子而去的。
人就是为下一刻将要来临的幸福而活着,就是怀抱着这样的期待而活着,即使那期待总是落空,那幸福终究也没有来到。
林华落拓不羁的文化气息,林华真挚而热烈的告白都让叶紫坚信自己在经历
了两次不幸的感情后终于等到了自己生命中最绚烂的一刻。
与其说叶紫是奔着林华的浪漫和热烈去的,倒不如说叶紫的选择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因为如果和禹宏宽结婚那她的生命将再一次走向无奈何苍凉,这对叶紫而言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酷刑。
就在人们即将相信痛苦之后终将迎来美好之时,生活又硬生生地将其残酷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叶紫面前。
叶紫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在婚姻这片沼泽的淤泥没齐了喉咙无法呼吸时才幡然猛醒。
不同于当初结束和关淳的婚姻的果断和决绝,叶紫在林华身上蹉跎了十三年并非还对他心存幻想,她的“全力以赴”和“煞费苦心”只是想要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维护人性的尊严,她需要社会的认可。
有太多的人质疑她和林华的婚姻,而这场婚姻显得美满和谐就是对那些“道德的侩子手们”最好的回击——尽管叶紫需要在背后忍受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而这折磨与痛苦或许就是人生命中无法回避的悲凉。
经历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男人,叶紫从最初的少女变成了现在的少妇,但不变的是她那份追逐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坚毅与坚韧,她前半生的命运是坎坷的,但我们又何尝能否认她的生命旅程会因为这些坎坷而愈显得美丽?生命就是一场长久的等待,等待一个理想的人,等待最终的完满,来确认自己的等待不会落空,确认坚持是对的,确认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叶紫一直在苦苦独自支撑。
四十年过去了,那个人还没有出现。
或许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能够理解你生命里的那些挫折,能够抚慰你的伤痛,能够与你感同身受。
又或许这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爱情。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妨碍我们的猜想——下一个闯进叶紫生活的会是谁?
每个人都是一条道路,一扇窗子,通往各个方向,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
《所以》中陆续登场的配角们让我们看到的是母亲形象的颠覆,父权的淡出以及好男人的缺席。
在文学传统中,母亲往往是善良、慈祥和无私的代言人,而在《所以》中,母亲的形象与传统彻底地决裂了,成为一个残暴的独裁者。
这个本该是叶紫最亲的人,却成了她一切噩梦的起源。
而父亲呢,远远地冷眼看着她跟母亲的斗争,是个局外人,是个邻居。
“我的父亲,在家庭政治舞台上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总是被夹在妻子与子女的矛盾之间。
”而关淳的父亲甚至就是另一个叶和贵,“他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阴谋与欺骗附近徘徊,经常欲言又止。
”他是个善良的人,却也无力插手妻子主导的一场家庭阴谋,他也是邻居般的,是一个游离在家庭之外的旁观者。
父权是淡出的,好男人的形象是缺席的,
他们“要么已经很老了,要么就是在家庭政治中泥足深陷”。
男人,在这部小说中,几乎全是卑曲的灵魂。
快乐地哆嗦,打夯般的笨拙,在家唯唯诺诺,在利益争夺时当仁不让,这就是男人吗?弱小的男人们,成功地衬托了女性的强大和女权的胜利。
可叶紫又说:“女人单凭自己是不可能让自己盛开的,她的生活里必须存在一个好男人。
”这是意识与行为的矛盾,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矛盾。
如果一定要得到才算幸福,那么面对无可挽回的失去,生命就没有任何安慰。
但生命本非我所有,失去不过是偿还,怀着这样的心再看,人生不过是一笔迟早要两清的帐。
借来的快乐都是要还回去的,遗憾也没有办法,只好设法活得更快乐,方才不许此行。
我相信叶紫做到了,她的一生不依附于任何男人绚烂地盛开了。
我们所看到的她的痛苦正是由于她同时获得了足够多的快乐,痛苦与快乐本就是双生的。
在全书的最后,叶紫依然相信她“真正的接头人还没有出现”,还会有人来跟她对暗号,阳光还会照进来,明天还会到来,她还活着。
所以,无论有着多少的因为,她有权利,也将仍旧,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只要我生命不息,所有结果都是过程。
”所有所以,都将成为因为。
而我追求的那个所以,只需要一个因为——我还活着。
就算什么都没有了,我还有我自己。
所以,故事还没有结束,正如“所以”这个词一样,欲言又止,心照不宣。